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創經濟下創業創新發展研究

時間:2022-10-25 11:10:05

導語:眾創經濟下創業創新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眾創經濟下創業創新發展研究

摘要:當前中國經濟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同時也仍存在許多亟需解決的問題。2014年以來,中央明確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與供給側改革相結合。運用德國歷史學派的研究方法和角度,站在社會經濟發展歷史性、階段性、動態性角度,結合國民經濟運行的有機整體高度,剖析社會經濟發展歷史中創業創新的出現背景、階段變遷及動態促進關系。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特征,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行解讀,提出“眾創經濟”經濟形態定義,并闡述其內涵、特征及動態演進中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德國歷史學派;創業;創新;眾創經濟

一、引言

在社會經濟發展和國民經濟運行狀況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國內外學術界對于創業、創新的認識和理解也在發生變化。就創業而言,Kuratko(1987)提出創業行為主要源自個體自由、自我雇傭、成為自己的老板及自主決策以控制命運等四個方面。之后,Kuratko與Naffziger(1997)對創業行為的動機進一步研究,提出有關創業行為的“四結構”模型。Reynolds(2001)在全球創業觀察(GEM)的報告中曾將創業定義為“生存型創業”和“機會型創業”,側重從創業的根本需求來理解創業行為。陳剛[1]認為創業活動可主要分為“自我雇傭”和“自己是老板”兩種類型,“自我雇傭”型創業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就業,而“自己是老板”型主要目的可能是尋求商業行為和商業機會。劉美玉[2]主要站在“創業動機”的角度分析了社會企業發展中創業資源和創業模式。劉平,李堅[3]主要從“創業主體”“企業創業”、“創業環境和條件”等幾個方面對創業行為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蔡莉[4]主要歸納了“中國情境要素中的獨特現象”,對中國社會經濟中的“創業機會、創業資源、創業戰略”進行歸納,提出當前中國情境中企業創業的特色特征。劉鵬程、李磊、王小潔[5]對創業研究中,側重創業主體“企業家”行為分析,并在“創業動機視角”下分析了創業行為及創業性別差異化的問題。方世建[6]主要站在“創業”與社會經濟運行的視角,提出“創業及政策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對創新的研究,最早來自約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他也被學界公認為“創新理論”的鼻祖。他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和關系,把一種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的觀點,并重點提出五種不同的“創新”,學界一般概括為:“新產品”“新的生產方法”“新市場”“新的原料及供應”“工業或企業新的組織”,最早對創新行為及活動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并提出了重要的觀點和理論,對近代社會經濟活動及企業經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也對創新理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歐盟(EU)組織在研究出版的《創新綠皮書》(1995)中,提出“創新是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內成功地生產、吸收、應用新事物[7]。它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并使得滿足個人和社會的需求成為可能”。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1997)指出,“創新需要使不同主體之間進行交流,并在科研、工程實施、產品開發、生產制造和市場銷售之間進行反饋”[8]。陳建青[9]在2004年的研究中,認為“創新是經濟增長和制度變遷的源泉……且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保證下進行”。洪銀興[10]在研究中提出“科技創新”對經濟增戰和發展的巨大作用,后來研究中,洪銀興[11]進一步提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等的協同創新問題,另外指出市場創新和政府創新對創新環境的共同激發作用。嚴成樑[12]研究中分析創新與社會資本、經濟增長的重要關系。吳鋒剛,沈克慧[13]主要研究創新對社會經濟運行和發展的驅動因素。張治河,周國華,胡銳,謝忠泉[14]站在學科的角度,對創新理論在實踐和學科內的發展和應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陳勁[15](1994)最早提出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是企業通過吸收新技術,進而轉為自主技術,通過研究產生自主技術創新成果,這樣可以保持主體的競爭優勢。陳雅蘭等[16](2004)對原始性創新做了界定,定義為通過科學的實驗和對理論的探索研究,進而他所事物的結構、運行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可以界定為運用科學解決社會各領域發展的關鍵的科技問題。綜上所述,創新通過科技、知識、制度、方法、等中介變量,通過政府活動、資本活動等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發展。創新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不同社會經濟運行和發展時期,不同學者的觀察視角和研究范圍不同,決定了學界對“創業”和“創新”①的理解和界定存在交叉并多樣性。站在本文的研究角度上,廣義上我們可將“創業”暫時理解為“創業主體對要素和資源進行調動、整合并利用,從而創造經濟或社會價值的行為”。我們將“創新”②暫時理解為“創新主體以現有的物質、方法和知識,改進或創造出新事物(新技術、新產品、新組織、新制度等),并可能進一步商業化的行為全過程”。RichardL.Florida[17](1988)指出高新技術的分布與創業的地域有著密切的聯系。Tykvova[18](2000)分析認為,創業類企業由于創新而容易獲得投資。本文分析中,人類社會歷史和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創業”和“創新”涵蓋的內容、特征和表現方式等都不盡相同,為了動態的理解“創業”、“創新”在不同時期的含義、出現背景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們選用德國歷史學派的分析視角,動態剖析這兩個概念及其之間的辯證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眾創經濟”這一社會經濟新形態。

