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波動問題研究――抓住“看不見的手”1

時間:2022-08-27 03:30:00

導語:物價波動問題研究――抓住“看不見的手”1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價波動問題研究――抓住“看不見的手”1

什么是“看不見的手”?“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因此,掌握了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也就等于是看到了“看不見的手”,也就等于是抓住了“看不見的手”。如果管理機構不能夠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控制市場運行,最終必然被“看不見的手”所任意擺布,進而導致市場的極度混亂和嚴重的經濟危機。如果管理機構掌握了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那么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和指揮“看不見的手”,并使其為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來進行服務。

前言

自從商品市場在人類社會中誕生以來,就一直伴隨著物價波動問題,尤其是在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這一問題表現的更為突出。傳統物價理論認為,物價波動可以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可以實現物價穩定,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因此,不但不應對物價波動進行限制,反而應該放開物價,任其隨意波動。其實,物價波動不僅要受到市場供求狀態的限制,而且還要受到市場投資效益的限制。由于企業投資市場的目的是獲得收益,而并非市場供求平衡,因此市場供求狀態服從于市場投資收益,進而形成市場供求狀態限制物價波動幅度、市場投資收益決定物價波動方向的局勢。在現實的市場運行過程中,物價自由波動不但不會促進市場供求平衡,反而會破壞市場供求平衡。在實際的市場經濟管理過程中,不應該通過物價波動來調控市場供求關系,而應該通過對供求本身的調整來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即供給不足時擴大生產和減少積累,需求不足時擴大消費和增加積累。

物價波動不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也不是平衡市場商品供求關系的正確有效的方法,而是商品經營者非法投機的必然結果,是投機者侵犯他人財產的犯罪行為的一種具體表現。對此嚴重的犯罪行為,政府不應該通過調整市場供求關系這種和善的經濟手段來進行“調控”,不應該放開物價任其隨意波動,縱容侵害他人財產的犯罪行為,而必須建立穩定物價的嚴格法律,以法律手段對物價波動進行嚴格的限制,進而有效打擊犯罪行為,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切身利益?,F代市場中流通的貨幣基本都是信用貨幣,物價波動將破壞這種由政府進行擔保商業信用,進而損害政府的公眾形象、降低政府的公眾威信、削弱政府的行政能力。另外,印有眾多偉人頭像的貨幣信用的喪失,將意味著這些偉人頭像變成了投機商的犯罪工具,使其成為投機商侵害消費者利益的“合伙人”,嚴重地損害了他們的光輝形象。

一般習慣地認為,在物價上漲的過程中不會出現供給過剩的情況,即通貨膨脹與生產過剩不能同時存在,其實不然。通貨膨脹指物價上漲,不能與其同時存在是物價穩定和物價下跌;生產過剩指供大于求,不能與其同時存在的是供求平衡和供小于求。物價波動與市場供求之間不僅存在單項對應關系,而且還存在著復雜的多重對應關系,同時也存在著多種復雜的市場運行模式。目前現實中的正在運行的市場模式,只是多種模式其中的一種,而且是運行效率最低的一種模式。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不僅存在通貨膨脹或生產過剩的某種單一危機,而且存在兩者兼有的“雙重危機”。在此狀態下,如果擴大需求,將導致更嚴重的通貨膨脹;如果限制需求,必然造成更多的商品積壓。物價波動不僅破壞市場商品供求關系,導致“雙重危機”,而且它還是導致諸多社會弊端的罪魁禍首。它對社會的危害主要表現在:造成大量勞動者失業,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浪費社會財富及自然資源,擴大貧富差別等等。無論這些嚴重后果的任何一種的存在,都將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構成極大的損害。

