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發展改革論文

時間:2022-03-15 05:39:00

導語:制造業發展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制造業發展改革論文

內容摘要:古典經濟學的比較優勢原理曾是人們選擇制造業發展模式的基本理論依據,但縱觀歷史,在缺少先天的資源比較優勢的情況下,由于資源短缺而被迫在解決經濟發展瓶頸過程中所選擇的發展模式技術含量更高,反而推動了制造業的發展。本文指出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資源環境的約束邊界,需要制造業發展模式的提升,并探討了我國制造業提升發展模式的制度安排及相關改革思路。

關鍵詞:資源約束,制造業發展,制度激勵

制造業本質上是一個人類參與的物質資源的形態轉化過程,即將自然資源加工制造成可用于消費或再加工過程的產品,因此,消耗自然資源是制造業生產的必要條件。但近幾年我國“地荒”、“電荒”、“油荒”等時有發生,資源緊缺成為目前制造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制造業企業能否突破資源(本文以狹義資源即自然資源和能源為分析視角)瓶頸,直接影響到我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v觀歷史,放眼現代,我們可以發現,在缺少先天的資源比較優勢的情況下,由于資源短缺而被迫在解決經濟發展的瓶頸過程中所選擇的發展模式技術含量更高,反而推動了制造業的發展。

資源約束成為制造業發展模式提升的杠桿

資源約束下的制造業發展模式提升導致了西歐與東亞經濟發展的大相徑庭。18世紀以前,西歐與東亞特別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大抵相當。18世紀以后的發展卻大相徑庭,其原因就在于西歐在資源約束之下選擇了資本和技術密集的制造業發展模式,而后者則依然固守著勞動密集的發展模式。

據美國歷史學家彭慕蘭(KennethYomeranz)的研究,直至1750年前后,東亞和西歐的發展模式均為勞動密集。“有很多跡象表明,歐洲有許多富裕地區已經走上了一條較為勞動密集的道路,直到18世紀后期和19世紀引人注目的發展才扭轉了那條道路”(彭慕蘭,2000)。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歐洲已有的勞動密集的發展道路發生了急劇斷裂?彭慕蘭認為是礦物燃料和新大陸的發現,這兩者的利用使得西歐的燃料和土地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勞動力。如此的資源約束條件迫使西歐在技術創新中出現了對節約勞動的強調,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節約勞動的發明中,而充裕的勞動力使得東亞幾乎不需要考慮勞動力的節約。“西歐需要減少昂貴的勞動力的使用,歷史前進了,最后導致機器和現代化工廠的出現,以及人均生產力與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而同時其他社會更感興趣尋找能夠節約土地、資本或某些具體的稀缺資源的創新。所以,歐洲人并不一定更有創造力,但高工資成本促使他們的努力走上了一個真正變革的方向”(彭慕蘭,2000)。東亞因為擁有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最后陷入了“比較優勢陷阱”,西歐沒有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被迫選擇了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發展模式,這種最初的變化導致了后來的始料未及的差異。

資源約束與制造業發展模式提升的現代證明。日本是個島國,具有先天的資源劣勢,大量資源都需要從海外進口。雖然資源約束問題一直是困擾日本制造業發展的難題,但是日本仍然能夠較好地解決資源約束問題,始終保持世界制造業強國的地位。通過對日本制造業發展的研究得知,資源約束反而成為日本經濟增長的杠桿。日本極其強調政府扶持和制度激勵的重要性,在具有高度激勵性的產業政策和支持下,日本建立了集約型的生產模式,確立了技術立國的發展方針,加強專利、技術等戰略性資源的開發,強調制造業企業生產要素與專有資源有機的整合,尤其強調企業創新競爭力的培養。正是由于資源的嚴重約束,迫使日本選擇以科技和創新為主的制造業發展模式,建立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科技優勢,通過技術進步和研究創新來替代自然資源的缺乏。

德國制造業成功地解決人力資源約束問題,主要得益于其擁有一套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德國認識到人力資源的質量是制造業企業發展的關鍵,因此德國在人力資源的培養過程中,十分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重點培養制造業企業員工的學習能力和團隊精神,以至于德國制造業擁有了一流的人力資源儲備,在與別國的制造業的競爭中保持著特有的優勢。

以上說明,確實存在著由于資源短缺的約束迫使在制造業發展中選擇技術含量更高的制造模式,由此反而推動制造業的發展,取得更好經濟效果的現象。但是僅僅認為資源約束就可以迫使制造企業選擇技術含量更高的發展模式是不夠的,我們注意到在更先進發展模式背后是具有激勵創新的制度安排在發揮重要作用。彭慕蘭注意到了促使西歐轉變制造業發展模式的制度問題,認為在當時的西歐產生了據說比別的地方更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制度,這就是市場機制和財產所有權制度。日本的技術立國方針和集約型的生產模式更是有著產業政策的扶持和制度激勵,強調專利、技術等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我國制造業發展已經接近資源約束的邊界

由于制造業是人為改變物質形態(即進行加工制造)的過程,所以,大量采用自然資源和開發能源,是制造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特點。而在地球上,很多自然資源和礦物能源是不能自然再生的。所以,現代制造業生產受到自然資源和能源供應條件的約束,而且,其約束性將越來越強,是制造業發展所面臨的一個無法回避的矛盾。

