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教學中考究
時間:2022-11-13 10:51:00
導語:經濟史教學中考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史是人類在一定時期經濟活動的總稱。作為經濟學領域的一門基礎學科,經濟史研究的是以往的某個時期不同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歷史。在教育部的規定中,將經濟史課程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基礎課程。
對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來說,通過對經濟史的學習以及經濟發展演變的具體過程的考察,可以為理解經濟學理論和更好地探究經濟發展規律提供歷史學的方法,拓展其思路,也可以為其它應用學科的學習提供大量的經驗和資料,對構建經濟學學生的完整的知識結構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經濟史的學科性質
經濟史的研究是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它不僅是經濟學和歷史學研究的交叉,還涉及到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目前,經濟史學科的設置存在兩種體系,經濟院系與歷史院系都可以設置和教授經濟史課程。但由于經濟學中的經濟史與歷史學中的經濟史對問題的研究方法、視角等有所不同,兩者研究的側重點以及研究結果的表現也存在著差異。不可否認的是,經濟史與經濟學和歷史學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然而對大多數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而言,對此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實際上,經濟史作為一種跨學科的研究,僅僅用經濟理論、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與僅僅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都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兩種研究方法的有效結合,缺一不可。
1.與經濟學的關系
有學者提出,經濟史是經濟學的源,經濟理論就是從歷史的長河中凝練和抽象出來的,而任何的經濟理論也離不開大量歷史事實的驗證。制度經濟學家和經濟史學家諾斯曾指出:被認為是約束演進理論的經濟史,不僅能解釋過去的經濟績效,而且為現代社會學家提供了一個可以用釋現代政治經濟制度績效的日臻完備的框架。
經濟史研究的是以往某個時期的經濟活動,探討其社會經濟結構、經濟制度以及各種經濟關系,并探索經濟、社會變化和發展的規律。而被稱為社會科學的皇后的經濟學是以人類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研究個人、組織和社會經濟行為的學科。從研究對象上來講,經濟史與經濟學大致相同。經濟學研究中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是其兩種基本的分析方法,而經濟史可以看作是實證經濟學的基礎。經濟史為現實經濟的實證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經驗、事實,同時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其區別于西方的特色,因而西方的經濟學理論亟需中國經驗的證實與證偽的檢驗。而經濟史區別于一般歷史研究的特點也在于經濟史是運用經濟理論去闡明經濟規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表現的具體作用。具體而言,是利用經濟理論來考察歷史上的經濟活動,總結經驗教訓,供人們在解決現實經濟問題時借鑒和利用。
2.與歷史學的關系
經濟史與歷史學的關系也是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的。聯系主要體現在經濟史屬于歷史學的范疇,兩者的考察對象在一定程度上是重疊的,比如兩者都是考察以往的經濟、社會狀況和經濟的發展軌跡等;在敘述方法上,兩者都重視時序性,“用史料說話”的分析方法也是一致的。當然,經濟史與歷史學的研究也存在較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者的任務不同,經濟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要通過對經濟理論的不斷證實和證偽來推動經濟學的發展,但這在歷史學的研究中卻并非重點。再者,經濟史需要在史學家的人性判斷中,加入“經濟人”的假設,因而兩者研究的觀念不同。此外,兩者的研究方法也有差異,經濟史在研究中一方面運用史學的方法和理論,另一方面則盡可能地借用經濟理論如交易成本理論、創新理論等和經濟分析工具如數學模型、經濟圖表等來展開分析。
二、經濟史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熊彼特曾說過,經濟學家應該掌握三門知識,一是經濟理論,二是統計學知識,三是經濟史。如果三門中只能學習一門的話,情愿選擇經濟史,而放棄前兩門。然而今天經濟史研究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經濟史教學卻越來越淪為經濟學教學中的邊緣學科。究其原因,既與當前全社會對于應用技能的重視和對基礎學科教育的忽視有關,也與經濟史課程的特點以及經濟史研究與現實經濟的脫節關系密切??梢哉f,在經濟專業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并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心之一的今天,經濟學專業的經濟史教學面臨更新的壓力,也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經濟史教學很難受到高校以及經濟院系師生的重視,存在日益被邊緣化的趨勢。經濟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是教育部規定的經濟學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經濟史是理論經濟學的重要內容,是經濟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中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素養。然而目前在全國眾多高校的經濟院系的教學中,開設經濟史課程的還較少,而即便開設了類似課程的經濟院系,大多數師生也是敷衍了事。其次,經濟史課程的師資培養不夠,不能較好地適應經濟學專業教學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史教學的效果。在學科設置上,經濟學和歷史學專業都可以獨自地培養經濟史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當然,由于兩者各自所設置的培養方案以及知識結構的差異,不同學科培養出的師資在知識結構、研究方法、教學思路等方面也有所不同。經濟學專業的經濟史教師更傾向于利用經濟理論、經濟方法研究問題和教授學生,而歷史學專業的經濟史教師更傾向于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的研究和教學。然而,無論是經濟史的研究還是教學都需要兩種方法的結合,而經濟史課程的教學更需要同時具備兩種知識結構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些問題都給當前的經濟史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挑戰。
