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研究與知識經濟關系論文
時間:2022-07-22 05:48:00
導語:會計研究與知識經濟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研究是用科學方法探求會計的本質及其工作規律的一種手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研究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會計研究的作用和變革
會計研究主要是指會計理論研究,它是對會計工作規律和會計發展規律進行系統的、綜合的探討,揭示會計工作在一定條件下的發展規律,其目的在于對客觀會計現象作出合乎邏輯的解釋和預測。會計理論是在會計領域內形成的,它的建立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對各種會計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觀察、分析和推理的過程。列寧指下:"沒有革命的理論,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動動"。①同樣的道理,沒有正確的會計理論指導,也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會計實務。會計理論研究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對過去會計工作進行總結評價
理論聯系實際是一切科學研究的普遍原則。會計理論研究,當然也必須遵循這個原則。也就是說在會計理論研究工作中,要與會計實務相結合,否則這種理論就失去意義而變得沒有生命力。怎樣進行正確地結合呢?一般地說,主要是對會計實務總結和對會計實務進行評價。
對會計實務的總結,可以從過去合理的會計實務中提煉出理論成份,完善整個會計理論體系;同時可以加深對過去不合理的會計實務的認識,幫助會計人員盡量避免
<
再犯過去的錯誤,提高會計實務的總體水平。
對會計實務的評價,即是按照評價機制、評價依據評價標準,對過去的會計實務進行評價。例如,依據現有的會計理論體系,來判斷過去某項會計實務是否符合邏輯,在理論上是否合理,從而作出相應的評價。對于符合邏輯的和合理的,就是合法的,否則就是不合法。通過會計理論研究的總結評價,不僅有利于提高會計工作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會計理論體系的內在合理性不斷提高。
(二)為當前會計工作提供理論支持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的日常經濟活動越來越趨于復雜化,企業會計面臨的新問題也越來越多。許多會計事項是企業會計人員未曾遇到的,而在現有的會計中又找不到相應的規范做法。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強有力的理論支持。通過會計理論研究,可為規范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可以向會計人員解釋法規、準則為什么要這么規定,使其真正領會法規的精神實質,深入貫徹執行。會計理論研究與法規建設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我國目前已頒布的幾項具體會計準則,無一不是會計理論研究和會計實務相結合的成果。在國外也是如此,美國會計學會發表的《論基本會計理論》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發表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都是高水平的理論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為美國會計準則的制定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為未來會計工作指明發展方向
會計理論研究不只局限于當前,更重要的是著眼于事物的未來發展。通過會計理論研究,可以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會計事項及其所帶來的會計問題,并提出可行的處理方案。為此,在很多情況下,理論轉化為實踐是需要一個過程。提前做好理論上的準備,實際應用時才可做到胸有成竹,例如,20世紀60年代,就有人提出建立"事項會計信息系統",來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所謂"事項"是指可能對使用者造成經濟影響的事件、現象、交易等,它具有可為人們直接觀察的多重屬性,對這些屬性,會計都要反映,而不應將反映范圍局限于事項的價值量。由于受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這種理論沒有得到普遍重視。但在今天,隨著人們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日益加大,事項會計信息系統理論開始體現出其價值。這說明,會計理論的超前性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的要求,會計理論的超前性研究,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自人類文明史以來,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在各個階段中理論研究也不斷變革:
1.勞力經濟階段。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勞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的階段。這個階段生產的分配主要是按勞力資源占有或通過土地占有的勞動力資源來進行的。這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經濟業務簡單,會計研究主要是如何反映勞力經濟活動的信息:最早的會計記錄方法是簡單刻記和繪圖記數,以后出現了結繩記事和刻契記數等方法。進入奴隸社會,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財政收支規模的日益擴大,單式薄記法便應運而生,并在管理和控制勞力經濟活動中不斷發展完善。
2.資源經濟階段。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自然資源的占有和配置。這個階段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包括通過勞動形成的生產資料)的占有來進行。這時由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張和經濟復雜,迫使會計研究著重于新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19世紀中葉爆發的工業革命帶來了工廠制度的建立,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強工廠管理的成本管理會計方法。隨后以股份公司為代表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創立使得會計對"受托責任"的處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從而促進了專司對外報告的財務會計與專司對內報告的管理成本會計的分野。
