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江蘇新型制造業發展狀況
時間:2022-05-06 04:03:00
導語:小議江蘇新型制造業發展狀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基于新型制造業概念構建了區域新型制造業發展狀況評價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從經濟創造、科技創新和資源環境保護能力三個維度對江蘇省13個地級市新型制造業發展程度進行了單維評價及三維綜合評價,對江蘇13地市的新型制造業程度有了準確把握并得到相關啟示。
關鍵詞:制造業;區域發展;實證分析
制造業是一國經濟的基石和競爭力的基礎,發展先進的制造業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當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面臨著環境、資源和創新能力的強制約束,走“新型制造業”道路是中國制造業的惟一選擇,也是中國制造業跨越發展的重要機遇。
目前,江蘇制造業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制造業發展高地,在制造業的支撐和帶動下,江蘇GDP總量在從2001年的9456.84億元發展到2008年的30312.61億元,8年間翻了3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8.14%;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在2001年、2002年、2003年保持強勁的增長趨勢,連續跨越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2004年之后保持穩定的增長,2008年達到了15982.2億元。因此研究江蘇制造業及其新型化程度,一方面在于總結制造業強省的區域分布結構和發展經驗;另一方面以此為借鑒對于推動中國制造業的整體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綜述
在過去的十年間,制造業發生了許多意義重大的改革,從而產生了靈活性更高、生產方法更為高效以及質量更高的產品(Allred&Park,2007)。區域制造業發展問題一直是制造業研究中的熱點(Brown&Mark,2005),國內外學者均對本國制造業發展進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在以中國區域制造業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中,既有研究區域制造業總體特征的,如王絡林和魏后凱(2001)、金碚(2002)等;也有按照都市圈、“東—中—西”或行政區域劃方法對其中某個區域的制造業進行研究的。作為中國制造業大省和強省,同時也是我國東部和長三角都市圈內的核心區域之一,江蘇制造業一直是中國制造業參與國際競爭、促進區域均衡、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核心與主體。雖然江、浙、滬三地制造業同構現象明顯,但也各具特色和差異化競爭優勢(劉志彪等,2005)。因此,許多學者也從不同視角對于江蘇制造業發展問題展開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研究。李群等(2001)指出,近年來江蘇制造業發展迅速,并與其產出增長較為協調,制造業正日益成為推動江蘇社會經濟發展的引擎。在肯定制造業對本地區社會發展貢獻的同時,有學者也對江蘇制造業的產業升級與發展提出了隱憂,胡國良(2003)通過對世界制造業產業轉移的趨勢分析,進而指出:江蘇制造業在比較優勢逐漸喪失、發展瓶頸不斷顯現的情況下需要重新定位來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因此,如何實現江蘇制造業的升級與再定位,是當前,尤其是國際后金融危機時期江蘇制造業進一步發展所亟待解決的問題。李廉水等(2006)指出,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制造業產業加速轉移的機遇與挑戰,江蘇制造業必須走新型制造業發展道路,重視制造業經濟創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環境資源保護能力三個方面水平的全面提升。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研究區域制造業的文獻較多,但是從經濟、科技、環境資源保護三個維度對江蘇制造業發展進行全面評價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尤其是落實到區域內部的細化研究還相對缺乏,即使提到也是一筆帶過(陳健等,2009),因此,基于新型制造業視角,對江蘇區域內制造業的細化研究不僅是江蘇建設區域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客觀需求,也是提升江蘇乃至長三角制造業發展視野、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應有之義。
二、分析框架與評價指標
所謂“新型制造業”,就是依靠科技創新、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增加就業、提高經濟效益、提升競爭能力,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制造業。與傳統的制造業相比,新型制造業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在生產方式上,由單一產品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轉變為可根據社會需求小批量、多品種生產,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在增長方式上,更注重依靠科技進步,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提高經濟效益、使產業和產品的科技含量更高,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發展觀上,著眼于未來,更注重信息化程度、無形資產的比重、技術創新的能力,更重視節約型、集約化和可持續發展。
