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觀發展模式歷史互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10 11:45:00
導語:經濟發展觀發展模式歷史互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形成了三代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聯系的發展觀。即:1949—1978年間的經濟增長導向型發展觀,1979—1994年間的經濟發展導向型發展現,1995至今的經濟社會進步導向型發展觀。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新發展觀之所以是科學發展觀,是因為它是在與發展模式的歷史互動中形成的,是對建國以來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科學思考的產物,是對建國以來中國幾代領導人發展觀進行辯證揚棄的結果。
[關鍵詞]發展現發展模式歷史互動
發展觀一方面引導發展模式,另一方面蘊涵在發展模式之中。因此,一個國家發展觀的形成與演變,與這個國家發展模式的演變是聯系在一起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新發展觀,是對建國以來經濟發展模式進行理論思考的產物,也是對建國以來中國幾代領導人發展觀揚棄的結果。本文通過分析發展模式與發展觀的互動,對中國發展觀演變過程進行歷史的考察,以探尋中國發展觀演變的特點、規律與啟示。
1949年以來,中國發展觀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形成了三代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聯系的發展觀。即:1949—1978年間的經濟增長導向型發展觀,1979—1994年間的經濟發展導向型發展觀,1995至今的經濟社會進步導向型發展觀。
第一展觀:經濟增長導向型發展觀(1949—1978年)
第一展觀是指1949—1978年間形成和發生作用的發展觀,這一展觀可以概括為經濟增長導向型發展觀,其形成具有特定的歷史背景。首先,這一時期,中國借鑒了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借鑒了蘇聯的發展觀;其次,在借鑒蘇聯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與傳統經濟發展戰略,對中國發展觀的形成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第三,這一時期的中國處在“冷戰”的國際大背景中,“冷戰”格局對中國的發展觀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這一展觀具有下述十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基本歷史特征:在發展目標上,強調實現工業化,雖然在1964年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但是,工業化是最為突出的目標;在發展標準上,強調工農業總產值規模,特別是強調工業總產值及其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比重的提高;在發展途徑上,強調經濟增長優先,實際上將經濟增長等同于經濟發展;在發展重點上,強調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的發展;在發展方式上,強調外延式與粗放式發展方式;在發展型式上,強調通過資本的積累來尋求發展的源泉;在區域發展模式上,強調地區間均衡發展;在發展動力上,強調通過生產關系的革命推動經濟發展;在發展態勢上,強調趕超西方先進國家;在發展層面上,側重強調經濟層面的發展。
第一展觀的形成和演化大致經歷了兩大時期.
1949—1955年是醞釀和形成時期。1949年9月,《共同綱領》提出,在經濟發展上要“穩步地變農業國為工業國”[1]。工業化開始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目標,第一展觀開始萌發。1952年8月,中財委提出的“一五”計劃的輪廓草案中提出,“一五”計劃時期建設的重點是重工業。重工業的發展開始被置于優先發展的位置。1953年工2月,《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斗爭一一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除了重申國家工業化目標之外,又特別指出“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和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是互相關聯而不可分離的"[2],生產關系方面制度的變革開始被視為促進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條件。在上述有關中國發展的一系列探索的基礎上,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一五”計劃集中體現了第一代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目標、發展重點、發展方式等方面的基本理念,中國的第一展觀初步形成。
1956—1978年是實施和發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首先,第一展觀進一步強調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規模。1955年年底,提出:“中國的工業化的規模和速度……已經不能完全按照原來所想的那樣子去做了,這些都應當適當地擴大和加快?!盵3]1957年11月,中國形成15年超過英國、40一50年趕上或超過美國的趕超戰略。1958年5月,八大二次會議通過的總路線的核心是力爭高速度。同時,提出要求縮短“超英趕美”的時間,爭取在七年趕上英國,再用八年或十年趕上美國。1965年9月初擬定的《關于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提出要加快“三線”建設,要求在“三線”地區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1970年開始編制的“四五”計劃綱要草案的一個特點就是對經濟發展速度要求過急,確定的主要經濟指標普遍過高。