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市化戰略的主要切入點

時間:2022-10-10 02:31:00

導語:推進城市化戰略的主要切入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城市化水平嚴重滯后,目前己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和運行的矛盾焦點,成為影響內需市場擴大的主要障礙。內需不足、外向度大,對于一個大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不利影響己引起國人嚴重的憂慮。而要加速城市化進程,必須選準切入點,采取扎扎實實的推進措施。我們認為掃除城市化的一切人為的障礙,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調整不利于城鄉要素流通的相關政策是當務之急。

城市化戰略的本質含義要選準加速城市化的切入點,必須制定一個科學的符合國情的城市化戰略。而制定一個科學的符合國情的城市化戰略必須對城市化的本質有一個科學準確全面的認識。

1、城市化的動力是效益。為什么人類社會要有一個城市化的階段,人們為什么走出農村向城市集聚?一個不容置疑的目的是趨利,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皆為利來。從經濟規律來看,一切生產要素的聚散、重組都是為了以最小的投入創造最大的效益。城市化就是為了節省時間,用空間換時間,追求最大的效益。這種集聚帶來的不僅是時間的節約、要素的節約,更為重要的是人口的集聚改變著人的社會關系、人的本質,引起人自身的升華,從而產生更高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任何事情都有兩個方面,有利則有弊,利弊之間的平衡力還是效益。效益機制就是市場機制。只要利大于弊,要素就繼續向城市集聚,城市規模就會繼續擴大。如果有一天弊大于利,城市規模擴大之勢就要停滯,要素就會隨著人們趨利避害的動機而外移。這是不用我們操心的事。因此,城市大也好,小也好,有利有效益就好。效益也是相對的,要把城市的效益放到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特定區位來考察,城市宜大則大、宜小則小。不能籠統用一個標準來判斷,更不宜用行政力量來抑大崇小,或崇大抑小。大小之爭可以休矣。我們應把精力用到為城市化掃清道路的實際工作上來。

2、城市化的主要對象是農民。城市化是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交換方式轉化升級過程中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活動為節約時間向特定空間集聚的過程。它主要表現為人口空間布局結構的改變,即人口密度的增大,表現為國民經濟發展載體的空間轉移。因而城市化的總體對象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結構。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農民是城市化所要改變的生產、分配、交換關系的主要載體。所以從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來看,城市化的主要對象是農民。城市化的本質、主要任務、主要內容是改變農民的社會關系,化農民為市民。目前,我國人口城市化率只有3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幾十個百分點,更低于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決定的農產品剩余率。農產品自給性最強的糧食,其剩余率己達60%以上,而商品率只有35%左右。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銳,相當于農村30%左右的剩余勞動力及其瞻養的人口需要轉到城市中去,卻長期滯留在農村。這是目前中國農村人口收入和消費水平低于城市人口三分之一左右的根本原因。實踐已經證明,中國農民收入水平低,主要不是農產品價格低,而是他們占有占用的生產資料少,就業不充分,是他們的生存環境、生產生活方式落后。因而要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分化農民,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

3、城市化的關鍵在一個化字上。城市化作為人口等要素向城市集聚的過程,前提是人口等要素需要流動和能夠流動。要加速城市化就必須增加要素流動的動力,減少流動的阻力,關鍵在于一個化字。一切要素都存在于一定的經濟、社會關系之中,不改變這些關系,要素就流不起來,動不起來。要素從分散走向集中,從農村走向城市,要素本身必須適應流動集聚的變化。變就是變革,能變才能化,加速城市化的關鍵在于加速改革。從經濟基礎到上屋建筑都要順應效益機制、市場機制,進行不斷變革。對阻礙要素流通的過時的經濟政策、體制不進行改革,城市化就不能順利進行,滯后扭曲就在所難免。要分化農民,化農民為市民,就必須打開城門,改變戶籍制度,培育勞動力市場,就必須改變現存的農業生產方式,理順農村社區的經濟關系,城鄉之間的交換關系。因而農民、農業、農村的生產方式、交換方式、生活方式是城市化要化的重要內容。當前首要的任務是減少農民,只有減少農民才能改變“三方”,而只有改變“三方”,農民才能化為市民沉淀在城市。因此,改革是全方位的,必須城鄉配套進行。