在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中,存在著商品供給的“動態平衡”和“靜態平衡”問題,因此,不僅要保證單一的“動態平衡”或單一的“靜態平衡”,而且必須保持“動態供求”和“靜態供求”的雙重平衡,否則將形成市場風險,最終導致市場經濟的全面危機。探討市場平衡辦法:建立商品市場的調控基金,當市場在動態商品供給過剩的情況下,基金購入商品,一方面作為市場的商品儲備,繁榮市場和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另一方面擴大企業商品銷售,增加企業效益;當市場在動態商品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基金銷售商品,一方面保證市場供給,維護貨幣信用,另一方面回收貨幣,維持市場供求的雙重平衡。在以往的貨幣發行過程中存在著兩個極大的誤區:一是認為擴大貨幣發行就會引起通貨膨脹,二是認為貨幣發行只局限于個人和機構之間往來的小面值現金貨幣。其實,在商品供給不斷增加和對商品價格進行嚴格控制的情況下,擴大貨幣發行不但不會引起通貨膨脹,而且還可以起到大幅度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作用;在貨幣發行過程中,不僅有小面值的通用現金貨幣可以發行,而且還有一個新的貨幣品種――機構之間往來專用的大面值“融資貨幣”可以投放市場。目前政府和企業之所以感到貨幣資金供給不足,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掌握發

行貨幣的主動權,不敢主動發行貨幣;沒有開發出供應機構之間大額經濟未來的專用貨幣,不知道如何去大量發行貨幣。一旦貨幣發行被當作一種主動的市場調控手段來加以利用,那么企業的“商品效益”和“貨幣效益”的實現將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市場經濟將進入一個嶄新高速的發展階段;一旦新的貨幣品種得到開發利用,那么必將引起一場新的金融革命,進而有效地化解目前存在的各種金融風險及政府和企業的債務風險。

企業經營的基本目的是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必須通過“商品效益”和“貨幣效益”兩步來進行實現,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企業單純創造了“商品效益”,而不能實現“貨幣效益”,那么其經濟效益將是虛擬的效益;如果金融機構通過貨幣發行創造了“貨幣效益”,而企業不能創造相應的“商品效益”與其配合,那么經濟效益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吧唐沸б妗迸c“市場均衡”之間互為反比關系,商品效益越高,市場供求差額就越大,否則相反。市場供給相對越大,就需要越多的“貨幣效益”與其相應產生,否則不能實現應有的經濟效益,并且會造成商品大量積壓,阻礙企業生存發展。企業在市場中的基本職能是創造商品效益,而金融機構在市場中的基本職能是創造貨幣效益,只要他們能夠實現默契的配合,就能大幅度提高社會的整體經濟效益,就能使市場經濟獲得超常的發展速度。但是,發展生產需要穩定的物價環境,沒有穩定的物價環境,市場供求關系就會遭到破壞,生產發展必然受到阻礙;擴大需求必須首先穩定物價,否則必然導致通貨膨脹,使擴大需求的措施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由此可見,物價穩定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穩定物價是目前宏觀經濟調控的當務之急。

2001年7月4日(星期三)于沈陽

目錄

一、物價波動的諸多弊端……………………………………(1)

(一)導致永久性通貨膨脹………………………………(1)

(二)破壞市場供求平衡………………………………(5)

(三)導致整體經濟萎縮………………………………(8)

(四)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10)

(五)限制科學技術的開發利用………………………(11)

(六)破壞貨幣信用………………………………………(11)

(七)導致企事業單位的債務危機……………………(12)

(八)損害廣大民眾利益………………………………(13)

(九)導致大批勞動者失業……………………………(15)

(十)擴大貧富差別……………………………………(16)

二、物價穩定的主要優勢……………………………………(17)

(一)促進生產發展……………………………………(17)

(二)擴大市場需求……………………………………(18)

三、穩定物價的方法選擇…………………………………(23)(一)通過調整市場供求關系穩定物價……………(23)

(二)通過行政監管穩定物價………………………(24)

(三)通過法律制約穩定物價………………………(25)

一、物價波動的諸多弊端

物價波動理論認為,物價波動是由市場中的商品供求狀況所決定的,即供給小于需求時物價上漲、供給大于需求時物價下跌、供給等于時物價穩定。同時認為,物價波動可以調整市場中的商品供求關系,即供給小于需求時抬高物價可以促使供求平衡,供給大于需求時降低物價可以促使供求平衡。因此得出結論:在常規市場經濟運行失衡的情況下,放開物價可以平衡市場供求關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其實,物價波動是由市場運行效益和市場供求狀況這兩個因素所決定的,而并非單純由市場供求狀況所決定。在對物價波動進行限制的過程中,市場供求狀況所起到是限制物價波動幅度的作用,即供給較大時物價上漲的幅度較小或下跌的幅度較大,需求較大時物價上漲的幅度較大或下跌的幅度較小,而市場運行效益則決定物價的波動方向,即有利可圖時物價進行波動,無利可圖時物價停止波動。企業投資市場的目的是為了盈利,物價上漲可以給它們帶來豐厚的利潤,所以抬高物價是其經營的必然選擇,而降低物價會降低效益或導致嚴重虧損,所以必然被其強烈抵制。因此,在現實的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無論市場供求狀況如何,物價始終保持不斷上漲的波動趨勢。由于市場供求狀況只能限制物價波動幅度,不能改變物價的波動方向,所以市場供求狀況不能起到控制物價漲跌的作用,物價波動也不能起到平衡市場供求關系的作用。不僅如此,而且物價波動還將導致其它方面諸多弊端的產生,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構成極大的危害。

