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經濟理論的哲學意蘊
時間:2022-09-06 10:21:47
導語:鄧小平經濟理論的哲學意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于其他的哲學的重要前提。而鄧小平的經濟理論正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鄧小平的經濟理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時展同進步,它是在“實踐———理論———實踐”的一個動態過程中相結合。鄧小平的經濟理論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不斷揚棄、不斷超越,使中國的經濟不斷提升,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國的改革要從經濟入手,只有保證了群眾的物質生活才能保證政治上的穩定,只有正確的改革經濟體制才能促進政治體制的完善,只有經濟的高速發展才能保證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提升。而如今直到現在的十八大這幾十年來,依然將改革開放作為極為重要的地位,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實踐創新必然要求理論創新,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社會發生變化并為此提供了理論的創新空間。將馬克思主義哲學運用于改革開放的實踐,形成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具體內容,它為黨的理論創新提供了歷史空間。
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一)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動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社會發展合規律性的參照系來看,任何社會形態存在的根據,就在于它能夠發展生產力,否則它就失去存在的根據,最終退出世界舞臺。因此我們要深刻把握中國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認為現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形式還處于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還不完善。正是在這樣的社會本質之下,我們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經濟的建設因為“”的原因生產力幾乎處于停滯狀態,中國的“”、等都是沒有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開展的。當時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已不相適應,計劃經濟已經不能解決問題,當時的經濟發展片面地強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忽視的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當時中國的生產社會程度相對較低,因此必須打破傳統的生產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借鑒西方市場經濟生產方式有效地發展生產社會化。因此,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生產方式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利用政府的宏觀調控避免兩極分化等問題。這些舉措讓中國的生產力得到了大力的發展,同時也為中國的“對外開放”提供了契機。結合當代中國實際,鄧小平的發展生產力的經濟理論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的原理,賦予了以新的時代內容和時代特征;把發展先進文化與發展先進生產力一道作為貫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我國當前實際相結合的重大成果。
(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把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基本原理同黨在現階段的歷史任務結合起來,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生產力實際是人民群眾在生產活動中取得的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現實力量,生產關系就是人們以利益為紐帶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的交往形式和由此形成的分工。歷史發展的規律就是人民群眾物質生產活動和精神生產活動的客觀規律。在鄧小平的經濟理論中,群眾路線既是認識和工作方法,也是有效地價值觀和歷史觀。人民群眾作為實踐和價值主體,“一切著眼于為人民謀利益”,是鄧小平價值觀的高度表達。
三、鄧小平經濟理論在經濟全球化下的時代意義
在現代化背景之下,全球經濟加速前進,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政治多極化的呈現,強國霸主的多元發展,國際新問題、新形勢不斷涌現,而鄧小平經濟理論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所提出的,這體現了時展對理論指導的殷切渴望。鄧小平認為中國的經濟必須全面對外開放,然而在“開放”過程中,以西方強國為代表的國家必將會對中國的經濟、政治提出挑戰,西方各國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加以制約,利用國際各種關卡限制中國經濟發展走向全球。而面對這樣的難題,鄧小平堅持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以自身的優勢占據國際競爭中的有利地位,抓住機遇,勇于面對挑戰,將中國獨特的經濟模式完美地呈現給全球。
(一)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進程
鄧小平經濟理論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發展,而這一理論正是指在立足于當代中國實際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方式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創建出適合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這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需要,也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實踐中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因而呈現出深厚的民族特色、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堅實的群眾基礎。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實際結合、與時俱進、密切聯系群眾。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結合起來,成功地實現了一次次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突破,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進程。
(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歷史理論的發展與創新
面對全球化趨勢的明朗化,當今世界人們對全球化的關注也更加熱烈起來,全球化成為人們所分析的熱點視角。而在全球化背景下,鄧小平認為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中國贏抓住時機發展自己。而正是這樣的時代性分析對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理論起到了創新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歷史理論是對歷史本質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嚴肅探索和科學論斷。鄧小平的時代性主題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整體性角度所提出的。世界各國加入到世界市場中來,重現市場的生機活力,在資本主義國家為主的情況下,更好的謀求社會主義的發展。這一理論促進了各國的共同發展,維護了世界和平。在共同化發展的模式下,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和取長補短,促進各國生產方式向更為合理的方向轉變,發展世界生產力,保持著世界的穩定,推動人類社會向更好的整體性發展。
(三)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理論的創新
在經濟全球化下,發展成為了國際社會的基調,更是中國社會的基調。鄧小平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經典理論更是為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一發展理論特別是經濟方面既為中國的發展開辟了新道路,又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觀發展到了一個新境界。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現代世界市場的創立,人類對改善自身生活的追求依賴于世界整體,人們的現代消費遍布整個世界,使得世界各國的商品在全球興起,進口與出口的更加頻繁化,中國的“開放”也應走向世界,人類社會發展也應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現代化之下人類社會分工和交往發生了變化,鄧小平的經濟發展理論正是在這種變化之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觀提出了理論的創新,把握時展的規律,克服了中國經濟發展在全球化下的重重困難,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和理論創新。
作者:楊婷婷 單位: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環境保護對我國旅游經濟發展的影響
- 下一篇: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清理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