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養老產業”精準扶貧探討
時間:2022-10-09 10:14:02
導語:“互聯網+養老產業”精準扶貧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現階段,我國開始逐漸重視扶貧事業的發展,且在“互聯網+養老產業”大環境中精準扶貧這一新型方式的產生,可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扶貧事業的發展,通過“互聯網+管理”、“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旅游”、“互聯網+創業”、“互聯網+企業”以及“互聯網+金融”等一系列新思維,能夠使精準扶貧效應加倍。本文針對“互聯網+養老產業”大環境下精準扶貧新型方式予以分析,探討精準扶貧方式的運用難點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養老產業;精準扶貧
自1986年以來,我國開始展開扶貧事業,至今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貧困地區仍然比較多,貧困人數仍比較多,其生活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傳統扶貧模式主要通過撒胡椒面式、粗放型等方式進行扶貧,對“如何扶”、“扶多少”、“誰來扶”以及“誰扶誰”等多個問題還缺乏一個統一的答案?,F階段,養老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事項,而在“互聯網+養老產業”這一大環境下開展精準扶貧已經成為必然路徑。
一、“互聯網+養老產業”環境下精準扶貧的內涵、原理概述
(一)內涵概述?!盎ヂ摼W+”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主要是在生產要素配置過程中對互聯網具備的集成、優化作用予以充分發揮,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中深入融合互聯網的創新成果,進一步提高實體經濟的生產力、創新力,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更為廣泛的立足于互聯網的基礎設施與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形態?!盎ヂ摼W+”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有利于扶貧工作的開展獲取更多領域、更深層次的信息與支持,其主要是將扶貧手段與互聯網創新成果有機結合在一起,于扶貧工作中確保精準。通過互聯網的大數據保證精準扶貧管理、幫扶以及識別等一系列工作的合理開展,并在此基礎上對扶貧方式予以有效創新,提升扶貧工作整體效率,使扶貧工作保持充足動力。(二)原理概述1、市場機制引入?!盎ヂ摼W+養老產業”大環境下的精準扶貧,需要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對市場機制予以引入,保證精準扶貧過程中市場具有決定性作用。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對促進市場進入的機制予以合理制定,在此基礎上對市場的發展予以引導,在市場機制模式下對精準扶貧力度、效率予以提升,保證精準扶貧方式的多樣化,對更多的資金來源予以創造。2、共享信息。尊重人性是“互聯網+”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是促進社會進步、經濟增長、科技進步以及文化繁榮的根本所在,互聯網十分尊重人的創造性發揮與體驗,因此應當在精準扶貧中引入“互聯網+”的人權平等思想,精準扶貧的根本所在就是實現權利平等,實現改革開放成就人人共享予以體現。3、體系結構重塑?;ヂ摼W業、全球化以及信息革命的出現已經打破了原有的文化結構、地緣結構、經濟結構以及社會結構,這一背景下話語權、議事規則以及權利處于不斷變化的趨勢,而“互聯網+養老產業”的發展會對傳統精準扶貧的方式予以轉變,通過互聯網技術對完整的網絡體系予以構建,通過大數據對精準扶貧工作的成效予以監督與管理。4、跨界融合?!盎ヂ摼W+”的一大特點主要為跨界融合,于精準扶貧工作中融入“互聯網+”,實質上就是對精準扶貧工作的開放、變革、跨界以及重塑予以融合,在跨界過程中充分重視交流合作,對群體智慧予以充分發揮,才可能對傳統扶貧方式予以突破,在此基礎上確保精準扶貧工作的精準性、高效性。
二、“互聯網+養老產業”環境下精準扶貧的難點
(一)扶貧大數據系統開發難度大?!盎ヂ摼W+養老產業”環境下精準扶貧的實施,需要通過移動互聯技術與大數據對精準扶貧大數據管理平臺予以建立,同時對面向全市扶貧工作的建檔立卡綜合信息服務體系予以構建,保證動態、全面掌握貧困底數,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技術要求,即:(1)完整數據系統的構建,需要有足夠的技術人員參與;(2)需要針對不同貧困戶予以數據分析,制定并實施針對性扶貧方案,對大數據系統提出智能化要求,因此扶貧開發大數據系統需要對巨大精力予以耗費。(二)資金整合管理機制不健全。就目前來看,我國逐漸增大了扶貧資金支持力度,如引導貧困縣設立擔?;?、貸款風險補償金,引導貧困地區金融機構對涉農票據貼現予以增加,將支農再貸款發放至貧困縣,加大再貸款額度調劑力度,對貧困縣支農再貸款利率予以減少等,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如何引導貧困戶對扶貧資金予以合理利用、規劃,進一步提升扶貧資金使用效率,已經成為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三)互聯網普及率不高。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6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8.8%,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4.2%,而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只有30.1%,兩者之間相差34.1%,這一數據顯示我國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較低,因此應當以“互聯網+”為思路實現精準扶貧。
三、“互聯網+養老產業”大環境下精準扶貧新方式分析