(一)導致永久通貨膨脹

市場的魅力是它可以使投資者獲得盈利,如果投資者不能在市場中獲得盈利,那么投資者必將退出市場。雖然投資者不是在市場中都能夠獲得了盈利,但有很多的投資者可以在市場中獲得盈,就像股票市場可以使投資股票的人們獲得盈利,但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都可以在股票市場中獲得盈利,又好比彩票市場可以使投資者獲得暴利,但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都可以獲得暴利。盡管市場具有極大的投資風險,但是貨幣持有者們還是踴躍的向各種市場進行投資,不惜承擔巨大的投資風險,由此可見投資人投資商品市場目的的明確性。由于市場投資者們所追求的是市場盈利而并非市場供求平衡,并且抬高商品價格可以給投資以豐厚的利潤回報,因此,無論市場供求狀況如何,通貨膨脹都將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表現。見圖

市場供給與物價波動和通脹盈利之間是成正比的關系,物價上漲,供給增加,通脹盈利增加;市場需求于物價波動和通脹盈利之間是成反比的關系,物價上漲,通脹盈利增加,市場需求減少。雖然通貨膨脹會導致市場需求的下降,企業商品銷售數量的減少,但是,直觀的商品經營效益確顯現上升趨勢。因此,在經營過程中,企業必然選擇抬高物價、減少商品銷售數量、提高商品銷售盈利的經營方式。見表

單位:億元

人們在投資商品市場時,所追求的是商品經營利潤的最大化,而不是商品銷售的輕松狀態。雖然抬高物價會降低商品的銷售難度,但確可以大幅度提高商品的經營利潤,因此商品經營者在選擇經營方式時必然選擇抬高物價和主動促進商品銷售的經營方式。根據物價波動理論分析,在市場供求平衡的情況下物價將停止波動,并保持永久性的穩定。“供求平衡”的概念是什么呢?是指市場中的商品總體上能夠銷售出去,不存在積壓商品。試想,在目前市場中商品大量積壓的情況下物價都始終處于上漲狀態,那么在商品整體暢銷和市場中不存在積壓商品的“合同式”供求模式下物價會體現怎樣的波動趨勢呢?當然答案只有一個:更加嚴重的永久性通貨膨脹。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然它也是檢驗任何一種經濟理論的唯一標準。從實際情況來看,物價的長期波動并沒有使其趨勢逐漸平穩,而是始終保持通貨膨脹的態勢,由此可以證明物價波動理論不符合實際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物價波動不僅受市場供求狀態的限制,而且還要受到市場盈利狀態及其它物價波動條件的限制。企業在商品市場中進行投資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盈利,而盈利的前提是成本之上是商品銷售價格,因此,物價波動必然受到市場盈利狀況的嚴格限制。物價長期的自由波動不但沒有起到平衡市場供求關系的作用,而且物價波動的幅度也沒有趨向于穩定。物價波動的實際趨勢并沒有指向物價穩定,而是指向通貨膨脹,這就充分說明物價的自由波動不會以波動的停止為終點,而是以通貨膨脹為永久的波動狀態物價波動理論認為,物價隨市場供求狀況進行波動,就是說市場供求狀況的主動的變化因素,物價是隨之變化的被動因素,同時又說物價波動會促進市場供求平衡,把物價波動當作主動因素,市場供求當作被動因素,這兩種觀念是相互矛盾的。如果物價是隨供求關系來進行被動的,那么就沒有必要對物價進行主動的調整;如果通過調整物價來平衡市場供求關系,那么就是不相信市場供求關系對物價所進行的自然調整,即否定了傳統的物價被動理論。既然承認物價隨供求關系而波動,并且認為物價的自由波動可以促使市場供求達到平衡,那為什么還要強行調整物價,故意違反自己所承認的物價波動規律?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傳

