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前景分析

時間:2022-03-20 10:23:00

導語: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前景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前景分析

今后一個時期,發展我國經濟要更加突出地強調產業技術進步戰略、制度創新戰略和人力資源優先開發戰略,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充分有效發揮我國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今后一個時期,發展我國經濟要更加突出地強調產業技術進步戰略,制度創新戰略和人力資源優先開發戰略,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充分有效發揮我國巨大的經濟增長潛力,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

經過“十五”規劃頭四年的努力奮斗,我國經濟增長已經穩定地進入新一輪上升期,預計“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速將超過“九五”時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達到1400美元。未來5—15年,我們面臨的挑戰仍然相當嚴峻,能否妥善應對,將決定國內發展的基本走勢。

(一)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加劇

一方面,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并處于新一輪上升周期,經濟總量顯著擴大,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這些都帶來發展空間擴大的新機遇,也勢必加大對資源的需求和消耗強度。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導致經濟運行成本上升,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沙掷m發展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日趨嚴峻,本質上是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技術含量低和經濟效率差的問題。我國科技發展與經濟建設“兩張皮”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技術水平低制約著經濟效率的提高和增長潛力的發揮。

(二)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的體制性根源日益凸顯

我國經濟增長質量低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主要表現為:一是投資體制改革滯后,既不利于通過市場提高投資的經濟效益,又不利于政府彌補市場缺陷造成的社會代價。二是財政稅收體制不規范,不利于消除政府過多干預經濟的內在動因。三是金融體制不健全,金融參數失真,不利于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四是環境和資源的使用成本過低,難以形成相應的替代、節約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容易導致不計成本、忽視效益的低水平擴張。五是土地資源配置缺乏規范、長效的管理制度,引發盲目投資和新的社會矛盾。六是政治領域的改革滯后于經濟領域的改革,導致增長速度攀比和數量擴張沖動。

(三)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的矛盾日益尖銳

我國社會領域的發展明顯滯后于經濟領域。突出反映在:公共衛生和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公平?,F有公共財政和社會協調機制不適應社會流動性增強、社會分層加快的新挑戰。人口發展態勢仍然嚴峻,對社會轉型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巨大壓力。等等。

(四)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我們必須長期面對的基本國情。在這樣一種基本國情下繼續發展市場經濟,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程度會不斷提高,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繼續擴大將在所難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經濟發展差距的擴大,而在于有沒有整合效果較好的區域政策,能不能為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提供充分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務。目前中央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還不夠,區域政策在消弭市場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自我發展能力和全民福利水平都亟待改善和提高。

(五)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因素和不穩定因素日益增加

如入世過渡期結束后,我國經濟將面臨更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和更多的“新貿易壁壘”(例如綠色標準、技術標準、勞工標準、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等)。參與全球化將給我國帶來一系列新的經濟風險,而我國符合開放型經濟要求的宏觀調節手段和風險防范機制還不健全,等等。

發展的基本任務和前景展望

(一)未來5—15年發展的基本任務

第一步:2006—2010年,努力使經濟增長方式有比較明顯的轉變,人民生活由初步小康過渡到水平較高、比較寬裕的小康,人均GDP明顯高于目前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有較大提高,農業勞動力比重持續下降,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換取得新的進展。

第二步:2011—2020年,再經過兩個五年規劃期間的奮斗,在基本實現工業化的基礎上,力爭使經濟增長方式發生實質性的轉變,人均GDP跨入中等收入國家的門檻,城市化水平明顯提高,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狀況顯著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轉換取得較大進展,綜合國力將再上一個新臺階。

(二)未來發展前景展望

1、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仍然巨大。未來5—15年,我國經濟增長完全有可能保持7%—8%的年均速度。我們既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又有比較充分的發展要素供給條件。居民消費結構由溫飽型向小康型升級,創造了新的市場最終需求。產業升級打破原有的結構平衡和供求關系,拓寬了新的增長空間。城市化進程加快,將促進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擴大。改革開放的深化將進一步激發經濟活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生產要素的組合狀況比較有利,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內源性和較大的回旋余地,突出表現為市場容量巨大、勞動力充裕和居民儲蓄水平高。這些都是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內在依托,使我國經濟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