二、德國歷史學派經濟歷史觀

(一)德國歷史學派概述。德國歷史學派最早誕生在英國工業革命成功及古典經濟學發祥的背景下,目的是為德國社會經濟落后的局面尋找發跡的可靠路徑。它的出現,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近一百年的時間中,德國歷史學派運用歷史主義的觀點,從不同角度闡述“經濟發展階段”和“國民經濟有機體”等主要思想,強調運用動態研究視野,分析每個不同民族、國家和社會適用的特定經濟路徑。今天來看,這種研究思維值得社會科學借鑒和采納。雖然在該學派內部也存在舊歷史學派與新歷史學派之分,也存在針對古典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交鋒,存在國家特定意識形態下個別研究觀點的狹隘與偏見,但這些都不妨礙我們從客觀上認識德國歷史學派的正面積極意義,如“經濟發展階段”“國民經濟有機體”等重要思想,并積極借鑒和運用在我們當前的社會經濟管理和研究中。(二)主要代表性觀點。19世紀前半葉,英國首先進行工業革命并取得成功,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社會取得巨大發展優勢,古典經濟學和自由主義應運而生。處于落后中的德國意思到追趕和發展尤為重要,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9]在其《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年)中一面批判自由主義和古典經濟學,一面提出自己的社會經濟生產和發展的觀點,奠定了德國歷史學派的根基。他結合歷史主義的動態發展觀,強調經濟生產中國民經濟的有機整體性,強調用歷史發展階段性進行政策運用和指導。他指出各國有各國不同的發展道路,不存在適用于所有民族和國家的經濟規律和政策,要研究各國社會經濟發展史來找出其延續適用的經濟政策和規律。威廉•羅雪爾[20]作為舊歷史學派的代表,在其《歷史方法的國民經濟學講義大綱》《國民經濟體系》中提出國民經濟學的看法,主張研究社會經濟的性質、需求和發展之路。希爾德布蘭德進一步豐富了這一研究,但其后期研究過分強調“民族意識”。之后克尼斯又強調通過類比,探索和研究社會經濟現象和國民經濟的規律性,他強調經濟規律具有歷史特定性。古斯塔夫Schmoller)作為新歷史學派的代表,提出“維護中層階級,發展大工業”的社會改良觀點,但后期研究漸漸偏離了歷史學派的社會經濟研究和歷史觀,也沒有形成精確的理論主張,并最終在與奧地利學派C.門格爾的爭辯中,逐漸喪失認同感,且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德國歷史學派的發展空前中斷。(三)現實啟示。德國歷史學派的出現和衰退,有其特定背景下的合理性,派別之爭與融合。但我們從中可以借鑒的,是其動態歷史的研究觀點和思想,任何社會經濟發展均具有歷史性,都遵循一定獨特階段的規律,國民經濟和社會經濟運行是一個有機整體,不但在經濟層面上,也包括政治、文化等綜合層面上。中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時也面臨世界經濟及國內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局面和新挑戰。尤其是中國在經過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后,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率不高,經濟發展遭遇瓶頸此階段,創業與創新再次成為經濟深化改革,解決突出經濟難題和局面的必要推手和催化劑,結合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等德國歷史學派的觀點,和目前進行經濟的轉型的現實國情,創新創業就尤為重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剖析這二者的意義和關系,對當前更好的理解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深刻含義,對更好理解當前的經濟形態也具有重要意義。