4、城市化的核心是一個市字。生產和交換是經濟的橫座標和縱座標,缺一不可。城市化不僅是生產方式變化的結果,而且是交換關系變化的結果。城市化之市是市場之市,是作為交換關系總和的市場。這種關系無形有質,主體是人,載體是城。聚人為市,化市為城,城是外形,市是本質,是核心。城市化表現為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農民的分化過程,實際上還取決于城市本身的結構,要有吸收外來要素的功能,有開放式的結構,要利于集聚人氣和市氣。所謂無形市場就是各種交換關系的總和,它是要素流通集聚的內在動力。為利而市,市而生利,為利趨市,市久成城。這就是人們趨利的機制,也就是市場的機制。城市化的核心是市,是動力所在。利為聚散效益之差。落差越大動力越大。目前城鄉收入相差三倍之巨,要素流動的勢能、城市化的動力是相當大的。什么時候城鄉收入差距消失了,城市化就相對停止了。如果落差相反,則反城市化趨勢就會顯現出來。城市化的本質是追求集聚效益而改變社會和經濟結構的過程。這個過程在中國一天也沒停止,而且動力十足,之所以滯后是因為阻力太大。緊關城市大門,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就地搞工商的勞動力轉移政策是城市化的最大阻力。20多年來,農村工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然而由于空間上的極度分散,致使農民離農不離村,甚至鄉土都不離,亦工亦農、亦商亦農,兼業現象十分普遍。由于工業的分散,不能為商業的集聚興旺提供足夠的“服務半徑”,使經濟的兩個座標沒有點在一個點上,致使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主要特征是第三產業滯后,社會分工深化不夠,就業崗位短缺,人氣不足市氣則不旺。

推進城市化戰略的主要切入點

本來開發區是實現城市化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摒棄傳統攤餅型城市擴張方式,采取團組式企業化的集中開發模式,其速度和效益比攤餅式、墨漬式城市擴容要高得多、大得多。但由于遠離母城,封閉運行,變成了單一工礦區、飛地,母城的基礎設施、第三產業難以與之配套。一些開發區,白天還有些人氣,晚上幾乎是空城。加上單一依賴國際資源、國際市場,對本地資源、本地市場重視不夠,所以建設速度慢,經濟效益差,相當多的開發區土地閑置,求生不得,求死不成。這是不重視市場關系的一大教訓。我們說城市化市是核心,是實質內客,是強調城市是人們經濟活動的場所,只有城沒有市是個空城、死城?,F在城市化高潮來了,我們應避免再來一次圈地運動,重土重城不重市,千萬不要把小城鎮大戰略搞成大問題。一定要給小城鎮一個準確的時空定位,把小城鎮放到整個城市體系中去考慮布局問題,處理好小城鎮與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關系。近些年來的小城鎮熱和開發區熱是異曲同工的。圈建了許多小城鎮和工業小區,大搞幾通幾平,拉好招商的架式,抬高了鄉村工商業和農民進城進區的門坎,分散之勢還是難以改觀。反思過去,我們要加速城市化,必須處理好城與市的辯證關系。必須大力培育市場,千方百計降低城市化的門坎,集聚人氣,有了人氣方有市氣。要明確先有市后有城,化市為城,依市興城,以城促市的指導思想。為此政府不應超過城市經濟集聚效益水平,追求城建水平的高、大、全,要順其自然,分步到位,按經濟生成量、稅收實力循序漸進。超前修路,超前綠化,可能會造成盆景擺設,只供參觀,抬高了門坎,中小企業不敢問津,大企業來了,缺少配套;也可能城市綠了,企業“黃”了。城和市的辯證法是城建規劃要超前,城建投入要和市場發育相協調,保持較低的交易和機會成本,要把就業和經濟效益始終擺在城市發展的首位。

