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會計生態倫理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14 09:35:00
導語:環境會計生態倫理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倫理學的角度考察,實際上存在兩種不同的生態倫理觀。其中,以經濟發展為惟一目標的“狹隘人類中心主義”是造成目前生態惡化的認識論根源。本文提出:應堅持可持續科學發展觀,改革現行會計要素。重新構建環境會計結構體系和環境會計的基本理論體系,使經濟、環境與社會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可持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發展觀。從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來看,可持續發展具有三個維度:經濟、社會、環境。這三個維度密切相關,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堅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做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人類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人們對各自現實利益的追求總是打垮了人類的偉大理性,各利益集團的爭斗總是以犧牲人類的總體利益為代價。而由此所帶來的嚴重后果。長期以來卻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全球環境的惡化危及現實社會中每一個人的生存時,直到社會的動蕩造成社會發展的停滯時,人類才在面臨的巨大災害面前驚醒:沒有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是不可能持久的。如果人們在經濟發展中不顧一切地毀滅了自然生態。人類最終也要被毀滅。
20世紀以來,由于全球環境的迅速惡化,人類深深陷入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困境之中。面對嚴峻的生存困境,各國目前的現實、緊迫選擇更著重于對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也更著重于對危及全人類和某個國家、某些區域人們生存環境的治理。由此,人們對環境會計展開了深入研究。
二、兩種生態倫理觀——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
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教訓使人們重新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哲學和倫理學的視角出發。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以下兩種不同觀點:
(一)人類中心主義
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類自身才是整個世界發展的最高目的,因而忽視大自然的規律、權威與尊嚴,僅僅以人類自身的價值作為惟一尺度來衡量自然的價值,根本不考慮生態的平衡與和諧。這就是以人類經濟發展為惟一目標的狹隘人類中心主義。
以人類經濟發展為惟一目標的狹隘人類中心主義是造成災難性生態狀況的認識論根源?!叭祟愔行闹髁x”建設在三種人性觀的基礎上:1、人是理性動物;2、人是自然界的最高貴者;3、人千方百計滿足自身欲望。有學者認為,人作為理性動物,導致了人類征服自然、駕馭自然的狂妄;人是自然界的最高貴者,誤以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人是滿足欲望的動物,瘋狂、猖獗地掠奪自然,使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演出了一場摧殘大自然的慘烈悲劇(曹孟勤,2002)。生態危機的深刻根源是人性的危機,是人類中心主義倫理道德和價值觀的危機。
(二)非人類中心主義
現代生態學研究證明,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地球的生態系統,人與自然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本成員。這一科學生態觀的出現為人與自然的平等性奠定了基礎。非人類中心主義正是根據這一現代生態科學的成果,譴責了傳統人性觀中的理性主義、人類貴族主義、享樂主義,提出人應尊重自然的價值。既肯定自然不僅擁有工具價值,還肯定其擁有不可剝奪的內在價值,并且讓自然按其自身的規律和存在方式成長與發展;應賦予自然以權利,尊重大自然的內在價值,維護大地的完整、穩定和美麗;強調應該把人際之間的倫理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把對人的道德關懷延伸到對非人類存在物上,從而提出了新的、革命性的“生態倫理觀”。