在舊中國時代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工商業甚為蕭條,經濟發展落后,因此,作為工商業語言的會計也就遠不如西方國家發達。其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研究,完全是模仿和抄襲資本主義國家會計。不過,這與當時社會資源的市場配置方式是相適應的,所以說,這種模仿和抄襲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社會經濟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革,資本主義私有制被社會主義公有制所取代,社會資源的市場配置方式被計劃方式所取代,因此,這種改變不僅影響到會計所提供的信息的種類和數量方面,而且也影響到具體的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研究如何建立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會計體系。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投資者開始關注中國,大量的中外合資企業和私營,個體企業得以興建,純粹以計劃手段來配置資源的方式開始受到挑戰。因此,學習和引進適應于社會資源市場配置方式的西方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受到人們重視。而20世紀90年代后所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使得以市場機制來配置社會資源的方式得到進一步肯定。這就為研究如何引進和改造西方會計學科體系奠定了基礎。
3.智力(知識)經濟階段。即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智力資源的占有和配置,也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世界經濟將在下世紀進入智力經濟階段。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知識經濟有什么特點,它對會計有什么影響及其對策,將在本書以后各章中較為詳細地論述。
綜上所述,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會計要研究適應該階段經濟特點的會計,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過去會計研究所取犁成果在今天都完全失去了其價值和現實意義。歷史是無法全然割裂開的,理論有否現實意義和價值,一方面取決于理論本身的真理性;另一方面也取決于他們對其理性的認識和接受程度,過去會計學科體系雖然不同于遭受的學科體系,但作為會計本身,它們之間應當是可以相互溝通的,科學的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只要它們在研究對象方面具有本質上的共同點和內在的一致性,那么,它們最終就必然會融到一起。這是科學發展的基本規律所決定的,能否融合,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二、知識經濟對會計研究的影響
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理,社會經濟形態制約著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決定著整個社會面貌。那么,知識經濟形態,不可避免地要制約會計研究,也就是說會計研究的對象、內容和方法,都要適應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才能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知識經濟全面地制約著會計研究活動,影響著會計研究的各個方面,其中訂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會計研究對象的影響
在工業經濟時代會計的研究對象,是以物資運動為基礎的物質資本運動,共內容主要包括物質資本的籌集、投入、收回與分配的反映和核算工作。而在知識經濟時代,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資源運動,其內容主要包括知識的生產、流通與傳播以及知識應用的反映和核算工作。
知識的生產是指研究和創造新的科學知識??茖W知識是對客觀事物及其屬性,尤其是事物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它是人類最重要的知識,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并迅速伸展到人類所及的各個尖端領域。科學知識創造所需要的資源最主要的形式是科學經費,它是國家和社會對科學進行調控的最高要杠桿之一,對科學知識生產方同、速度、數量和質量都有直接的制約作用。知識的生產方式主要來源于基礎研究,在基礎研究方面,政府應給予政策鼓勵和大力支持,同時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鼓勵和吸引企業進行部分的基礎研究,促進科學知識的生科。與知識生產相對應的是國家創新體系中有關知識創新系統的建立。知識創新系統是由與知識的生產、擴散和轉移相關的機構和組織機構的網絡系統。知識創新是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和過程。
知識的流通與傳播是指知識生產到知識運用的中間環節。這個環節主要是通過教育和培訓機構使受教育者獲得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但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知識具有與其資源不同的特征,它具有耐用性,可重復使用而不消耗知識本身,而且還具有不完全排它性,你擁有了一種知識,不排除他人同樣擁有和享用。因而在流通與傳播過程中,存在著公有性和私有性的問題,存在著科學社會學上的科學發展"優先權"問題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按照科學的精神氣質要求,科學知識的生產家只對他所發現的規律、定理等享有優先權,而不享有占有權,也即不排除他人獲得這種知識的權利。而無私利性卻給予放棄首創權的舉動以肯定和表彰,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是科學上一種崇高的品質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知識的應用,即是將知識應用于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對于企業來說,進行知識開發和利用這類知識顯得尤為重要??萍贾R通過物化為產品并打入市場,為生產和經濟不斷注入活力,也使知識本身商品化了。商品化的知識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便于市場交易。而產品產業結構的智能化、高級化是知識應用于經濟的表現,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在生產經營中,研究開發、戰備分析、決策與管理等軟組織功能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勞動生產率的競爭已變成了"知識生產率"的競爭,即把知識轉化為技術以及把技術轉化為產品的效率的競爭。
- 上一篇:物價部門科學發展觀精彩演講稿
- 下一篇:物價局踐行科學發展觀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