[4]其次,進一步強調生產關系方面的制度變革促進發展的動力作用。1958年8月,北戴河會議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問題的決議》,結果到年底就基本上在全國農村建起了政社合一的體制。在城市中,開始試辦和推廣。城市手工業合作社也被要求加快“升級過渡”,即加快從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啊睍r期,除了強調生產關系的革命以外,還強調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革命,以實現“抓革命,促生產”的目標。此外,1957年、1958—1960年、1969年,在體制層面也開始進行以下放自主權為內容的改變??梢姡ㄟ^生產關系方面和經濟體制方面的革命和改變來推動發展,日益成為第一展觀的重要特征。第三,進一步強調區域平衡發展。1956年9月,八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一九五八——一九六二)的建議》認為,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必須根據資源情況和合理分布生產力的原則,在內地繼續建立和積極準備建立新的工業基地,使全國各地經濟逐步走向平衡發展。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區域平衡發展的概念。1958年6月,中共中央又要求全國七大協作區盡快地建立各自獨立的工業體系。1960年1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1960年計劃和今后3年、8年設想的口頭匯報提綱》,提出今后8年的基本任務之一是基本建成各大協作區的具有不同特點、不同水平而又分工協作的經濟體系。1975年,初步擬定的《1976—19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進一步提出,到1985年基本建成6個大協作區不同水平、各有特點、各自為戰、大力協同、農輕重比較協調發展的經濟體系。試圖通過行政型的資源配置手段人為地達到區域均衡。第四,國防建設和國防工業的發展一度被置于發展的優先位置。1964年,中共中央針對美國對越南的軍事行動作出了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的決策。要進行備戰,要搞三線工業基地建設。該年10月中共中央批準和下達的1965年國民經濟計劃將爭取時間、大力建設戰略后方、防備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作為指導思想。1965年10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進一步將以“國防建設第一,加速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作為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基本方針。此后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國防建設和國防工業的發展始終處于優先位置。
可見,第一展觀以追求經濟增長為基本導向,是經濟增長導向型發展觀。第一展觀作為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發展觀,順應了中國發展初期階段通過工業化奠定發展初步基礎的要求,其中一些方面,例如強調工業化、強調重工業的理念是合理的。但是,總起來看,這一發展觀是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傳統經濟發展戰略的框架內形成的,是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一系列誤解的基礎上的,是通過行政手段實施的,因此,在實踐中導致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上的問題。突出地表現在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嚴重脫節,出現了類似于當時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的“有增長而無發展”的局面。[5]具體來說,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一是經濟結構畸形。突出表現為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發展遲緩;能源、交通運輸等基礎產業發展滯后;流通、服務等第三產業薄弱;農村發展嚴重滯后。二是區域經濟配置效率低下。盡管追求區域平衡發展,但是由于投資效益低下,區域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擴大,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6]三是經濟質的發展與量的發展脫鉤,經濟效率和經濟增長的質量低下,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外延要素投入支撐的。四是經濟增長片面推進,經濟發展滯后,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脫鉤,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是作為經濟發展表現的經濟結構優化、經濟效率提高以及經濟成果分配的公平化等沒有明顯改善。五是經濟增長沒有以人為本,伴隨經濟增長,居民生活水平沒有相應提高,居民消費受到積累和畸形經濟結構的壓抑。1978年全國全民所有制單位的職工平均工資水平只比1957年增加7元。1978年居民平均消費水平為175元,只比1957年增加44%(按可比價格計算),其中農民增加34.5%,非農業居民增加68.6%。[7]
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這些問題已經發展到極端,傳統經濟體制和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也標志著這些問題在這一發展觀的框架內難以解決。伴隨經濟體制改革的展開和國民經濟調整的實施,客觀上需要對這一發展觀進行歷史的揚棄,構建新的發展觀。
第二展觀:經濟發展導向型發展觀(1979—1994年)
