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卡產業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06 10:04:00
導語:世界銀行卡產業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卡的發展和應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水平。近50年來,圍繞信用卡業務已經催生出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從卡片生產商到系統集成商,從國內同業競爭到國際信用卡集團,縱橫捭闔,銀行卡已經深深植根于當代經濟和社會之中,成為現代金融不可缺少的內涵。
大力推進銀行卡產業化發展,不僅可以更加有效地挖掘產業內部蘊藏著的巨大商機,刺激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而且還可以通過銀行卡的產業化發展,帶動通訊、軟件、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對于推動中國的市場經濟建設和發展,以及推動金融業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等都具有深遠意義。
信用卡的發展和完善程度是已經成為現代商業銀行競爭力的重要表現之一。競爭的加劇,推動了銀行卡附加價值服務,如急救醫療、緊急墊付、附加保險費等。市場的作用促進了資源整合,不僅誕生了花旗這樣的業界航母(其信用卡具有150種功能),而且催生了幾大世界級大銀行卡組織。
目前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發卡機構有五家:VISA國際組織、MASTERCARDINTERNATIONAL、JCB、AMERICANEX?鄄PRESS和大萊(DINERS)信用卡公司。除了JCB誕生于日本外,余皆來自美國。這些國際銀行卡組織正各雄踞一方,大力進軍國際銀行卡市場,以其資金、技術、服務的優勢正在滲透占領著世界銀行卡市場。
二、中國目前銀行卡業現狀
(一)發展脈絡。1978年中行廣州分行首先同香港東亞銀行簽訂協議,開始國外信用卡業務,信用卡從此進入中國。1985年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了我國第一張信用卡珠江卡,標志著我國信用卡業的開端。
以下的一系列里程碑事件可勾勒出中國銀行卡業的大致發展脈絡:
1.“金卡工程”實施12周年。自1993年7月在同志倡導下實施以來,我國金融電子化建設日新月異,銀行卡網絡建設正取得長足進展,用卡環境得以改善,信用卡的使用已進入諸多行業和普通家庭。
2.“314”目標基本實現:經過十年多的艱苦努力,銀行卡聯網通用“314”目標(即300個城市同行異地聯網、100個城市同城跨行通用、40個城市銀聯標志卡異地跨行運用)基本實現。從而推動了我國銀行卡業務的規?;?a href="http://www.trq119.com/lunwen/jjgl/jinji/200908/244637.html" target="_blank">產業化發展及商業銀行經營理念與運營機制的轉變。
3.中國銀聯于2002年3月在上海成立:成立中國銀聯是金融領域應對WTO挑戰的積極舉措,有利于推行統一的銀行卡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進一步促進資源共享聯合發展,和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形成,同時也將推動與銀行卡密切相關的龐大產業的發展。
4.銀行卡中心開始獨立運行:2002年5月工行牡丹卡中心成立。
5.央行設立征信管理局。
6.一卡雙幣:招行首發的一卡雙幣對于其爭奪高端客戶,提高自身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7.發卡量2004年突破7億張大關。
8.2003年3月,我國首家銀行卡產業園在上海浦東張江奠基。
(二)中國銀行卡業目前的進展狀況及其廣闊前景
1.個例:中國銀行卡業先鋒———招商銀行。
作為新一代綜合理財工具,招行的“一卡通”融“儲蓄、結算、融資、消費、網上支付、證券轉賬”等30多項個人金融服務功能為一體,對于在中國目前四大國有銀行占壟斷地位的競爭格局中,彌補其規模小、網點少的不利因素,爭奪高端客戶,從而增強其競爭力提供了有效且前景廣闊的工具。截至2005年6月底,“一卡通”累計發卡量近3800萬張,卡均存款余額超過4700元,居全國銀行卡首位。
另外,該行去年成為全國首家“一卡雙幣”國際信用卡突破百萬大關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每月刷卡消費已達10億元,也是國內“一卡雙幣”國際信用卡交易量最高的發卡銀行。
2.有關中國銀行卡的2004年數據
