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領會會計準則內涵論文

時間:2022-05-27 06:01:00

導語:深入領會會計準則內涵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入領會會計準則內涵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新準則”實施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積極影響;新準則實施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考驗;新準則實施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新準則的內容涵蓋了目前企業經濟活動中的多個方面、對同一交易事項采用不同的計量模式確定公允價值、通過虛構經濟業務進行系統造假、優化了會計信息環境,有效防范會計信息的系統失真、提高了會計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合理決策、強化了稅收籌劃的理財功能,促進宏觀經濟經濟管理部門的規范管理、新準則引入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新準則在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上、新準則規定債務重組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遏制企業利用計提減值準備操縱利潤的現象、會計處理注重商業實質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我國的新會計準則體系已從2007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新實施的準則,對企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是新的考驗,企業必須深入領會會計準則內涵,注重強化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質量要求,在資產和交易的反映上更為公允,以提高投資者對企業財務信息可靠性的信心,促進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從而適應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市場對高質量財務會計信息的需求。該文分析了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對企業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的積極影響及其考驗,提出了準確、合理運用新會計準則,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建議。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實施;會計信息;質量;影響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通知,宣布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執行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新準則的內容涵蓋了目前企業經濟活動中的多個方面,在對資產的確認以及計量、披露等方面更貼近國際慣例,同時,新準則也明確規定了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這對提高各類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財務會計信息質量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新準則實施后的會計信息質量也面臨嚴峻的考驗。在2007年財政部組織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中就發現少數企業存在嚴重的會計造假行為,具體表現在:一是隨意調節收入成本粉飾業績。如提前或推遲確認收入從而在不同年度間調節利潤,隨意增減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調節折舊費用,對同一交易事項采用不同的計量模式確定公允價值,非法轉回以前年度確認的減值損失等。二是利用關聯方交易轉移利潤。如通過母公司豁免大額債務或者進行大額捐贈等手段,直接向上市公司輸送利潤,幫助上市公司扭虧為盈。三是通過虛構經濟業務進行系統造假。有的上市公司與關聯企業相串通,通過編造虛假合同等手段進行系統造假,虛構業務收入,導致財務報表虛盈實虧。以上諸多現象,都與新準則的宗旨相背離,降低了會計信息的質量,阻礙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既有企業對準則理解有偏差、判斷不準確、執行不到位的客觀原因,也有少數企業利用會計準則操縱利潤、虛構交易等會計造假的主觀故意。為此,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必須深入分析新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不斷提高會計信息的透明度,為投資人、債權人等會計信息使用者合理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1“新準則”實施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積極影響

1.1優化了會計信息環境,有效防范會計信息的系統失真:

會計信息內部環境主要有組織制度和人員素質。一個信賴度高的內部控制環境是形成可靠的、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的基礎。新準則的實施,改變了原有的的會計處理流程,從而也對企業的內部控制程序、制度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必須按照新準則體系建立內控制度體系,實施更符合企業經營管理需要的內控流程;另外,實施新準則需要更多的專業判斷,從而促進企業財務人員素質層次的整體提高。

1.2提高了會計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合理決策:

信息使用者需要依據明晰的、客觀反映市場變化的信息以便合理決策。新會計準則的實施,使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從而使會計信息能及時反映企業資產變動背后的經營風險,資產的質和量更可靠。同時,企業為了提供這種動態的信息,必然會建立一套及時的風險預警系統以支持公允價值的使用。會計信息使用者則可以通過風險預警系統獲得比較全面的、客觀的會計信息,從而合理決策。

1.3強化了稅收籌劃的理財功能,促進宏觀經濟經濟管理部門的規范管理。

新準則在收入確認、資產計價、公允價值使用、資本化和費用化處理等許多方面與稅收規定產生差異,企業需分析判斷兩者的差異,一方面,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正確計算會計收益,另一方面按照相關稅法的規定正確計算納稅。企業無論根據利潤表的收入和支出確認所得稅,還是按照資產負債表確認每一資產與負債的計算基礎,核算遞延所得稅資產與遞延所得稅負債,都需要合法的稅收管理為基礎,這就強化了稅收的理財功能,也促使宏觀經濟管理進一步規范化、合理化。

2新準則實施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考驗

2.1新準則引入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增大經營成果的不穩定性,但“公允價值”極有可能成為調節利潤的工具。