1979年以來,中國開始形成第二展觀,即經濟發展導向型發展觀。這一發展觀是對第一展觀的揚棄。一方面,鑒于第一展觀強調經濟增長而相對忽視經濟發展,第二展觀強調經濟發展,試圖將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統一起來;另一方面,第一展觀中一些消極層面的揚棄是十分困難的,第二展觀繼承了第一展觀的一些要素,但同時它也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因此出現了新的問題,即雖然開始強調經濟發展,但是相應忽視了社會發展、人的發展、生態發展以及這些發展層面之間的協調與統一。
第二展觀的形成有特定的歷史背景。首先,從政治上看,發展已經成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經濟發展沒有受到政治局面變化的沖擊;其次,從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上看,開始從主觀主義走向尊重經濟規律;第三,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發展處在“雙軌制”的體制環境中;第四,國際環境發生了變化,和平與發展是這一時期世界的主題。第五,這一時期是中國領導人理論創新全面推進的時期,發展觀的發展受到理論創新成果的支持。
上述特定的歷史背景賦予第二展觀諸多特征。與第一展觀相對應,第二展觀也具有十個基本特點:在發展目標上,開始超越單純的工業化,而強調現代化;在發展標準上,開始超越單純的工農業總產值指標,強調國內生產總值這一內涵更為深刻全面的發展指標;在發展途徑上,超越增長優先的理念,開始強調將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統一起來;在發展重點上,超越單純的重工業,將包括輕工業和重工業在內的整個工業作為發展重點;在發展方式上,超越片面的外延式與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向內涵式和集約式的轉變;從發展型式上,超越積累優先的發展戰略,推進積累與消費并舉的發展型式;在區域發展上,超越單純的均衡發展,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在發展動力上,超越單純的生產關系革命的誤區,實施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在發展態勢上,繼續保持趕超的姿態;在發展層面上,超越經濟發展的層面,開始強調兼顧社會的發展。
第二展觀的形成和演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1978—1981年是第二展觀醞釀和初步形成的階段?!啊苯Y束之后,中國領導人就開始醞釀新的發展觀。1977年,十一大重申在世紀末實現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1978年9月,鄧小平提出,“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盵8]開始將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作為發展的內涵與目標提了出來。10月,鄧小平又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盵8](pp.135—136)通過體制的制度變革推動發展的理念已經被比較明確的提了出來。12月,鄧小平提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盵8](p.152)這表明,在發展的格局上,開始突破均衡發展的藩籬,非平衡發展的理念開始形成。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發展觀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次會議通過了改革開放的決定。改革即制度變革,它明確提出要通過制度變革推動發展;開放即對外開放,它改變了以往在發展上過于強調自力更生的做法,同時也為非平衡發展觀的實施提供了政策準備與支持。1979年4月,李先念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在發展的過程中,要處理好積累與消費的關系,調整好工農業的比例關系以及工業內部的輕重比例關系。這表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問題開始受到重視,標志著人們開始將結構優化視為同經濟發展同步的過程。1979年7月,國務院批準廣東、福建兩省關于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1980年6月,國務院正式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經濟特區。非平衡發展理念進一步明確和具體化。1981年底召開的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第一次正式提出要走出一條經濟建設的新路子,為此,會議提出了十條經濟建設方針,這標志著發展觀的主要特征已經發生重要變化,也標志著第二展觀初步形成。
1982—1988年是第二展觀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階段。第二展觀發展的基本層面是逐漸形成了分步實現現代化、以改革和開放促進發展的思想。1982年9月,十二大提出“兩步走”現代化戰略。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改革的重點從農村推向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國民經濟。1984年4月,國務院決定開放14個沿海城市和海南島。1985年2月,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廈漳泉三角地區被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程度不斷擴大。這一主導思想以“梯度發展戰略”為理論背景,在吸收了“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構想之后,演變成沿海經濟發展戰略。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同時,在“兩步走”現代化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了“三步走”現代化戰略。