三、動態歷史觀下創業與創新的互動促進

(一)創業與創新的無意識狀態(萌芽階段)。在人類社會發展的農耕前文明時代,及自給自足的手工業時代,幾乎不存在現代商業意義和形態上的創業行為,或有一定簡單“生存型創業”。同樣,在創新層面上,這兩個時期的簡單生產工具、生產資料、“商品”的創新,大多是基于生存基本需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最低級階段)的無意識的被動創新,且主要為“自足”為主,也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具有影響的商業創新。因此,在自給自足的手工業時代之前的人類社會發展中,創業與創新均處于萌芽的無意識狀態,多出于滿足自身生存需求的被動行為,不具有現代意義的商業目的和一般性經濟形態。但即使這樣,也為人類社會的延伸壯大和后期經濟形態的演變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和思想基礎。(二)創業主導下被動創新的歷史局面。自給自足的手工業時展一段時期,家庭作坊式的生產開始產生富余,部分富余“產品”開始被用作交換和交易,進而逐漸帶來私人財富的積累和精神滿足。這種現象逐漸催生了原始形態的私人主動創業:專門建立更大規模的作坊、工廠,生產專門用于交換和交易的“商品”,以換回更多得貨幣和利潤。至此,人類社會出現最早的商業意義上的創業經濟形態,它以市場流通和商業交易為目的,以帶來利潤和財富積累為目的,已經與自給自足的手工業作坊時代初期和中期的情況不同。創業形態的出現,為社會和創業者個人帶來巨大的利潤和資本原始積累,吸引更多得社會潛在力量和因素向這個領域匯集。同時,為更好的滿足市場和社會居民的需求,提高商品的吸引力和生產的效率,保證在與同行業的競爭中占得先機,各種“工具創新”“產品創新”“管理方法創新”“制度創新”等創新內容和創新形式被催生出來,社會分工與行業分工越來越專業和精細,極大的豐富了商業內容和經濟形態,提高了生產效率,催生了最早的資本行為和資本家。這種創業主導下的被動創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從自給自足的手工業時代末,到“工場手工業”時代已經占據了社會經濟在此領域的主流,一直持續發展到工業時代的前期。我們從“工場手工業”的本意中,對“工場”的理解,也可以體會到創業在該時期的初步形態和部分內涵。(三)創新主導下帶動創業的歷史局面和階段(工業時代)。紡紗機、蒸汽機等機械化技術和產品的誕生,也可稱為具有代表意義開創性的創新事件,將人類社會文明帶向了另一個階段和歷史局面,像打開了人類歷史前進的另一扇門。機器的創造和發明,首先對工廠和企業的生產、勞動力的生產關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生產效率再次提高,對勞動力的要求也再次提高,繼而出現了機器替代勞動力的現象。企業的利潤和利潤率更加高漲更加誘人,吸引了更多的社會資金和生產資料進入“機器工廠”,進入創業領域,創業行為更加瘋狂且受到社會追捧,進而又吸收了更多的從業人員和勞動力。社會商業活動和內容更加活躍,創業的力量激發社會經濟形態更加立體和交叉。某種意義上說,是創新誘導了工業革命。它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力,催生了這一輪瘋狂的創業,改變了原有的生產關系。在社會商業和經濟層面上,這輪創新主導的創業,徹底將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帶到一個新臺階,將經濟增長帶入高速發展階段,極大改變了商業模式和社會經濟形態,人類社會真正進入商業主導時代。(四)創業與創新互動交融局面的出現(信息化時代到來)。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創新主導下的商業創業蓬勃發展,這種狀態一直發展到19世紀末,又出現了兩個新的局面:一是創新從工廠技術人員、技工層次,逐漸轉移到科學領域,科研創新。二是大量生產的技術得到改善和應用。這種局面持續到20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的發明,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部分學者稱為“工業革命3.0”,也有學者稱為“信息革命”)。之前工業革命在各個領域中創新的基礎、創業積累的資本、和應運而生的商業模式與經濟形態,為計算機、人工智能等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和平臺。此時,社會經濟發展中兩個重要因素值得分析:一是前期兩次世界大戰后,社會各個領域百廢待興,工商業迅速恢復生產和供給能力成為社會首要問題,政府與民間資本均進入積極的創業期,二者互為競爭互為促進。二是前兩次工業革命的鋪墊,加上科學領域開始參與研發,促成了計算機、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領域的創新潮流。二戰后到20世紀80年代,創業與創新逐漸相互交融,同時影響社會經濟形態、商業發展的模式和方向,經濟容量和活力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五)創業與創新協同驅動的新局面。世界經濟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1989年互聯網技術的全球推廣,宣告我們進入了網絡信息時代。人類在科技創新、信息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制度創新的同時,將創新成果迅速轉化,促進了產業發展、創業集團、跨國經營、跨國創業的發展,不同領域的創業浪潮更是風生水起。Ueda[21](2003)指出創業投資對創新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提供資金支持以及管理經驗,創業與創新之間有著互利關系,創業的投資需要有技術創新帶來一定的回報。這時期開始,創業與創新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協同驅動商業與經濟社會的發展起落。許多現論和實踐還證明:創業類企業通過與大的傳統企業企業合作的方式,可以消除或減弱傳統組織形式的缺陷,為創新提供有效的支持。進入新世紀,理論界開始出現“雙創”的端倪和說法。創新、創業成了許多國家發展經濟的導向和引導力。