統理論是自相矛盾的。以穩定物價為追求目標,以縱容物價波動為實現目標的基本方法,這就是該理論的荒謬所在。對物價波動與市場供求狀態之間相互影響的因果關系的認識矛盾:一方面主張通過調整市場供求關系來穩定物價――認為物價波動不是合理的市場行為;另一方面主張通過物價的自由波動了平衡市場供求關系――認為物價波動是合理的市場行為。那么到底是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物價波動,還是物價波動決定市場供求關系?以誰為主動因素或以誰為被動因素是合理的市場調整方法呢?物價波動理論對此根本無法進行解釋。如果物價的自由波動可以起到平衡市場供求關系的作用,那么我們目前所看到的經過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由物價進行調控的市場,應該是一個供求平衡和物價穩定的市場,而不是永久性通貨膨脹的市場。物價波動理論的錯誤有二:一是認為只有市場供求狀況從經濟角度可以對物價波動起到獨立限制作用;二是認為市場供求狀況可以改變物價的波動方向。在為利潤而運行的市場經濟中,無論商品供求狀況如何,物價都將始終保持不斷上漲的波動趨勢。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情況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價上漲與下跌的幅度差別

在現實的物價可以波動的市場中,即有暢銷漲價的商品存在也有滯銷降價的商品的存在。在其它物價波動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漲價商品的價格上漲幅度不能與降價商品的降價幅度保持一致,那么就會造成供求失衡。假設目前市場中有A、B兩種商品,A商品供給1000元,B商品供給1000元,市場需求2000元,市場供求處于平衡狀態。當A商品漲價50%的時候,A商品的市場供給增加至1500元。這時,B商品必須降價50%,即B商品的市場供求必須減少至500元,才能保證市場供求在物價波動過程中保持平衡狀態。見圖

從該圖中可以看出,雖然商品漲價沒有幅度的限制,但商品降價確要受到幅度的嚴格限制。一旦商品漲價的幅度超過100%,那么商品供求平衡就必然會被打破,物價波動理論將與現實完全脫離。況且任何商品經營者都不會為實現市場平衡而做出大幅度的降價犧牲,即使有此犧牲精神,也不會使市場達到平衡。

實際是物價波動情況必須與坐標中的直線相符合,否則物價波動將導致市場供求失去平

衡,而實際上的物價波動情況是不可能與坐標中的平衡直線相符合的。物價波動理論只是在該坐標直線上適用,而實際的物價波動并不在該直線上,況且該直線并不包括完整的物價波動內容。

因為:商品漲價幅度≠商品降價幅度

又因:物價上漲的限制>物價下跌的限制

所以:實際商品漲價幅度>實際商品降價幅度

在總體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暢銷商品漲價的幅度會高于滯銷商品的漲價幅度,它們兩者的相互關系如“實際波動曲線”所表示的那樣,A商品的上漲幅度增加時,B商品的上漲幅度會相應減少,而不是象“理論波動直線”所表示的必須與A商品上漲幅度相反的同等幅度的下跌。從該坐標中兩波動線的對比可以看出,物價波動理論與實際物價波動情況相差的距離是多么的遙遠。漲價沒有幅度的限制,它有無限的發展空間;降價有嚴格的幅度限制,最多下降100%。因此,物價上漲與下跌不是同等的波動條件,其波動不會趨向于市場供求平衡,而是趨向于通貨膨脹。2、物價上漲與下跌的時間差異

確定暢銷商品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因此它的價格會很快的上漲;確定滯銷商品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它的價格會滯后下跌(即使它的價格會出現下跌的情況)。暢銷商品的價格很快上漲,滯銷商品的價格沒有及時跟上,這必然要造成整體的通貨膨脹。在暢銷商品價格首先上漲之后,滯銷商品與暢銷商品之間的價格對比發生了變化,這就涉及到一個商品“絕對漲價”與商品“相對降價”的問題。所謂“絕對漲價”,就是某一商品價格的絕對上漲;所謂“相對降價”,就是說雖然某一商品的價格沒有發生變化,但相對漲價商品而言,它的價格對比發生了相對下降的變化。在新的市場供求關系的條件下,原來的暢銷商品和滯銷商品將處與接近的銷售狀態,因此滯銷商品不用通過降價的方法就可以提高銷售速度。不需要從理論上進行深入的分析,只是從表面看,“商品漲價的時間=商品降價的時間”的公式就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由于物價上漲在先,降價在后,而且是否降價不可確定,所以市場總是物價趨勢不顯現平穩,而是顯現通貨膨脹。