1989—1994年是第二展觀在曲折中走向成熟和定型的階段。1988年開始的經濟過熱暴露了經濟發展模式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治理整頓”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嘗試。在“治理整頓”基本目標完成以后,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明確了發展觀的基本原則。其一,發展是硬道理,要加快發展;其二,要通過改革開放推進經濟發展;其三,要通過區域上的非均衡布局和動態上的波浪式推進加快經濟發展。1992年,十四大以后,開始推進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開放步伐加快。第二展觀不僅在理論上全面定型,而且在實踐上開始全面實施。
第二展觀試圖揚棄第一展觀,在很大程度上也做到了這一點。例如,針對第一展觀過分強調重工業的偏向,第二展觀強調重工業、輕王業和農業的協調發展;針對第一展觀片面強調區域均衡的偏向,第二展觀強調區域經濟發展的梯度推進;針對第一展觀片面強調工農業總產值的傾向,第二展觀強調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針對第一展觀強調“躍進式”發展方式的傾向,第二展觀強調“分步走”的發展方式。但是,在實踐中,1979年以后,第一展觀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而是與第二展觀交織在一起;第二展觀是在整個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戰略尚未完成根本轉型的條件下形成和實施的,轉軌中的摩擦制約了中國發展觀的轉型。因此,第二展觀客觀上繼承了第一展觀中的一些層面,未能完成一些重要層面上觀念的轉變。例如,雖然強調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但是,實際上依然強調產值的增長與經濟總量規模的擴大;雖然拋棄了“躍進式”發展的主觀愿望,但實際上依然希望經濟“波浪式”發展;雖然提出把全部經濟工作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但實際上沒有做到這一點。
由于第二展觀在實踐中出現的上述問題,到世紀之交,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出現了諸多在原有發展觀框架內難以解決的問題。
首先,發展是不協調的,即不平衡的和片面的。(1)農村和城市差距拉大。1978年以來,中國的城市和農村的差距逐漸拉大。1978年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是2.36倍,1985年縮小到1.72倍,2002年又擴大到3.1倍。(2)地區差距逐步擴大。2002年中國最富的上海與最窮的貴州之間的收入差距比是12.9倍,中國的地區差距甚至大于印度(4.5倍)。(3)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差距拉大。1979年以來,中央財政在公共服務上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79年以來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人口受教育年限、人口預期壽命提高的速度都低于1949—1979年間提高的速度。
第二,發展是不可持續的。一方面,經濟發展的資源約束增強。中國過去20多年的發展主要是建立在資源耗費型產業發展的基礎之上的。目前,中國的資源短缺已經非常嚴重。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2003年一年就減少了O.003公頃。2004年,全國出現了1979年以來最為嚴峻的缺電局面。煤炭價格全面上升,波及全國。我國石油從1993年就已經結束了自給時代,2003年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03年一年石油進口就比上年增加了31%。據專家估計,到2030年中國石油消費的80%將依賴進口。已經探明的煤、石油以及一些重要礦產的儲量正逐年下降。另一方面,生態壓力和約束逐漸加大。過去20多年的發展是建立在生態赤字的基礎上的。中國國土的水土流失面積已經占到全部國土的38%,27%的國土出現了荒漠化,1乃的草地出現了沙化、退化或堿化,大氣污染在過去的8年中已經擴大了100萬平方公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三個酸雨區之一。水污染也很嚴重,例如,黃河每年因水污染造成的損失就達116億元。
第三,發展沒有從根本上做到以人為本。一方面,強調以改革促發展,實際上變成強調改革者即政府驅動發展,人的發展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尚未充分調動起來。強調體制的改革,而相對忽視發展機制的構造。另一方面,將發展理解為人的物質財富的增加、國家財富的增長,較少關注入以及人的自由、道德、健康、安全等非物質層面的發展以及社會公平、正義與秩序的構建。
綜上所述,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原有發展觀和發展模式的突出問題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脫節,具體表現為發展的不協調性、不公平性、不可持續性。這種狀況表明,必須對原有發展觀進行進一步的揚棄和發展。
第三展觀:經濟社會進步導向型發展觀(1995年以來)
如果說原有發展觀和發展模式的不協調性、不公平性、不可持續性構成第三展觀形成的推動因素,那么,第三展觀的形成還具有下述幾個方面的歷史背景。首先,從國內來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構建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時期,發展觀和發展的體制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即從原有的“雙軌制”體制環境轉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環境;.其次,從國際上看,整個世界的發展觀都開始出現重大轉向,即從單一的經濟發展觀轉向社會、經濟與生態協調的全面發展觀;第三,從中國的發展態勢來看,“和平發展”方針的提出,也推動著發展觀的快速轉型。
