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金融工具準則分析論文
時間:2022-03-18 01:51:00
導語:會計金融工具準則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運用路徑依賴理論總結了FASB以及IASB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四個階段的發展歷史,分析了其發展特點及趨勢,認為雖然采用國際準則具有很多優點,但基于我國的現實情況,在制定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時,要循序漸進、分批制定,而不能盲目與國際接軌。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美國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
2004年,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了《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其后,財政部于2005年8月印發了《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暫行規定(試行)》,標志著我國的衍生金融工具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階段。財政部隨后推出四個相關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讓眾多會計業內人士感受到會計國際化的滾滾浪潮。眾所周知,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離不開相應的會計準則,但是,由于濫用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而導致的財務失敗甚至金融風險的案例也不勝枚舉,如安然的倒閉等。那么,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發展到底應遵循什么規律?我們現在就采用國際準則是不是最優選擇呢?
與其他經濟制度一樣,會計準則也是一種制度,可以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并為不同經濟實體之間實現合作創造條件。會計報表能對企業、政府、經濟團體、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決策行為產生影響。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會計界一直致力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研究,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列報與披露、計量與確認做出了相關規定,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的研究始于美國,目前比較成熟的準則體系包括FASB(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與IASB①兩套體系。其他國家如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日本等也有相應的研究,但其研究成果或者已經體現在IASB的相關成果之中,或者是借鑒了FASB與IASB相關準則的規定。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發展,有明顯的路徑依賴特性。所謂路徑依賴,是指受到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響,某種具有正反饋機制的體系如果在系統內部確立,便會在以后的發展中沿著一個特定的路徑演進,其他潛在的(更優的)體系很難對它進行替代。
一、FASB與IASB有關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制定及發展
(一)FASB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發展階段
美國作為全球金融創新的主要陣營,其期貨交易所金融產品的交易規模和活躍度都居世界第一,是除了外匯遠期之外幾乎所有金融衍生工具的發源地,這就促使美國會計界對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進行認真研究,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總的來看,FASB相關準則的制定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發展的初始階段。這一階段以1981年《外幣折算》(SFAS52)和1984年《期貨和約》(SFAS80)為標志,這兩項準則規范了新興金融工具(含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引發的會計問題,在當時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披露與列報階段。1990年的《具有表外風險和信用風險集中的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SFAS105)、1991年的《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披露》(SFAS107)和1994年的《關于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披露》(SFAS119),標志著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準則的形成。②(3)金融工具會計的確認與計量階段。這一階段以1998年6月《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動會計處理》(SFAS133)的頒布為標志,要求將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價值計量,并確認為資產負債表內的資產和負債。SFAS133在確認、計量及披露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屬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發展的里程碑,但相對于全面公允價值計量的目標,仍屬于中間階段的成果。(4)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修訂與逐步完善階段。SFAB133后,FASB對其進行了多次修改,如2000年的《特定衍生工具和特定套期保值活動的會計處理》(SFAS138)和《金融資產轉讓和服務以及債務消除的會計處理》(SFAS40)、2003年的《對SFAS133號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動準則的修訂》(SFAS149)和《具有負債和權益雙重性質的金融工具的會計處理》(SFAS150)等,增強了準則的可讀性和有用性。
(二)IASB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發展階段