論文推進城市化戰略的主要切入點來自

中國城市化戰略的目標模式多年來,人們一談到中國城市化戰略、道路、目標等問題都集中到城市規模上,有中小城鎮重點論、大城市重點論、中等城市重點論、多模式論和小城鎮重點論。對決策影響最大的是小城鎮重點論,雖然理論上沒有多大說服力,但易于操作,符合大多數決策者認識水平和心理狀態。這種討論沒有抓住城市化的本質,重結果輕過程,沒有準確把握城市化的對象、內容和動力機制。至今有許多人還把城市化看做城建問題,看做是政府計劃的產物,沒有從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律上把握問題。反而出臺了許多抑制城市化的政策和措施,造成城市化嚴重滯后的局面。

城市化的動力既然是追求集聚效益,我們的目標模式必須以效益為標準,只要集中帶來的效益大于弊病,城市的規模就要擴大,一旦集中帶來的效益小于帶來的弊病,城市就會停止擴張,走向反面。因而我們在城市化發展戰略上沒有必要人為限定規模。我們的城市化戰略的基本方針應該是效益型城市化戰略,宜大則大宜小則小,讓市場去選擇。

為了保障效益型城市化戰略的實現,我們必須采取全方位開放式的要素流通政策,掃除一切要素流通的人為障礙。從政府的角度看問題,我們的城市化戰略應該是全方位、開放式、效益型的發展戰略。

現在我們研究任何問題都不能忘記中國特色。在城市化問題上中國特色是什么?許多人都會認為中國農村人口太多。這是表面現象,哪一個國家城市化初期都是農村人口太多,這不是特色,是城市化的動力所在。中國在城市化問題上的特色不在于人口太多,而在于阻力太大。由于阻力太大,城市化滯后才造成農村人口太多。在城市化的阻力中,中國的最大特色是計劃體制下形成的政府控制力太強,一旦政府出面阻止城市化的正常進程,對動力的抵消作用最大。如:劃地為牢的戶口制度,超越產權一刀切的平分土地的大包干政策和承包期不斷延長的政策,離土不離鄉分散工業化的政策,政府出面圈地建開發區和小城鎮的政策等等。這些政策都對中國城市化造成了巨大的阻礙作用。正是這些政策幾十年沒有根本改變,使中國的城市化落后世界平均水平幾十個百分點,使中國農村人口幾十年里一直按小農經濟多生、生男丁的人口規律繁殖。因此農村人口多是城市化滯后的產物,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壓力、城市化的動力,它不決定城市體系結構的特點,而是決定城市化速度必須超常規,常規發展永遠擺脫不了人口的壓力。

小城鎮在城市體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但不可片面強調小城鎮,更不可以之為主。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我國的城市體系已經形成大中小全面發展的格局,人口城市化率已達到30%以上,大城市的主導作用己經形成,真正納入城市經濟體系,在現實經濟、社會生活中起積極作用的小城鎮是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附屬物,是由大中小城市輻射而成。小城鎮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城市,它或者是某個中心、副中心城市的功能區,或者是遠離中心城市,一般在二小時經濟圈外,正在成長中的小城市。后者雖然城市功能不全,但隨著周圍經貿關系的發展,有可能成長為完整的功能齊全的小城市,甚至成長為大城市。小城鎮處于城鄉的過渡帶,從來沒有獨立的經濟社會地位,或者從屬于城或者從屬于鄉,由于自身規模不經濟,它存在的必然性、效益性或者從它附屬的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來尋找,或者從鄉村經濟來尋找??傊?,我們可以把小城鎮概括為三種形態:中心城市形散神不散的功能區;正在發育中的小城市;農村居民城市化的新社區。小城鎮是城鄉要素流通落差最小、吸納集聚動力最弱的空間,目前不可能成為中國人口城市化集聚的重點空間。

推進城市化戰略的主要切入點

小城鎮之所以被當作中國實現城市化的主要載體,稱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的。我國的工農、城鄉兩元經濟和社會結構長期并存,客觀上已經形成兩種不同的利益集團。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嚴酷現實。在發達國家全球化、一體化、信息化、新經濟、知識經濟、高科技宣傳攻勢的壓力下,一部分人急于去和發達國家接軌、一體化。他們有意無意地忽視國內城鄉工農兩元的現實,企圖把九億農民固化在農村,就地城市化,一方面借以緩解當前內需不足的壓力,一方面避免農工潮沖擊現有城市現代化、國際化的進程。這種對策思想客觀上代表了城市某些既得利益階層自私的愿望。事關全中國人民的根本的長遠的利益,代表大多數中國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人應該嚴肅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立場。我們應該毫不含糊地指出這種對策思想是空想社會主義和空想市場經濟。