(一)加大互聯網、智能化技術建設力度。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養老產業發展需要運用信息技術對養老市場的響應范圍予以拓展,在養老產業中合理運用互聯網技術。應當充分重視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高素質人才之間相互配合才可以使傳統養老業與互聯網有機結合在一起,建立合理的培訓流程,加大互聯網、智能化技術建設力度,通過互聯網技術進一步促進養老產業的發展,為老年人提供科技化、人性化的養老服務,在此基礎上實現精準扶貧。(二)重視扶貧工作效率。有機結合互聯網與精準扶貧管理工作,通過合理程度對扶貧對象予以精確管理、幫扶以及識別,確?;A設施、結對幫扶、扶貧生態移民、農村危房改造、教育培訓以及產業扶持到村到戶,根據“六個精準”要求,從根本上落實“1+17”精準扶貧方案,通過“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以及云計算對大數據平臺與五級互聯互通的扶貧網絡予以構建。(三)改變致貧因素。現階段,由于大多數處于大山深處中的貧困居民,國家扶貧政策無法落實,造成貧困無法轉變,針對這一實際狀況,政府相關部門應當積極利用本地區的優勢對旅游產業予以發展,利用互聯網技術將鄉村山水大地向全世界展現,在此基礎上吸引游客,將致貧因素向致富條件轉變。(四)重視互聯網資本的規范化。養老產業發展過程中,首先應當對養老資金流入問題予以合理解決,因此應當利用互聯網具備的優勢在養老產業中引入社會資本,加大養老產業發展資金,對產業規模予以進一步擴大,使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可以享受互聯網養老產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效益,于老年事業發展規劃中納入養老服務智能化發展,對部分前期資金予以投入,建立一個健全的“互聯網+養老產業”服務信息平臺。首先,應當利用企業與政府各自具備的優勢對養老產業的發展予以促進,以政府作為企業的后盾,使企業不再獨立對產業風險予以承擔,并獲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礎上降低風險效益,對更多的市場參與者予以吸引,擴大養老產業規模。同時,政府應當對養老產業服務發展基金予以設立,吸引養老企業投資,在政策上給予一定優惠,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對金融工具予以陸續開放,如債券、信托以及基金等,確保養老項目資金充足;其次,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對社會資金予以吸收,并用此對養老產業的發展予以促進,通過眾籌等方式募集資金,由政府擔保,進一步提升民眾的投資信心。同時,還要進一步提升養老產業的準入門檻,制定并實施相應的法律法規,對養老產業的發展予以正確指導。(五)注入新動力?!盎ヂ摼W+企業”的扶貧模式,實質上就是加大企業合作力度,促進農村電商的進一步發展?,F階段,大多數貧困地區中的村民十分貧窮,但是其卻擁有很多自產農產品,導致這一狀況發生的原因主要為雙方信號傳遞成本過高,貧困地區交通不夠便捷,農產品銷售處于滯后狀態,因此應當重視電商的發展,由村小組與企業達成購銷合同,使農產品由貧困地區轉運至城鎮,在此基礎上為貧困村民創造、增加收入,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六)轉變就醫模式。就目前來看,國家扶貧辦調查數據顯示,我國7,000多萬貧困人口中,8%人口是由于勞動能力弱導致,10%人口是因學致貧,20%人口是因災致貧,42%人口是因病致貧,20%是其他原因。從這一調查結果中顯示,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為因病致貧。就精準扶貧而言,應通過互聯網數據尋找真正需要醫療救助的人群;就患者而言,應通過互聯網對其開展預防教育、公共衛生教育,利用互聯網對早期疾病予以明確診斷,于第一時間告知患者進行治療。(七)合理運用扶貧資金。傳統金融扶貧方式主要是利用銀行實現線下貸款扶持,通過“互聯網+金融”這一方式實現線下、線上同時發展。對于社會服務類項目,可以通過貼息支持、政府引導以及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吸納更多的社會資金,在此基礎上對精準扶貧的資金來源予以拓寬,合理處理用途形式單一、資金短缺等多個問題;同時,還可以通過對互聯網平臺予以構建,對扶貧資金予以籌集,對貧困地區特色文化予以發展,確保扶貧資金的合理運用。(八)重視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相關部門應當積極引導貧困群眾進行創業,通過本地優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對于適合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創業的困難群眾,應當順勢而為,促進“互聯網+創業”的開展,實現農村經濟增長。同時,應當充分重視貧困群眾“網創”欲求的激活,利用互聯網技術對農村經濟予以促進。由于農村經濟發展處于滯后狀態,政府應當積極鼓勵、引導貧困人員創業,為貧困的創業人員提供資金支持、創業保險,尤其是貧困大學生,應當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四、結語
“互聯網+養老產業”大環境下,精準扶貧應當充分重視互聯網的合理運用,利用互聯網技術具備的快捷、遠程以及分享等一系列特點,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集成、優化作用;同時,應當使扶貧對象自發參與,需要政府有所作為,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貧困地區資源配置中互聯網的功能,推動一系列資源向困難群眾集結,以此確保精準扶貧的落實。
作者:安 鑫 溫利華 單位:邯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王軍,吳海燕.“互聯網+”背景下精準扶貧新方式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6.12.
[2]劉倩倩,胡燕京.基于“互聯網+”的精準扶貧研究———以臨沂市為例[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6.6.
[3]李靜.發展型社會政策視域下的精準扶貧[J].江淮論壇,2017.1.
[4]王守文,何佑銘.“互聯網+農村電商”推動湖南省永州市經濟發展探究[J].中國商論,2017.8.
[5]張麗娜,郝曉蔚,張廣科等.國外農村扶貧模式與中國“精準扶貧”創新模式探討[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10.
-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學設計論文
- 下一篇:精準扶貧開發模式創新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