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新中國經濟發展路徑
時間:2022-01-03 10:07:40
導語:試議新中國經濟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探索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實質和特征
認真研讀在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著述,并同他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結合起來進行思考,不難發現探索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實質,簡單說就是三個字,即“快發展”。中國經濟為什么要發展、如何快發展以及向著什么方向發展,是他建國以后始終在思考和實踐的問題。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的研究十分透徹。他認為,自周朝以來至晚清,中國的封建制度延續了3000多年,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已經使得農民陷入了極端的貧窮和苦難。1840年以后帝國主義列強殖民入侵,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買辦階級、封建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三重壓迫和剝削,致使中國人民日益貧困,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日益衰敗。說:“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建國以后,希望通過徹底的經濟變革,解放被嚴重束縛了的生產力,以較快的速度使中國走上繁榮富強的道路,中國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的“快發展”思想,具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一)強調生產力的發展“快發展”首先就是要強調發展生產力。早在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中就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新中國成立以后,仍然堅持強調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他認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以后,只有通過“社會生產力的比較充分的發展”,才能為新生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獲得比較充分的物質基礎,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才算充分鞏固。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將要完成時,他曾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這樣就為大大地發展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創造了社會主義條件?!?/p>
(二)強調群眾觀點歷來深信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同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對于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他認為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歸根結底靠的是人民群眾,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在他的帶領下,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群眾以主人翁的姿態熱情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可以說,新中國所取得的每一個成績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貢獻。正像所說,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自己創造的,只要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又有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任何的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另一方面,他認為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最終目標和歸宿,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強調對個人利益要予以重視,當時提出的“國家、集體、個人利益三兼顧”的經濟思想和“兩參一改三結合”的企業民主管理思想就是最直接的體現。
(三)強調統籌兼顧和綜合平衡統籌兼顧和綜合平衡是“快發展”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統籌兼顧思想在實際中表現為: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統籌兼顧,平衡布局;統籌兼顧,各得其所;統籌兼顧,適當分權等具體方針和政策。如要統籌兼顧,正確處理農輕重的比例關系,同時實現比例、速度和效益的統一,使整個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再如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必須適當劃分,他說“我們的國家這樣大,人口這樣多,情況這樣復雜,有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比只有一個積極性好得多”,要統籌兼顧,賦予地方更多、更大的自主權,才能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發展也是創造性地提出來的,并系統地進行了論述。他多次強調,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平衡是個根本問題;沒有全國的平衡,就會天下大亂;“搞社會主義建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綜合平衡”。
二、時代的經濟發展方針和工業化道路
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多快好省”地發展國民經濟。最初設計的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應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要在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據此制定和實行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并舉取得了偉大成就;第二步是要在一定的時間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創造出一定的物質基礎,這一步大約需要10年到15年;第三步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步最初估計需要50年到75年,后來又估計大約需要100年還多。應該說這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和時間表是清醒的和基本正確的,是符合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的。但是后來并沒有完全按照這個戰略部署去走,而是在實際上實行了速度與規模并舉的“趕超戰略”。即使這樣,建國后前3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這應歸因于探索時期確立的正確的經濟發展方針和工業化道路。
(一)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在《論十大關系》的一開頭就明確提出,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這是我們的基本方針。圍繞這一方針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要走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要統籌沿海和內地工業協調發展,要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等等,在全文的最后,他說:“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直到今天,的這一思想仍然是探索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指針。只有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最大多數人團結在黨的周圍,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才能在未來1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立足點。強調,我們要鼓點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來,把抗美援朝戰爭中那種藐視美帝國主義的精神發揚起來。要反對迷信蘇聯模式的教條主義,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相結合,探索中國自己的發展道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一方面要把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放在中國自己的力量基礎上,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另一方面要以爭取外援為輔,自力更生并不排斥外援,只是不能依賴外援。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但是要批判地學,還要大膽吸收和利用外國資金,但爭取外援不能放棄原則、損害主權。
(三)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工業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的最初表述形式,在中國實現工業化是中國共產黨人一直以來的偉大理想。早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就提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建國以后,即把實現工業化作為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中心任務,并積極探索并力圖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農輕重的關系問題是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核心問題。指出:“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這一點必須肯定。但是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可以把關于中國工業化道路問題的基本思想概括為:堅持一個中心,處理好兩個關系,即以重工業為中心,處理好重工業與農業輕工業的關系,處理好農業與工業的關系。中國工業化道路是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在向生產資料生產傾斜的同時,充分注意消費資料的生產;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在重視資金積累的同時,充分注意市場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證國民經濟按比例協調發展的經濟發展道路。
三、小結
不可否認,建國后有長達20年的時間,我們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某些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和失誤,使我們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充滿了艱辛和曲折。鄧小平在1985年曾回憶:“一九五七年后,‘左’的思想開始抬頭,逐漸占了上風。一九五八年‘’,一哄而起搞化,片面強調‘一大二公’,吃大鍋飯,帶來大災難。‘’就更不用說了。一九七六年粉碎‘’后,還徘徊了兩年,基本上還是因循‘左’的錯誤,一直延續到一九七八年。從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農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產力沒有很大發展。一九七八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二百五十美元”??梢哉f,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嚴重擴大化的反右派斗爭,忽視經濟規律的“”運動,“共產風”盛行的化運動,損害黨內民主的“反右傾”運動,直到階級斗爭擴大化至極的“”給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災難性的打擊。撇開具體問題,從較深層分析,在探索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道路時出現的理論和實踐上偏差,其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這樣幾點:
第一,對中國當時所處社會主義階段的性質和認識不正確;第二,對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認識不正確;第三,對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人的主觀能動性之間的關系認識不正確。承認這些失誤、挫折并搞清楚其中原因,不是要否定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功績和對中國經濟發展道路探索的科學性,而是為了總結經驗,更好地推進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新中國的締造者,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開拓者,曾經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為選擇新中國經濟發展的科學道路而做了艱辛探索。幾乎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每一個方面都有和他那一代人探索的痕跡和閃光的思想,雖然有的不完善、不徹底甚至前后矛盾、正確與錯誤交織,有的在實踐中未能堅持和貫徹到底甚至被扭曲和背棄,我們仍然要承認,其中正確的方面是主導方面,它凝結了和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心血,為后來人積累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歷史是不能割斷的。中國共產黨自執政以來的全部歷史都是探索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道路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和不斷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道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點,沒有前一時期的探索、積累和成就,就沒有改革開放后的大發展。對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是我們黨一貫追求科學發展過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被實踐證明是正確方面的經驗,還是被實踐證明是錯誤方面的教訓,都是我們黨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作者:邱霞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
- 上一篇: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暨總結
- 下一篇:民主生活會暨述職測評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