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二次創業改變

時間:2022-12-02 03:34:00

導語:民營企業二次創業改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營企業二次創業改變

創業階段,靠的是創始人的眼光、膽識和魄力,能夠抓住機遇,使企業迅速成長起來。這一時期,企業的成長和管理主要依靠創始人的個人威信和聰明才智。在這一時期,創始人的魅力、個人影響力一方面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也是企業管理的核心,是企業文化的母版。因此,個人的權威往往是至高無尚的,體現在管理上就是“人治”。這不是哪一個企業的表現,而是所有民營企業都逃不脫的一個過程。

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需要跨上一個新的臺階時,這種管理模式就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種挑戰來自于內外兩個方面。外部,競爭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企業面對的已不再是藍海,而是一片紅海,即使不象紅海般激烈,也如八國聯軍入侵,很多競爭對手或潛在競爭對手都在覬覦你的地盤,一不小心,你的地盤就會被他們蠶食。內部,不規范的管理、依靠人情的管理,直接體現為三低:形象低、效率低、效益低。形象低,是由企業人員的素質低及管理不規范導致的,比如進到一個企業后,門衛不管不問,進到辦公樓后,前臺自顧自地辦自己的事,諸如此類,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上,馬上就會降低企業的形象分。效率低,是因為沒有科學的管理流程、用的是土辦法、土政策,也沒有科學的管理工具,憑的是經驗,結果是大概、差不多,甚至想當然。效益低,是因為管理不規范,決策機制不健全,導致生產方式依然粗放,在規模迅速擴大時,管理沒有跟上,從而導致企業發展失控,或者小農意識嚴重,小富即安,不愿意繼續冒險,結果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企業最終初被淘汰出局。

所以,民營企業在二次創業時,就必須要做到四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由點到面的轉變

在第一次創業階段,憑的是創始人這個點,由這個點的魅力聚攏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創業元老,形成了一個同心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用“艱苦奮斗”來形容一點也不過,用“同心同德”來描述恰到好處,用“瘋狂”來比喻創始人十之八九,當年馬云創業時被稱之為“瘋子”,就是這個“瘋子”帶領著“十八羅漢”奠定了今天阿里巴巴的基礎;任正非43歲創業時,也被人稱為“瘋子”,因為誕生在深圳灣湖畔一處雜草叢生,只有兩間簡易房的小小公司,竟然提出“做一個世界級的、領先的電信設備提供商”,難道不是瘋子嗎?但這樣的瘋子,難道不是造夢者嗎?

但是,創業容易守業難。創業時期的個人牽引在二次創業階段就需要淡化,因為一架馬車人可以拉,但一輛火車,就必須要有動力,有火車頭。因為在外部競爭環境變化、內部規模擴大的情況下,光靠個人的能力就難以應付。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引進職業化管理體系,來規范企業的內部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同時,企業創始人也應該發揮自己在第一次創業時所形成的凝聚力,把人格魅力、牽引精神、個人推動力變成企業的一種氛圍,使之能夠引導企業在正確的軌道上發展,并使之成為公司的一種正向文化。

華為在企業規模迅速擴大的時候,任正非就明顯感到“鳥語言”與“豬語言”不通的問題,如何統一全員思想,成了當時華為的一大問題。為此,任正非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討論,并邀請人大教授參與,完成了《華為基本法》的制定。這部基本法,把華為前期產品的演變、市場的變化、組織的變革、管理模式的信息化等進行了歸納、概括和總結,使以前盲目的、朦朧的行為變成清晰的、有計劃的、有目的的行為,對華為未來的發展起到了指導作用。而《華為基本法》的出臺,也標志著華為從此有了前進的方向、大綱和目標,實現了由點到面的轉變。

第二個轉變:從業務增長拉動向管理效益驅動轉變

創業初期,業績和效益是第一目標,企業的發展主要靠業務的增長來拉動。但是在進行規模擴張的時候,另一個問題便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那就是規模越來越大,管理就顯得越來越弱,一旦管理跟不上了,企業就會出問題。中餐第一品牌小肥羊在發展早期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1999年小肥羊成立伊始,這了迅速占領市場,制定了以制為主的加盟連鎖方式,通過發展省級總,再由總下放加盟權的方式,小肥羊得到了超快的擴張速度,到2003年,店面數量一度達到了720家,這在中餐市場是絕無僅有的。但是快速擴張的背后,卻是一連串的隱患。由于小肥羊當時的管理跟不上,導致加盟店產品質量有問題、店面風格不統一、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甚至總部對加盟店失去了的控制。因此,在2004年,創始人張鋼通過出讓股份的方式,引入了職業管理人,開始對公司進行職業化改造。改造可以用四個“統一”來形容。第一是統一管理,通過梳理組織架構和流程,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加強總部統一管理職能;第二是統一財務,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連接所有店面的餐飲信息化體系,實現了對店面的統一控制;第三是統一戰略,將加盟為主的戰略改為直營為主,并通過關、延、收、合四大舉措,將店面數量削減為300多家。2006年引入風投后,又進行了運營統一,建立了運營總部,實現了對區域運營的統一管理。

從小肥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如果不進行管理升級,企業就會快速擴張與管理落后的局面中陷入困境。

第三個轉變:從個人決策向智慧決策轉變

在企業規模小的時候,依靠創始人個人的眼光和膽略進行決策是必要的和可行的,但是當企業變成一個大公司時,個人的局限性就會顯示出來。如果仍然依靠個人的決策,“我的地盤我作主”,就有可能把企業葬送。而智慧決策指的是一種依靠體系的決策系統,在這套決策體系中,包括了企業的使命、愿景與價值觀,并由此規范了企業的中長期發展,防止企業盲目進入新的領域。比如,馬云確定了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就是電子商務,并圍繞這一核心,把企業的使命確定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為此,1999年成立全球領先的網上貿易市場和商人社區(阿里巴巴B2B)、2003年成立了中國領先的個人交易網上平臺(淘寶網B2C)、并成立了網上廣告交易平臺(阿里媽媽),為了解決網上交易的支付問題,又于2004年成立了中國領先的獨立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2007年又成立中國領先的中小企業在線軟件服務提供商。可以看出,阿里巴巴集團的所有業務都是圍繞電子商務展開的,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馬云堅決不進入游戲產業的初衷,因為企業的使命和核心價值觀規范了企業的決策和行為。有著同樣決策體系的另一個案例,就是華為公司。華為通過《華為基本法》確立了企業發展的領域,并明確把“不進入通訊服務業”寫進了基本法,當然,在房地產市場火熱的時候,華為也并沒有輕易進入,這一切均源于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及決策體系,一旦企業建立起了這樣一套決策機制,就會避免許多失誤。

第四個轉變:從生意人向企業家轉變

生意人與企業家的區別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小勝靠智,大勝靠德”。靠智者,多半是以投機或取巧的方法,來獲取消費者的信任,賺取利潤;靠德者,則是以為消費者提供實際利益而獲取報酬。生意人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錢袋子,而企業家則需要考慮社會責任。在企業發展的初期,大都逃不脫生意人的影子,但到了二次創業的時候,就必須要脫去這層外衣,否則就會桎梏企業的發展。

但是,放眼現實世界,我們會發現這個社會上到處充滿了生意人的影子,2011年的3.15晚上上曝光的企業中,就是明目張膽在輪胎中摻假的,還有在食品中摻假的,等等事件,說明由生意人向企業家的轉變確實是一個艱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