2004年人民幣卡交易量57.49億筆,交易總金額26.45萬億元,分別比2003年同期增長27.76%和46.94%。發卡量累計達到7.62億張,其中借記卡6.63億張,貸記卡0.98億張。當前,中國已成為銀行卡發卡量第二大的國家(美國8.5億張),平均人均持卡量為0.6張。但銀行卡交易量在全球的比例僅為1.2%,僅為美國的十五分之一、韓國的五分之一。2004年持卡消費金額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僅為5%左右(2001年這一比例為2.1%),而瑞典、法國、美國、韓國相應的比例分別高達63%、55%、27%和35%。
雖然與龐大的借記卡數量相比,貸記卡的數量還微不足道,但是其增長速度卻顯示出它強大的成長性。隨著聯網通用的深入,中國銀行卡產業規模保持了高速增長。以前三年發展的趨勢估算,2005年底全國銀行卡累積發卡量將超過8億張。幾年后就要到來的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世博會,更會將我國銀行卡產業推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
(三)主要問題與挑戰
1.一強兩弱:截至2004底,發卡機構累計達152家(2003年109家),發卡7.62億多張,但信用卡只占12.86%,.而在發達國家,信用卡的比例高達70%~80%;特約商戶達30.6萬個,但占商戶總數的比例仍很低,成為目前銀行卡業發展主要瓶頸;ATM機超過五萬臺,但僅占美國總數的1/6;POS機45萬臺,年交易總額超過20萬億元、但消費僅占5%,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貸記卡)發展緩慢,因此,我國銀行卡在促進消費、推動經濟增長方面所起作用非常有限。這與中國傳統的消費觀念、商業信用不夠發達、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等因素都有關。
2.地區差距:與中國的二元經濟特征相對應的是銀行卡業的巨大城鄉及東西部差距。根據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目前收入較低,占中國人口六成以上的農民蘊藏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將是潛在的巨大的持卡人群體。但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商戶、銀行網點很少,ATM機、POS機只有零星布放,導致需求與供給的巨大差異。當前的金卡工程重點亦只放在一些大中城市。
3.無序競爭:目前雖有一些銀行卡中心成立,但尚不成氣候,尚無力與國際銀行卡組織競爭抗衡。
4.缺乏統一的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如果國內銀行卡產業的標準、規范及產品創新都由國外跨國公司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影響外匯管理等金融監管政策的有效性,削弱中國政府對個人支付體系的監管效率,甚至威脅著我國個人支付體系的安全和穩定。
5.有關銀行卡的立法沒有跟上。我國針對信用卡犯罪的立法工作比較滯后,對信用卡犯罪的打擊力度不夠,亦影響了信用卡市場的健康發展。
(四)綜述
近二十年來,中國的銀行卡業隨著中國的經濟的改革開放迅速發展,取得了初步成就,但仍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隨著2006年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國際上實力強大的銀行卡組織及銀行業巨頭在中國的布局將使中國銀行卡業競爭白熱化。而一旦失去競爭力,則等于將中國巨大的銀行卡市場拱手相讓。
三、上海目前銀行卡業狀況
上海的銀行卡產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已經初具規模,在中國處于領先地位。從上海銀行卡業的發展,可以管窺預見中國未來銀行卡業的發展趨勢。
作為國家戰略規劃中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的商業、金融業在中國都相對發達,市場化程度也較高,在中國銀行卡業的發展中占有得天獨厚的地位。不僅一半以上的國際銀行業巨頭都紛紛搶灘上海,中國銀聯、銀行卡中心等也相繼在此落戶,行業集聚效應凸顯。上海市政府亦將銀行卡產業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高度予以扶持,并在信息基礎設施、政策、戰略規劃方面強力布局。
(一)上海發展銀行卡業的有利因素及舉措
1.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戰略目標創造了良好的外在環境。
2.政府扶持是銀行卡業初期發展階段的主要推動力。