第三展觀的集中表述是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即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及《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所提出的“五個統籌”。這一表述和“五個統籌”的提出標志著第三展觀的正式形成。這也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確提出發展觀的概念。
第三展觀是一個完整的發展觀念理論體系,其核心是強調經濟、社會、自然和人的全面、協調發展。具體來說,包括下述四個層面:一是以人為本的發展價值觀,以前的發展觀強調以物、以經濟為本,以增長為本,而新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即人的全面發展為本;二是發展優先的發展主體觀,即將發展而不是增長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三是協調發展的發展模式觀,即通過“五個統籌”實現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內與國外的協調發展;四是內源發展的發展動力觀,即強調通過調動民眾和企業的參與性,形成整個社會的發展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與前述兩展觀相比,第三展觀具有突出的特點:在發展目標上,將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單純的經濟發展作為發展的首要目標;在發展標準上,將考慮資源、環境約束因素在內的綠色國內生產總值作為發展的衡量標準;在發展途徑上,將發展置于優先于增長的位置;在發展重點上,將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作為發展的重點和立足點;在發展方式上,將內涵式與集約式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式;在發展型式上,繼續強調積累和消費并舉;在區域發展上,強調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在發展動力上,強調通過社會全面進步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在發展態勢上,采取“和平發展”的姿態;在發展層面上,不僅強調經濟發展,更強調社會、人、生態的發展以及這三個方面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推進。
第三展觀也是逐漸形成的。具體而言,包括三個階段:
萌芽和醞釀的階段,從1995年9月十四屆五中全會到2000年10月十五屆五中全會。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后來構成第三展觀框架的幾個基本觀點。第一,提出了中國跨世紀發展的兩步目標,即:從1995年到2000年,人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2000年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再翻一番,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建立完善了市場經濟體制。第二,提出兩個“根本性改變”,即: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以粗放型為主向集約型為主轉變,而且提出要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第三,提出了兩個新的發展“戰略”:一是“科教興國”戰略,在強調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要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二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人口、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第四,提出了區域協調發展的方針,標志著區域發展戰略從非均衡轉向區域協調發展。
形成與提出的階段,從2000年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到2003年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先,十五屆五中全會把社會進步提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強調要以發展為主題,結構調整為主線,改革開放與科技進步為動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全面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其次,在2001年的“七一”講話中提出社會主義必須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超越了單純追求物質層面現代化的窠臼,強調入的全面發展和人的現代化。第三,十六大提出了兩個新的發展理念,即“一條新道路”和“一個統籌”?!耙粭l新道路”即新型工業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耗費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提出構成新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支點;“一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最后,十六屆三中全會在前面幾個階段發展的基礎上,系統全面地提出了新發展觀。
實施和發展階段,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新發展觀以來,黨和政府開始實施新發展觀。首先,總理2003年3月提出了本屆政府的施政方針,即“城鄉協調,東西互動,內外交流,上下結合,遠近兼顧,松緊適度”。這24個字的施政方針全面體現了新發展觀。第二,2003年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第一次在黨的經濟工作指導方針中加進了“協調”兩個字,第一次把“以人為本”加到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中去。第三,中央開始實施振興東北戰略,同時開始醞釀和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標志著區域協調發展開始從理念走向實施。