在金融工具會計已經大大滯后于國際金融市場發展和衍生金融工具不斷創新的情況下,需要協調各國金融工具會計實務,以形成金融工具會計的國際會計準則。1988年5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顧問組成員之一———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召開了一次關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專題研討會。這次會議達成了兩點共識:一是現有會計準則已不能適應新的金融工具發展的要求,急需制定一個新的國際性金融工具會計準則來滿足國際資本市場的需求;二是新準則應有足夠的彈性,以包容金融市場上的創造性,而且應優先考慮交易的經濟實質,而非其法律形式。這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對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會計處理問題進行研究的開端。
IASB的發展也是經歷了四個階段。(1)準則的征求意見階段。IASB和CICA經過三年多的努力,于1991年首次公布了專門針對金融工具會計處理的國際會計準則第40號征求意見稿《金融工具》(ED40)。接著,ED48《金融工具》于1994年全面取代了ED40.隨后,IASB經過慎重考慮,及時調整戰略,將整個金融工具項目分成披露和列報以及確認和計量兩部分,采取先易后難的策略。(2)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披露與列報階段。IASB于1995年頒布了國際會計準則第32號《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IAS32),該準則繞開了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問題,規定了某些資產負債表內金融工具的列報要求。IAS32的出臺標志著金融工具項目第一階段任務的完成。(3)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確認與計量階段。1997年3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與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協會聯合了綜合性討論稿《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會計》。1998年,IASB公布了第62號征求意見稿《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ED62)。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1998年12月,IASB了《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IAS39)。至此,核心國際會計準則所有關鍵項目基本完成。(4)IAS32和IAS39的后續修訂及完善階段。IAS32與IAS39的修訂從準則之后就一直在進行,其主要工作是增強準則的可實施性,與FASB相關準則協調以及簡化其應用,以爭取全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
(三)FASB與IASB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發展的相似性
FASB與IASB關于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發展進程具有相似性。第一代衍生金融工具是1973年后由于“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而產生的。1972年,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率先推出了英鎊、加元、西德馬克、日元、瑞士法郎、墨西哥比索等貨幣期貨合約,標志著第一代現代金融衍生產品的誕生。到了80年代,第二代衍生金融工具誕生了。與第一代衍生金融工具不同,第二代衍生金融工具既具有期貨、期權等傳統衍生工具的特點,又可為那些不滿足于期貨、期權交易的客戶提供大規模套期保值的手段(葉永剛、黃河,2004)。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發展,正好落后于衍生金融工具發展一個階段。FASB與IASB關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準則是從80年代開始制定的,經過發展初始階段(征求意見階段)、披露與列報階段、確認與計量階段、修訂與逐步完善階段等,經歷了由易到難、由披露準則發展到確認與計量準則的過程。到90年代,二者的發展階段出現了重合與協調的特征。
二、有關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發展的路徑依賴特性
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發展除了具有相似性以外,還有發展過程的滯后性,尤其是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滯后性。SFAS133第217段指出,“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最相關的計量屬性,是衍生工具惟一相關的計量屬性?!盜ASB現在已接受美國FASB的意見,明確公允價值將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關的計量屬性,衍生金融工具公允價值變動所產生的利得或損失將相應計入當期損益。但是,目前已的會計準則并未將公允價值計量金融工具的觀點貫徹始終,比如,現行的套期會計問題。事實上,套期會計無論是準則制定還是會計實務都非常復雜,對于企業來說,這意味著很高的編報成本,企業財務人員會面臨很大的技術難度,對于報表使用者來說,要充分理解報表信息也并非易事。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管理者具有很大的操縱空間,這會造成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很差。因此,學術界有一種激進的觀點,就是取消套期會計。但是,由于很多金融工具還不存在活躍的交易市場,所以完全取消套期會計還很難做到,而更可能實現的是簡化套期會計,而不是完全取消套期會計。日本等國已經就此問題進行了嘗試,這或許代表著套期會計處理的未來發展方向。
準則發展的滯后性還表現在準則表述與應用的繁雜性上。簡化會計準則的想法首先是由FASB前任主席Dennis.R.Beresford于1999年提出來的,是由SFAS133的出臺所引發的。從形式上看,該準則篇幅冗長,有245頁之多,大部分篇幅用于舉例說明如何在特定環境下應用該準則,其他比較重要的部分是FASB的闡釋。雖然這些內容對準則的準確理解與正確應用有輔助作用,但它降低了準則的可理解性,進而影響到實施效果。因此,美國國內要求改革會計準則復雜化的呼聲漸高。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的準則在形式上基本避免了冗長的問題,但由于其必須兼顧其他國家金融工具發展狀況,需要運用混合計量模式,這就加大了實施成本,同時也為企業曲解準則本意、操縱業務處理提供了空間。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發展具有路徑依賴的特性。諾斯(North,1990)認為,制度變遷路徑依賴的產生是基于兩個原因,即收益遞增和由顯著的交易費用所決定的市場不完全性。其中,會計準則的收益遞增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1)制度創建的高成本投資。準則的制定經歷了大量的討論以及長時間的準備,FASB133從1992年1月委員會審議有關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動的問題開始,到1998年6月準則公布,經歷了6年的時間。其間,委員會共舉行了100多次會議討論各種相關問題和會計處理方法。(2)與現存會計制度框架所提供的機會集合有關的學習效應(learningeffect)。事實上,由于普遍采用歷史成本,公允價值計量雖然是發展的方向,但其發展明顯受到現有會計計量模式的影響。(3)以會計制度為基礎的合約不斷居于支配地位,形成有利于減少不確定性的適應性預期。這樣,其他計量模式與披露方法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雖然公允價值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計量模式,但其采用還是會受到一定的限制。現實情況也說明了這一點。比如,根據SOX法案第108條(d)款的規定,SEC曾就美國財務報告制度采用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制度問題展開研究,并于2003年7月了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會計準則需要的是改進,而不是全盤否定和移植IFRS.這個報告在順應美國國會和公眾揚“以原則為基礎”、貶“以規則為基礎”傾向的同時,并沒有像一些人預測的那樣大幅度地向IFRS靠攏,反映出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路徑依賴特性(方紅星,2004)。