3.信息基礎設施相對發達。
4.人均GDP水平較高、持卡人群體用卡意識相對強。
5.征信體系建設情況在中國領先一步:2000年上海市率先開展個人信用聯合征信試點工作。2002年上海市企業信用聯合征信系統建成開通,成立了上海資信評估公司。
經過5年的發展,個人征信業務在上海已形成了較好的市場基礎。截至去年6月底,上海本市征信系統的入庫人數已達462萬,覆蓋全市信用消費者總數的60%以上;近60萬戶企業的信用記錄被納入系統,幾乎涵蓋了所有在滬經營企業。個人信貸消費突破1000億元,個人信貸消費余額已占到所有商業銀行消費信貸余額的15%。點點滴滴的努力,使得上海綜合征信體系日益完善。作為全國已建成的最大的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上海資信有限公司已與本市所有中資銀行、6家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移動通信行業和公用事業單位等,實現了業務合作。
6.人才和服務環境相對較好。
(二)目前進展:自1993年上海啟動“金卡工程”以來,銀行卡業在逐步發展推進,其間進行了銀行IC卡試點POS機直聯改造,初步形成了國內銀行卡產業中心。
在國際合作方面,2004年1月,匯豐與上海銀行發行了美元單幣種的“申卡”,標志著已由原來的戰略性合作向更趨緊密的業務領域深入。2月17日花旗更與浦發合作發行聯名卡,邁出了整個中國信用卡市場開放的一大步。因為它是中國首張由外資銀行提供管理與技術,并獲批打上外國品牌的雙幣信用卡。世界一流信用卡現身中國市場,在給中國銀行業帶來巨大正面沖擊的同時,卻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與培育市場的作用。
在銀行卡的應用方面,太平洋卡實現了與公共交通卡對接,東方卡與上海圖書館發行了聯名卡,目前中國銀聯正計劃“捆綁”社??ê豌y行卡兩大卡的功能。即一張社??ê鸵粡堛y行卡進行信息對接。居民就醫支付自費部分的醫藥費時,只需通過綁定過的社??ǎ涂梢酝瓿筛顿M了。
(三)綜述:上海的銀行卡業盡管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但對比國外成熟的銀行卡業,仍處于初級階段,其規模和普及程度與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在政府加大推動發展銀行卡力度的同時,更應積極引入市場競爭,展開國際合作,使這一產業發展壯大,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戰略制高點,不僅使上海的銀行卡業引領全國,更應從長遠的角度把握中國整個巨大市場和無限商機。
四、中國銀行卡業展望
各國銀行卡業的發展與其所依賴的宏觀經濟發展程度是正相關的,與金融業、消費市場的狀況亦密切相關。由于2006年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其改革步伐日益加快,這對中國銀行卡業的發展是積極的推動因素。但在加入國際競爭中發展的同時,亦將面臨著重大挑戰。如何學會與國際上的業界群雄共舞,在競爭與合作中謀求發展,戰略布局,長遠規劃,保住中國巨大的銀行卡市場,促進中國經濟整體效率的提高,已經成為中國銀行卡業的重大課題。
銀聯總裁萬建華這樣看中國銀行卡產業的前景:“中國已成為全球公認的最具發展潛力的銀行卡產業大國,無疑擁有全球最大的發卡量、最大的發卡業務市場、最大的個人支付產業,也將出現強大的發卡銀行……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提升整個民族銀行卡產業的素質。”
然而,在展望美好前景的同時,還應在如下幾方面進一步推進中國銀行卡產業的發展:
1.宏觀層面上,豐富完善銀行卡法律法規體系。國務院法制辦正在組織有關部門制定《銀行卡條例》,以法規的形式規范受理市場和專業化服務;人民銀行也正在研究制定對專業化服務機構監管辦法,為銀行、商戶及持卡人提供規范、高效、安全、統一的服務環境。
中國應抓住改革契機,在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基礎上,繼續推動中國市場經濟建設、加速政治體制改革、完善法制市場環境,形成一個高效配置資源的機制,盡力消除阻礙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和瓶頸問題,當前尤其應重點推進金融業改革,建立起真正的現代銀行制度。金融是經濟的核心,其興衰與一國的政治安全都攸命相關。只有經濟發展了,市場環境優化了,銀行卡產業的發展方有深厚的土壤。
2.微觀層面,科學制定銀行卡產業戰略規劃。結合當前中國銀行卡業的發展現狀、國際競爭環境,以及中國未來的宏觀目標,有關當局應站在戰略高度,科學制定整體規劃和布局,以占據銀行卡產業的制高點,從而控制關卡,保持持久的競爭力。同時認真落實集成電路軟件系統,集成信息服務等企業的有關產業政策,大力培育各類專業化服務機構,推動銀行卡產業鏈的形成、發展與不斷完善。