四、中國當前眾創經濟發展模式思考

(一)中國改革至今的階段性成果及現階段存在的突出難題。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經濟各領域的建設和發展也逐漸突破原有體制和制度約束,不斷釋放活力,在政府層面和市場層面均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取得了巨大的階段性建設成果。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從1978年的第十,到2010年已經躍升至第二;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人民幣),躍升至2015年的676708億元(人民幣);人均GDP從1978年的381元(人民幣),到2015年的49351元(人民幣);外匯儲備從1978年的1.67億(美元)、居世界第三十八位,到2015年的3.33萬億(美元)、連年穩居世界第一[22]。短短近四十年間,中國經濟從改革前的舉步維艱、物質匱乏,已經發展到今天的國富民強,經濟實力強進[23]。但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和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形勢,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也遇到了新的難題和挑戰。一是虛擬經濟的困惑和資本市場的波動。這一問題在2014年之后的股票市場表現明顯,連續高幅度的股指的漲跌,不斷刷新著中國股市漲跌的歷史,側面反映了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動蕩。二是實體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個別行業的產能過剩的壓力比較突出。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晴雨表,反映了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發展基礎。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至今,取得了巨大建設成果,但同時實體經濟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和不同領域也存在較突出失衡現象,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庫存”積壓相當嚴重,而其他行業有相對發展落后,所以2015年以來國家提出振興實體經濟發展、去產能化、加強供給側改革等經濟深化改革舉措。這其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從根本上扭轉實體經濟不景氣、發展不均衡的重要出路和做法,創業與創新共同驅動、協同驅動必須深入推行。三是城鎮化進程中房地產市場的“喧賓奪主”導致的行業發展失衡等問題。(二)提出眾創經濟思維的前瞻性。1.提出眾創經濟的歷史視角在人類社會進程的每個重要發展階段,創業與創新均主動或被動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從“自給自足的手工業”“工場手工業”“工廠”,一直到“現代企業”的“創業”內容和形式的演進;從“石器”“簡單手工工具和產品”“機械化及產品”“機器自動化及工業產品”,一直到今天的“信息技術及產品”的創新內容和形式的演進,創業與創新一起引領社會經濟內容和領域、社會經濟形態的前進和發展。當前,雖然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仍面臨新的形勢,出現新的難題。面對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交鋒,面對市場、行業發展的不均衡,面對貨幣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波動和不確定風險,我們從人類社會經濟動態發展的歷史觀中,明確提出“眾創經濟”概念和思維,試圖從根本上再次找到社會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引擎”,帶動中國社會經濟再次步入快速發展的正軌。