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貿易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

時間:2022-07-13 02:59:59

導語:農產品貿易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產品貿易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

摘要:作為影響農業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農產品貿易對中國農業的發展作用毋庸置疑。本文主要通過對發達經濟體的農產品戰略選擇進行分析,并歸納了中國農產品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特點,對未來中國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了分析,從而提出了中國農產品貿易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選擇。

關鍵詞:農產品貿易;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選擇

長期以來,農產品貿易一直是中國政府非常關心的問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進出口結構、競爭優勢、對國內農業的影響等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中國是世界重要的農產品貿易大國之一,中國經濟正逐步走向世界,未來中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將對中國農業乃至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對于農產品的需求會不斷地增加。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深入人心,國際農產品貿易格局和相關貿易規則正在發生著深刻調整,目前對促進中國制定區域經濟合作框架和農產品出口貿易有良好的發展機遇。受資源的限制,中國國內農產品將不能完全滿足國內日益增加的需求,農產品進口會不斷增加。因此,積極參與到區域貿易協定中無疑是解決農業問題的良策。

一、主要經濟體農產品貿易的戰略選擇

(一)美國的戰略選擇。美國參與雙邊談判的戰略選擇是其“競爭性自由化”政策的表現。這一政策包括與任何愿意遵從美國政府貿易促進權條件的國家開展快速談判。具有此類意愿的貿易伙伴國包括新加坡、摩洛哥和巴林。在其他雙邊協議中,與智利和澳大利亞雙邊協議的農業內容更有意義。與巴林、阿聯酋和阿曼的自由貿易協定被認為是在中東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基石,與馬來西亞和泰國進行的談判則為與東盟其他國家開展雙邊貿易區鋪平道路??傮w上講,基于美國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政治領導力,美國的戰略選擇還是著眼于全球范圍,多邊自由貿易最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而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潮流,積極進行區域貿易協定的談判只是其實現多邊自由貿易的手段。作為跳板,美國在考慮貿易伙伴國時經濟效益往往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政治因素對伙伴國的選擇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在這種大背景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空間被壓縮,再加上美國歷來的農業保護政策,使得美國農產品貿易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道路上其自由化的深化程度有限。(二)歐盟的戰略選擇。到196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的6個國家根據共同進口稅和出口補貼制度等邊境和干預措施,消除國內市場的過剩,對主要農產品實行了共同價格。歐洲最大的食品進口市場——英國也于1973年與丹麥和愛爾蘭一道加入了歐洲經濟共同體。20世紀80年代歐洲經濟共同體擴大,吸納南部歐洲國家加入,在烏拉圭回合時,歐盟有12個成員國,共同農業政策是全球經濟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富有爭議的農業貿易體系。歐盟在制定對外商業政策方面一直比較活躍,它的戰略理念有兩點:參與多邊層面的談判,同時推進區域協定。進入巨大的國內市場對于外國政府而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歐盟政策制定的主要驅動力量就是海外發展。傳統上,歐盟采用單方面貿易優惠政策作為合作發展戰略。歐洲-地中海協定在雙邊和互惠基礎上采取了更大的舉措以推動貿易自由化。(三)日本的戰略選擇。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目前日本分別與墨西哥、馬來西亞、菲律賓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在這些自由貿易協議中無一例外地對農產品貿易進行了例外處理。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墨西哥自由貿易協議中,日本同意對來自墨西哥的農產品削減進口關稅。雖然墨西哥對日本的農產品出口占日本農產品總進口的比例并不大,但是這一措施仍然被看作是日本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重大調整。在日本-泰國自由貿易協議和日本-馬來西亞等其他貿易協議中,農產品貿易仍然是談判受阻的主要原因。綜上所述,可以大致歸納日本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戰略特征:首先日本跳出了依據地緣優勢選擇貿易伙伴國的一般規律,這在日本-墨西哥自由貿易協議的簽訂中可見一斑。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雖然與日本同為亞洲國家,但是地理位置上并不相鄰,所以日本的戰略選擇有跨區域、跨洲的趨勢。其次,在選擇貿易伙伴國時,有時政治因素甚至超過經濟因素。日本在經過多年國內斗爭后仍然不惜犧牲農業毅然同意加入跨太平洋經濟伙伴協定,就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日本希望通過加入跨太平洋經濟伙伴協定來強化與美國的同盟關系,實現日美在外交安全和經濟貿易方面共同主導亞太地區的目標。

