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附加值競爭力評估方式

時間:2022-08-04 04:35:09

導語:技術附加值競爭力評估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技術附加值競爭力評估方式

一、問題提出

目前評價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常用優良指標,以進出口數據法指標如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和競爭優勢指數(CompetitiveAdvantage,CA)等為主,但它們的使用隱含了這樣一個前提假設:產業內各貿易品的技術附加值相同,因此以貿易規模為基礎的計算和比較可以顯示競爭力狀況。然而實際情況是即使同屬高技術產業,產業內各貿易品的技術附加值也有顯著不同,例如在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中,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的技術附加值,要比電子數據處理及辦公設備、通訊設備高得多。如果不結合技術附加值對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評價,可能兩個RCA和CA值都很高的國家,產業內貿易狀況是:甲國長期進口高技術含量的電子通訊產品、出口低技術含量的電子通訊產品,而乙國長期出口高技術含量的電子通訊產品、進口低技術含量的電子通訊產品,于是這兩國在該產業“量”的國際競爭力相等的情況下,“質”的國際競爭力存在重大差異!近年來,中國以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出口迅猛增長。到2009年我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微型計算機、手機、彩電、數碼相機、激光視盤機的產量,分別占全球60%、50%、48%、80%、85%左右,電子信息產品的貿易總額占全球貿易總額的15%以上①,不管從出口規模還是出口增長率來看,中國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都已成為世界第一。這些數據能否證明中國的電子通訊設備產業已經具有了世界第一的國際競爭力?是否意味著中國的該產業已在國際生產中居于最高地位和水平?由于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既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又有勞動密集型特點,即不僅產品附加值高、獲利空間大,而且產業關聯度高,能大幅促進就業、帶動上下游產業快速發展,因此研究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同時它還是一個良好的理論檢驗樣本,在融入產業內各貿易品的不同技術附加值之后,可以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量”和“質”進行探索性研究和對比分析。

二、分析方法與研究設計

1.經典的進出口數據評價法及本文選用的指標

關于產業國際競爭力在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代表性的釋義有MichaelPorter(1990)、DaleJorgenson(1992,2000)、PaulKrugman(1994)、金碚(1996,2002)、任若恩(1996,1998)、趙彥云(1996,2002)、裴長洪等(2002)。本文所指的產業國際競爭力,是指由系列具有相似屬性的產品聚集而成的產業,在國際市場中直接表現出來的市場占有率,及其間接反映的一國該產業的生產率和利潤率。簡而言之,產業國際競爭力便是指一國某產業所表現出來的高的生產率、大的市場份額和強的盈利能力。有關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指標和方法非常多,歸納起來大致有四類:多因素綜合評價法、生產率指標評價法、進出口數據評價法、利潤率指標評價法,這四類方法正好針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不同層次而進行,分別是:基礎層次———產業環境、第二層次———產業生產率、第三層次———市場占有率、最高層次———產業利潤率,四個層次分別是競爭力的來源、競爭力的實質、競爭力的表現和競爭力的結果。進出口數據評價法因指標設計簡潔清晰、數據來源準確易得而受到廣泛應用,最常用的指標是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貿易競爭力指數(TC)、國際市場份額(IMS)等。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②由Balassa(1965)提出,該指標的優良性質體現在它不僅可以進行某產業相對出口優勢的自身縱向比較,而且可以和其他國家的該產業及本國的其他產業進行有效的橫向比較———這是很多指標所不具備的重要特性,源于RCA的取值由該產業出口、該國總出口、世界該產業出口、世界總出口四個因素決定。然而,由于該指標僅考慮出口因素而不考慮進口和國內市場因素,因此評價的實際是產業的出口競爭力,用它來表征產業國際競爭力會存在內需大國的產業國際競爭力被低估、加工貿易的產業國際競爭力被高估等問題,Koopmanetal.(2008)和江小涓(2010)、陳立敏(2010)都曾指出這一點③。在彌補進口因素、替代RCA指標來評價產業國際競爭力方面,有以下三種主要做法:一是采用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CA)①,由Vollrathetal.(1988)在RCA指標基礎上建立,張金昌(2002)曾應用該指標對中美兩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對比分析。二是采用凈出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NetExport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NERCA)②,它由Balassa(1989)自己對RCA指標進行改進而提出,彭羽(2009)曾在評價中國紡織服裝制造業市場競爭力時應用該指標替代RCA指標。三是采用顯示性競爭力指數(RevealedCompetitiveness,RC)③,由Vollrath(1992)在前面研究基礎上繼續提出,毛日昇(2006)曾應用該指標評價中國制造業的貿易競爭力。這三種指數都在出口基礎上結合了進口因素,但它們之間又有一些不同:CA指數在形式上和RCA指數一致,RC指數則采用了對數形式;NERCA指數僅應用本國進出口數據而不考慮世界進出口狀況,所以只能進行和本國其他產業的比較而不能進行別國比較。因此,本文采用CA指數和RCA一起作為第三部分計量分析的基礎指標。

