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信息環境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2 02:48:00
導語:會計信息環境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會計信息現狀
由于各種原因,目前我國存在十分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會計信息不真實的現狀有:
(一)務賬目管理混亂、原始憑證不真實等,這些主要體現在小企業中,在我國目前看,一般小企業都沒有真正的會計,更不用說經過培訓的會計專業人員了,這些小企業在會計帳簿設置和會計科目的使用上,沒有嚴格按規定設置,會計核算缺少系統性,賬目混亂,原始憑證不完整、不規范,有的假原始憑證采取“變通的辦法”。將一些非法的收支變成“合法的”收支。
(二)收入、成本、費用、資產不真實。這些主要體現在中小企業中,在中小企業中,一般有專業會計,且經過簡單培訓,但在這些企業中基本都是私企或經理一言堂,這樣為了少交或不交所得稅等,會計就會在老板或經理授意下通過人為方式調整損益。
(三)會計報表不真實:這些一般出現在大中型企業中,這些企業有其專業會計人員,并熟知會計專業知識,他們為了粉飾報表人為調整報表數字,甚至編報兩套報表,一套自用,一套對外提供,導致使用者不能了解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以上的現狀不只在一般企業中,也體現在中外上市公司中,如中國的紅光實業,東方鍋爐:國外的安然,寶麗萊等。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會計人員道德水準和技術水平所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金錢觀,物質觀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職業道德教育基本沒有的情況下,其心理防線極易被物質利益和生存壓力攻破,目前我國會計人員供大于求造成很大一部分會計人員在生存的壓力下而被動參與,還有一部分會計人員在得到小小利益的條件下利令智昏的積極謀劃。其結果是喪失原則,喪失誠信,喪失了會計的立身之本。
(二)會計制度本身的不完善:理想的會計制度應該充分兼顧各方利益,,任何人若想通過違反制度來得到什么好處,則必將從別的方面受到更大懲罰,從而是得不償失的,制度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社會規則,而我國的會計制度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新的經濟情況,新的經濟業務不斷涌現,舊的會計制度已難免有漏洞和不完善之處。
(三)會計運用上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對相同的會計事項,往往可以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雖然也要遵循一定原則,但這種選擇更需要當事人對其合理性的判斷,如:存貨計價有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個別認定法等,固定資產折舊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各種加速折舊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產生不同的結果,我們只能選擇其中一個方法,但我們無法證明自己選擇的結果是否真實,還有會計處理過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確定因素,很多參數需要估計和預測,如固定資產折舊年限,預計殘值,或有事項等,這種預計帶有很大的主觀成分,預計的結果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三、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對策
(一)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和職業道德素質:提高會計人員業務素質,使會計信息在質量上無技術性差錯。在全社會范圍內實施誠信工程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通過自我教育,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這種社會環境應包括:健全的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等,其中以企業會計制度最重要,明確會計人員只能做什么、怎樣做,重在調整職業行為;建立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準則,明確會計人員應該做什么、怎樣做更好、重在調整內心的思想;單位領導人不能利用其特殊地位干涉會計工作、施加影響使其背離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應帶頭保證會計工作的獨立性,保護會計人員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二)加強會計規范的建設:我們應當加強會計規范的建設工作,盡快健全和完善我國的會計規范體系,且政府機構要維護這一體系的權威性,對違反準則的行為要進行處罰,目的是使違反準則而提供失真會計信息者得不償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會成本,從而消除會計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經濟現象。這樣,會計信息供給方就會愿意提供真實而相關的會計信息,使各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而不愿提供失真會計信息使自己遭受損失,從而使提供失真會計信息的經濟利益動機得以消除。
(三)增強會計規則運用的客觀性,減少主觀性:受會計法規的可操作性制約。會計法規中關于會計信息質量方面的判定方法和判定標準要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盡可能的減少主觀性,只有這樣,才便于執法部門對虛假會計信息認定和管理。如果會計法規模棱兩可,主觀判斷因素太多。
(四)強化會計監督體系:會計監督體系包括內部會計監督體系、社會監督體系、政府監督體系三個層次。有效的企業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可直接使契約各方受到約束,有助于有序建立健全各單位的內部會計監督和控制制度,、使其真正發揮基礎作用;完善政府監督體系,加大對違法性失真行為的查處力度,強化剛性法律法規的“硬約束”。
(五)強化激勵與約束機制:企業擁有者對管理者必須有一個科學的,嚴格的監督和約束機制,以使得違反合同的成本極其之高,遠遠高于違反合同可以得到的利益。另外企業擁有者和管理者應當訂閱關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應當允許一定的發展余地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據情況的變化和經營成果的變化來確定風險和報酬。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吳磊.《新會計準則與盈余質量研究》,財務與會計[J],2007年1期,P3-6
摘要:當前社會,會計信息失真、會計誠信缺失已不是個別現象不僅中小企業這樣,上市公司如紅光實業、國外如安然也是這樣。會計信息嚴重失真,使社會公眾對整個會計行業的信任度大幅降低,出現了信任危機。因此,如何重塑會計的誠信是比較緊迫的問題。
關鍵詞:會計信息現狀分析解決
- 上一篇:網絡金融安全風險防范論文
- 下一篇:房地產價格失控的原因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