基于新型制造業理念,我們從經濟創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環境資源保護能力三個維度構建江蘇區域新型制造業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經濟指標反映制造業對國民經濟當前的貢獻,通過科技指標反映制造業的創新發展能力,通過環境資源指標反映制造業發展中的環境承載能力與可持續發展水平。基于評價的連續性與數據的可得性,根據專家打分和相關性分析,最終確定包含26個單指標的江蘇區域制造業新型化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下:經濟創造能力評價包括9個指標,A1制造業總產值,A2制造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A3制造業增加值,A4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A5制造業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比重,A6資產貢獻率,A7制造業市場占有率,A8制造業勞動生產率,A9制造業企業生產率??萍紕撔履芰υu價包括9個指標:B1制造業R&D投入強度,B2R&D經費占銷售收入比例,B3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B4R&D人員占科技活動人員比重,B5每十萬人專利申請數,B6每十萬人專利授權數,B7發明專利占專利授權數比重,B8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B9科技創新貢獻率。環境資源保護能力評價包括8個指標:C1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C2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C3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C4工業煙塵去除量,C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C6“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C7單位增加值能耗,C8資源綜合利用指數。
三、江蘇區域制造業新型化評價
目前,國內外公開發表的系統評價方法已有數十種之多,例如綜合指數法、主成分分析法、TOPSIS法、功效系數法、熵值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免疫算法評價、神經網絡評價、灰色系統分析方法等。在眾多的系統評價方法中,有的方法盡管在理論上似乎很理想,但是實際運用時卻因過于復雜而難以實現,所以不宜采用;有的雖然計算簡單,但是各指標權重的確定受主觀因素影響過大,如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其指標權重都是通過專家打分決定,不但主觀性大,而且不能解決各指標間的信息重復問題,難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偏差在許可得范圍內,故而也不能采用;有的方法雖然計算簡單并通過人工智能的方法進行復權評價,但是無法直觀反映各個子系統對于評價結果的效度和影響,如免疫算法評價、神經網絡評價等。本文選擇主成分分析方法對江蘇13個城市進行制造業新型化的單維評價和綜合評價。主成份分析法的優點在于在保證數據信息丟失最少的原則下,對高維變量空間進行降維處理,即用少數幾個綜合變量代替原先較多的指標,只要嚴格按照一定的精度求出主超平面和相應的各個主分量,即可在簡化了的數據表中比較樣本的狀況。
我們以2008年相關統計年鑒數據為基礎,對江蘇全部13個地級市制造業經濟創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環境資源保護能力進行分類評價,最后對江蘇13個城市制造業新型化進行綜合評價。
1.經濟創造能力評價。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15.0對江蘇省各地級市制造業經濟創造能力相關數據進行分析,KMO值為0.66,大于0.5,因子分析結果可以接受。并且,處理結果的置信度達到100%,前三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5.81%。
根據各指標與載荷因子相關系數,發現第一主成分中A9,第二主成分中A3、A5、A7,第三主成分中A2、A4的系數均大于同列中其他指標的系數,表明第一主成分反映制造業企業生產率;第二主成分反映制造業增加值、制造業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比重和制造業市場占有率;第三主成分反映制造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和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指標的標準化數值代入主成分表達式計算主因子得分,并將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貢獻比例賦權加總,得到江蘇省各地區制造業在經濟創造能力的綜合得分,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蘇州、無錫、南京、常州、南通、鎮江、鹽城、淮安、揚州、宿遷、連云港、泰州、徐州。
2.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科技創新能力主要考察區域制造業在經濟、資源約束下,以科技支撐、引領發展,提高產業效率,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能力。
用SPSS軟件對13個樣本城市的2008年制造業科技創新相關數據進行分析,KMO值為0.596,大于0.5,因子分析結果可以接受。通過統計,處理結果的置信度達到100%,前三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90.26%。由主成分與指標的相關系數可以發現:第一主成分中B3、B5、B6、B8、B9系數較高,表明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每十萬人專利申請數、每十萬人專利授權數、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科技創新貢獻率等指標對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較大;第二主成分中B2、B4系數較高,表明R&D經費占銷售收入比例、R&D人員占科技活動人員比重對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較大;第三主成分中B7系數較高,表示發明專利占專利授權數比重對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較大。
