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理論以及實務思考

時間:2022-10-27 03:25:00

導語:會計理論以及實務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理論以及實務思考

1關于財務與會計

財務與會計是既有密切聯系又有本質區別的兩門學科,同時又是既有密切聯系又完全不同的兩項工作。財務是國家財政體系的基礎,它從一產生就是直接籌集、組織、監督、分配資金運動,正確處理或調整資金運動中的各種經濟關系。隨著國內、國際經濟環境變化,財務的職能不斷向投資決策、資本運營、外匯風險防范、國際避稅等方面拓展;而會計則是確認、記錄、計量和報告經濟活動,向相關利益者提供決策所用的會計信息。

財務與會計的學科區別,應該從這么幾個主要方向去區分:其一。目標不同。財務的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或者說企業價值最大化(也有人說是企業所有群體利益最大化);而會計的目標是向相關利益者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其二,基本職能不同。財務的基本職能是籌集、組織、監督、分配資金運動。而會計的基本職能是核算與監督。二者都對資金運動進行監督,但財務是事前監督,會計是事后監督;其三,工作內容不同。財務是進行財務預測,編制財務預算,進行日常財務管理,事后財務活動分析。而會計的工作內容則是以憑證為依據,對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記錄、計量與報告;其四,工作方法不同。會計使用的是專門的七種方法,如設置賬薄、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憑證、登記賬薄、成本計算、財產清查、編制會計報告。而財務則是運用定額管理、預算管理、可行性分析、預測等方法,如籌資的計算資金成本方法、投資的凈現值法、回收期法,以及分析比較的比較法、因素法、平衡法、動態法等等方法;其五,從利用貨幣計價方面去看,財務與會計雖然都是貨幣計價,但二者所利用的貨幣職能又不相同,財務利用的是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而會計則利用的是價值尺度職能。

在實踐上,財務與會計是兩項完全不同的工作。之所以被人們誤認為是一項工作,原因有兩個:一是兩者聯系十分密切,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兩者的對象都是資金運動,都是利用貨幣(價值)形式進行計價、計量和評價;其次,兩者都是企業的管理活動,目前又合署辦公,所要達到的總目標都是千方百計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再次,從兩者的工作聯系上看密不可分,會計必須以財務預算和財務制度為依據進行核算與監督,會計工作是以財務供應資金為前提;而財務進行預測和預算必須依據會計提供的信息與核算資料,日常財務管理的效績必須依靠會計核算來評價,財務分析必須借助會計核算資料才能進行。在某種意義上說,財務與會計這兩項工作誰也離不開誰,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二是歷史因素造成的。建國初期,我國的財務與會計是各自分別設立機構,獨立工作的。隨著計劃經濟的發展,企業資金供應渠道越來越單一,國有企業的資金基本上由國家包了下來,財務工作的籌集資金職能不能發揮,因此,單獨設置財務機構就沒有必要。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轉變職能。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每—個企業都面臨著如何籌資的巨大任務,此時財務工作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下,籌集渠道多樣化,我國加入WTO后,企業財務還要面臨著對外投資、引進外資、防范外匯風險、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等等重大決策性工作。

這些財務工作直接關系到企業經營成敗,在整個企業經營管理中顯得極其重要。如果繼續用計劃經濟的觀點看待財務,繼續實行一套機構,合署辦公,既影響財務職能發揮,也影響會計工作。

因此必須清楚財務與會計是兩門學科,兩項工作,在市場經濟下應該分開工作,各司其職,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

2關于穩健性原則。

會計穩健性原則的內涵就是在一定的會計期間內,由于市場的多變性而導致會計確認和計量中不確定性,此時,對可能發生的費用和損失應當列人本期成本(費用),對于可能發生的資產增加和收益則不予確認。進而,國際上形成慣例。選用一些“公認”的會計方法:推遲確認收入;早確認費用把;低估資產;高估負債,等等。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穩健性原則可以防止股東(所有者)產生過于樂觀情緒,規避虛增利潤導致利潤分配侵蝕資本的風險。國際上看重穩健主義,也就是看到了其對資本保全的重要作用。

在我國,貫徹穩健性原則更有現實意義。我們的一些國有企業經營多年后只剩下一個空殼,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對稱性,造成一些經營管理者為了夸大功績,虛增利潤,導致企業過度分配侵蝕資本,多年來一直吃老本,最后把企業吃成一個空殼。正因為如此,國家作為所有者,必須把資本保全放在首位,從計提壞賬準備到強制提取八項準備,就是為了維護投資者利益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另外,實務中長期股權投資的權益法核算與穩健性原則不很協調,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權益法核算,是我國會計改革時借鑒國際會計慣例而引進的一種方法。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投資》規定的權益法對長期股權投資核算,只要被投資企業產生凈收益,投資企業就要按照其所占股權比例確認投資收益,同時增加“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由于這部分投資收益企業本期并沒有收到,日后有可能不分或不全部分配,必然導致投資企業利潤虛增,把不應確認的資產項目作為資產在財務報告上列報。其結果是使資產所有者對其財務狀況產生樂觀估計,被虛增利潤的假會計信息所誤導。但有一點應該說明,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并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與穩健性原則背離,當被投資企業虧損時,投資企業根據其所占被投資企業股份比例分得虧損,確認投資損失并相應減少“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此時,權益法核算的結果完全符合穩健性原則。這也說日月權益法在不同條件下,會表現出雙重屬性。

3關于成本管理。

成本對于會計界是個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但一提到成本管理,往往就誤認為是降低成本水平,力求避免某些消耗或費用的發生,盡量去節省和節約。所以,企業在成本考核中一直是強調成本降低率。其實,這也是一種誤區。從社會宏觀經濟方面去看,努力降低成本消耗水平,節約費用開支,是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的。因為在生產中消耗的活勞動是寶貴的人力資源,應該力求節約;消耗的物化勞動是社會早已創造出來的財富,它是有限的,當然是越節約越好。成本消耗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一種社會財富的損失,因此馬克思說“就社會總資本考察,這樣平均化的損失仍然是損失”。從宏觀經濟來講,降低成本是對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企業來講,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經濟效益,講究投入與產出之比。在企業里,經濟效益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函數,不但成本(投入)是個變量,而且銷售收入(產出)也是個變量。如果成本上升,導致銷售收入上升的幅度比成本上升的幅度還大,則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會因成本上升而提高。因此,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成本管理就是要利用投入與產出之比的關系去進行成本預測,確定成本目標,加強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