2.創新性的顯示性技術附加值方法及本文采用的指標

技術對于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關于技術如何衡量的問題,關志雄(2002)提出了技術附加值換算方法,在“附加值越高的產品,越是來自高收入國家”的前提下,用出口國人均GDP的加權平均數(權數為世界市場上該產品各出口國的份額),來表示個別產品的附加值。樊綱等(2006)進一步完善了貿易品的技術結構分析方法,提出了顯示性技術附加值RTV(RevealedTechnologicalValue-added)賦值原理,將權數選擇為世界各國該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從而修正了各國因產品出口規模不同導致的計算偏差。具體方法是,對某一特定產品,選取所有RCA指數為正的國家,用這些國家人均GDP的加權平均值來代表該產品的顯示性技術附加值。每個國家的權重用該國該產品的RCA在這些被選定國家RCA總和中的比例來確定。顯然,如果該國該產品的RCA為0,則其權重也為0。杜修立、王維國(2007)在上述研究基礎上建立了產品技術含量的新測度指標??紤]到各國產品的對外貿易傾向不同會造成貿易份額與生產份額的差異,他們認為對各國人均收入水平進行賦權的權數,宜采用各國在該產品世界總產出中的份額,而不是在世界總出口中的份額。劉鉆石、張娟(2010)應用顯示性技術附加值方法對中國出口貿易的技術水平進行了測定。該文選取世界出口前50強的數據來代替世界所有國家的數據,使數據搜集和計算更為簡便可行。同時該文構建了技術含量指數(TechnologyContentIndex,TCI)和相對技術水平(RelativeTechnologyLevel,RTL)指標,前者旨在抵消國家間出口規模和出口傾向不同帶來的影響,后者目的是計算一國的整體技術水平以進行國別比較。本文采用顯示性技術附加值(RTV)方法,以RCA指數占全部選定國家的比例為權重,用人均GDP的加權平均數表示技術附加值,并在此基礎上計算出產業技術高度水平(TechnologyLevel,TL),作為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質”的評價指標,進行第四部分的對比實證分析。

三、產業國際競爭力“量”的評價

1.研究樣本

選取電子通訊設備產業作為研究樣本,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該產業的高技術屬性和戰略重要性。電子通訊設備產業不僅是關系到中國經濟命脈的基礎性產業,對各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也都屬于具有重大意義的支柱性產業之一。它不僅產品附加值高、獲利空間大,還能大幅促進就業、帶動上下游產業快速發展。二是中國該產業的外向性和高速增長性。到2009年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2011年中國電子信息產品的進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進出口總額11292億美元,同比增長11.5%,占全國外貿總額的31.0%;其中出口6612億美元,同比增長11.9%,占全國出口額的34.8%,對全國出口增長貢獻率達21.9%①。產業競爭力的強弱由一個個具體企業的競爭力組合而成。電子通訊設備產業擁有一大批知名跨國企業,這是我們建立對一國該產業競爭力初步認識的基礎。資料顯示,世界著名的電子通訊企業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如表1所示。本樣本在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中對應二分位行業代碼C40“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因本文主要應用對外貿易數據,故選用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數據庫為原始數據來源,其七類貿易品中的一類即為辦公及電信設備,下屬:①電子數據處理及辦公設備;②通訊設備;③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三個子產業。根據近幾年世界各國該產業的進出口規模,選取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等五個最大產業規模和影響力的國家和地區作為參照,進行國際比較。國際比較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出口規模和出口增長率,顯示出口競爭力的RCA指標和顯示國際競爭力的CA指標,以及第四部分中融入技術附加值的產業技術高度水平(TL)比較。

