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安全管理機制改革發展國民經濟論文

時間:2022-04-25 02:16:00

導語:水上安全管理機制改革發展國民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上安全管理機制改革發展國民經濟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以人為本,創新安全文化;轉變理念,創新管理方式;科學管理,創新水運企業自我管理制度;結合先進科技,創新管理途徑;完善法制,創新管理手段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水運行業率先實現開放化、水上安全管理與我國經濟發展相伴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水上安全管理機構要發揮其積極的主導作用,推動市場力量以提高資產的共性程度、以人為本,體現在水上安全管理上、實現水上安全管理從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的轉變、實現由經驗型管理向技術型、專業化管理轉變、管理客體應由船舶個體為主的“小安全”管理向水運企業的“大安全”管理轉變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水上安全管理工作,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直接涉及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水上安全形勢好壞,既影響國家經濟健康快速持續發展,又影響到社會穩定。本文結合工作實踐,認為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必須進行管理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運行業率先實現開放化,“有水大家行船”,無論個體、集體、國有企業都可以從事水上運輸,水運生產力得到迅猛發展。但同時,由于市場準入標準等種種原因,也給水上安全埋下了不少事故隱患。

跑馬行船三分險。水上安全管理工作,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直接涉及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水上安全形勢好壞,既影響國家經濟健康快速持續發展,又影響到社會穩定。然而,水上安全形勢依然比較嚴峻。如1999年“11.24”海難,導致“大舜號”沉沒,死亡282人。2001年1月29日,重慶合川市一艘個體客船因嚴重超載觸礁翻沉,死亡46人。這些事故的發生,不但使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蒙受了巨大損失,而且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為社會所震驚,沖擊了良好的社會秩序。

而這些事故的發生與我國的水上安全管理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領導干部安全意識淡薄,疏于管理,致使安全責任制落空、安全管理措施不力是主要的原因。同時,部分水運企業對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毫不關心,重經濟效益,輕安全生產,“要錢不要命”,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麻木不仁也是重要的原因。

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對社會水運資源的配置、社會分配公平性的提高是起著根本性動因的作用的。因為水上安全管理制度是作為前提條件規定了水運經濟運行與社會交互關系的特征的,制度所決定的選擇取向對水運企業等經濟主體所追求的穩定的均衡更能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對水運生產力的影響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要避免負面影響的出現,就必須減少對制度的人為干擾。

無可非議,水上安全管理與我國經濟發展相伴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后生活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水上從業人員結構變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和人員流動性的加??;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管理機構的改革等,使水上安全生產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些諸多問題,為水運安全管理的制度變遷造就了空間。因此,我們必須掌握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在對社會心理進行充分的分析的基礎上,對水上安全管理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技術必須進行矯正,從而使管理更加合乎人類社會內在發展規律。

根據制度變遷中各主體所發揮作用的區別,筆者認為水運安全管理制度變遷的思路應該是:水上安全管理機構要發揮其積極的主導作用,推動市場力量以提高資產的共性程度,特別是游戲規則的普遍適用程度,要通過法律程序構建游戲規則,使游戲規則具有公開性、普遍性、嚴肅性和強制性,在最大限度上減少敗德性機會主義的內在沖動,增加理性行為動機。具體地說,就是以法律制度為基礎,以事故預防為目標,通過提高敗德成本,提高企業自我約束力,以科技進步和管理方式現代化為手段,督促水運企業及有關經濟主體提高素質,構建現代的水運安全管理機制??偨Y以上思路,筆者認為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必須進行五個方面的創新。

一、以人為本,創新安全文化

以人為本,體現在水上安全管理上,就是必須以保障從事水運的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為最高原則,杜絕以危害人的生命與健康去換取物的安全和經濟效益的非人道行為。水上安全管理機構要加強安全文化建設必須做到:一是要利用各種媒體和網絡向全社會宣傳安全知識,繼續開展“安全生產月”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事故應急能力,創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二是要切實加強水運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要突出抓好水運企業經營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訓。使從事水運業的所有人員在心理、思想和行為上形成安全生產的自我意識。

二、轉變理念,創新管理方式

一是要實現水上安全管理從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的轉變。

1999年“11.24”海難,因天氣惡劣、救援力量有限等原因,長達7個小時都沒有救援成功,導致“大舜號”沉沒,死亡282人。就是隨后不久的12月12日,在法國海域,一艘馬耳他籍油輪斷為兩截,在風力10級環境下,船上20多名員工在很短時間全部救走。如果11.24海難救援更得力,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完全可以降到最低限度。這個事故所帶來的慘痛教訓,再一次提示水上安全管理機構必須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提高應急管理水平,以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緊迫需求。