顯然,人們應當反省“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觀和價值觀,并且用新的倫理規范來制約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
三、環境會計開展的現實背景
在人類實踐活動中,人類對生態的認識是基于“經濟發展——環境破壞——不可持續增長——危及生存”的現實反思,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理論。環境會計作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重要管理活動,其基本理論發生了重大變化。環境會計是基于對環境污染進行治理、對被破壞生態進行恢復而發展起來的會計新學科。它是人類對保護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急迫的體現,是人類對只核算經濟發展的傳統會計的修正和革命。同時。它也是具體進行環境資產核算、環境消耗補償,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傳統會計學只服務于經濟發展,未能涵蓋環境保護的相關業務。不能收集和提供有關環境數據,這不僅造成環境管理信息缺失,而且可能導致企業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決策失誤。因此,傳統會計學顯然是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產物。而在對環境污染進行治理、對被破壞生態進行恢復中逐步發展起來的環境會計(或稱綠色會計),從會計學的意義上講是一場革命;從倫理學的意義上講是對狹隘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批判和懺悔;從現實的意義上講是對人類中心主義所造成的災難性后果進行的補救。
四、傳統會計與環境會計的要素與基本結構比較
(一)傳統會計要素與會計基本結構的缺陷分析
傳統會計要素及會計等式是:
資產=權益(債權人權益+所有者權益)(等式1)
收入-費用=利潤(等式2)
在等式1中。對資產只承認是某主體擁有的能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這是一種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只承認經濟資源而不承認生態資源的缺陷。這既是對傳統經濟運行方式的現實反映,也加深了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千方百計把一切變為“經濟資源”;而對權益只承認債權人和所有者擁有權益,不承認社會權益,導致各個主體漠視和踐踏社會權益,尤其是社會的生態權益。
在等式2中,只承認收入是企業資產運作的結果,只將費用定義為自身資產價值的耗費,既漠視環境帶給企業的效益,也把破壞環境的成本統統推給社會承擔,世界環境和中國環境的現狀正是傳統經濟運行的后果。而傳統會計一方面反映了這種經濟運行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對環境的加速惡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環境會計基本結構
環境會計的基本結構可以用以下兩個等式表述:
生態資源=社會權益(等式3)
生態收益-生態成本=生態利潤(等式4)
等式3的意義在于反映了人類對生態的認識在兩個方面的飛躍:一是生態資源被承認;二是生態資源是為社會所共有的,社會應該維護生態資源的完整性。如社會只指人類社會,這仍是人類中心主義倫理學的反映,只是視覺的開拓和認識的擴大。
等式4的意義在于提出了人類維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資源的大方向:一是生態資源能夠為人類社會帶來效益,這個效益能夠為人類所認識和確認;二是人類對生態資源的耗費構成生態成本,不僅生態成本要求被反映。還要求必須得到補償;三是只有生態成本被生態收益全部補償,社會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如果補償不全或不能得到補償,將進一步減少生態資源并使環境進一步惡化;四是在一個會計期間內,只有生態成本被生態收益全部補償后的剩余才能形成生態利潤,生態利潤可以用作:改善生態需要增加的投入及人類由生態利潤得來的福利,由此人類可以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五、環境會計的基本假設
除環境會計基本結構外,環境會計的基本假設也是環境會計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會計的基本假設包括:
(一)生態資源的有限存量假設
這是建立環境會計的首要基本假設。資源是有限的,越開采就會越少。生態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人類不能無限制地開采。對已被過度耗費的存量資源要進行不斷的補償。生態資源的有限性還決定了要用一定的方法對生態資源的存量、流量進行測算、計量、評估、對比等。
(二)生態資源的社會權益假設
