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適用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0 10:34:00
導語:探求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適用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商品經濟價值勞動價值論
論文摘要:應從一般意義上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適用性研究。勞動價值論不僅適用于簡單的商品經濟,也適用于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相統一的角度看,不存在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和資本主義勞動價值論的區別。
一、問題的提出
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到現在,一百多年來,世界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資本主義有了更大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誕生并經受了歷史考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經濟學界對勞動價值論的適用范圍提出了不同觀點。
1、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只適用于簡單商品經濟。有一種觀點認為:“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我們可以進一步斷言,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應當只是一個說明簡單商品實物交換比例的法則。”“而如果越出了馬克思(以及古典學派)建立勞動價值論時所設立的條件,這個理論本身及它對其他領域的現象仍然保有說服力,還沒有得到證明。
2、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為了分析資本主義剝削,揭示剩余價值理論服務的,只適用于自由資本主義經濟,不適用于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3、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只適用于資本主義經濟,不適用于社會主義經濟。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理論的學說,是關于階級革命的理論。把關于革命的理論,硬是拿來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當然無法勝任。
4、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價值論仍然起作用,但是與資本主義不同,應該提出一種新的觀點:社會主義的勞動價值論。
這里的問題是勞動價值論產生和存在的條件是什么?馬克思運用勞動價值論只分析了簡單商品經濟還是資本主義經濟?在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價值論是否起作用?是否存在資本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和社會主義的勞動價值論之分?
二、從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角度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適用性研究
1、馬克思關于勞動價值論產生、存在的條件和適用范圍的論述—勞動價值論不僅適用于簡單商品經濟,而且適用于自由資本主義經濟。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本論》第1卷,1975年6月第1版,第8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明確指出,勞動價值論產生和存在的條件是商品經濟。馬克思對勞動價值論的研究是從簡單商品經濟的物物交換開始的,因為有了商品經濟,就有了交換,有了交換,就有了體現勞動者關系的價值,因邏輯的起點應與歷史的起點相一致。但并不能由此得出結論,勞動價值論只適用于簡單商品經濟。
馬克思在研究勞動價值論時指出,凡是商品都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而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決定的。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商品和其他一切有用物品的共同屬性,不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是商品特有的屬性,是存在于商品經濟中的歷史范疇。不論什么社會,也不管從事什么樣的勞動,只要是勞動,總要支出人的腦力和體力。單就這方面看,抽象勞動創造價值似乎是一個永恒的范疇,適用于一切時代。但是作為價值實體的抽象勞動,并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形成價值。只有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只有當人們的經濟聯系通過勞動產品的相互交換來實現的時候,才能作為形成價值的一般人類勞動而被社會“抽象”出來,形成商品的價值。如原始社會人們生產產品所耗費的勞動就不形成價值,因為原始社會不存在生產商品的勞動。我們自己種自己吃的土豆,或自己種的土豆把它送給別人,這種生產土豆的勞動也不形成價值。因此勞動只有凝結在商品體內,并通過商品交換來表現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關系時,才形成價值。這也就是說不能認為凡是人類勞動都能形成價值。由此可見,價值是伴隨商品經濟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是勞動價值論產生和存在的條件。而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都是商品經濟,或者說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那么,在這兩種社會中,商品交換必然體現為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只要存在商品經濟,勞動價值論就存在并起作用。勞動價值論不僅適用于簡單商品經濟,而且適用于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
