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畢業論文:會計信息失真探析
時間:2022-08-28 04:32:00
導語:會計畢業論文:會計信息失真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結合我國市場經濟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分析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文章主要從違法性失真和技術性失真兩方面入手展開探討會計信息失真對經濟的危害性,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會計信息失真違法性技術性對策
一、引言
會計制度要求企業會計信息必須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然而,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卻大量存在,以銀廣廈為代表的重大會計舞弊案,使證券市場頻頻遭遇“地雷”,投資者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甚至已經到了使中小投資者難以忍受的地步。上市公司由會計舞弊導致的誠信危機成為2001年股價暴跌的重要原因,2001年深滬兩市部分指標首次出現了歷史上的負增長。2002年5月24日,上海證交所對金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北滿特鋼股份有限公司、廈門廈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省科利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老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家上市公司年報不實,擴大經營業績,致使股民盲目追高,最后造成巨額損失的虛假行為予以公開遣責。
備受關注的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屢見不鮮,更何況一般的中小企業,中國會計信息失真確實已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2000年,被抽查的159家企業中,資產不實的147戶,虛增資產18.48億元,虛減資產則24.75億元;利潤不實157戶,虛增利潤14.72億元,虛減利潤19.43億元。2001年12月25日,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它對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會計報表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實施質量檢查的結果,在被抽查的32份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涉及41名注冊會計師,造假金額達70多億人民幣。2002年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結果更令人吃驚,共檢查了保險、煙草等行業192戶企業以及相關的91戶會計師事務所,共查出這些企業資產不實115億元,所有者權益不實24.2億元,利潤不實24.2億元。其中,資產不實5%以上的企業有36戶,占總戶數的18.75%;利潤不實10%以上的企業有103戶,占53.6%;利潤嚴重失真,虛盈實虧企業19戶。會計信息失真不僅影響到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投資者、債權人等群體利益,而且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有效的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是會計界面臨的重大課題?!疤煜掠麃y計先亂,天下欲治計乃治”的精辟見解警示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企業會計信息質量問題。主要從兩個方面分析影響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違法性失真,它是對會計資料進行造假的違法行為;其二是技術性、規范性失真,是企業利用會計管制彈性操縱會計行為的合法行為。本文主要從下列方面分析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因與外因。
1.違法性會計造假是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通常,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的具體表現為:原始憑證失真失實、賬目混亂形成賬證、賬賬、賬表、賬實嚴重不符,資產失真,虛假利潤等現象。引發這種現象的原因是:(1)領導者對不正當的利益的追求。“官出數字、數字出官”是將承包指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依據,導致領導工作出現短期行為,虛報數據,巧取豪奪。同時會計人員工作缺乏獨立性,有時不得不聽從單位主要領導的擺布。盡管《會計法》明文規定,“會計人員按干部管理權限的規定任免,企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的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應經過上級主管單位的同意”。但在實際工作中并沒有嚴格執行,導致會計人員腰板不硬,有時不得不隨波逐流。(2)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政治素質較低。為謀求一己私利、借工作之便、弄虛作假、挪用公款,或伙同他人營私舞弊,侵吞國家資產。有的由于專業素質差,業務能力低,賬目混亂,以至造成人為差異。(3)監督不力、執法不嚴。盡管《會計法》有三處提到“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現實生活中,因弄虛作假而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微乎其微。我國現有的會計監督體系雖已建立,但還不夠健全,監督力度也不夠嚴格,虛報現象屢屢皆是,有多數企業未經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會計報表年度審計。而且目前少數會計師事務所出于利益驅使,為企業提供虛假報告,牟取暴利。例如,聞名全球的安然事件爆發后,安然股價從最高點90.56美元跌到了0.36美元。為安然公司掩蓋造假事件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已經被禁止向上市公司提供審計服務,被美國各洲吊銷了營業執照。違法性失真是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