2.電子通訊設備產業整體的國際競爭力評價

(1)出口規模。2009年,中國出口貿易額為6928.81億美元,占世界出口貿易總額的26.19%,位居世界第一。中國香港僅次于中國,出口貿易額為2751.68億美元,在世界總額中占比10.40%。美國的出口貿易額為2253.04億美元,位居中國香港之后,排在世界第三位,在世界總額中占比8.52%。新加坡的出口貿易額為1930.27億美元,以7.30%的世界出口占比而位于世界第四位。此外,日本該產業的出口貿易總額為1574.09億美元,占比5.95%;韓國的該產業出口貿易總額為1544.27億美元,占比5.84%。從出口規模來看,六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名依次為:中國、中國香港、美國、新加坡、日本、韓國。

(2)出口增長率。回顧20年前,1990年中國電子通訊設備產業的出口額為62.52億美元,中國香港為257.72億美元,美國為1033.16億美元,新加坡為384.69億美元,日本為1340.63億美元,韓國為286.78億美元。因此1990到2009年的20年間,中國的出口規模增長了110倍,中國香港增長了9.68倍,韓國增長了4.38倍,新加坡增長了4.02倍,美國增長了1.18倍,日本增長了0.17倍。所以就出口增長率來說,六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名依次為:中國、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美國、日本。

(3)出口競爭力與國際競爭力。如表2所示,根據表征出口競爭力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2009年六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名為: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韓國、日本、美國。根據表征國際競爭力的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CA),2009年的排名依次為:韓國、新加坡、中國、日本、中國香港、美國。由此可見,就出口規模和出口增長率而言,中國電子通訊設備產業均處于世界第一;由RCA和CA指示的出口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來看,中國該產業均處于世界第三的地位。

3.分別評價下屬三個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在上述工作基礎上,我們細化到子產業層次,深入分析電子通訊設備產業的各國國際競爭力狀況。計算了三類子行業的RCA和CA值發現:中國電子數據處理及辦公設備子產業的出口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均為世界第一(見表3),通訊設備子產業的出口競爭力排名第一、國際競爭力排名第二(見表4),即中國在這兩個子產業上都表現出明顯競爭優勢。但在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子產業上,中國卻表現出明顯的劣勢,出口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排名均居末位(見表5)。與此相反,美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在前兩子產業中處于明顯劣勢,但在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中卻表現出很強的競爭力。

4.“量”的評價中存在問題和改進思路

由此看來,即使同為中國電子通訊設備產業,下屬各個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狀況仍存在很大不同,在電子數據處理及辦公設備、通訊設備兩子產業競爭力都很強的同時,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子產業的競爭力卻較弱。不僅中國如此,美國、新加坡、日本等國也存在各子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顯著差異。這說明即使按照現有的產業分類口徑屬于同一個產業,其中各類產品的生產技術、使用要素仍有顯著不同,因此各國的生產優勢也有差異。如果同一個高技術產業內部的各產品,還有高技術含量和低技術含量之分,可能兩個該產業CA值一樣高的國家,產業內貿易狀況是:甲國長期進口高技術含量的電子通訊產品、出口低技術含量的電子通訊產品,而乙國長期出口高技術含量的電子通訊產品、進口低技術含量的電子通訊產品,于是甲國在與乙國該產業“量”的國際競爭力相等的情況下,“質”的國際競爭力遠較乙國為低。也就是說,盡管被劃分為同一個產業,由于產業內各貿易品的技術附加值仍存在差異,同時各國諸產品的生產和貿易比重不同,于是只應用了進出口量的大小進行國際競爭力計算的RCA和CA指標,無法區分此種質的差異。為了對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行更準確的“質”的評價,必須深入到產品技術附加值層面。只有通過這種方法,才能不僅了解中國電子通訊設備產業的出口份額大不大,而且知道中國該產業出口貿易品的技術附加值高不高、在高附加值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中的技術分布是怎樣的,獲得一個更真實的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結果。

