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次貸危機給國內銀行業帶來的影響
時間:2022-05-12 05:57:00
導語:詮釋次貸危機給國內銀行業帶來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由于我國和國外銀行的經營模式不同,采取的刺激和恢復本國經濟的手段也有所不同。從大體上說,我國主要分業經營模式,而國外采用混業經營模式。但是隨著全球的經濟形式的逐步一體化,中國也將逐漸步入混業的經營模式。面對此次金融危機,中國雖然相對其他國家損失不是很大,然而隨著混業經營模式的不斷介入加深。我們有必要吸取國外混業經營模式的教訓,來防范如若再有金融危機爆發,我們應當采取怎么樣的措施,才能使我國銀行業的損失降到最低。
關鍵字:次貸危機,混業經營模式,分業經營模式,防范措施
一、次貸危機產生背景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出現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元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首先,房價的非理性上漲和下跌是次債危機爆發的導火線。95年后快速增長的住房所有率迅速增長,而大多數美國人都采取門檻較低,利率則高于正常利率30%的次級貸款方式消費,美國次級按揭貸款公司多采用固定期/浮動期利率來計算。但是在9.11以后,美聯儲為了融資,迅速把基本利率從6%降低到1%,之后為了加強美元的地位,在之后的5年間美元利率持續加息17次,同時也刺破了房地產泡沫。其次,信貸金融創新產品助長也助跌,加大了房價的波動性。再次,評級機構對結構性金融產品信用評估體制存在缺陷。第四,中間人利益驅動因素的影響。第五,浮動利率按揭貸款的影響。第六,數據模型投資缺乏風險控制。
二、次貸危機對國內外金融業的影響
(一)對國外金融業的影響
1.金融機構遭受巨大損失
整個信用市場低迷,各類抵押貸款相關資產大幅縮水,并最終導致各家金融機構紛紛計提減值。
2.融資成本攀至歷史高點
投資者為了躲避風險,紛紛賣出與次貸抵押資產有關的金融債券;由于各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受阻。金融機構的融資成本迅猛提高。
3.股票價格暴跌
由于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遭到質疑,股價不斷下降。
(二)對國內金融業的影響
由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由于涉足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不多,因此受到的直接影響較小:
1.我國股市在次貸危機中出現高位調整
我國內地股市對外資開放程度盡管有限,但隨著港股聯動性的加強,香港股市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反應,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傳導至內地A股市場。
2.我國商品期貨市場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
由于國際上商品期貨價格關聯度較高,美次貸危機打擊了國外的商品期貨市場,我國商品期貨各交易品種也延續了盤跌的趨勢。
3.金融機構面臨一些損失
比如,我國有6家大型商業銀行在次級債券危機中損失近49億元,次級債券的投資規模減少15至37.5億元之間。
三、分業和混業經營模式以及我國經營模式的現狀
實際上,美國在歷史上也經歷了銀行混業-分業監管-再混業的過程。美國1933年設立的銀行法是美國進行分業經營的開始隨著逐步的發展到1999年,混業經營開始大行其道。但是由于銀行的大量介入證券化業務。金融的混業經營逐步衰退。
(一)混業經營模式
從狹義的觀點來說,金融混業經營是指銀行業的證券業之間的經營關系,金融混業經營即銀行機構與證券機構可以進入對方領域進行業務交叉經營。從廣義上來說,它是指所有金融行業之間經營關系,金融混業經營即隱含個、保險、真個圈、信托機構等金融機構都可以進入上述任一業務領域甚至非金融領域,進行業務多元化經營。就混業經營的模式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是早期的“全能銀行模式”和現代的“全能銀行模式”,德國是從早期的全能逐漸轉變為現代的全能模式,之后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其特點是母公司為非銀行金融機構且不直接經營人和金融業務,只是以控股的形式參與各個專門金融業務有限責任子公司的經營管理。
(二)分業經營模式
所謂分業經營是指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或自愿或受到法規強制,不得直接(設立專業業務部門)或間接(設立有限責任形式的子公司)經營其他業務。商業銀行不是從事以證券發行和承銷為代表的投資銀行業務,而證券承銷商也被禁止吸收公眾存款。我國采取這種經營方式的依據有以下幾點:
第一,通過將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分離,保護銀行業的安全與健康,從而回復公眾對商業銀行體制的信心。
第二,防止銀行資金從正當的商業性使用轉向投機性使用。銀行參與股票證券交易不僅會削弱銀行體系的安全性,而且會使銀行業務走向歧途。
第三,消除利益沖突,停止被銀行濫用的業務。
分業制在美國實施60多年后,經濟水平和結構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監管部門監管能力的增強使混業制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成為國際銀行業的發展。在上述混業經營模式中,第1種即使混業經營,優勢分業經營。第2種則是符合分業經營管制要求的混業經營模式。目前我國的金融制度是分業經營,從1993年7月開始的“整頓金融秩序”,強調銀行業不得投資進行證券業的經營。為此我國金融當局著力清理各家銀行向非銀行業投資的問題,實行了銀行與證券經營機構及信托投資公司的分離。在這些有力的前提條件下,中國在建立現代意義的獨立銀行體系方面取得長足進展,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人民銀行“一統天下”發展到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專業銀行分離的銀行體系,再發展到包括國有獨資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以及外資銀行機構的多元化商業銀行體系。這一階段,商業銀行的獨立地位得到了有力的保證,同時銀行業也結束了前一階段混亂無序的“混業經營”模式,從而變成了有序的分業經營模式。
(三)我國經營模式現狀
目前我國的金融制度是分業經營,從1993年7月開始的“整頓金融秩序”,強調銀行業不得投資進行證券業的經營。為此我國金融當局著力清理各家銀行向非銀行業投資的問題,實行了銀行與證券經營機構及信托投資公司的分離。在這些有力的前提條件下,中國在建立現代意義的獨立銀行體系方面取得長足進展,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人民銀行“一統天下”發展到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專業銀行分離的銀行體系,再發展到包括國有獨資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以及外資銀行機構的多元化商業銀行體系。這一階段,商業銀行的獨立地位得到了有力的保證,同時銀行業也結束了前一階段混亂無序的“混業經營”模式,從而變成了有序的分業經營模式。
四、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業實行混業經營的啟示
面對這次的金融危機,各國都采取了不同的急救措施。美國布什簽署房市援助法案確遭否決。之后奧巴馬提出新版的救市方案,美聯儲年底注資總規模增加到9000億美元。歐洲各大銀行紛紛宣布向市場注入短期流動性資金,并且召開了世界危機峰會和歐元區首腦峰會。目前,由于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走混業經營道路是大勢所趨。
隨著銀行業與非金融行業的聯系不斷加強,我國金融業已經為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過渡打下一定基礎,并積累了一定經驗。但與發達國家開展混業經營的銀行相比,我國金融業仍存在許多不做,而美國次債危機又為我們敲響了新的警鐘。因此,要充分估計到混業經營的風險,現階段仍應采取審慎態度逐步推進金融經營體制由分業向混業的轉變。
(一)選擇合適的混業經營模式
要提高我國金融業的競爭力,迎接來自國內外同業的挑戰,關鍵在于找到適合混業經營模式。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金融控股公司既可以順應金融業跨業經營的趨勢,也充分考慮了我國金融業市場風險承受能力較弱、金融法律外部監管體系不健全的現實國情。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比全能銀行模式更適合我國。
我國發展金融控股公司的途徑,可以考慮在當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格局下,迂回進行混業經營,實現“集團混業,控股子公司分業經營”,這樣既可實現公司控股下的混業經營,又使控股子公司分業經營,有效規避不同金融業務領域的風險相互傳染。
(二)樹立正確的混業經營理念,做好戰略規劃
要吸收國外混業經營的精髓,面對國內迅速增長的投資理財需求,國內金融機構要致力于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在此基礎上配置多元化的業務需求,不只是借機進入證券業或保險業,而是應著眼于擴大資本實力,增強其在商業銀行業務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在戰略規劃上,一定要有明確的市場定位,體現有所為,有所不為,應該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實現混業經營。