再次,缺乏適應本科生學習的較好的經濟史教材。在目前國內經濟史類的教材中,編年體體例的教材占了大多數,以中國近代經濟史為例,大多數教材都將自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0多年的時間劃分為清末、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抗戰、解放戰爭等幾個時期進行闡述。編年體體例的教材在史實的敘述和銜接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但與現實經濟的結合較少,也缺乏與本科生所學的經濟學理論的聯系,更未能很好地利用經濟學理論來分析經濟問題,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加上教材中的許多內容與中學歷史教材多有雷同,因而在內容上很難吸引學生,不僅影響了教學效果,更嚴重的是使學生忽略了經濟史與經濟理論、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三、對經濟史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思考本科教育是大學教育的根基,對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而言,理解經濟學理論與掌握經濟發展的歷史同樣重要,而且,經濟史的學習能夠給學生以思考、理解問題的新視角和新方法。比如熊彼特指出:我們知道歷史的敘述不可能是純經濟的,因而在考察經濟史的過程中,勢必會將某些并非是純經濟的“制度方面”的原因體現出來,因此,它提供了最好的方法讓我們了解經濟與非經濟的事實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以及各種社會科學應該怎樣聯系在一起。而諾斯也曾指出:這些制度的——經濟的和非經濟的——建立和破壞,并不是發生在真空里,而是人民在歷史上歸結的機會和從價值準則中所引出的觀念的結果。
具體而言,一是經濟史教學的定位問題。在經濟史教育教學方面,應當依據學生的不同層次采取不同的思路和教授的方法。對本科生教育而言,應以基礎知識的學習為主,注重經濟發展過程中基本史實的教授和經濟發展歷程的把握。而且對于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而言,經濟史的學習不僅僅在于掌握了多少經濟史的知識,還在于培養其看待經濟問題的另一種思路和史學的思維的培養,因而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歷史的視角分析經濟問題,并更加注重對于學生的史學研究方法的培養和學生素質的提高。
二是在教授內容的選擇上要注重與經濟理論結合,注重與現實經濟問題相聯系,提高學生的興趣。在課程內容的安排方面,以專題的形式來講授經濟史中的相關內容更符合經濟學專業本科生的特點,容易吸引學生,也能夠更好地將經濟理論與經濟史相結合,并能適當地將目前經濟史研究的熱點問題介紹給學生。以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為例,完全可以將其分為工業、農業、國際貿易、金融等專題來講解,這樣做既能區別于中學時所學習的經濟史知識,提升大學學習的專業性,也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對問題的深入思考。
當然,在教材的選擇上,也要注意與專題講授課程的配套。目前,已經有學者在教材的編撰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如趙津在近代經濟史的編撰中就撇開時間順序的束縛,將近代109年的經濟發展史的內容劃分為工業、農業、金融、外貿、資源與人口、市場化、城市化、產業結構、政府職能、國民收入分配等12個專題。這種對經濟史教材內容的設計與現實經濟問題的關系更加緊密,更適合經濟學專業本科生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更容易給學生以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啟迪,提高教學效果。
三是注重思維方式的培養。對本科教育而言,注重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是思維方式方法的培養。經濟史是一門跨學科的課程,內容既涉及到如何運用經濟理論研究經濟史,也涉及到如何運用歷史的方法和視角來看待現實問題。畢竟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當今社會中遇到的所有的問題都是歷史累計而成的,而且任何經濟問題的解釋和解決都要受到政治的、社會的非經濟因素的影響,而經濟史的分析中勢必會涉及到這些非經濟的史實,因而在這方面,經濟史可以為我們提供最好的方法去了解各種經濟與非經濟的因素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梢哉f,比起具體的經濟史知識的講授,如何把史的方法和思維傳授給學生更為重要。
四是采用教師講授、課堂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教師講授是經濟史教學中最基本的手段,但是偏重于大量資料的講授很容易變成史料的堆砌,深度不夠;而偏重于理論和方法的講授又枯燥乏味,因而如何將兩者有機結合對教師來說是一個考驗。而采用課堂討論,甚至是實踐教學的形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為學生選擇適當的題目,要求學生查閱相關的歷史資料,并運用經濟理論分析問題,為今天提供借鑒。例如,當前中國經濟正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也是學生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因而可以以歷史上的幾次經濟危機為題目,帶領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既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接觸歷史資料,加深學習的印象,也能促進學生多角度地來看待歷史問題和當前所面臨的經濟問題。
五是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考核學生的成績。不同的考核方式側重點不同,考試尤其是閉卷考試能夠較好地考量學生對于基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而論文的考查方式則更傾向于測試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檢查學生筆記則能夠對學生的日常學習起到較好的督促和檢查的作用等等。因而應采用多種方式結合的辦法來考核學生的最終成績。當然,這里有個比例的問題。鑒于本科教育階段的特點和經濟史課程的考察重點在于學生的研究和思維方法的學習,筆者認為,應將論文作為主要的考核形式,并輔助以筆記檢查、課堂表現考核等形式。這樣做既可以兼顧到學生的平時表現,又可以使其主動查閱相關資料,并逐漸了解如何運用歷史的方法來看待和研究問題。
- 上一篇:勘查項目部副總個人總結
- 下一篇:機修工段工作報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