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法律監督完善舉措

時間:2022-11-30 11:27:00

導語:會計法律監督完善舉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法律監督完善舉措

當前我國在會計法律監督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如國家監管不到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不強等。本文就如何完善會計法律監督進行探討。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的會計法律監督對于加強內部控制管理和完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一、會計法律監督的重要性

第一,有效的會計監督可促進公平競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各種形式的會計違法違規行為也不斷增加,如通過關聯交易等方式粉飾企業經營業績,從而獲得融資機會等案例已不鮮見。如此作法造成不公平競爭,擾亂市場經濟秩序。因此,有必要加強會計法律監督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引導企業經營合法合規。

第二,加強會計法律監督有利于企業健康成長。完善的會計法律監督可促使企業提供合法、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而真實的會計信息是國家對國民經濟實施宏觀管理及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決策依據,還可促進企業誠信經營、提高知明度。同時,真實的會計信息還能讓社會公眾(潛在投資者)發現其價值所在,使企業優先獲得融資機會,為企業的長足發展提供合理保證。

第三,通過會計法律監督可以有效緩解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間的利益矛盾?,F代企業制度要求,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相分離,他們之間實質上形成一種利益競爭關系。在管理者利益與企業所有者的利益相茅盾時,管理者常常要面對維護自身利益和所有者利益的兩難選擇,可能因此而損害所有者的的利益。所以,必須通過會計監督促使管理者依法履行職責,既維護管理者自身的利益也能有效保護企業利益。

二、會計法律監督存在的問題分析

第一,會計人員的監督權受到嚴重制約,無力履行監督職能?,F行會計管理體制賦予會計人員雙重身份,即會計人員作為企業員工要維護企業的利益,同時又要代表國家利益監督企業的財務收支,這種監督權本身就有缺陷。另外,會計人員要在企業管理層的授權范圍內開展工作,只能服從和維護管理當局的利益,會計人員的會計獨立性因此喪失,會計監督職能即被嚴重削弱。

第二,以財政、審計、稅務等為主的國家監督多采用事后監督的形式,缺乏必要的過程控制。另外,由于各監管部門之間存在權利重疊和功能交叉,缺乏信息溝通,常常使得會計監督流于形式。如有業內人士稱對央企的審計多是離任審計,任期中很少進行,有時審計僅僅是例行公事,一般查不出太多問題,即使查出了問題怎么處理也有顧慮;最終的審計報告要提交國資委,相關方面要對審計的結果怎樣定性、怎樣披露等進行一定的溝通后才向社會公開,這樣的方式會出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情形,而且對已發生的損失大多無法挽回。因此,政府應改變過去以事后監督為主的方式,要重抓事前、事中監督,從源頭上作好會計監督工作。

第三,內部控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實施內部控制是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管理的核心,它能深入到企業生產管理活動的各個環節。企業內部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影響企業目標的實現。我國一些企業由于受傳統管理思想的影響,對建立內部控制重視不夠、意識淡薄。有的企業內部控制雖然定了,但卻不能有效執行,如企業雖然設立了內部審計機構,但該機構的工作常受到管理層的限制,而不能真正發揮內部監督作用。

第四,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規范,“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無法形成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就實際情況來看,問題主要體現在企業缺少必要的問責制度、內部授權不當、越權決策等。在國有企業里,由政府部門或上級主管部門任命的企業負責人不是資產所有者,他們大權獨攬,缺乏外部監督和約束機制;由于所有者的缺位,法人治理結構中的相互制衡機制隨之失效,給管理層的造假行為提供了條件。在監督缺失的情況下,管理層很容易根據自身的利益偏好來提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報告。

三、完善會計法律監督的措施

第一,完善法制建設,建立科學的監督體系??茖W的會計法律監督體系,能夠充分發揮各監管部門的職能作用,積極調動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的力量,提高會計監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首先,國家立法從全局利益出發,采取統一的立法原則和基礎,明確各監管主體的執法職責和權限,清晰各自的監管內容,理順相互間的關系。其次,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的配套實施細則,加快完善會計法律監督體系建設的步伐,真正做到會計監督有法可依。再次,要加大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和處罰力度,對違反會計法律法規的企業單位和主要負責人要予以公開披露和懲處,做到違法必究,以發揮社會警示作用。最后,正確引導和完善社會監督機制,保障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權利,維護監督者的利益,使會計監督透明化和科學化。

第二,改變監督方式,發揮政府監督的作用。我國政府享有對會計工作和會計人員直接管理權,這一管理模式忽視了會計行業社會化管理在會計監督中的作用,導致會計監督工作的僵化、低效率。筆者認為改變政府監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政府作為管理機關,要嚴格規范會計監督管理相關職能部門的職權范圍,協調各部門科學合理分工、各負其責、信息共享,有效避免重復監督帶來的資源浪費和損失,降低政府監督的成本,提高政府監督的質量和效率。二是通過制度設計和體制創新,建立可操作性強的政府會計監督長效機制,使監督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如可以通過體制改革賦予會計行業組織(如會計協會)部份管理權,利用行業自律管理來有效發揮會計監督的作用。三是建立信息時時共享制度,使財政、審計、稅務、工商、銀行監管和證券監管等相關部門提供的信息能通過授權及時查詢和共享,這樣既可以降低獲取信息的成本,也可提高會計監督的信息化水平。

第三,改變會計人員管理制度,提高會計監督有效性。目前,政府對會計人員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如組織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證書發放及繼續教育等方面,至于人事管理、職務晉升、工資待遇等則由企業單位決定,對會計人員的獎懲也不規范?,F行法規制度來看,會計人員應如何發揮會計監督作用缺乏相應的實施細則和激勵措施,從而弱化了新會計法賦予會計人員的監督職能。政府應著力改變會計人員管理制度,強化會計人員的中立者身份,確實發揮內部會計監督作用。首先,要加強諸如會計人員的人事管理、工資待遇確定、績效評價和獎懲、會計委派等方面工作,保證會計人員從業的中立性。其次,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已試點推行的會計委派制度的成果經驗,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措施,在兼顧國家和企業單位利益的同時,使會計委派制度科學化、制度化。再次,提高會計從業人員入門關,保證持證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熟悉會計相關法律法規,能夠真正發揮會計監督作用。

第四,健全內部控制,發揮內部監督的作用。我國企業單位普遍存在會計監督不力現象,問題在于企業單位對建立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不夠以及現有內部控制沒能有效實施。事實上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是發揮內部會計監督作用的重要保證。如何健全和有效實施內部控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財政部門作為會計主管部門,應加大對企業單位管理層和會計等相關人員的宣傳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內部控制實施環境,否則再好的制度也是形同虛設。二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大中小股東的投票權,防止大股東一人說了算,提高管理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