結論與啟示
通過分析三展觀的演變過程,可以得出諸多結論與啟示。
首先,三展觀雖然在有關發展的具體層面上有重大區別,但是貫穿一個深層次的共同點,即發展的指向都是為了中國的富強和中華民族的振興崛起。無論是第一展觀對經濟增長的強調,第二展觀對經濟發展的強調,還是第三展觀對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強調,都是在不同歷史階段上對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訴求。無論今后中國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發生什么變化,這一主題將是不變的。
其次,三展觀本身都呈現出歷史性和發展性的特征,三展觀的演變是一個歷史的、辯證的揚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日趨走向全面、科學。三展觀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都被深深地打上了歷史的烙印,因而表現出明顯的歷史性特征。三展觀之間既有連續性,又有差異性。每一個新的發展觀都是對原有發展觀的揚棄與發展。第一展觀造成了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脫節的問題,第二展觀試圖解決這一問題,又產生了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脫節的問題,第三展觀則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發展觀的演變呈現出與社會主義的終極發展目標、中華民族振興崛起的目標、現代經濟成長規律以及社會進步規律逐漸契合的趨向,表現出明顯的發展性特征。
第三,發展觀的演變與發展模式的演變是互動的。每一展觀都體現經濟成長特定歷史階段上的根本要求,每展觀都有特定歷史使命。建國后前30年間,中國面臨的基本發展使命是盡快構建中國的工業化經濟結構,第一展觀因此強調經濟增長。改革開放一定階段,中國面臨的發展使命是運用經濟增長的成果帶動國民經濟結構升級與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第二展觀因此強調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聯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中國經濟開始融人全球經濟體系以后,中國面臨的主要發展使命是如何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增強綜合國力,第三展觀因此強調經濟、社會、生態與人的全面發展。這也說明了另一個問題,即以往在發展觀的選擇上,人們是被動的。每一種發展觀的演變總是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從而難以維系的情況下才被揚棄。因此,在未來的發展探索上,應該努力增強發展觀的主動性與前瞻性。
第四,中國發展觀的演變與國際上發展觀的演變走向一致,中國發展觀的演變是全球發展觀演變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一方面,中國從強調經濟增長到強調經濟發展,再到強調社會、經濟、生態與人的協調發展,與國際上發展觀的演變軌跡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中國發展觀或多或少受到世界發展理論的影響。如果說第一展觀主要受到蘇聯發展觀的影響,第二展觀受到西方經濟發展理論的影響,第三展觀則受到西方社會經濟理論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看,如何借鑒國際上的發展理論,將是中國發展觀發展的重要路徑。
第五,相對于發展觀的形成來說,發展觀的實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發展觀的實施受到特定經濟體制、政治體制以及經濟發展戰略的制約。所以,可以發現許多好的發展觀得不到實施的例子。例如,1964年提出的“四個現代化”戰略是一個科學的發展戰略,但是由于“”的政治沖擊而擱淺,由于經濟建設指導思想上的急于求成而被扭曲。1981年提出的經濟建設新路子現在看來依然是科學的發展觀,但是由于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尚未完成,也未能實施。1995年提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也是科學的,但是,時至今日,我們尚未看到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中國雖然在2003年全面提出了新的科學發展觀,但是,2004年出現的新的一輪經濟過熱仍然是原有經濟發展觀的產物。因此,要全面落實新的科學發展觀,必須從根本上改革現有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
[參引文獻][1]《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2頁。[2]《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702頁。[3]《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35頁。[4]趙德馨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75—176頁。[5]趙凌云:《論中國經濟發展與增長的“脫鉤”與“聯動”》,(江漢論壇)1991年6期。[6]劉樹成、李強、薛天棟:《中國地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165頁。[7]馬洪主編《現代中國經濟事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571頁。[8]《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8頁。
- 上一篇:人力資源配置研究分析論文
- 下一篇:城市社區建設路徑分析論文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