三、我國發展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啟示
我國加入WTO以后,與國外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廣泛的國際交流要求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目前,我國主要的商業銀行和大型企業或多或少地在運用遠期外匯合約、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套期保值,以規避風險。但是,關于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核算,目前沒有統一的規范,會計處理五花八門,有的甚至不進行起碼的披露,加大了企業的風險。隨著衍生金融工具使用的逐步增多,制定適用的會計準則變得更加迫切。我們在準則的制定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準則路徑依賴的特點,而且要解決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現實性問題,不能為了與國際接軌而不考慮我國的現實情況。
從國際會計準則與美國會計準則的發展階段來看,它們都是先制定金融工具會計披露的有關準則,待條件成熟時,再制定相應的確認與計量準則。鑒于我國目前市場發育尚不完善,全面應用公允價值還不太可能,如果一蹴而就采用國際會計準則,而不顧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及轉型經濟時期的特殊情況,不顧我國會計人員的素質狀況以及相關的法制狀況和管理水平,不僅不會帶來相關、公允的財務信息,而且很可能造成會計核算的混亂和會計信息的失真。同時,在我國特有的轉軌經濟體系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采用要考慮到利益相關方的博弈和國家的金融安全。比如,在國有銀行改制上市過程中,如果采用國際會計準則,尤其是公允價值計量,將會帶來損益的劇烈波動,在我國特殊的銀行信用機制下,銀行系統會將很小的經濟波動或銀行支付危機放大,最終可能釀成金融動蕩(王奇波,2005)。
因此,在制定我國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時,應先制定披露與列報準則,然后制定確認與計量準則,最終使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真正成為會計報告的表內內容,這才是比較合理的選擇。同時,在具體的制定過程中,可以先規范業務管理,再規范會計處理;先規范核算辦法,后制定會計準則;先規范銀行業,后規范其他行業。由此,完成從傳統會計向現代會計的轉型,促使我國的會計核算水平躍上一個新臺階。Vol.28No.1
注釋:
①2001年4月,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改組而來的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成立。該組織把建立高質量國際會計準則、推動會計準則國際一體化作為目標。為簡化起見,凡涉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理事會)的,本文均以IASB表示。其具體含義為:在2001年4月前為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2001年4月后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
②已的披露準則SFAS105和SFAS119已經被SFAS133所取代,所以目前美國的衍生金融工具披露主要由SFAS133來規定。
[參考文獻]
[1]FASB.SFAS133,AccountingforDerivativeInstrumentsandHedgingActivities[S].1998.
[2]FASB.SFAS138,AccountingforCertainDerivativeInstrumentsandCertainHedgingActivities-anamendment[S].2000.
[3]FASB.SFAS149,AmendmentofStatement133onDerivativeInstrumentsandHedgingActivities[S].2003.
[4]FASB.SFAS150,AccountingforCertainFinancialInstrumentswithCharacteristicsofbothLiabilitiesandEquity[S].2003.
[5]IASB.IAS32,FinancialInstruments:DisclosureandPresentation[S].revised2003.
[6]IASB.IAS39,FinancialInstruments:RecognitionandMeasurement[S].revised2004.
[7]NorthDouglass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ChangeandEconomicPerformanc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8]陳小悅。關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問題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9]方紅星。制度競爭、路徑依賴與財務報告架構的演化[J].會計研究,2004,(1)
[10]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2002[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11]孫麗。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研究成果評價[J].財會月刊,2004,(4)。
[12]湯云為,宋德亮,李榮林。金融工具會計問題(上)[J].上海會計,2001,(9)。
[13]湯云為,宋德亮,李榮林。金融工具會計問題(下)[J].上海會計,2001,(10)。
[14]王奇波,陳宇峰。論公允價值計量與國有銀行改制上市[J].財會通訊,2005,(5)。
[15]葉永剛,黃河。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演變及其動因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16]趙祥。新制度主義路徑依賴理論的發展[J].人文雜志,2004,(6)。
- 上一篇:市高新技術轉化管理制度
- 下一篇:林地保護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