2、投資與消費關系應當逐步得到合理調整,人民群眾將從經濟增長中得到更多實惠。影響我國投資和消費關系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需要進一步拓展居民消費的空間。國內較高的儲蓄率,支撐著我國較高的投資率。我國處于工業化中期,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化工業比重將穩定在較高水平。城市化加速期以及第三產業發展的前期和中期,對投資的需求甚至遠遠大于第二產業。預計“十一五”期間,投資率可能略為下降,而消費率尤其是其中的居民消費率可能適當提高。后10年繼續促進投資率和消費率的合理變動。在投資和消費關系的合理變動中,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持續增長,恩格爾系數將進一步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生活質量將進一步改善。

3、分階段基本實現工業化,并使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的主要判斷標準包括:首先,農業勞動力比重應當明顯下降,可望降到40%以下。其次,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應當接近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第三,農業機械化水平應當明顯提高。第四,電子信息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未來15年,城市化進程至少會保持改革開放以來年均提高0.9個百分點的速度。城市化水平預計到2010年可能達到46%,到2020年可望達到55%。隨著各地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區域差距擴大的勢頭有可能放慢。

4、經濟增長方式轉換應當取得重大進展。未來5—15年,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化和技術進步,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進一步轉變,有可能具備比過去更為有利的體制條件和物質技術基礎。但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除了體制缺陷以外,還會受到所處經濟發展階段等一些客觀因素的制約。我們必須加大技術變革和制度創新的力度,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力爭在“十一五”期間取得較大進步,在后10年取得重大進展,在緩解資源環境的約束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經過“十一五”期間乃至更長時間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應當使我國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質量和效益有較大提高,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有較大增強。

5、人力資源應當得到更好開發。在繼續保持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規模的前提下,應當把提高人口素質,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力度,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充裕的優勢,作為未來社會發展領域的戰略重點?!笆晃濉逼陂g,力爭使人口素質有較大提高,全國人口受教育年限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先進水平,人人都能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到2020年,力爭使人口素質顯著提高,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教育體系,城鄉居民都能享受較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人類發展指數由目前的中上等發展水平上升到較高發展水平。

6、社會和諧程度應當有較大提高。應當在不同發展階段提出有限目標,在現有物質基礎上,重點應是調整公共資源配置方向。

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取向

“十一五”期間到2020年,為了逐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應當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為主線,堅持實施四大戰略:

一是堅持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我國市場規模大、勞動力豐富和居民儲蓄水平高等經濟發展的內源型要素十分充裕,因而,堅持以內需為主導、充分有效利用內部發展要素,必然成為我國發展經濟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堅持這樣一種戰略,有利于引導我們更加注重發揮比較優勢,提高國內外兩種資源的利用效率,走集約式發展道路;有利于擴大進口滿足內需,改變粗放的出口增長模式,減少國際貿易摩擦;在復雜多變、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加的國際經濟環境中,這種戰略也有利于使我們的開放型經濟能夠擴大選擇和回旋的余地。

在未來的中長期經濟發展中,以內需為主導應當注意處理好兩個重大關系:一是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在保持合理的、相對穩定的投資水平的前提下,需要更加重視擴大消費的作用,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二是擴大國內就業和提升國際分工層次的關系。在國際制造業分工鏈條中,我國許多傳統制造業處于低端,我們可借此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小企業來擴大國內就業,不必急于提升這些產業的國際分工層次。而在某些有自主創新能力和附加值較高的領域,我們則應當努力提升有關產業在國際分工鏈條中的位置,力爭使我國有較多的制造業進入分工高端。

二是大力推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對科學技術進步尤其是產業技術創新產生巨大需求。世界科技革命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突飛猛進,為我國加快產業技術創新帶來空前機遇。