我們想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兩億四千多萬小農戶基礎上既建不成市場經濟,也建不成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化大生產,市場經濟的前提是要素資本化商品化,要素可以自由流通。按人勞比例平分土地的制度延長三十年,就是說三十年不具備社會主義的基礎,三十年缺少市場經濟的前提。由政府出面遍地開花搞小城鎮,跟遍地開花搞開發區沒有本質區別。搞得好的也不過是對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鄉鎮工業的就地整合,對分散的農村社區就近整合,使農民換個活法。這種做法對啟動農村消費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最大的作用是把小農經濟凝固化,把工農城鄉兩元結構凝固化。農戶住進小城鎮提供的新社區,照舊去耕種他們那小塊土地,消費方式變了,生產方式沒有變,小生產還是那個小生產,就業還是不充分,收入還是難提高,好象吃了一片鎮痛藥,感覺舒服了,病根還在。要靠小城鎮解決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小城鎮的二、三產業必須有足夠的吸引力,使絕大多數農戶放棄土地轉為市民,使耕地集中到可以企業化經營,那么這個小城鎮己經不是小城鎮,它至少己是一個十萬左右的小城市了。目前許多縣城也達不到這種規模。

我國目前所需要的小城鎮是中心城市輻射型的小城鎮,是大量農民分化舉家遷居城市之后由新型農場主、農業企業家組成的新社區。這個新社區是農產品加工基地、集散地。這樣的小城鎮只有在全方位開放式效益型城市化方針指導下,大多數農村人口轉化為市民之后,才能普遍出現。現在要尋找這種小城鎮只有到以色列去看吉布茲農莊,到華西村、南街村去看相似形。之所以稱為相似形,因為絕大多數農村已過那個村沒那個店了,那種內方外園的制度基礎己經不復存在,必須重新走漫長的也可能是痛苦的原始積累的具有時代特色的老路。這也叫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吧。如果我們城市化方針不再犯方向性錯誤,一年一個百分點的提高城市化率,也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市場經濟的原始積累,建成社會生義的經濟基礎,趕上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

政府在加速城市化過程中的作用

我國的城市化已經滯后,發展的形態已被扭曲,滯后的程度是幾十個百分點。滯后的原因是我們的發展觀、發展戰略及其配套政策形成的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滯后的主要責任在政府,加速城市化的責任、補課的任務也應由政府來承擔。各級政府加速城市化的工作不是把人和企業人為地向城里推,而是要加速改革,加速掃除城市化的一切人為的障礙,加速創造城市化順暢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把現實生活中城市化的巨大潛力釋放出來。

1、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建立全社會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是硬道理得到全國人民的認同,這是我們社會觀念的巨大歷史性進步。但究竟什么是發展,發展的本質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標志是什么?我們實踐中把握的并不準確,并不穩妥,城市化嚴重滯后是發展觀出了問題的具體表現。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人們把增長等同于發展,把發展是硬道理變成了增長是硬道理。只講收入增長不講分配關系,一些實質性改革一拖就是十年,積累了大量經濟與社會矛盾。一些地區高增長低發展,甚至負發展?,F在是到了重新審視我們的發展觀的時候了,否則城市化問題不會有實質性進展。發展是事物的質變,沒有增長不可能有發展,但增長不能代替發展,也不是發展的唯一條件。增長決定事物的量級,結構決定事物的性質和功能。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在增長提供的物質基礎上內部結構的變化,矛盾地位的轉化,特別是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轉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能力的擴張是經濟的增長,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化,生產方式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的轉化才是經濟的發展,上層建筑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變才是社會的發展。況且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收入的增長并不一定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資源的偶然發現或破壞性開發也可以增加收入。把發展僅僅歸結為增長是十分片面的錯誤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是人們的經濟社會關系及人們的精神文化狀態。因而經濟社會的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人際關系的升華。發展就是人的素質的提高、本質的升華。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發展不僅是消費結構的升級,而且是人際關系的升華。人們的生產關系社會關系對人們的消費結構的升級、素質的提高具有決定性影響。近幾年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素質提高的物質基礎已相當雄厚,但社會保障體制等再分配關系沒有理順,使這種升級和提高可望而不可及,不僅浪費了大量物質財富和生產能力,而且引起人們社會心理的失衡。生產社會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逐漸激化,內需不足正是這種矛盾的必然產物。這正是高增長低發展的具體表現。腐敗、、拐賣婦女、黃賭毒、黑社會等舊中國丑惡社會現象的死灰復燃并大有漫延之勢,正是一些地區社會負發展的標志。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本質即社會關系的升華,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的素質本質的提升,發展的標志也是人的素質和本質的提升。把經濟社會活動看作是投入一定素質的人,產出更高素質的人的過程,這就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物質資源不過是人類借以求得自身發展的外在條件,科學技術不過是人類素質能力的外在表現。這些東西必須在人們正常的經濟社會關系下才能為人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推進城市化戰略的主要切入點