實施新會計準則的目的是使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夠更真實反映企業的經濟實質,并對決策更加有用。因此,新會計準則全面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給予公司更大的自主權,公司可以根據對經濟預期的改變調整會計政策。同時新準則體系在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債務重組中以公允價值計量并允許債務人確認重組收益、非貨幣性交易中以公允價值確認換入資產并確認置換收益等。但確定公允價值的主觀隨意性大,從而增大了經營成果的不穩定性,“公允價值”極有可能成為調節利潤的工具。

2.2新準則在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上,有多項資產的減值準備計提不得轉回,堵塞了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途徑,但同時也可能導致資產賬實不符。

新準則的實施,擴大了資產減值的范圍:企業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股權投資、商譽、生產性生物資產、礦區權益、對子公司、聯營公司和合營公司的投資等只要符合規定,都可以計提減值準備,新準則還明確了若干項資產減值跡象以及計量依據。即資產減值的價值是可收回金額的協議銷售價格減去處置成本后的凈額或者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兩者中的較高者,由于未來現金流量的不確定性,從而使資產減值準備的確認更多地依賴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和確認,存在著較多的主觀因素。而會計人員主觀判斷和估計準確程度的高低必然影響到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客觀性。

新準則規定各項資產減值準備不予轉回,雖然堵塞了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途徑。但隨著經濟活動的變化,企業原計提的減值存在轉回的實際,新準則規定不予處理,使資產的賬面價值不能真實地反映經濟活動的過程,降低了會計信息質量。

2.3新準則規定債務重組的收益計入當期損益,可能會產生巨額利潤,從而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新準則規定:債務重組要以債務人發生財務危機為前提,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不再計入資本公積。對于實物抵債業務,債務重組利得作為非經常性損益計入當期損益,給上市公司帶來利潤,因此,那些負債金額較高又有可能獲得債務豁免的公司,其每股收益在新準則實施后,將出現大幅上漲。這種由于會計政策變化形成的收益,可能導致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失誤,會計信息的質量受到質疑。如西部上市公司ST東碳公司2005、2006年度每股收益分別為-0.32、-0.42元,在生產經營情況沒有實質性改變情況下,2007年7月26日突然公告:經本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本公司2007年上半年度實現盈利,利潤區間為1300-1600萬元,業績預盈的主要原因是2007年上半年公司確認債務豁免收益2894萬元。債務豁免收益按舊企業會計準則應計入資本公積,而按新準則應計入營業外收入。顯然,東碳公司2007年上半年度實現盈利并不是自身經營業績的改善所至,而是利用了新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

2.4新準則規定企業可以選擇無形資產攤銷方法,給予了企業更多選擇機會,但同時也可能成為企業利潤的調節器。

新準則的實施對企業無形資產的攤銷不再僅局限于直線法,并且攤銷年限也不再固定,給予企業更多選擇機會。因此,企業可能會通過減少攤銷年限和加速攤銷來提高公司的業績,或者以相反的手法來降低業績,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新準則實施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建議

3.1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

按照新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同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3.2遏制企業利用計提減值準備操縱利潤的現象:

按照新《企業會計準則——資產減值》規定,上市公司應密切關注其長期資產是否存在減值跡象,并根據有關規定對存在減值跡象的資產進行減值測試。同時應提出充分證據證明原減值準備計提的合理性,否則按前期差錯更正的原則進行處理。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計提的減值準備,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這就要求企業的管理層和財務經理改變會計核算思路,與國際慣例趨同,促進了我國會計業更快的融入國際大環境,從根本上遏制企業利用計提資產減值操縱會計利潤的現象。

3.3會計處理注重商業實質。

新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會計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企業在發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時,應當以公允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公允價值與換出資產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這一規定確認了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所實現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企業為了避免濫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應按照新會計準則的規定,只有在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即資產交換具有商業實質,并且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才能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同時,企業按照新《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規定,合理確認債務人在債務重組中獲得的利益并計入當期損益,提高企業業績的含金量。

3.4加強對會計信息的監督:

企業按照新準則提供的會計信息,許多理念和方法與原準則不同,這就要求監督部門的人員要轉變監督理念,靈活應變新形勢,樹立學習觀。同時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轉變模式化監督理念,轉變各為其政的監督理念,樹立成本效益觀。為了提高監督的有效性,監督部門還應突出監督重點內容,尤其是發揮財政監督的優勢。審時度勢,關注新準則下熱點、難點問題,對癥下藥,明確監督重點,防微杜漸,增強內控制度檢查。

新準則的實施,給上市公司的業績內涵注入了全新的概念,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是持續的、全方面的。在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從不熟悉到熟悉再到理解和應用的過程中,各監管部門必須加大監管力度,尤其是充分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以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第十四號),2008年8月22日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2.15

[3]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0.30

[4]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第十三號、第十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