二、中國農產品貿易戰略選擇的特征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浪潮正在如雨后春筍般欣欣向榮,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經濟大國,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已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方向。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正式將“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雙邊多邊經貿合作”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v觀中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十幾年的發展之路,與其他國家相比,即有相同之處也有自己獨到之處,總結中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別是農產品貿易領域的特點,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地緣性強且區域經濟合作的層次較低。目前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很多是中國的鄰國,表現出了很強的地緣性,而根據貿易引力模型中兩國地理距離對區域貿易效應的影響來看,優先與周邊國家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是目前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首選,尤其是在起步階段。因此,作為中國區域合作的第一步,中國與東盟十國、巴基斯坦等先后簽訂了自由貿易協議。然而,優先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策略只是中國參與區域貿易協定巨大浪潮的自我檢驗,跨越地緣因素的限制,重點考慮與中國主要貿易伴國的經濟合作才是開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成熟舉措[1]。作為貨物貿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農產品貿易領域合作的加強,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二)農產品降稅涵蓋范圍有待提高。目前農產品貿易中開放程度較大的是中國與東盟十國簽訂的早期收獲計劃,該計劃主要是針對雙方農產品貿易的關稅減讓進行的,基本涉及了所有稅目下的農產品,因此農產品的開放范圍較廣,同時相關的關稅減讓規定也較為具體。但是與歐盟等歷經了十幾年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較高的區域組織相比,中國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尚屬于起步階段。但是鑒于中國目前的發展水平,雖然在自由貿易協議中農產品的覆蓋范圍仍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但是其開放程度已在中國所能承受范圍內最大化了。根據WTO的規定,中國農產品關稅已降至17%以下,這對于中國玉米、小麥等大宗農產品造成較大影響,同時增加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壓力,若進一步降低關稅、開放農產品市場,則對國內農產品市場帶來較大沖擊[2]。在區域貿易談判中,為達成更多更廣泛的經濟合作,中國往往會率先對相關稅目下的商品作出減稅降稅處理,對于經濟欠發達的伙伴國時則會高于其關稅削減程度,這對于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來講已實屬不易。同時由于中國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較弱等原因,中國農業整體的競爭力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相去甚遠,更不可能向發達國家一樣對農業進行較高的農業補貼和農業保護。(三)現階段南南合作的貿易效應優于南北合作。按照我國目前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優先順序,首先與東盟十國加強了貿易往來,因此在中國目前簽訂的區域貿易協議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較為成熟且貿易效應體現的較為明顯。尤其是在農產品貿易領域,由于中國在之前與東盟各國簽訂了早期收獲計劃,農產品領域的貿易自由化先于其他領域開展,農產品關稅的減稅、降稅模式較為成熟,因此貿易協定簽訂后經過十幾年的不斷發展,中國同東盟十國的農產品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與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貿易往來不斷加強,無論從農產品貿易量還是從貿易額上來看,這些國家已成為中國重要的農產品貿易伙伴國。而與中國簽訂了貿易協議的其他發達國家,如新加坡、新西蘭等,雖然自由貿易協議的簽訂明顯促進了兩國的農產品貿易往來,但由于自由貿易協議簽訂的時間尚淺,且受地緣、文化、政治等其他因素的影響,預期的農產品貿易效應還沒有完全凸顯出來。中國與發達國家間農產品貿易多以互補性為主,近幾年,中國的蔬菜、水果、禽類等勞動密集型的以消費為導向的農產品出口量增長幅度較大,對于牛奶等乳制品的進口增長較為明顯。因此中國與發達國家間自由貿易區的農產品貿易效應與中國同發展中國家間的農產品貿易效應相比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農產品貿易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選擇的風險