(三)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實行混業經營,法律法規要先行。我國銀行法規尚不完善,面對新的金融市場環境,經濟活動缺乏完備的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要根據金融發展和開放的要求,考慮未來混業經營、防范風險的要求及國際金融法律法規的標準,適時修訂現行的法律制度,以及制定新的金融法規,逐步形成一個健全完善的金融法規框架體系。在金融業逐步實行混業經營的進程中,可通過立法,明確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經營范圍、風險控制、監管方法等,進一步控制金融風險,加快金融業發展。
(四)強化金融監管,提高監管效率
我國銀行業在此次波及全球的次貸危機中沒有造成傷筋動骨之害,與我國監管機構審慎持續的監管是分不開的。但對于日益國際化的中國銀行業而言,此次危機在敲響警鐘的同時,也對監管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在目前初具規模的分業監管體系基礎上,逐步加強各監管機構之間的聯合監管。次債危機中金融監管缺失的核心,是美國沒有建立與綜合經營相適應的金融業綜合監管體制。
第二,適時推行監管體系改革。面對更加復雜的金融市場結構、金融業務與產品、金融機構格局,金融監管也應該做出相應調整,以控制金融業風險和促進穩健經營為目標。
第三,在強化監管的同時,審慎處理創新和監管的關系。席卷全球的美國次債危機是披著創新外衣對金融衍生工具的濫用。相較之下,我國金融市場面臨的問題是創新不足,工具不足。歸根到底,目前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競爭力不強,關鍵還是在于對創新的認識不夠深入,創新的手段比較單一,創新的范圍不夠廣泛。
(五)加快構造金融機構內部防火墻,完善危機救助機制
根據國際慣例,在混業經營體制下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團,首先要建立內部“防火墻”制度,防范風險在不同類型業務之間相互影響。此外,還要優化不同類型業務風險的匯報路徑和監控體系,通過嚴格授權管理來控制各類風險敞口等。
次債危機的教訓告訴我們,危機救助的途徑不可缺失。對于監管部門來說,既需要研究建立長遠的金融安全保障機制,也需要形成快速的危機反應和處理意識,通過有效的危機救助途徑,及時介入干預,力求迅速恢復金融市場穩定,重塑投資者信心。
(六)積極開展試點工作,逐步推進混業經營
隨著金融全球化和中國金融趨勢力的增強,我國金融業推行混業經營要做的工作就是認真準備,審慎對待。我國分業經營具有一定的慣性,因此應在有條件的地區,選擇條件適合的金融機構進行試點,合適時再逐步推廣。我國還要廣泛吸取國內國際經驗教訓,摸索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又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業經營監管理論和模式,為金融體制改革創新提供借鑒,盡快完成我國金融業經營和監管體制轉型。
五、總結
論文通過對在金融危機下各國出臺的不同政策,來對中國目前的狀況進行分析,提出了對于在以后如果遇到同樣的金融危機我們所應該采取的措施:選擇合適的混業經營模式;樹立正確的混業經營理念,做好戰略規劃;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強化金融監管,提高監管效率;加快構造金融機構內部防火墻,完善危機救助機制;積極開展試點工作,逐步推進混業經營等思想和解決方案。通過我國各個銀行之間的相互協調和相互合作。完全的混業經營是不可能生存長久的,我們可以從美國的經驗中吸取教訓。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指出中國的銀行業將逐漸趨于混業經營模式,但是不能一味的盲目追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而是要從實際國情出發和經濟環境,制定出一套可以讓收支平衡,匯率穩定的經濟體系才是生存之道。
參考文獻
[1]吳青.西方銀行管理[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436
[2]雷達.金融發展與金融自由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231
[3]張德遠.金融危機的理論與對策[M].農業出版社,2001:233
[4]崔藝耀.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金融業實行混業經營的思考.F8322009(1)
[5]WilliamJ.Pesce&PeterBoothWiley.Marketing[J],9th,Asia.2007:626
- 上一篇:小議濕地松豐產造林技術
- 下一篇:礦山環境保護法制的完善透析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