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視角下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探究
時間:2022-08-22 11:19:01
導語:金融視角下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問題長期以來是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中國政府致力解決的問題。從1982年起,中國開始有針對性的扶貧開發,經過30多年的努力,有效解決了近7億人的脫貧問題,隨著貧困人口的減少,扶貧的難度也在加大。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隨后“精準扶貧”的概念、內涵、方案等逐步完善。2014年6月國務院扶貧辦了《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標志著精準扶貧正式實施。精準扶貧是國家貧困治理方式的創新,也是貧困治理能力的提高,既是對傳統扶貧政策的發展,又是新的貧困狀況下的創新。精準扶貧政策自實施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資金缺乏是制約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對L縣A村精準扶貧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了金融支持民族地區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為金融支持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甘肅民族地區金融支持精準扶貧措施及存在的問題
甘肅擁有兩州五縣的民族地區,這些地區是甘肅省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民族地區相對于其他地區發展相對落后,由于地理位置、發展基礎、自然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民族地區的貧困較其他地區更為嚴重。因此,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是甘肅省精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地區的精準脫貧關系著全省精準扶貧目標的實現。為了對金融支持甘肅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本文選擇了L縣A村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A村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總結經驗,為其他地區精準扶貧提供借鑒。
(一)A村貧困戶致貧原因分析
A村是L縣的一個山區村,該村居住著漢族、回族和東鄉族三個民族,人口共有1000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63.4%,全村由7個社組成,共有245戶。2015年底,A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111戶,占總戶數的45.31%;貧困人口498人,占總人口數的49.8%。該村的致貧原因多種多樣,有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動力、因病等,根據致貧原因對該村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進行分類統計(詳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A村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多樣,但是資金缺乏是致貧的最主要原因,有87戶次400人次的致貧原因是資金缺乏,分別占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78.38%和80.32%。其他致貧原因中,缺技術33戶次153人次,分別占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29.73%和30.72%;因病致貧的有22戶次98人次,分別占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19.82%和19.68%;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有16戶次31人次,分別占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14.41%和13.65%,這些貧困戶主要是因為家庭變故、長期貧困等,在思想上經受了一定的壓力,缺乏擺脫貧困的信心。此外,還有缺勞動力、因學致貧、因殘致貧等。通過對這些致貧原因分析可以看出,A村主要的致貧原因是缺乏資金,因此,金融扶貧是A村擺脫貧困、實現精準脫貧的重要途徑。
(二)A村精準扶貧的措施
A村根據精準扶貧的政策要求和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精準扶貧措施。從宏觀上,改善基礎設施,為精準脫貧奠定發展基礎;從微觀上,根據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精準施策幫助貧困戶脫貧。在宏觀上,主要是改善基礎設施。2014年起,A村通過多方籌資,共投資482.3萬元改造危房125戶,易地扶貧搬遷30戶,有效地解決了村民住房問題。飲水安全是制約A村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A村把飲水安全建設工程作為村集體的首要工程進行建設,實施了全村飲水安全管網建設,全村245戶全部進行了飲水安全改造,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同時,A村共投資412.8萬元進行村社道路改造,硬化村社道路13.94公里,門臺巷道20800平米。通過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有效改變了全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在微觀上,A村為了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按照精準扶貧的相關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精準扶貧措施,主要包括精準扶貧專項貸款、低保、危舊房改造、異地扶貧搬遷、圈舍改造、技能培訓、勞務輸出等,幫助貧困戶和貧困人口脫貧(見表2)。