我們共產黨人是代表大多數人利益的,我們近期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此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就必須以大多數人為本,依靠大多數人,為大多數人服務。我們必須在保障大多數人根本利益基礎上發展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按要素分配的經濟,它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自發的結果必然是兩極分化,不可避免地產生生產社會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沒有這個矛盾就沒有市場經濟,任憑這個矛盾擴大就沒有了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也就沒有什么社會主義可言。因此我們必須在市場按要素分配的基礎上利用政府財政的強制力量實行再分配,通過稅收的形式把生產社會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抑制兩極分化,給全體人民以生產力發展所充許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相適應的基本生存保障。有了全社會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我們這個國家才可以稱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市場經濟才可以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就是剩余價值歸社會占有的主義。剩余價值歸社會占有的比率叫社會主義的純度。剩余價值都歸社會占有就沒有市場經濟,在現階段就沒有效率。剩余價值歸社會占有的程度由生產的社會化程度決定,生產社會化程度越高,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的程度越高,稅收集中的剩余價值應該越多,社會保障的水平應該越高。社會主義不是共產黨人的偏好,它是社會經濟繁榮穩定發展的客觀需要。政府保障了大多數人的基本生活消費水平,也就保障了國內市場的基本需求,基本穩定,保障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所以,建立全社會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中央政府的頭等大事。社會保障功能是政府的第一職能。悠悠萬事唯此唯大。

在當前建立全社會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加速城市化首要的切入點。如果說加速城市化是抓住了國民經濟發展的牛鼻子,那么社會保障就是牛鼻子的兩個孔。社會保障可分為兩個公共品:其一是當前人們議論的社會保障范圍,包括失業、養老、大病、撫恤救濟,九年義務教育等;其二是保障生者安其居的住宅供應。這兩個孔合起來便是社會保障的全部內容。它是保障勞動力再生產正常進行政府應承擔的部分。勞動力再生產費用由家庭支出和政府支出兩部分組成,以家庭消費支出為主,超出家庭支出能力的部分由政府承擔。城市化的過程即是市場化的過程,各種要素在流動中不斷集聚,不斷重新組合,以結構性失業為主的各類失業是城市化市場化題中應有之義。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資金不到位,城鄉要素流通將成為各級政府最頭痛的問題,社會保障問題成為城市化的門坎。目前正是社會保障問題沒有落實,居民心理壓力大,危機感強,對消費產生較大的抑制作用。企業不敢投資、居民不敢消費,致使內需不足。而加速城市化就是加速人口流動,社會保障不解決將成為城市化的第一障礙。