目前,許多工業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建立了符合自己國家特點的應急救援體系,包括建立了國家統一指揮的應急救援協調機構、擁有精良的應急救援裝備、充足的應急救援隊伍、完善的工作運行機制。國外應急救援體系的發展過程既有先進的經驗值得借鑒,也有一些教訓應當汲?。喝鐟本仍ぷ鞯慕M織實施必須具有堅實的法律保障;應急救援指揮應當實行國家集中領導、統一指揮的基本原則;國家要大幅度地增加應急體系建設的整體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確保應急救援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位置;應急救援的主要基礎是全社會總動員等等。

二是要實現由經驗型管理向技術型、專業化管理轉變。

過去,水上安全管理更多的是憑借規章制度的約束。誠然這種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隨著當今水運行業的日益專業化,這一傳統管理方式,無疑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應更多地依靠專業化、職業化隊伍來實施有效的監管。

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水上安全管理機構的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其中的核心,水上安全管理機構不是萬能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的知識是有限的,知識的有限性和專用性決定了水上安全管理機構理性的有限性。因此,水上安全管理機構要學會有所為有所不為,以擺脫其“救火隊”的職能與形象定位。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專家會議制是彌補水上安全管理機構知識缺陷的合理選擇。當然,在舉行專家會議時,參與者的廣泛代表性和會議程序的高度透明性是必不可少的兩大要件。

三是管理客體應由船舶個體為主的“小安全”管理向水運企業的“大安全”管理轉變。

近年來發生的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集中在鄉鎮、個體運輸企業占80%以上。因此,水上安全管理方式必須適應經濟市場化和所有制結構的新變化及事故多發的特點,即由過去只注重對大水運經濟主體的管理轉向對各種所有制的經濟主體,尤其是要強化對非公有制中小經濟主體的安全監督管理。

三、科學管理,創新水運企業自我管理制度

水運企業是水運經濟的細胞,是水運先進生產力的載體和經濟增長的主體。水運安全工作的落腳點是企業。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創新是水運安全管理制度創新的基礎。只要水運企業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了,水運安全生產形勢才能有一個根本性的好轉。當前,要逐步實現水運企業經營管理者和船員從“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我會安全”轉變,并形成企業安全生產的自我約束和激勵機制。通過強化水運企業的安全管理,提高水運企業安全管理水平,是建立現代水運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確保水運企業安全生產,提高企業國際競爭能力的重要措施。

四、結合先進科技,創新管理途徑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在生產力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要實現水上安全形勢的根本性好轉,必須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安全管理技術,如使用CCTV、AIS等技術,從硬件上做到安全管理更快、更全面、更直接、更有效,從本質上為遏制或減少重特大事故發生提供技術手段,使安全管理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從而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

五、完善法制,創新管理手段

水上安全管理職責的本質就是依據國家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及行政規章對安全生產主體實施監督管理和監察的行政行為。目前,水上安全管理機構必須以安全生產基本法為依據,清理、修改和完善過去各有關部門制定的行政法規、條例,并同時廢除與安全生產基本法不符合和不適應現實生活的現行法律、法規和條例等。

另外,水上安全管理機構應根據新形勢和水上安全生產特點及發展趨勢,研究和制定產業政策與中長期規劃,切實改變安全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應急,而忽視對未來防范的被動管理狀況。水上安全管理工作既要立足當前,更應著眼未來,具有前瞻性,以增強對安全管理工作的預測性和指導性。

再有,應依法強化水上安全管理監察,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戒力度,維護生產正常秩序。在制度創新中,水上安全管理機構的主導作用,就是制定安全方面的游戲規則。游戲規則必須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且社會中任何經濟主體所面臨的規則應該是統一的。如果一方出現嚴重違反安全管理的行為能夠不受制裁或只被輕微處罰,那么嚴守規則的另一方會陷入何等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規則也就會被所有經濟主體視作“空頭紙文”,安全管理秩序必然無從談起。

在水上安全管理制度變遷中,因環境的變化,從事水運業的經濟主體在不改變其行為動機的前提下,必將改變其行為模式,以便更好地與已經改變了的環境因素相適應。因此,在實施創新的變遷時,水上管理機構還必須不斷對新制度進行評價。就轉變后的體制而言,是鼓勵一種生產性努力的行為,還是鼓勵分配性的努力就是評價水上安全管理制度變遷績效的主要標準。

參考文獻

[1]汪洪濤編著《制度經濟學》.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2]【美國】戴維·L·韋默,【加拿大】艾丹·R·維寧編著《政策分析——理論與實踐》,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