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及策略

時間:2022-06-29 03:36:35

導語: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及策略

民和縣總堡鄉,地處本縣中部淺山地區,以黃土為母質,海拔在2100-2500米之間,年降水量250-400mm,降水少且相對集中,年平均氣溫5.6攝氏度。群眾居住在山區、河灘、臺地及溝岔水地。總堡鄉是一個以淺山地為主的農業鄉,干旱缺水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對淺山地區進行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經濟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是本鄉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也是面臨的重大難題。對此,進行簡單的分析與淺談。

一、基本情況

全鄉總面積5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2838畝,其中水澆地7800畝。在水澆地中保灌面積2160畝。淺山旱地面積15038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6%。全鄉共有11個行政村,64個合作社,居民2580戶,人口12096人,少數民族594人,貧困人口4785人,極貧人口712人。共有5個貧困村28個社,其余6個村中13個社因地理條件差,群眾生活困難,人均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農戶有1610戶、8372人,人均625元以下的農戶有757戶、3785人。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淺山地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推行,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在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作物和林、牧、副生產,使全鄉農業生產結構向合理化方向發展。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大搞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項目,走出“農門”,跳出“山門”,到較好的地區興辦鄉鎮企業,積極組織勞務輸出,興辦第二、三產業。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加快了經濟建設的步伐,貧困面貌有了較大變化。把科技推廣作為農業增長的第一要素,在全面實施科教興農工程的同時,實施“種子工程”,“沃土計劃”和推廣平衡施肥技術,緊緊圍繞發展目標,優化行政,技術、資金等要素的合理配置,發展優質高效低消耗農業。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改革耕作制度,增加農業投入,不斷優化種植業結構,使淺山地區糧油產量穩中有增。據統計,全鄉糧食產量由2002年的164.27萬斤增加到2007年的278.6萬斤,畝產由360斤提高到603斤,油料產量由74.4萬斤提升到150萬斤。鄉農業生產有了較大增長。近年來,總堡鄉大搞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整修鄉村道路,改善基礎設施使當地群眾的生產條件得到了改觀,對加快當地經濟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為發展增強了后勁。

二、制約淺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條件

(一)主要制約因素

近年來,淺山地區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提高,但由于農業基礎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靠天吃飯、吃水現狀還未得到根本改變。群眾思想觀念滯后,對提高文化素質沒有引起重視,接受新技術,新知識及市場信息能力差,種植業調整和加快畜牧業方面缺乏技術,不知種什么好,如何營銷??偙むl為淺山地區,山大溝深,植被稀疏,土地貧瘠,旱、雹、澇等自然災害頻繁,特別是干旱缺水問題尤為突出,年降水量為350mm,而且蒸發量大,水土流失嚴重,大部分農田變成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因此,糧油產量低而不穩,經濟效率低下?!柏S年吃不飽,欠年靠返銷”的現象依然存在。由于耕作粗放,廣種薄收,土地利用率低,生產力發展水平落后,產業單一,結構不盡合理。種植業是廣大農民的生活來源,而糧食作物又是種植業的主要品種。淺山地區,溝壑縱橫,人居分散,交通極為不便?;A設施建設投資多、難度大、改善慢,特別是水、電、路。缺乏非農就業機會,剩余勞動力大部分從事采金,挖藥等勞務,少部分參與修路,建筑等行業,由于打工者缺乏勞動技能,加之缺乏勞務市場信息,收入很低,外出人員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外出找不到掙錢崗位,不懂勞動合同法,務了工拿不到應得報酬,挫傷了外出打工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二)發展的有利條件

雖然淺山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許多制約因素,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但也存在一定的發展潛力和有利因素,主要有:政策優勢:國家已經把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的幫扶力度,為了再造秀美山川,開發大西北,提供了政策支持。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為加快淺山地區的綜合治理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新的機遇。資源優勢:總堡鄉淺山地區人均耕地3畝,高于川水和腦山地區,而且土質好,光熱資源充足。同時,淺山地區勞動力資源充裕。思想優勢:淺山地區廣大干部群眾有強烈的脫貧致富愿望,扶貧工作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推廣實用農業技術已有基礎:經長期的實踐,在淺山地區推廣試驗抗旱品種,改革耕作技術,旱作農業技術積累了一定經驗。

三、加快發展的措施建議

綜觀全鄉淺山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制約因素,若要徹底改變民和縣淺山地區貧困落后面貌,可采取措施以下: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淺山地區干部群眾中存在“環境論”,“條件論”,依賴扶貧,只愿苦熬,不愿苦干等陳舊觀念。只要加強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苦干實干的精神,切實改變“等、靠、要”等無所作為的思想,增強加快淺山地區經濟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不論從生產觀點,還是群眾觀點出發,鄉的農業主體是淺山,農業增長的潛力在淺山。

2、加快退耕還林還草步伐,全面規劃,綜合治理。近年來總堡鄉貫徹“以營林為基礎,普遍護林、大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相繼實施防護林工程建設,天然林自然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制定有效措施,切實保護森林資源,營造林的速度逐年加快,綠化和治理質量有了大幅度改善,基本呈現出持續、穩定、健康、跨越式發展,有力的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緊緊圍繞調糧、增油、保薯、種藥、穩豆、擴飼、抓菜的結構調整思路,按政府引導,群眾自愿,因地制宜,科技推動市場的原則,動員群眾擴大種植產量高、品質優、無污染、薯塊大、表面光滑的避寒抗災作物馬鈴薯。擴大油菜種植面積,積極發展優質蠶豆,大力發展無公害反季節蔬菜和中藥種植面積,不斷提高產量,增加效益,已成為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

4、以科技創新為重點,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大力引進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抓好科技技術普及,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做好傳統農業生產技術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相結合,大力實施豐收計劃,旱作農業,玉米帶狀田、蠶豆套洋芋、馬鈴薯脫毒、小麥穴播等技術及種子工程各項科技措施;加大分層施肥,旱地溝播等旱作農業技術推廣,提高肥效和水利用率。另外積極推廣抗旱良種和藥劑,優化配方施肥,化學藥劑除草,病蟲害防治,合理密植等農業技術,在實現農業增收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經多年的奮斗,總堡鄉淺山地區的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勞動生產力得到解放,農民生產積極性不斷高漲,農民收入增加,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只要發揚苦干實干精神,充分利用西部開發的有利時機,抓好機遇,求真務實,頑強拼搏,就一定能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取得喜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