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可以說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實現重大轉變的一項決定性因素。根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應當以產業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為重點,大力發展能夠提高產業競爭力、促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應用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醫藥技術、能源技術、環保技術等),特別是共性技術和基礎技術。堅持以企業為技術創新主體,從人才、投入和機制等方面創造條件,加快技術成果轉化步伐,進一步解決科技研究與經濟建設“兩張皮”問題。充分發揮技術進步對產業優化升級的巨大推動作用,并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提供技術支持,加大技術進步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貢獻程度。同時,應當密切關注世界科技發展大趨勢,努力占領戰略性高技術的制高點,促進國家技術創新能力的跨越式發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三是積極推進制度創新戰略。通過深化各個領域的改革和完善市場機制,切斷增長方式粗放和經濟效率低下的體制性根源。協調推進投資體制、財稅體制、金融體制和土地管理制度等關鍵領域的改革,完善土地、資金、技術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形成機制,綜合運用國土規劃、市場準入和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提高各種稀缺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緩解資源環境對可持續增長的瓶頸制約。特別應當注重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的行政干預,加強公共服務職能,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彌補市場缺陷,提高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科學民主決策水平,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四是大力實施人力資源優先開發戰略。著重推動我國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大國轉變,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緊緊抓住中西部、農村地區、低素質人口和貧困人口等突出薄弱環節,以及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嚴重缺位的領域,加強和改善人口、扶貧、教育工作,大力發展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農村基本衛生服務,公平配置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資源,在貫徹國家人口發展戰略過程中形成合力。努力使人力資本的培育、積累與合理利用形成良性循環,顯著提高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程度,使人力資源開發更加符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對“十一五”期間的主要政策取向,提出如下建議:

(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建設循環型經濟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大力推廣清潔生產、綠色工業和綠色消費模式。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加強市場準入和稅收等手段的扶優限劣作用。建立有利于資源節約與合理開發的約束機制和補償機制,引導資源型地區和城市適度、合理開發資源,及早謀劃接續性產業的發展。盡快改進統計制度、統計方法和考核評價體系,引導各地區和各行業在提高質量、降低消耗、減少污染、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下功夫。

(二)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以擴大開放促進國內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繼續實施市場多元化和以質取勝戰略,增強開拓國際市場和運用國際資源的能力。充分運用國際慣例,促進國內企業和產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完善風險應對機制,使我國生產要素組合方面的比較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國民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沖擊能力有較大提高。

(三)增強區域政策的整合能力和區域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通過科學的國土整治規劃、區域發展規劃和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等公共政策工具,引導重大生產力布局和生產要素流動方向,促進區域經濟合理分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同時,更加重視增強欠發達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通過必要的政策傾斜和公共資源傾斜,改善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環境,逐步提高當地人民群眾的福利水平。

(四)積極穩妥推進城市化進程,走中國特色城市化道路。理清城市化發展思路,走一條有利于產業聚集、資源節約、環境改善、布局緊湊的城市化新路子,引導各地區因地制宜,注重促進產業聚集和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合理的城市布局和規模結構。通過工業化鏈條延伸來加深城鄉經濟融合,帶動農村經濟進一步走向專業化、市場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規模經營水平。農村內部應當著力推進土地制度創新、稅費改革和鄉鎮機構改革,大力發展適應農村經濟變革趨勢的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和基層社會組織。

(五)完善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流動方面的社會政策。把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就業增長和經濟增長大體同步。加強維護非正規就業領域的勞動者權益,健全勞資糾紛協調機制。收入分配政策取向應當是繼續打破平均主義,完善按勞動和其他生產要素進行分配的激勵機制,同時努力將收入差距保持在適當范圍內,維護社會公正。積極而有序地擴大社會流動,目前重點在于逐步實現教育和城鄉流動的機會均等。

(六)關于合理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的建議:第一,遵循工業化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客觀規律,保持投資穩定增長。關鍵是著力健全經濟運行機制,主要運用市場經濟的方法和手段,促使投資和消費按內在發展趨勢協調變動,而不是把投資率和消費率作為宏觀調控的直接目標。第二,重視調整政府投資和政府消費的關系。政府所承擔的一般經濟建設職能要進一步向公共服務職能轉換,并主要由政府最終消費來體現。第三,提高最終消費率,重點在于提高居民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而政府最終消費率應當保持穩定。第四,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避免企業以犧牲勞動者利益為代價片面追求資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