3.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增強競爭力:在中國銀行業逐漸開放、市場用卡環境日趨成熟的情況下,外資銀行的發展戰略將對中國銀行卡市場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外資銀行在信用卡業務方面優勢明顯,一是業務經驗,二是技術優勢,三是研發優勢及專利優勢,四是財力優勢,五是戰略安排,六是對政府攻關能力即對政策走向的影響力。但是,外資銀行的發卡戰略也會受到諸如市場準入、管理形式、管理理念以及文化差異各種因素的限制。
中國應在技術等諸多方面提高整體競爭力。聯網通用是增強銀行卡產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要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技術改進,完善服務功能,減少處理差錯處理,擴大聯網通用的范圍和效果;同時要努力擴大銀行卡的受理市場規模,改善銀行卡的受理市場布局和環境,大幅度地提高銀行卡特約商戶的比例;另外,還要著力培育我國的銀行卡品牌,以此來增強產業發展的競爭力。
掌握核心競爭力最重要的是關卡,即未來的主動權,這是控制整個行業利潤流向的關鍵所在。在我國當前格局下,整個國家和社會層面應全方位營造和完善以持卡人為核心的多元化服務體系—一種宏觀的均衡發展的環境和一種整體的協作的力量,對掌握關卡至關重要。
總體而言,外資銀行的發展戰略在對本土銀行形成競爭和沖擊的同時,亦將對銀行卡市場會產生推動和激活作用,從而將中國的銀行卡業務推到與國際市場相同的水平。
4.引導國民消費觀念的轉變、培養持卡人群體。尤其應由國家扶持,鼓勵向廣大農村布放ATM,以培育更多潛在持卡人群體,培養信用消費觀念,以求銀行卡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5.加強銀行卡的風險防范。防范風險是銀行卡產業穩健發展的必要保證,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加強企業和個人征信體系的建設,創立統一完備的征信系統,同時也要針對銀行卡交易中客觀存在的惡意透支和欺詐行為,積極開發案件協查協防系統,努力降低銀行卡的信用風險,以促進銀行卡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與此同時,應加快制定金融智能卡EMV規范。金融智能卡EMV規范的實施,將帶動芯片、卡片、終端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人民銀行正在組織制定我國金融智能卡EMV規范,在原規范(PBOC1.0版)的基礎上,完善電子錢包/存折應用,增加借/貸記應用、安全控管機制,增加非接觸式智能卡物理特性標準。
6.關注銀行卡,重視人才的培養。銀行卡行業是銀行業務與IT技術交叉的新興行業,需要專門、復合型人才。面臨競爭性日益加大而又不斷變化的市場,擁有了人才就擁有了持續發展的能力,掌握了先進技術就掌握了業務發展的先機,人才和技術是銀行卡業務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中國應具有與發卡大國相匹配的科研、教育、培訓體系。
7.積極推動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銀行卡業務發展仍然滯后很多,特別是與產業化發展的要求相距甚遠。在初級發展階段,政府給予適當扶持是必要的。但是,銀行卡業的發展需要持卡人、特約商戶、發卡行、收單行等主體的利益協調均衡,只有通過市場競爭,資源優化整合,方可真正促進這一產業的騰飛。其間關鍵是圍繞持卡人和特約商戶兩個市場主體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條,促進發卡機構剝離改制,利用兼并重組的巨大空間,進行資源整合,造就業界的航母。在開放市場、公平競爭合作的環境中,實力強勁的第三方服務公司也將脫穎而出。所以,從政府主導逐步向市場為導向轉變是中國銀行卡業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張成虎.金融電子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2]葉偉春.金卡工程[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3]戴維.H.布澤爾著,夏玉和(譯).銀行信用卡[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1.
[4]2003上海信息化年鑒[R].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
- 上一篇:獨家原創:中小型石化企業內部財務控制
- 下一篇:高技術產業發展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