由表2可知,91戶貧困戶共415人得到了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分別占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81.98%和83.33%,獲得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的貧困戶將資金主要用于發展生產,提高脫貧能力。獲得精準扶貧專項貸款91戶貧困戶中,其中55戶將扶貧資金用來發展養殖業;15戶將扶貧資金用于開拉面館;16戶將扶貧資金用于販賣蔬菜、牛羊肉買賣、運輸等;4戶將扶貧資金用于發展養殖業和外出開拉面館;1戶將扶貧資金用于發展養殖業和種植業。由此可見,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提高了貧困戶脫貧致富能力,為精準脫貧奠定了基礎。但是,有20戶貧困戶沒有獲得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其中8戶的致貧原因是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缺乏脫貧致富的發展思路和項目;5戶的致貧原因是缺勞動力;3戶的致貧原因是缺技術,缺乏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的使用基礎與條件;2戶的致貧原因是因病致貧;1戶的致貧原因是因殘致貧,還款能力較差;1戶的致貧原因是因學致貧,屬于短期資金缺乏。由此可見,這些貧困戶中,資金缺乏也是貧困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自身原因沒有獲得相應的資金支持。除精準扶貧專項貸款之外,A村采取了其它的精準扶貧措施。危舊房改造77戶涉及貧困人口351人,分別占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69.37%和70.48%,同時有22戶進行了異地扶貧搬遷,其余的12戶貧困戶中有8戶的住房不屬于危舊房,另外4戶因為缺乏資金未進行危舊房改造。此外,還有低保、圈舍改造等精準扶貧措施,這些措施的實施同樣需要相應的資金支持。
(三)甘肅民族地區金融支持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
A村雖然通過多種措施進行精準扶貧,特別是通過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等金融措施,為貧困戶脫貧奠定了發展基礎,但是金融支持精準扶貧過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問題。1.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項目缺乏創新性。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A村金融支持精準扶貧過程中,獲得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的貧困戶將資金主要用于發展養殖業、開拉面館、做生意、發展種植業等,這些產業的發展仍然是以傳統產業為主,這些產業抵御風險能力較弱。特別是在發展養殖業或者種植業過程中,后續產業發展不足,使貧困戶仍然面臨巨大的市場風險,如果這些貧困戶受市場風險的影響,那么將來的還貸就困難,從而加大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開拉面館、做生意等項目同樣面臨一定的風險,這些項目仍然沒有穩定的收入預期,因此對精準扶貧貸款的還貸同樣具有一定的風險。因此,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缺乏相應的創新性,具有相對穩定收入的項目較少,造成一定的潛在金融風險,導致各金融機構的貸款積極性不高。2.金融支持精準扶貧中精準度不高。精準扶貧要求“六個精準”,這就要求對所有的貧困戶,根據其不同的致貧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保障貧困戶的精準脫貧。A村在金融扶貧過程中,雖然對貧困戶進行了精準識別,但是在對貧困戶實施扶貧措施過程中,有些貧困戶被排斥在金融扶貧措施之外。從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有些貧困戶雖然致貧原因是因病、因學、因殘等,但是其中資金缺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而這些貧困戶由于自身原因,沒有獲得相應的金融支持。在危舊房改造項目中,雖然有4戶貧困戶住房屬于危舊房,同樣因為資金缺乏而未進行改造。這表明,金融支持精準扶貧過程中精準度不高,沒有實現精準扶貧的目標。3.金融生態環境差制約了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發展。甘肅民族地區大多是經濟發展落后、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這些地區不僅缺乏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時也缺乏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條件。這些地區面臨嚴重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缺乏脫貧致富的條件,返貧現象嚴重。金融機構進行精準扶貧的前提條件是要保障扶貧資金的安全,因此在發放各種扶貧貸款時應該有相應的抵押或質押。但是這些貧困地區以傳統農業為主,當前又沒有相關的政策可以用其他生產要素進行抵押,如土地承包經營權等,這樣導致了金融機構發放相關貸款的風險加大,制約了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發展。此外,有些貧困戶對精準扶貧貸款認識不清,特別是一些貧困戶的“等、靠、要”思想嚴重,將扶貧貸款和無償的扶貧資金混為一談,這加大了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4.精準扶貧貸款監督困難。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后,為了信貸資金安全必然要對信貸資金使用等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在精準扶貧各種貸款中,雖然也有相應的資金使用要求,主要是保障資金用于提高貧困戶的收入能力、增加收入來源等方面。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民族地區貧困戶得到相應的資金后,金融機構很難進行準確監督。貧困戶沒有詳細的會計賬目,金融機構無法準確了解資金的使用去向和使用數量。