生態環境資源應當被看成是整個社會的權益,包括所在地權益、影響地權益和國家權益。而不僅是所在地的權益。這是由生態資源的特點所決定的。任何生態資源都既對當地產生影響又對全局產生影響。由于生態資源的地理屬性和發揮其作用的遷移性(如上游的森林狀況影響下游的水流量、內蒙的草場退化造成北京的沙塵暴等)。使其對生態資源開采的影響、生態成本的補償、生態收益的確認都大大超過了地理屬性的范圍,從而使環境會計的空間范圍大大擴展,并呈現出宏觀會計的顯著特點。
(三)效益相關性假設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一切經濟活動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任何經濟效益獲得的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使人類社會和人類的經濟活動做到可持續發展并產生良好的效益。但由于其生態效益與賴以存在的經濟活動效益的普遍聯系性和不可剝離性,從而導致人們雖然認識到它的存在卻很難單獨準確地計量它,因而其生態收益不能靠單個市場交易確認,而要靠建立起多個生態資源變動與效益相關性的模型,通過大規模、多指標、多時點的測定、評估、比較、計量,并通過全國財政補償機制的建立來實現,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生態建設和環境會計持續運作模式。
(四)復合計量單位假設
傳統會計采用貨幣作為計量單位,一切會計要素都以貨幣進行計量。但環境會計卻不能被限制只用貨幣作為計量單位來反映一個流域或領域的生態資源狀況,如森林覆蓋率、林地規模、等級、草場質量、水土涵養量以及空氣質量的改善度、水資源的含沙量、充足度、沙塵暴強度、頻率等。因為一個流域或領域的生態資源狀況一是很難用貨幣計量;二是用貨幣計量反而不能說明問題。但在財政轉移支付量和對生態建設的項目投資方面,卻又不能不用貨幣計量。問題在于如何把這兩種計量方式統一在環境會計的核算體系里,如何使兩者在需要的時候進行轉換。
上述環境會計的四大假設,相互關聯,形成體系。第一個假設為其奠定了存在基礎;第二個假設界定其空間范圍;第三個假設保證其持續運作;第四個假設指出其計量特征。
六、環境會計的支持系統
實施環境會計必須首先建立環境會計支持系統。筆者主張建立以兩大體系為支柱的環境會計體系:
(一)建立起以生態資源、生態效益、生態成本及生態資源變動與經濟效益變動的相關性的評估指標體系和測定模型,并以此作為環境會計的計量及計量支持基礎
例如:一公頃某一品種的林地,在一定高度、一定直徑、一定密度、一定年限的條件下對水的涵養力、土的保持力、造氧度、對廢氣的吸納力到底能值多少價值?上游的治理程度對下游平均利潤的增長的相關性如何等,就需要由生態科學家與會計學家、生態資源評估師、工程師進行對話與合作,才能建立起相關性的評估指標體系和測定模型。
(二)建立起全國財政補償體系和財政轉移支付體系,作為環境會計的運行支持基礎
環境資源是一個社會的公共品,理應由國家進行保護、維護。國家維護生態資源的財政轉移支付資源的來源一是對生態資源的直接耗費者收取生態資源耗用稅;二是對生態資源的受益者收取生態資源維護費等。而對于生態資源所在地的農戶則要為其創造新的生存手段,變靠開采資源謀生為靠建設生態謀生。
除以上兩大體系外,還應形成以全國生態補償機制和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為支持和誘導的機制,以企業資金運作為中心進行多重會計循環,并在此體系運作上形成資金市場和投資中心。財政的轉移支付可分為兩大用途:一是對治理公司(特別是指以生態林建設為主要業務的治理公司)的支付,包括對治理公司的治理成本補償及對公司治理成果的投資回報(即讓治理公司得到生態利潤,這樣才能既形成完整的環境會計循環,又誘導更多的公司投資于環境治理工程);二是作為對治理區社會發展的投資,如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及教育、文化、衛生發展等。
七、結論與啟示:對于生態倫理學的認識與會計要素的理性選擇
由前述可見,純粹的“人類中心主義”是錯誤的。筆者認為,人類應克服“狹隘人類中心主義”,走出一條“開明的人類中心主義”(或稱弱式人類中心主義、寬廣的人類中心主義)的道路。其宗旨是:明確地球生物圈對人類生存的意義,人類應在追求社會利益和生態利益的前提下實現自己的利益。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為此。人類就不能以破壞環境來追求眼前的高生活標準。而是要倡導與大自然協調相處的“綠色生活方式”,即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理性選擇為其服務的會計核算方法?,F行的傳統會計具有只承認經濟資源而不承認生態資源的缺陷。因而應當改革現行會計核算要素,增加或改用環境會計要素,促使人類維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資源,使社會、經濟與環境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環境會計是人類生態理性的產物,是人類良知和智慧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客觀需求的產物。
- 上一篇:會計本質新思考與知識經濟論文
- 下一篇:語文想象斷想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