至于馬克思運用勞動價值論分析的是簡單商品經濟還是資本主義經濟,這是不言自明的問題。只要是稍微讀過《資本論》的人,都會知道正是由于馬克思創立了勞動二重性理論,把形成價值的勞動單純明確地歸結為人類的抽象勞動,并把它同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嚴格地區分開,才把勞動價值論莫定在牢固的基礎上,確立了真正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正是依靠勞動二重性原理,馬克思才闡明了由勞動過程到價值增值過程構成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揭示了剩余價值的起源,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雇用勞動的本質,區分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如果說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基石,那么,建立在勞動二重性理論之上的勞動價值理論則又是剩余價值學說的基石。正是通過勞動價值論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和運動規律。
2、從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角度看,勞動價值論適用于當代資本主經濟。
當代資本主義仍然是私有制的社會,仍然是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它與自由資本主義在經濟形式上、階級本質上、榨取剩余價值上并無本質的區別,因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所做的基本分析,仍然適合于當代資本主義經濟。
當然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產自動化的實現,促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在現代化大生產中,勞動的具體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腦力勞動、科學技術和知識在生產中的作用更加明顯;生產者把自己的肉體器官作為自動化機器體系的一部分,使自己的體力直接投人生產的現象大大減少,有的部門甚至由直接的生產者變為生產過程的監督者、調節者;與自由資本主義相比勞動價值論起作用的歷史背景發生了重大變化。生產力的水平大大提高,社會分工進一步發展,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更加明顯;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統一的國際市場已經形成,交換的范圍已經擴展到全球,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整個世界都納人市場經濟的范圍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是否過時了?回答是否定的??茖W技術是人類同自然作斗爭的智慧結晶。人們通常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實際上科學和技術是兩個概念。科學是社會意識形式的一種特殊形式,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各個領域或各個方面的具體規律性知識的理論體系,是獲得理論知識的社會認識活動。技術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它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方法、技巧、工藝和能力等的總和,是物化的科學。技術表現為物質形態—生產工具、儀器、工藝流程以及操作技術等等。從科學技術的含義,我們就可以發現科學是以凝固的知識形態存在的,它不是指直接的生產力,而是潛在的生產力,它本身不能創造價值。技術是直接的生產力,它以物質的形態存在,表現為生產工具、儀器、工藝以及操作技術等等。從價值的創造來看,技術是不創造價值的,原因就在于:先進技術體現的先進設備是人類活勞動的結果,具體表現為物化勞動而不是人類活勞動本身。勞動只有人類的活勞動才能創造價值,物化勞動—無論以何種形式存在都不能創造價值。無論科技怎樣發展,都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人和物等生產要素在價值創造中的不同地位。因為,現代化的大生產過程仍然是依賴生產者來駕馭的,技術的發明、應用、改進哪一個過程也離不開勞動者。每一項新技術最初都是由勞動者發明的,在生產中新的生產工具、工藝等也是由勞動者去運用的,在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技術也是由勞動者不斷改進的。產品價值的增值也仍然依靠生產者,而不是資本和機器。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吸吮活勞動才有生命,吸吮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自動化機器體系僅僅是生產者的生產工具,它作為不變資本,如果沒有生產者的勞動將其使用到生產過程中去,那它不僅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轉移,更談不上使產品的價值增值了。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生產自動化的實現,只表明勞動力的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產品價值的增值將更少地依靠生產者的體力勞動,而更多地取決生產者的腦力勞動。高科技產品的價值創造,貫穿于研究、設計、生產和銷售的全過程之中。在這個整個過程中,科學技術、知識、信息發揮著重大作用;但歸根到底,它們都是人們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的產物。因此,無論科技怎樣發展,離開人的勞動,科學技術都是死的,不能創造出新價值,因而也不可能創造剩余價值。生產商品的活勞動仍然是價值的唯一來源、科技的發展、生產自動化的實現,這種新情況并沒有改變勞動創造價值的事實。勞動價值論并沒有過時。
3、從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角度看,勞動價值論仍然適用于當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勞動價值論適用于一切商品經濟,包括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它是從不同社會形態的商品生產中抽象出來的共性,因而勞動價值論本身不具有社會制度的屬性,并沒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中論證和分析勞動價值論時,正是研究的商品一般,在《資本論》第二篇及以后研究的才是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馬克思指出,只要是商品生產,價值都是勞動創造的,而且只有抽象勞動才創造價值。勞動價值論是商品生產的一般理論,與社會制度的性質沒有關系,不存在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與資本主義勞動價值論這樣兩種勞動價值論。不同社會制度能夠決定的,不是價值的創造而是價值的分配方式。
