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政策論文
時間:2022-03-19 09:31:00
導語: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政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鄉協調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所面臨的重要任務,因為城鄉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不解決,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就談不上社會的公平公正,就難以實現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要建立城鄉統籌發展的和諧社會,離不開國家經濟政策的大力支持。
關鍵詞城鄉協調發展經濟政策財政政策
1城鄉發展不協調的主要表現
1.1城鄉居民經濟收入不協調
2004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42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2936元,城鄉收入差距為3.23。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的比率,還不能真實地反映城鄉之間的實際收入上的差別。首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標的統計口徑存在較大差距。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僅包括實物性收入,而且還包括用作生產資料的投入,如果僅考慮貨幣收入,剔除農民純收入中的實物部分,按現金收入計算,目前的城鄉收入差距將擴大為4倍多。其次,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標沒有反映城鄉居民在福利方面的差別,城市居民在住房、社會保障、公共衛生、教育等方面享有國家的補貼。如果考慮到城鄉在這些方面的差異,城鄉居民真實的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擴大。第三,從現行的統計調查制度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存在樣本偏誤,高收入戶難以涵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低估。若考慮城市居民的各種福利性補貼,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差距將進一步拉大到5~6∶1。
1.2城鄉居民社會保障不協調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在我國,已初步對立起覆蓋城市人口的社會保障體系,但農民由于“身份”的制約,沒有真正享受到國家應當為他們提供的基本公共產品。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發展,要給人們以更多、更切實的“人文關懷”。由于改革發展實踐中的某些偏差,農村的社會發展出現某些十分突出的問題,主要是養老、醫療和貧困問題。一是養老問題,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國家的行列,約有1億老年人生活在農村,缺乏生活來源,養老問題十分突出。二是醫療問題,農村醫療條件差,農民看病難。1998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為3776億元,其中政府投入為587.2億元,用于農村的衛生費用為92.5億元,僅占政府在城市投入的15.9%。三是農村貧困問題。我國還有3000多萬貧困人口,其中80%生活在農村。因此,必須建立農村社會高度,為農民的的生存提供最基本保障。
1.3城鄉居民享受教育不協調
長期以來,我國在文化教育領域采取城鄉分割的教育投資模式和不公正的高校招生政策,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大大向城市傾斜。據統計資料顯示,1997年,農村和城市學生平均受教育年限比是1∶1.39;1998年,每百萬人口中的在學校學生數比是1∶2.21。另據一些學者的抽樣調查,1995年城鎮職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58年,而農村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僅為6.66年。同樣數量的初中畢業生,在城市能夠升入高中的比例大概是60%左右,而在農村卻只有30%左右。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農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遠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農村人口主要由受過初中和小學教育的群體構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體構成,這足以說明中國城鄉之間居民享受教育不不協調。
2城鄉發展不協調的主要原因
2.1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偏低
首先,建國50多年來,我國財政對農業投入的總量約5000億元,僅占財政總支出的6.5%左右。其中,解放初期占財政支出的5%左右;其次,在“二五”時期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財政對農業的支持有所增加,達到10%左右;再次,在“”時期又有所下降,比重大約在8%左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10余年間,財政支農的力度又有所加強,提高到了10%;但20世紀90年代以后財政支農的力度逐步減弱,特別是最近幾年相對數降到了歷史最低點,僅為財政總支出的3%~4%,無法保障我國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據統計,發展中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一般保持在10%左右,像印度、泰國、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要占到財政總支出15%以上,大大高于我國的水平。
- 上一篇:行政審批取消調整通知
- 下一篇:礦產資源企業經濟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