3、物價上漲與下跌的利潤差異

任何一個市場的投資者,他參與市場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盈利,否則他將不會進入市場。如果某一種經營行為不能為其帶來效益,那么投資者必將拒絕這種行為。商品漲價的利益得失與商品降價的利益得失是完全相反的,因此,投資者將完全接受商品漲價的要求,拒絕商品降價的要求。由于物價波動直接受到市場利益的嚴格限制,而并非市場供求關系的直接限制,所以物價波動不能發揮平衡市場供求關系的功能。市場競爭也是盈利之爭,而并非平衡之競爭。對于商品漲價來講,它可以為經營者帶來豐厚的利潤,可以使經營者的財富大幅度增值,所以商品漲價非常順利;對于商品降價來講,它將給經營者造成損失,使其財富相對減少,所以商品降價是非常困難的。見圖

對于漲價商品來講,自然收益豐厚,不會拒絕漲價的要求,而對于降價商品來講,必然導致嚴重虧損或減少盈利,企業當然要拒絕大幅度降價的平衡要求。比如一種商品漲價20%,在原來的價格基礎上會增加20%的盈利,而降價20%將在原來的價格基礎上增加20%的虧損,這就是物價漲跌波動的又一個不平等因素。僅從本小標題的本身即可以看出,商品漲價的利益得失與商品降價的利益得失是根本不可能相等的。物價波動的穩定條件是市場對漲價與降價限制的完全平等,由于實際上物價波動存在著很多的不平等條件,所以物價波動的實際趨勢不指向物價穩定,而指向通貨膨脹。根據目前的物價波動理論來判斷:如果市場處于平衡狀,那么物價將停止波動;如果物價波動可以促使市場平衡,那么目前的市場應該是平衡的市場,而不是失衡的市場;如果物價波動可以促進市場平衡,那么限制物價波動的所有因素都應該是平等的,否則物價的波動趨勢將不會指向供求平衡。假設目前的市場處于供求平衡和物價穩定的狀態,那么必然遇到以上3種物價波動不平等因素的影響,進而失去原有的平衡狀態。通貨膨脹可以使企業擴大盈利,但企業每實現10%的利潤,那么市場中就會出現10%的購買力缺口,導致10%的供給過剩。企業利潤的實現是以市場商品供求平衡的破壞為代價的,它們兩者只能選擇其一,不能同時兼得。企業參與市場經營是也盈利為目的,所以他們必然拋棄市場平衡,追求經濟效益,進而導致永久性的通貨膨脹。

(二)破壞市場供求平衡

物價波動理論認為,物價波動可以起到平衡市場供求關系的作用,其實不然。物價波動不但不能平衡市場供求關系,反而會破壞市場供求平衡。由于通貨膨脹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種市場供求狀態,而物價在不斷上漲的過程中,本身即可以“制造”生產過剩,因此,只要有通貨膨脹存在,那么同時必然伴隨生產過剩的存在。見表單位:億元

一般認為,通貨膨脹與生產過剩不能同時存在,其實不然。通貨膨脹指物價上漲,不能與其同時存在是物價穩定和物價下跌;生產過剩指供大于求,不能與其同時存在的是供求平衡和供小于求。物價波動與市場供求之間不僅存在單項對應關系,而且還存在著復雜的多重對應關系。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物價波動與商品供求之間共存在9種對應關系。但是,在常規的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只有“物價上漲――供大于求”這種組合是最為常見。在這種雙重危機的市場運行模式下,擴大需求將導致通貨膨脹,壓縮需求將導致生產過剩,社會經濟很難獲得較高的發展速度。即使在物價波動模式下社會經濟是不斷發展的,但它所付出的代價是非常沉重的,此模式是一種高消耗低效率的原始市場運行模式。這種雙重危機的組合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于市場經濟的常規運行中,其主要原因就是通貨膨脹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的永久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