勞動價值論是分析商品生產一般得出的科學理論,是符合商品生產客觀實際的本質性認識,因而是反映客觀規律的理論。毫無疑間,勞動價值論在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斗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它為創立剩余價值理論莫定了理論基礎,而剩余價值理論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揭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在物質利益上的根本對立,為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提供了理論武器。勞動價值論之所以在革命斗爭中起重要作用,是因為它是科學的,反映了客觀現實。
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形成了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結構,實行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形式,但商品經濟依然存在,勞動價值論所反映的客觀規律依然起作用。因此我們不是要拋棄勞動價值論,而是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運用勞動價值論來分析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點及其運行方式。那種認為勞動價值論只是為了論證革命的必要性而提出的理論,并認為隨著革命的勝利,這種為革命服務的理論就過時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三、從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相統一的角度深化對勞動價值論的適用性研究
1、從個性與特殊的角度來看,存在著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和資本主義勞動價值論的區別。
兩者存在的社會制度不同,階級關系不同,生產關系不同,歷史使命不同,價值的分配方式不同,剩余勞動的使用有根本的區別。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勞動和勞動力商品也存在區別,在資本主義社會體現的是資本和雇用勞動的剝削關系。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價值所體現的經濟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勞動者在公有制經濟中平等聯合,不受剝削和壓迫,是平等互助的關系。剝削現象只是一少部分,僅存在于私有制經濟當中。
2、從共性和一般的角度來認識,不存在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和資本主義勞動價值論的區別。
兩者的科學性與適用范圍是相等的;兩者起作用的經濟條件也是相同的。從共性和一般的角度來認識,只要是商品經濟,勞動創造價值的規律就不會改變,所以從共性上講,不存在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和資本主義勞動價值論的區別。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在批判地繼承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上創立的,體現了科學性、實踐性與階級性三者的高度統一。勞動價值論的學術地位和政治重要性,使得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致認為,只有推翻勞動價值論才能從邏輯上摧毀馬克思經濟學理論。對于資本主義經濟,西方經濟學并沒有完全科學和準確地揭示出市場經濟的運動規律和運行機制,大多數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仍處于不發達或極端貧困之中,少數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強國也經常出現衰退、停滯或慢速增長之中。由此不斷出新的流派、新理論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整體效益不高和貧富對立的頑癥,高新技術、知識經濟與全球化不可能根本扭轉這一局勢。而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仍然存在,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矛盾、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還存在,價值規律還存在并起作用。因此,勞動價值論仍是分析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之勞動價值論也是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之一。社會主義首先在不發達的國家取得勝利,我們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低,多層次,不平衡,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去實現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已經實現的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因此這個階段還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是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并存,在這種條件下資本和勞動力仍然存在并起作用:不但存在各種非公有制經濟資本和引進的外國資本,而且屬于全體人民的國有資產也采取了國有資本形態。資本在經濟運行中對勞動仍然有較大的主導作用。在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經濟運行模式中,勞動力要流動,勞動力資源還要通過市場完成配置。所以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價值論仍然存在并起作用。因此,勞動價值論不僅適用于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適用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為它們的共性在于以市場經濟為基本經濟體制,而勞動價值論正是揭示商品和市場經濟內在矛盾和運行規律的分析工具。
結論:從一般意義上看,勞動價值論的一般適用范圍是商品經濟。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經濟是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的本質仍然是商品經濟,所以,在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經濟中勞動價值論沒有過時,仍然適用。從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相統一的角度看,本質上不存在社會主義的勞動價值論與資本主義的勞動價值論的區別。公務員之家
- 上一篇:企業財務風險問題及對策透視論文
- 下一篇:淺談我國企業信用檔案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