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及對策探討論文

時間:2022-07-16 05:09:00

導語: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及對策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及對策探討論文

摘要:企業會計作為一頂以提供會計信息為基本職能的企業管理活動,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加入WTO以后,會計信息對現代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本文擬從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對策方面進行較深入的探討,希望得到有關專家的批評指正。

關鍵詞: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危害,原因;對策

會計作為一項管理活動,其目的主要是向會計主體外部提供會計信息。即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單位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必須滿足真實、相關、及時、可比、清晰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實性是最根本的要求。然而,近幾年,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非常嚴重,以至于影響企業投資、納稅及相關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的各個方面。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本文擬從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對策方面進行較深入的探討,以期對大家有所啟發,并希望得到有關專家的批評指正。

一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虛假的會計信息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危害是極其嚴重的。從微觀角度來看,假如企業的會計信息是虛假的,那么對于企業的投資者來說,有可能得不到應有的投資收益。若是國家資產的投資,則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這就產生了投資風險對于企業的債權人來說,有可能得不到應有的還本付息的結果。若國家銀行是其債權人,則造成了呆賬或死賬,形成了金融風險。若公眾是其債權人,則形成了債務糾紛。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來說,有可能進入瞎指揮、盲目管理的狀態,并使企業的商譽水平大幅度下降。從宏觀角度來看,假如企業的會計信息是虛假的,那么國家對企業征收的稅收收入有可能被大量地偷逃,國家就得不到應有的國庫收入,國家機器就不能得以順利地運轉。國家應征收的稅收收入大量散失在社會上,就會造成新的社會問題,激化社會在分配上的矛盾。

會計信息失真導致了宏觀調控與微觀決策的失誤。會計信息失真導致傳遞給全國、全社會的信息失去真實性,影響所及諸如國民經濟的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等統計資料誤傳給國家計劃、統計部門,憑以制定的國家長、短期發展計劃和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起誤導作用?;鶎訒嬓畔⑹д妫o微觀主體的決策也會造成決策失誤的后果。如果會計信息失真,市場銷售、資金流轉、成本水平、效益狀況等數據虛假,會導致宏觀調控和微觀決策失誤,造成嚴重的經濟后果。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會計信息失真。不對稱信息是指市場上由于買方和賣方之間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導致市場失靈、資源配置效率下降。由于會計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物質性,使所有市場參與者面臨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市場風險,而會計信息供求關系的隱蔽性和復雜性使會計信息市場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了。

內部經濟利益的驅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試行了各種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將企業的績效與生產經營者的個人收入掛鉤,以隸最大限度地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企業的生產經營者為了實現個人的高收入,自然會努力工作,但在某些主客觀原因不能實現預定的經營目標時,為了保護個人或小集體的利益不致減少或喪失,自然會將目標轉到篡改其經營業績的財務資料上,通過作假帳來達到預先確定的利潤分配方式和比例的目的。這種內部經濟利益的驅動是帶有普遍性的。

外部監督機制的弱化。在計劃經濟年代,盡管我國沒有實行國家對企業的審計制度,但由于當時的企業經營者、國家政府經營部門、工商稅務、財政部門或機構都站在國家的立場上,形成了一套嚴密的監督機制。改革開放以來,不僅企業的生產者和經營者有了獨立的經濟利益,國家機構甚至包括地方政府,也有了自身的利益。這樣以來,原有體制的服務功能就相應地弱化。為彌補監督機制不足,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壘面恢復了國家的審計制度,并輔以每年一度的財稅大檢查。國家審計機關對企、事業單位和財政部門的大檢查所取得的成績必須予以肯定,但也應當看到僅靠這些手段是不足以遏制和糾正會計信息不實和由其造成的危害的。

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本身存在著缺陷和漏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會計制度改革長期以來處于滯后狀態,將計劃經濟做法應用在市場經濟下的企業會計核算,就不可避免地產生會計信息不實的問題,而我國會計制度的制定無論從空間上還是從時間上都缺少一個博弈的過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變遷,新的經濟情況、新的經濟業務不斷涌現,舊的經濟規范有待更新,會計規范也難免有漏洞和不足之處,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三治理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應當采取的對策

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危害極大,長期失真不僅會導致企業破產,而且會導致政府決策失誤,擾亂經濟秩序,同時將導致政治上的腐敗。必須引起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筆者認為防止會計信息失真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內部約束機制。即完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嚴格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壘財產物資、財務收支的制度,為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奠定良好的會計基礎,強化企業約束機制,堅決制止管理者任意違反財務規定、自行支配企業財產物資的經營行為。

建立外部約束機制。即完善社會監督體系,這是制止和防范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證。首先是完善立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通過法律手段強化管理者在信息披露中的法律責任,制定有關信息管理法規,對管理人員提供偽劣信息的懲處作出明確規定。其次是增強會計監督的全面性與權威性,加強對信息準則和財務會計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約束企業會計行為,增強信息的客觀性、可驗證性、公開性。發展注冊會計師事業、發揮社會審計的公眾作用、健全以注冊會計師為核心的社會監督體系。以外部審計為核心的社會監督體系是會計信息到達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最后一道關卡,這一體系的完善程度和運行效率對于市場上的信息流通具有決定性作用。第三,政府對信息市場進行適度的管理,通過行政手段強化對企業外部監督,通過政府審計機構、財稅部門加強審計監督,并與會計管理部門合作,建立會計信息規范體系,規范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披露會計政策的選擇與變更以及重大環境變化對企業造成的影響。

加強會計規范建設。我國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會計規范在建設上存在缺陷。因此,應當加強會計規范的建設工作,盡快健全我國的會計規范體系。對于我國會計制度在制定過程中博弈主體不到位的問題,筆者認為,為了減少會計變遷的阻力,由政府直接參照國際會計準則來制定中國的會計準則是無可厚非的。與此同時,每個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和修訂都應參照各方意見進行反復討論與論證。政府機構要維護準則的權威性,對違反準則的行為要進行處罰,目的是使違反準則而提供失真會計信息者得不償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會成本,從而消除會計信息失真等外部不經濟現象。這樣,會計信息供給方就會愿意提供真實而相關的會計信息,從而通過提供失真會計信息獲取經濟利益的動機得以消除。

提高會計人員素質。首先要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增強會計人員的法制觀念,會計人員要按照《會計法》賦予的職權依法核算,依法監督。其次,會計人員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要更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研究新問題,用新的手段規范會計資料,確保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