四、產業國際競爭力“質”的評價

1.顯示性技術附加值(RTV)的計算與分析

顯示性技術附加值(RTV)的計算公式為:RTVj=ni=1Σwijln(Yi)其中Yi為i國的人均GDP,由于各國的人均GDP一般呈指數分布,所以對其進行對數處理后再線性加權;n為國家數目;Wij為i國在j產品上的權重,應用RCA指數計算得出,計算公式為:Wij=RCAij/ni=1ΣRCAij,RCAij為i國j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在數據計算的樣本總體確定上,本文參考劉鉆石、張娟(2010)的做法,將世界該產業出口前50強的國家和地區作為樣本總體。對于電子通訊設備產業來說,2009年出口前50位的國家和地區占據了世界總出口額的92.8%,該樣本基本上可以反映產業整體的世界狀況。進出口貿易數據仍來源于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數據庫,人均GDP數據來源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庫。由于世界貿易組織數據庫中三個子產業存在部分國家2000年以前的數據缺失,因此本實證分析選取的時間為2000—2009年,計算了這10年間電子通訊設備產業及其下屬三個子產業的顯示性技術附加值(RTV),并在此基礎上計算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六個國家和地區的產業技術高度水平(TL)。RTV的計算結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到從2000—2009年均存在這樣一條規律: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的顯示性技術附加值最高,其次是通訊設備,最后是電子數據處理及辦公設備。由此可以印證我們的預先假設而得出這樣的結論:雖然同處高技術產業———電子及通訊設備產業,但內部各產品的技術附加值仍然具有顯著不同。其次可以從表6數據得知,中國具備明顯國際市場優勢的電子數據處理及辦公設備、通訊設備,正好是兩個偏低附加值的子產業;而中國處于明顯劣勢的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正好是技術附加值最高的子產業。因此在計算國際競爭力時,考慮產品技術附加值差異的計算原則更為合理,即給附加值較高產品的出口賦予一個較高的權重,給附加值較低產品的出口賦予一個較低的權重。例如,2009年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的RTV值為9.903,相對于世界電子通訊設備產業的RTV平均值9.729來說屬高附加值產品,因此權重取兩值之比率1.018而大于1。該權重分別與各國該子產業的出口占比加權求和,就可以得到下文的該國產業技術高度水平(TL)。這一指標既以國際市場份額為基礎,又考慮了產業內技術含量的差異,因此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一國的產業國際競爭力水平。

2.產業技術高度水平TL的計算與分析

在計算出三類貿易品的顯示性技術附加值后,我們還需要計算各國的技術高度水平指標(TL),來進行國家之間的貿易結構或某一特定產業的整體技術含量比較。按照本文第二部分的論述,TL出口所表示的產業出口技術高度水平,實際上是在衡量出口競爭力的質,那么如何來衡量國際競爭力的質呢?本文仿照Vollrath(1988)在RCA指標基礎上增加進口因素的作用,從而建立起表征國際競爭力的CA指標的做法,用凈出口的技術高度水平(TL凈出口)來衡量國際競爭力的質,計算公式為:TL凈出口=TL出口-TL進口其中TL進口的計算方法與TL出口相同,僅將i國j貿易品的出口占比改換為i國j貿易品的進口占比。相對于前文用RCA和CA進行出口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量”的對比,TL出口和TL凈出口是在進一步進行出口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質”的對比,以對之前未考慮產業內各貿易品技術附加值差異的評價,進行結論上的驗證或修正。全部技術高度水平(TL)的計算結果如表7所示。

(1)出口技術高度水平TL出口值及其顯示意義。從產業的出口技術高度水平來看,中國的TL出口值為9.67311,是六個國家和地區中最低的,說明中國以出口低附加值的電子通訊設備產品為主。六個國家的電子通訊設備產業出口技術高度水平從高到低的排序為:新加坡、日本、中國香港、韓國、美國、中國。新加坡的TL出口值為9.80730,遠遠高于其他五個國家。

(2)進口技術高度水平(TL進口)值及其顯示意義。從產業的進口技術高度水平來看,中國的TL進口值為9.80879,是六個國家和地區中最高的,說明中國進口了大量技術含量很高的電子通訊產品,即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美國作為全世界最強的信息化大國,TL進口值為9.66866,是六個國家中最低的,第二低的是日本,這充分顯示了美日電子通訊設備產業的技術先進性。TL進口值顯示新加坡和韓國也進口了許多高技術含量的電子產品,同美國和日本的電子通訊設備產業水平還存在一些差距。