2.眾創經濟的內涵及特征國內外學者對創業與創新的研究一直不斷進行,諸多學者都對不同時期的創業和創新行為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創業與創新單獨的含義與理解也不斷變化。結合創業、創新內容和形式的演進、社會經濟動態發展規律,站在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眾創經濟可以表述為:基于社會與行業認同基礎上,創業創新協同驅動企業、行業、市場進而社會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社會經濟新形態。這一概念和界定中,主要包含三個理論特征:(1)“基于社會與行業認同”。這一界定主要強調從社會層面與行業層面來看,這一經濟形態獲得的認同,在主觀意識上有主動參與創業、創新等活動的企圖和愿望,表現為大眾行為,也可以理解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思路。(2)創業與創新協同驅動,是指創業行為與創新行為在企業、行業等市場活動中相應而生,融為一體,創業激發創新,創新帶動創業,二者互為牽引,互為動力,共同驅動社會企業、行業及市場的良性快速發展。(3)它是社會經濟新形態。當前世界和中國經濟均面臨新形勢,存在新困惑,進行眾創經濟思考,是從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動態規律和源動力角度,以新的經濟形態視野,描述和界定“眾創”未來的廣泛意義和重要作用。(三)眾創經濟思維的意義。眾創經濟這一社會經濟形態和概念的提出,有別于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過的創業單一驅動形式、創新單一驅動形式、創業與創新無意識交融形式等。眾創經濟是基于社會共同認識層面出發,企業、行業、市場有意主動以“創業激發創新、創新帶動創業”,進而共同帶領和推動社會經濟前景和發展的市場經濟新形態。當前中國經濟深化改革、尋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方式和牽引力的局面下,適時提出并推動眾創經濟發展思路,不失為一種良策。以“創業激發創新”,不同經濟實力、不同行業、不同規模及商業環境等因素下的創業行為,在競爭中謀求新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制度創新、思維創新等各種活力層面的創新行為,并不斷實踐和推廣,帶來個體企業、行業發展的新機遇和更大的空間,帶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良好發展前景。同時,“創新帶動創業”,創新帶來的企業活力和商業效益,是的企業和公司不斷擴大經濟規模和空間,同時吸引潛在投資者和資金資本進行新一輪的創業和投資,更好的活躍商業環境和社會經濟效益。(四)發展中的眾創經濟挑戰和未來。眾創經濟這一社會經濟新形態,在首次提出、推廣,特別是經濟實踐指導中,不免招致一些理解的誤區,或者政策支持上的滯后,或者部分失敗的負面效應。2016年以來,中央在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后,由于實踐中出現創業資金支持的困難、行業發展的約束、創業投資的誤導、部分企業創業發展瓶頸等現象,社會上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但這些都不足以掩蓋這一經濟形態的正面積極影響。它將會帶領驅動實體經濟、虛擬經濟、網絡經濟不斷創新新的技術、管理方式、組織方式等,不斷擴大企業規模和經營方式,使企業、市場的創業行為克服困難最終步入正軌,發展壯大?!皠摌I激發創新,創新帶動創業”的眾創經濟將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和運行的一種新形態。

作者:王延榮 劉升陽 李秋香 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