將指標的標準化數值代入主成分表達式計算主因子得分,并將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貢獻比例加權加總,得到各地區制造業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的綜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蘇州、南京、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連云港、徐州、淮安、鹽城、宿遷。
3.環境資源保護能力評價。用SPSS軟件對13個樣本城市2008年制造業環境資源保護能力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KMO值為0.630,大于0.5,表明因子分析結果可以接受。結果顯示,置信度達到100%,前三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5.64%。由主成分與指標的相關系數可以發現:第一主成分中C1、C3、C4、C6的系數較大,分別反映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工業煙塵去除量、“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對環境資源保護能力的影響;第二主成分中C2、C8系數較高,反映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資源綜合利用對資源保護能力的影響;第三主成分中C7的系數較高,反映單位增加值能耗強度對資源保護能力的影響。
將指標的標準化數值代入主成分表達式計算主因子得分,并將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貢獻比例加權加總,得到各地區制造業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的綜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揚州、泰州、南京、徐州、淮安、鹽城、宿遷、連云港、鎮江。
4.江蘇區域制造業新型化綜合評價。單純從經濟、科技或環境資源某一方面來評價區域制造業新型化程度是局限和不客觀的。對新型制造業的評價應該包括經濟創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環境資源保護能力在內的綜合評價。因此,綜合26個評價指標進行主成分處理,結果顯示,前5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8.80%,各指標的權重比較均衡,置信度檢驗為100%,將26個指標的標準化數值代入主成分表達式計算主因子得分,并將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貢獻比例賦權加總,獲得江蘇區域制造業新型化綜合評價結果,制造業新型化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蘇州、無錫、南京、常州、南通、徐州、揚州、淮安、鎮江、泰州、鹽城、連云港、宿遷。
四、結論與啟示
第一,江蘇“制造業—都市圈”互動發展效應明顯。從排名上看,蘇州、無錫、常州位列江蘇制造業發展的第一方陣。橫向上看,上述城市以蘇州為中心,形成了蘇錫常都市圈;縱向上看,則又以南京為核心,形成沿滬寧線都市圈。實踐表明,都市圈與制造業是一種共生共榮、互動發展的關系。制造業的發展,是都市圈經濟競爭力的基礎、擴大了都市圈內部的就業渠道、促進了都市圈內部的融合發展;而都市圈的發展,則促進了制造業產業鏈的延伸,加強了區域內部城市間制造業的聯系,給區域內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充足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強烈的輻射帶動作用。
第二,江蘇區域制造業發展不平衡。蘇南的制造業發展水平較高,江蘇制造業新型化排名前五個城市蘇州、無錫、南京、常州、南通,有4個是蘇南城市,只有南通一個是蘇中的城市,蘇北則沒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蘇南城市中,鎮江的制造業新型化排名為第9位,排名教靠后。實際上,在13個城市中,鎮江的經濟創造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科技創新能力較強,但是其環境資源保護能力處于最后一位。也就是說,是因為鎮江的環境資源保護能力較差使得總體排名靠后。因此,在關注江蘇區域制造業發展不平衡的同時,我們尤其應當關注制造業環境資源保護能力領域發展的不平衡。
第三,蘇中地區制造業崛起任重道遠。蘇中地區包括南通、揚州、泰州三市,是蘇南制造業產業轉移、蘇北資源外輸的樞紐;是江蘇乃至全國重要的能源和農產品基地。在制造業新型化綜合排名中,南通位列第5,揚州排在第7位,泰州排在第10位,可見,相對于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蘇中地區制造業綜合排名很不理想。蘇中地區制造業的發展任重道遠,其未來發展態勢將對整個江蘇制造業乃至宏觀經濟的平衡產生影響。
第四,蘇北地區制造業發展亟待提速。在江蘇制造業新型化綜合排名中,蘇北城市排名分別是:徐州第6名、淮安第8名、鹽城第11名、連云港第12名、宿遷第13名,整體處于相對落后水平。雖然近年來江蘇依托沿海和沿江開發戰略,不斷加大蘇北開發力度,促進蘇北地區整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以徐州為代表的蘇北制造業板塊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實力,形成了一批國內領先的制造業特色行業(如徐州的裝備制造業和新能源產業);但是,目前蘇北制造業的發展依然依賴于地理位置優勢和國家政策資金的扶持,與東部制造業強省的發展速度相比明顯滯后,尤其在制造業經濟創造能力上,蘇北與蘇南城市差距仍在逐步拉大。因此,蘇北制造業在已有國家政策扶持基礎上,亟待加快其自身發展,逐步縮小與蘇南城市間的區域差距。
- 上一篇:小議造粒流化床技術應用研究
- 下一篇:小議亞洲投資合作的地位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