(3)出口和進口的技術高度水平差TL凈出口值及其顯示意義。表7中我們還根據出口和進口的技術高度水平差計算出了TL凈出口,TL凈出口大于0表示該國電子通訊設備產業更多地出口高技術附加值產品而進口低技術附加值產品,TL凈出口小于0則表示該國以進口高技術含量產品、出口低技術含量產品為主。從六個國家和地區的TL凈出口值來看,美國、日本、新加坡為正,即出口的技術高度水平高于進口的技術高度水平,是“技術順差”國;而中國、中國香港和韓國為負,即出口的技術高度水平低于進口的技術高度水平,是“技術逆差”國。特別是中國,由于TL出口為六個國家中的最低值而TL進口為六個國家中的最高值,因此兩者之差凈出口技術高度水平TL凈出口不僅為負值-0.13568,而且在三個“技術逆差”國(地區)中是負值最多的,比另兩負值國(地區)更遠遠落后。這一結果與不考慮技術附加值因素、僅用進出口量的指標進行國際競爭力評價的第三部分結論———中國穩居第三,具有重大差異!六個國家和地區按照TL凈出口值顯示的國際競爭力排名依次為:美國、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韓國、中國。

(4)TL出口值、TL進口值及TL凈出口值的時間序列變化。表8計算了六個國家和地區近10年的電子通訊設備產業技術高度水平。縱向來看,隨著時間推移各國該產業的技術水平都在不斷提高;橫向的國際比較則顯示各國的排名是比較穩定的,總體來說新加坡是出口技術高度水平最高的,中國是出口技術高度水平最低的,美國是進口技術高度水平最低的,中國是近幾年進口技術高度水平最高的。美國作為TL凈出口值顯示的世界電子通訊設備產業國際競爭力最強的國家,從歷年的產業技術高度水平變化趨勢來看,出口技術高度水平一直高于進口技術高度水平。反觀中國的歷年數據,出口技術高度水平一直低于進口技術高度水平,即凈出口技術高度水平TL凈出口一直為負數、并且負值逐年加大,表明中國電子通訊設備產業出口低技術含量產品、進口高技術含量產品的狀況從未改變。這充分說明,我國電子通訊設備產業盡管就量的方面來講,出口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均比較強,但從融入了技術附加值的質的方面來看,國際競爭力仍與世界強國存有較大差距。在電子通訊產品這條高級國際生產鏈條中,中國雖然深度介入了,但仍處于其中的低端。

3.TL凈出口與CA指標的評價結果對比

應用顯示性技術附加值方法來計算產業的技術高度水平,能對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行“質”的評價,并與“量”的評價進行對比。結果顯示:雖然RCA和CA指標因具有突出優點而被廣泛應用,但它們的準確使用有一個前提條件,即產業中的各貿易品具有相同的技術附加值,或各國的該產業進出口貿易品具有相同的技術分布。現實貿易狀況對此假設的違背,使得采用顯示性技術附加值(RTV)方法來計算各國某產業的凈出口技術高度水平(TL凈出口),能夠更好地對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行“質”的評價,比CA指標更加精準地衡量一國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本文的實證結果中,用簡單進出口規模數據和CA指標測定的六國(地區)電子通信設備產業國際競爭力排名為:①韓國;②新加坡;③中國;④日本;⑤中國香港;⑥美國。但當我們考慮電子通訊產品的技術附加值、在計算過程中為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出口賦予高權重、低技術含量的產品出口賦予低權重時,TL凈出口顯示的國際競爭力排名變為:①美國;②日本;③新加坡;④韓國;⑤中國香港;⑥中國。后一排名也更加符合世界電子通訊設備企業的現實經營水平和狀況:美國和日本擁有眾多著名的電子與通訊公司,并以注重技術創新而占領了電子通訊設備產業的技術巔峰。