首先我們應明確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全社會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全社會是指城鄉全體公民全體勞動者。統一是指全國建立統一的個人社會保障帳戶。保障的主體是中央政府,保障的對象是有公民義務的勞動者。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不再有社會保障義務。各級政府代表中央政府在各地執行社會保障功能,所發生的一切費用由中央財政撥付。這樣就掃除了人口流動的地區和部門障礙。只要個人保障稅(所得稅與之合一)、遺產稅收足,只要一切國有資源有償使用,明確租金范疇,收足租金,中國政府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政府,社會保障資金是不成問題的??陀^上看中國政府是最負責任的政府,幾十年來我們的社會保障是做得最好的,人民熱愛這個國家,高唱社會主義好,不是無緣無故的。但近十年里由于既得利益階層的干擾,任何實質性的改革都難以深入,社會分化的速度快于社會保障體制健全的速度,特別是重增長輕發展的觀念占了上風,對從根本上理順分配關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只看到保障資金來源問題,沒看到最根本的還是觀念、體制問題,致使社保問題上升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焦點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社會保障為前提的市場經濟。社會保障是市場經濟的前提,不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這個前提是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積累的全民資產、公有資產。忘記了這個前提就是忘記了我們的國體和國本,就會不自覺地走資本主義發展的老路。向個人征收保障稅、遺產稅是為了社會保障基金的未來儲備,當前的社會保障基金只要用好用活我們的“前提”就足夠了。

第二、農民只要舉家遷入城市,便轉化為市民,應享受和其他市民同等的社會保障。他們原來社區集體公有的財產(包括耕地在內)按勞動力平均的份額應折價歸他們個人所有,帶入城市一次性的交社會保障金給政府,計入中央政府社會保障金帳戶。農民所在社區如果無力支付資產現價,原則上資產應歸國家所有,由社區代為經營,每年向國家交租金。政府把這筆收入計入進城農民社會保障金之中。

第三、城市現有人口的住宅問題己成為消費結構升級的一個卡口。人均居住面積只有9米左右,這和當前國民經濟的實力是不相稱的。農村人口進城之后要有住的地方,為了城市的正常秩序不能再走棚戶區、貧民區的老路,政府有責任也有能力保障住這個最基本的人權。而這在目前的觀念、體制下談何容易?為現在城里人的住宅國家沒少花錢,但實際上花大錢辦小事,政府和居民為此作出巨大犧牲而收效甚微,少數人卻借住宅商品化發了大財,造成一方面住宅大量積壓,一方面廣大居民家居面積狹小,住宅改革的路不能再這樣走下去了。必須從根本上理順住宅產權體制流通體制。

推進城市化戰略的主要切入點

住宅作為商品有雙重經濟屬性:第一是消費品,第二是資本品。作為消費品它是勞動力再生產必須的產品,就工薪階層勞動力再生產需要而言,是取其消費品屬性,工資中只含房租,不含房價。租房是消費行為,購房是投資行為。租房耗費的是工資收入,購房耗費的是資本收入。我國目前正處于城鄉人口布局、區域結構、產業結構大調整時期,勞動力流動性大,不宜讓廣大工薪階層購買住宅。只有少數高收入者適合購買住宅,而且是郊區別墅型住宅。租、售并舉以租為主應是現階段理智的選擇。政府應建造大量經濟實用房,以勞動壽命40年為回收期的低租金租給低收入階層。例如使用面積45平米為社會保障用房,超過45平米的面積按市場價商品房租出租。在這種體制下,政府不能提供充足的廉租房,其他一切免談,這項投資不夠,其他投資都要緩行。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連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權都解決不了,還侈談什么更高的東西。而真正按人的需要解決消費結構升級的每一個問題,經濟自然會順暢發展。消費正常,市場才會正常,企業才會正常發展,就業崗位就會充足。

2、明租、正稅、除費理順分配關系。明租、正稅、除費六個字包括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和基本對策。任何改革的本質都是利益的調整。租、稅、費是所有者和使用者,政府和市場主體之間分配關系的理論表現和觀念總結,是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是政權在經濟上的實現,是所有權使用權轉移的必要條件。只有明租、正稅、除費,才能真正理順產權關系、分配關系,才能使生產要素資本化、商品化,才能有成熟的市場主體和健全的市場經濟,城鄉間要素流通、資源配置才能符合經濟發展和自我調節的規律。