2.技術性、規范性失真是導致會計失真的另一原因。由于會計政策的可選性,導致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變相更改會計政策。(1)會計核算方法的原因。隨著現代技術的巨大變革,產品成本發生了根本變化,構成成本的三大要素:原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的比例發生遷移,人工費用有日益減少的趨勢,對設備進行調試和正常維護,對高精尖設備的投入額增大,使間接費用劇增,而間接費用的分配一般有工時法、直接人工法、產量法、定額成本法及計劃分配法。但這些很大程度取決主觀因素缺乏客觀性,不同產品應負擔的間接費用與上述分配方法的分配標準之間存在什么聯系,它們的相關性有多大,很難得到客觀的檢驗,由此造成在不同的產品之間分配的主觀隨意性從而使會計信息失去客觀性,不能準確地揭示產品的實際耗費,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大為降低。(2)會計計量模式對會計信息的影響。我國現行會計制度規定無特殊情況下,企業對各項財產物質按取得的成本計價,不得隨意調整賬面價值。然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通貨膨脹的因素,按歷史成本計量,不可能真實的反映企業現有資產的價值和企業經營成果。造成現有資產價值計量不真實,經營中的耗費與收入不配比,貨幣性資產時間價值的損失沒有計量,資產計量的真實性受到損害。從而導致企業利潤虛增,現有的實物更新與價值補償不一致,企業不能在原有的規模上組織生產,也無法使企業資產增值,以虛假的利潤提取盈余公積也沒有實物保證。
三、處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基本對策
財務報告質量是由財務信息對信息使用者的有用性決定的,這里的信息使用者通常指投資者和信貸者。它是投資決策與分析的基礎。投資者越來越重視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用性。它能幫助人們作出正確的決策。但是決策的有用性主要表現在可靠性和相關性。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為了追求這一目標,提出了一系列財務信息的質量特征。如圖1所示FASB定義的財務信息質量特征??梢钥闯?,財務信息為了滿足決策有用性,它必須是相關的和可靠的。為了評價財務信息的相關性、可靠性,FASB進一步提出了一些相關性、可靠性更具體的質量特征。
為了滿足上述質量特征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手段。首先,建立會計信息的責任保證體系將提供信息各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從法人代表、總會計師到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大凡從表面上看會計信息是由會計人員、會計機構負責。但從根本上看,會計信息提供是由單位主要領導人負責,他是防止信息失真的第一道防線。朱基曾在關于整頓會計工作秩序的“約法三章”指出“凡是企業、事業單位應建賬不建賬,或者建賬而不合”兩法“、”兩則“規定,必須追究單位主要領導人的責任”??倳嫀熓切畔⒌奶峁┱撸|量的監督者,總會計師應對編制的會計報表負責,其中包括選擇適當的會計核算方法,保持完整的會計記錄,建立必要的內部控制制度,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并對會計資料的合法性負責。會計人員是保證信息質量的最直接、最基礎的環節,是直接加工處理信息的操作者。他們的責任心和道德觀及業務技能最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加強會計人員的教育、培訓、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是十分必要的。注冊會計師是依法獨立行使查賬驗證和會計咨詢業務的人員,應對所出具的報告書的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負責。如今的注冊會計師隊伍處于魚龍混雜之狀態,受利益所驅使,提供虛假報告。針對中介機構的執業質量的問題,應積極進行清理整頓。
其次,須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強化剛性約束。要進一步健全法律制度,嚴肅財經法規,加大執法力度,深入貫徹以《會計法》為中心的法規制度體系。同時,國家還應制定實施細則和有關會計信息質量的管理法規,對管理人員的責任提出明確的法律依據。對嚴重違反《會計法》使核算不真實責任人應追究法律責任。
第三,建立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制定財務監察和內部稽查制度,嚴格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使會計人員的職責權限相互分離、相互制約,財產清查須定期與不定期結合進行。
第四,改進我國會計政策,努力與國際慣例接軌。由于會計政策在具體實施時具有可選擇性。在會計核算時,存在許多難以準確計量的因素。很多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鉆政策空子,自發變更會計政策,例如:變更固定資產折舊方法、變更壞賬準備計提方法、變更投資權益核算方法,最終目的為了操縱利潤。因此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所采納的會計政策,通常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加以披露。
四、基本結論
治理會計信息的失真問題是刻不容緩的。會計人員的努力,關系到能否消除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對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形成強有力的制約。因此,會計人員應當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我國的會計制度在核算標準上、會計處理技術上,也應逐步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這是會計發展的基本趨勢。與此同時,新的會計制度對會計人員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要具有敏銳的專業判斷能力。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僅可以消除技術性原因等造成的非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而且也可以消除違法性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