本文的實證分析結果也驗證了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里來自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清華大學和中國國家發改委幾位學者的合作研究(Ferrantino,Koopman,Wangetal.,2007),他們認為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雖然發展迅猛,但與美、日、歐等發達國家之間仍存在較大的技術水平差距,中國的技術水平并沒有隨著近年高技術產業出口的大幅增長而大幅提高。在中國實施產業轉型的重要時間區間,是否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對找到正確的產業升級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五、結論與討論本文以包括中國在內的六個國家和地區的電子通訊設備產業為對象,在使用經典的進出口數據指標———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和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CA)進行產業出口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評價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應用融入了技術附加值的產業技術高度水平指標TL出口和TL凈出口進行對比分析。兩組指標的對比評價顯示,RCA和CA指標實質上是在評價出口競爭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量”,通過各國該類產品的進出口額來衡量產業競爭力的變化。這類指標能夠真實反映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隱性前提假設是:某產業中各貿易品的技術附加值相同,或技術分布相同,而事實上現有產業分類不能滿足該假設。

本文引入顯示性技術附加值(RTV)方法對電子通訊設備產業的各類貿易品進行賦值,計算發現即使同屬高技術產業,下屬各貿易品的技術附加值也有顯著不同,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的技術附加值最高,通訊設備次之,最低的是電子數據處理及辦公設備。中國具備明顯國際市場優勢的電子數據處理及辦公設備、通訊設備,正好是兩個技術附加值偏低的子產業;而中國處于明顯劣勢的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正好是技術附加值最高的子產業。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狀況正好相反,在前兩子產業中不具備優勢,其國際市場優勢主要體現在高技術含量的集成電路和電子元器件上。

融入顯示性技術附加值的產業技術高度水平(TL)表明,中國的出口技術高度水平(TL出口)值為9.67311,是六個國家和地區中最低的,說明中國以出口低附加值的電子通訊產品為主;中國的進口技術高度水平(TL進口)值為9.80879,是六個國家和地區中最高的,說明中國進口了大量技術含量很高的電子通訊產品。因此中國的TL凈出口值為-0.13568,是六個國家和地區中“技術逆差”最大的。采用TL凈出口值的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排名為美國、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韓國、中國,這與用簡單進出口規模數據和CA指標測定的國際競爭力排名———韓國、新加坡、中國、日本、中國香港、美國大相徑庭。因此,中國電子通訊設備產業盡管擁有世界第一的出口規模,并在產業國際競爭力“量”的層面表現很強,但深入到結合了技術附加值的產業國際競爭力“質”的層面,中國與美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仍然有很大差距。這說明在電子通訊產品這條高級國際生產鏈條中,中國雖然深度介入了,但仍處于其中的低端。從電子通訊設備產業的實證分析擴展,本文的研究貢獻和理論意義是:如果進行產業競爭力評價的某產業中各貿易品的技術附加值相同或技術分布相同,則使用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CA能夠簡單準確地評價其國際競爭力;一旦該假設條件不成立,則使用CA指標會高估以偏低技術含量產品為主的特定國家某產業國際競爭力,并低估以高技術含量產品為主的特定國家某產業國際競爭力。鑒于此種情況,應用顯示性技術附加值方法來計算產業的出口技術高度水平和進口技術高度水平之差(TL凈出口),以之表征一國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能比CA指標更加精準地衡量真實的產業國際競爭力水平。

在實踐意義上,應用顯示性技術附加值(RTV)進行賦權的國際競爭力評價方法,更有利于產業的健康發展。例如,一國某電子產品依賴要素稟賦的低成本而獲得大規模出口增長時,盡管它的國際市場份額很高、同時按照現行的產業分類它屬于高技術產業,但由于其實際技術含量在所屬高技術產業中偏低,因此在評價其國際競爭力時,只能按照實際細類的顯示性技術附加值賦予一個較低的權重,從而得到更真實準確和不夸大的國際競爭力評價。這是應用單純的進出口規模指標來評價國際競爭力———即便是性質優良的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CA)等所不能做到的地方。這一考慮了產業內技術附加值差異的評價方法,通過在計算過程中為較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出口賦予高權重、較低技術含量的產品出口賦予低權重,能夠更加合理地對不同子產業比重的各國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行準確評價。這樣,既不會在產業競爭力以量的增長為主時評價過于樂觀,也避免了在專注于產業競爭力質的提升時指標顯示悲觀,對技術領先或規模領先的各類國家制定更加適當的產業發展政策都是有所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