首先,要明租。明租就是必須明確生產要素要有償使用。土地在中國是公有資產,只有產生明確的獨立的地租范疇,公有制的所有權在經濟上才能得到實現,土地才能資本化,才能成為市場上可以自由流通的生產要素,實現市場經濟按要素分配的基本原則。目前農戶和土地所有權代表社區之間沒有明確的地租關系,農戶使用的耕地是以生產責任制形式獲得使用權的,承包費不是明確的獨立的地租范疇。農戶和社區的關系除承包費外還有三提五統等集體經濟內部的分配關系、社區自治關系遺留下來的東西,和農村生產方式的實際,和日益發育的市場經濟己不相容。這正是近些年來三令五申減輕農民負擔,而農民負擔年年加重,農村經濟糾紛層出不窮的根本原因。根本的問題是農村現實生產方式同上層建筑對之扭曲規范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客觀上極大地抑制農村的原始積累,使小農經濟凝固化。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承認農業生產上的集體經濟已基本不復存在,農戶和社區的正常經濟關系只能是租佃關系。有了明確的地租范疇,農戶交了租、完了稅,和土地所有者代表和基層政權代表之間的關系就十分明朗了,一切租、稅之外的費都無理由向農戶攤派。農戶是自主經營的主體,地怎么種,是自己種還是轉租出去都是農戶自己的經營行為,任何人任何機構都無權干涉。只有如此,計劃農業、政治農業才能向商品農業、效益農業轉化。有了地租范疇,產生租佃關系,土地己資本化,土地的社會屬性是市場經濟要素,不再是福利,因而租期長短、租種面積都由商業利益來制約,沒有必要沒有理由按人口分配,更沒有理由沒有必要由法律和政策來規范租期的長短,一切都由市場來調節。從而農民才最終割斷和土地的傳統關系,擺脫土地的束縛,農民的分化、農業的企業化經營才有制度上的可能。有了地租范疇,農民離開農村,身份轉化,不再是土地的便用者,但他還是社區公有土地的所有者之一,土地按勞均占有的份額的地租就應分離出來歸其所有,帶入城市,成為社會保障基金。明租不僅理順了社區內部分配關系,而且有利于降低人口城市化的門坎,到城里去的農民轉換身份之后并不是一無所有的勞動者,而是帶有祖輩和自己積累的社會保障基金的勞動者,這對減輕城市擴容的壓力是十分有利的。有了地租范疇,城里人、城里的企業也可以到農村去租種土地。在租金面前人人平等。這對土地資本的市場化經營、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十分有利,對人口城市化是巨大的推動力量。

明租對于使用國有資本的城市企業也是至關重要的,是理順產權關系的核心問題。國有生產要素有償使用,交租、交息之后,企業性質也就十分明確,不再有什么國有企業,只有國有資產、國有資本。使用財政資本提供公共品的企業是政府企業。政府企業不是真正的企業,是政府職能在經濟領域的延伸。一切真正的企業都是非政府企業。國有企業,實際上是我們把生產資料所有制和企業所有制混為一談產生的錯誤概念。企業所有制是一種經濟成份,其性質取決于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只有集體所有制企業(勞動者的勞動力和他們等量占有的生產資料不通過勞動力市場直接結合的企業)是公有制企業,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其他一切真正的企業都不是公有制企業,勞動力都是商品,只應按素分配。承擔租、息、稅責任的企業經營者就是企業的所有者,其他從業人員都是企業的雇員,都是勞動力商品的出賣者。有了企業主這個經濟范疇,城市企業改革就徹底完成了,企業才成為成熟的市場主體。城市經濟才真正轉化為市場經濟,開放式經濟。使用國有資本的企業經營者不能再以國有資本的所有者自居,他必須有償使用國有資產,交租、交息;企業職工不能以企業主人自居,他必須接受勞動力市場的選擇。明租使城鄉要素都資本化、商品化了,城鄉同制、同軌,城鄉一體化,要素流通就順暢了。勞動力商品化是城鄉原始積累的產物,是城市化的必要條件。

第二、正稅、除費對推進城市化也具有戰略意義。正稅除費四個字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正稅是指政府為納稅人服務必須的一切費用都必須明確為稅,如果稅收不夠用可以通過法律形式堂堂正正地增稅負、加稅種,而不要走旁門左道稅外收費。收稅是政府行為收費是商業行為。正稅除費就是不搞價內稅,不搞行政性收費,要稅價分流、價費合一。