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區域組織的建立所帶來的傳統收益和非傳統收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區域貿易協定的談判中來,然而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隱藏著越來越多的風險,尤其是在農產品領域,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間的博弈始終存在于區域貿易協議的談判中,甚至有些發展中國家間、發達國家間的博弈更加激烈。同時由于很多國家主動或被動的卷入區域經濟一體化中,自由貿易區成立后對各個國家產生的效應并不相同,有些貿易協議甚至損害了國家利益,降低了國內福利水平。(一)宏觀層面。從宏觀層面來看,首先,復雜的原產地規則使得農產品等貨物貿易的成本顯著增加,對區域外非成員國存在歧視。在區域貿易協定中,由于各個成員國被允許保留獨立關稅的自主權,非成員國的商品可以從較低關稅成員國進入到區域組織內并遠銷第三國。因此原產地規則應運而生。但由于區域貿易協定存在重疊性,原產地規則也變得更為差異化和復雜化,這也違背了WTO的非歧視原則和透明度原則。Bhagwati(1995)認為相互交織的區域貿易協定變相成為了貿易保護的手段[3]。中國在區域貿易協定的簽訂中對原產地規則也有一定的設定,由于中國簽訂的貿易協定與其他主要的區域組織相比涉及的國家和地區相對較小,因此影響遠沒有歐盟等其他組織大,受“意大利面碗”效應的影響不是非常顯著。但是由于中國目前對原產地規則中的很多條款的解釋并不明確,例如自由貿易協議下的原產地規則是否也同樣適用于境外加工貿易等問題,使得原產地規則在對區域外經濟組織造成歧視外,對區域內成員國也容易造成條例使用混亂的局面。其次,從全球范圍來看,發達國家在農產品領域一直占有較大優勢,實施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后,發展中國家真正受益的寥寥無幾,根據Wise(2009)的觀點,發展中國家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中的預計受益被夸大了,相反,高收入國家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中才是最大利益獲得者[4]。(二)微觀層面。從微觀層面上,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我國農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首先,農產品貿易越開放,對中國農產品貿易價格沖擊越大。在國內市場,由于受到農業管理流通費用和生產成本的居高不下,農產品價格仍處于較高水平,與國際農產品價格有很大差距,單就小麥和玉米來看,在同一時期,國外小麥和玉米的市場價格加上運費和增值稅運到國內,也比國內三種收購價格便宜。價格上的懸殊必然造成國內農產品受到打壓,這直接導致了農業產量縮水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進而影響中國的種植業等其他相關行業。特別是在糧食生產方面,我國糧食生產成本節節攀升,糧食價格也在快速上漲,隨著區域貿易協議的簽訂,如大米、玉米等來自泰國等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大宗商品大量涌入我國市場,而在價格上已經失去競爭優勢的國內糧食作物在國內市場上的份額必然減少[5]。其次,在區域貿易協定談判中,為了與伙伴國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往往會在某些方面做出讓步和犧牲。例如,在與東盟的貿易談判中,針對部分敏感的農產品,中國率先做出關稅的減免,顯示出經濟大國的姿態和成立自由貿易區的誠意,為區域貿易協定的簽署做出了貢獻。然而,這種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減免對本國的農業生產和流通造成了較大沖擊。自由貿易區成立后,東盟各國具有較強競爭力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會通過優惠的市場準入條件進入國內市場,對國內相關產業造成了一定影響。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下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戰略選擇

(一)加快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南北合作。現階段,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還在不斷擴張,隨著美國重回亞洲的戰略轉移,美國加快了與馬來西亞、泰國等重要的貿易國或與日本等貿易大國開展雙邊自由貿易區談判。美國的任何此類舉措都將對歐盟產生重大影響,將不可避免的刺激歐盟對亞洲市場的占領,加快與亞洲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而在這些貿易協定中農產品貿易必然涉及其中。中國應抓住這個機遇,努力參與到與發達經濟體的貿易談判中。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規模和效率促進本國的競爭,從而帶動國內企業的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提高產品競爭力。尤其是在農業領域,中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有能力對農業進行補貼和更大幅度的支持,利用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強對國內農業的扶持,分享國外投資的技術轉移等溢出效應,可以為農業的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加強對已經簽訂的貿易協議的后續管理。中國農產品貿易在區域貿易協定中所占比重相對較小,同時其貿易開放范圍也不大。雖然在簽訂的貿易協議中,農產品貿易被納入到了具體關稅削減進程中,但受到區域組織的層次較低等其他方面的影響,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進程舉步維艱。故而,我們要強化對中國已經簽訂了區域貿易協定中農產品領域的后續發展,包括增強監管透明度、完善報告機制、加快降稅進程等。隨著中國與貿易伙伴國間自由貿易區的不斷發展,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程度不斷加深,農產品范圍不斷擴大。隨著這種新形勢的發展,相應的關稅減免要盡快落實。(三)加強區域合作,促進糧食安全。糧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地區、單個家庭層面所采取的措施,同時,國家政策實施所依存的國際環境對國家行動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在多邊貿易方面,WTO為防止農產品領域的生產過剩和貿易扭曲,制定了適用于所有成員國的《農業協議》。由于在協議簽署時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未出席,因此《農業協議》中的很多條款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了不利影響,例如協議中要求成員國同意生產限制條款,這將制約該國在未來鼓勵國內生產的政策選擇。由于贊同本質上的生產限制措施,糧食欠安全發展中國家有可能失去在烏拉圭回合談判前所擁有的在糾正其當時和未來的農業限產政策和糧食政策方面的靈活性。由此可見,多邊貿易框架下糧食安全的合作與發展開展起來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不利影響較大,由于涉及的國家較多,其中發達國家更是占有優勢發言權,因此尋求區域合作,推進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是較為妥帖的選擇。

作者:王慶來 單位:河南經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