因此,導致有些貧困戶在拿到精準扶貧貸款后,只將部分資金用于發展生產等,其余資金反而又存入銀行賺取利息,降低了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5.精準扶貧資金宏、微觀不協調。民族地區精準扶貧過程中資金主要是對貧困戶專項信貸支持,這種資金支持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困戶的貧困狀況,但是缺乏宏觀基礎。少數民族地區具有發展基礎較差、生態環境惡劣、經濟水平較低、社會發育程度低等典型特點,但是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對這些方面的關注較少,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貧困戶的生存條件,“返貧”風險較高。因此,在提高貧困戶脫貧能力的同時,從宏觀上加大投入,促進民族地區精準脫貧宏觀環境的改變,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奠定基礎。
二、金融支持甘肅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金融支持甘肅民族地區精準扶貧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提高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效率,進而促進甘肅民族地區精準脫貧。
(一)通過“金融+民族特色產業”,促進精準扶貧發展
金融支持精準扶貧有別于一般意義的貸款,但是當前精準扶貧貸款的各個環節大多數采用傳統貸款的方式,同時扶貧資金使用仍然集中在農牧業等傳統產業,資金風險較高,這制約了金融機構實施精準扶貧的積極性。因此,應根據精準扶貧的指導思想,創新金融機構扶貧方式,通過“金融+民族特色產業”的扶貧方式,一方面促進民族地區精準脫貧;另一方面降低扶貧資金的風險。例如:A村的肉制品加工具有民族特色,但是家庭作坊發展方式無法產業化,因此通過金融支持該產業的發展,實現規?;洜I,不僅可以提高貧困戶的收入,同時可以形成穩定的脫貧基礎。
(二)通過“金融+人才培養”,提高民族地區貧困人口脫貧能力
精準扶貧這種“滴灌式”的扶貧方式是以人的脫貧作為核心,而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質低,脫貧能力較低。由前文分析可知,技術缺乏是造成A村貧困的第二大原因,技術缺乏的重要原因是這些貧困人口缺乏掌握脫貧致富技術的能力。因此,采用“金融+人才培養”的扶貧模式,從根本上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通過金融支持貧困人口的人才培養,特別是學習相關脫貧致富的技術,增強其脫貧致富的能力,從根本上擺脫貧困。
(三)通過金融創新,提高民族地區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精準度
精準度是精準扶貧的關鍵,民族地區貧困戶由于自身原因而未得到金融支持,這降低了精準扶貧的精準度。這些貧困戶大多數是因為缺乏發展思路、脫貧致富基礎和條件等,影響了精準扶貧的精準度。因此,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創新,根據這些貧困戶的特點,制定金融支持與其他支持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貧困戶脫貧,提高民族地區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精準度。
(四)加強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較差是不爭的事實,雖然這是由客觀的自然、經濟等條件決定,但是其制約了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發展。因此,加強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一方面金融機構通過創新,改善民族地區金融生態,金融機構根據民族地區的特點,制定符合民族地區實際的金融支持精準扶貧措施,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金融機構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權威,實施“金融機構+政府”的精準扶貧資金發放與監管,改善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
(五)促進民族地區扶貧資金的宏、微觀協調投入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單純依靠增加貧困戶的資金投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地區貧困問題。在增加貧困戶發展資金投入的同時增加宏觀發展資金投入,特別是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基礎的改善;增加生態建設投入,保護民族地區生態文化環境;增加文化、醫療衛生等公共投入,提高少數民族人口脫貧致富的能力;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等。金融機構根據民族地區特點,探索促進民族地區宏觀環境改善的金融政策,形成民族地區精準脫貧的有利宏觀環境??傊?,資金缺乏是甘肅民族地區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金融機構在支持精準扶貧過程中要通過各種金融創新途徑,促進精準扶貧的發展,進而實現民族地區的精準脫貧。
作者:李長亮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旭明.從家計特征探析寧夏精準扶貧〔J〕.中國國情國力,2016(04).
[2]陳輝,張全紅.基于多維貧困測度的貧困精準識別〔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03).
[3]姜再勇.對新時期金融支持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認知〔J〕.甘肅金融,2016(01).
[4]鄭長德.基于包容性綠色發展視域的集中連片特困民族地區減貧政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01).
[5]沈茂英.四川藏區精準扶貧面臨的多維約束與化解策略〔J〕.農村經濟,2015(06).
[6]鄢紅兵.創新“金融+”實施精準扶貧〔J〕.武漢金融,2015(09).
[7]貢偉宏.青海省金融支持精準扶貧模式探索〔J〕.青海金融,2016(05).
- 上一篇:公共圖書館文化精準扶貧研究
- 下一篇:初中物理教育游戲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