第三、城市增容費、基礎結構的費用來源應該是稅,費改稅之后,這部分支出不再向使用者直接收取,而是向全社會納稅人收取,并且是和收入掛鉤,不和使用掛鉤。這就大大降低城市化的門坎,降低住宅等商品的價格。明租正稅之后,把五十年的地租和稅改為逐年逐月支付,住宅一次性支付價格大大降低,使建筑業資金周轉加快,使平均利潤率易于形成,有利于城鄉、城際間要素流通和合理配置。住宅價格的降低,住宅業的興旺對城市化是至關重要的。

3、要把產業政策地區化,提高工商業的集聚度。目前分散工業化的負面作用己超過積極作用,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工業企業向適當的空間集中,提高集聚效益。區域同構極大抑制了城鄉市場的發育,使區域和城市都形成相對封閉的結構,大大降低了吸納外來要素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把產業政策地區化,促使區際、城際分工體系的發展。沒有區際、城際的產業結構差異,就沒有要素流動的動能。

首先,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城市體系規劃,明確各類各級城市的功能定位,明確各自產業結構的特點。在審批城市規劃時,沒有產業結構特點的規劃不能批準實施。不論城市大小,臨近的城市產業結構一定要有較大的差別。我們是在城市化嚴重滯后的條件下推動城市化進程,重大項目的空間布局不能只靠市場去調節,中央政府一定要抓住對城市功能具有定性作用的重大項目的定點權,克服地方的盲目性。功能結構有特色的城市,才是開放性城市,才是有生命力的城市。每個城市有特色、每個地區有特色,才能形成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才能消除諸侯經濟,保證國家政治上的統一。

第二、利用財政金融政策落實產業布局規劃,促進工業企業適度集中。企業不論大小,只要向城市和城鎮搬遷者都給予一定時期的稅收減免,租占土地可以按年逐月交租,貸款方面政府可適當貼息。對在鄉村新建的工業企業不再提供任何優惠。用這些措施降低城市的門坎,抑制工業的分散。

第三、在人口密度大、資源特色不突出、地銷市場潛力大的地區,政府應適當扶持勞動密集性產業的發展,指導當地城市大力發展和居民生活消費密切相關的產業,增加教育投資,發展與教育相關的第三產業。切忌在這些地區和城市片面強調發展高科技、大力吸引外資搞資金密集型產業。面對大量過剩的農村勞動力沒有就業出路,空談走內含發展的道路,是不現實的。在這些地區就業高于一切,只有就業才能提高人的素質改變人的本質。正常的發展規律是勞動力短缺了,用機器比用人便宜才用機器代替人。我們多的是人,少的是資金,為什么花很高的代價用別人的資本排擠自己的勞力呢?企業效益標準和政府效益標準是不同的,企業效益標準是要素配置結構的改變是否能為企業主增加利潤,政府效益標準是全社會要素的配置改變是否能增加就業,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多數人的福利。因此在中國人口密度大的地區必須把就業擺在首位,要與當前所謂國際潮流保持距離,不管他知識經濟、數字化地球喊得多響,我們只能干我們當前應干能干的事。我們不能指望把幾億文盲和半文盲一個早上都帶入信息化社會。當然有些地區由于領導者水平高,有信心可以領導那里的人民在城鄉兩元結構農村占大頭的條件下,用十年超常規的發展,率先實現現代化,也不防一試現在就與發達國家接軌,現在就用信息化、網絡化水平設計自己的產業結構,不等兩個轉化就開始兩個創新。我們要提醒采取這種發展戰略的決策者先算清這樣一筆賬:新經濟能吸納多少勞動力就業,吸納不了的怎么辦?新科技的產業創造的稅收能否把大量失業人口養起來?靠自己的資金技術當然不夠,大量外資從哪里來?人家為什么會都集中到你這里來?你給人家準備好了有吸引力的市場了嗎?沒有本地人的充分就業,本地人沒有購買力,對外資外企有什么吸引力?所以全國不能到處都一個模式,都率先現代化,相當多的地區城市的產業結構要利于就業崗位的增加。否則要加速城市化,要化農民為市民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