自然資源約束嚴重影響制造業的發展。我國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水利資源、林木資源和礦產資源等。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約為0.1公頃/人,占世界人均水平的33.1%;人均水資源擁有量2176.8立方米,還不到人均3000立方米的輕度缺水標準;人均森林面積為0.14公頃,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5%。據有關部門的資料,我國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較大,約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但我國人均礦產資源占有量不足,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于猛,2004),實際是一個礦產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我國以世界土地的7%養活著世界22%的人口,這固然說明我們在經濟建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時也反映了我國的自然資源實際上是十分匱乏的。如土地緊缺已成為制約東部發達省市制造業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以浙江溫州為例,目前溫州市可用于建設的土地只有55萬畝左右,而全市1999年至2003年五年間共批準建設用地27萬畝。按這樣的速度,10年就會全部用完。不少當地企業因無地可用,只好把企業遷往外地。據2004年浙江省中小企業局《浙蘇滬中小企業發展優勢比較》的報告,造成浙江企業外遷的諸多因素中,首先是土地緊缺,占52.3%。工業用地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制造業企業發展的首要障礙。能源資源約束制約制造業規模的擴張。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嚴重的能源資源的約束。近幾年我國出現的煤炭供應短缺、石油供給短缺引致了煤炭、石油等產品市場價格不斷提高,2003年以前僅僅南方缺電的現象已經擴展到2004年以來長江流域、中部省份、華北東北等全國3/4城市拉閘限電的全局性短缺。2003年我國可供消費的能源總量中11.9%的能源是從國外進口的,94.9%的能源是自己生產的一次性能源,僅有0.12%的能源是回收利用的二次能源。同年份制造業的能源消費總量占全部能源消費總量的54.5%,而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僅為37.3%,相對于產出的比重來說,制造業的能耗很高?,F在,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依靠大量消費能源,推動了中國制造業的高速增長,但也使中國制造業發展越來越接近了資源和環境條件的約束邊界。資源條件已無力承受“高消耗、高產出、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模式。

資源約束的壓力迫使制造業發展模式的提升,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當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和經驗的時候,應當不失時機地轉變發展模式,提高發展模式的技術含量,把中國制造轉化為中國創造。當然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強調發達地區應當適時地轉變制造業發展模式的同時,在我國相當多的欠發達地區,一方面還存在著傳統的比較優勢原理發揮作用的條件,另一方面也缺少提升發展模式必要的資本積累、人才積累,依據傳統的比較優勢原理,制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依然是必要的,是有現實意義的。

提升我國制造業發展模式的制度安排

歷史經驗證明,要適時提升制造業發展模式,除了資源約束條件的變化之外,更為關鍵的是要有有利于提升制造業發展模式的制度安排。制造業發展模式的提升具體要落實到微觀層面即制造業企業的經濟運行,制造業企業根據資源約束條件的變化,在盈利目的驅動下進行投入和產出的比較,依據整個社會科技與經濟的發展趨勢,自主地、與時俱進地變換發展模式。因此,筆者認為有利于提升制造業發展模式的微觀層面的制度安排就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有利于轉變制造業發展模式的制度安排,必須是有利于各種企業平等進入和有效競爭的制度安排。市場經濟的全部魅力就在于競爭。這里的競爭是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競爭是產業成熟和制造業發展模式提升的杠桿。競爭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價格競爭,也包括創新方面的競爭。熊彼特強調,盡管做馬車企業可以把馬車做得盡善盡美,但畢竟不如能造出火車的企業。然而,這一切都以平等進入為前提,靠著各種力量,特別是行政力量形成的壟斷,阻隔了平等進入,也就扼止了有效競爭,閹割了市場經濟最本質的東西。

促進資源環境保護政策與技術創新政策的整合??萍歼M步對資源環境的影響是雙刃劍。若科技進步是朝著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方向邁進,科技進步就有利于資源環境保護,否則,就不利于資源環境保護。為了防止科技進步偏離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方向,一方面在資源環境保護的工具箱中,我國應盡可能選擇有利于技術創新的政策,如建立基于潛在技術驅動型標準,管制中充分運用市場誘因等等,另一方面則要加強對特定科技創新的資源環境后果評價。高新技術制造業企業是我國技術創新的主力軍,在我國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的形勢下,高新技術制造企業必須同時是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企業,所以,環境友好、資源節約型標準應構成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條件的重要內容。高新園區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基地和科技創新的核心區,對高新園區的考核應更多地納入環境友好與資源節約型標準,以促使各級政府、高新園區管委會更加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引領科技創新與資源環境保護的有效結合,促進我國的制造業企業發展模式由外延型向內涵型轉變。為循環經濟立法,大力發展綠色制造,實現資源使用的可持續性。循環經濟倡導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高效、清潔利用基礎上的發展模式,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流動過程,把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我國制造業企業應該遵循循環經濟模式,從過去的粗放型資源利用模式轉到集約型利用模式上來。同時應當大力研究開發綠色制造技術、不可再生材料的替代技術、節能技術、清潔生產工藝、生態工廠循環制造技術等。為了促進上述技術的產業化,國家應考慮制定一些財政、金融和稅賦政策,支持綠色制造產品的生產和消費。

參考文獻:經濟,國內宏觀-[飛諾網]

1.[美]彭慕蘭.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2000)[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2.郭熙保.經濟發展理論與政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