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屬性公允價值中財務會計論文
時間:2022-12-28 09:33:20
導語:計量屬性公允價值中財務會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公允價值及其使用條件
早在1961年,美國的MauriceMoonit教授在他撰寫的ARSNO.1中最早提到“公允價值”一詞,他提出的觀點是: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價格是一切計量屬性的基礎,其他計量屬性都是市場價格的衍生物?,F代公允價值概念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倡導的會計計量屬性,它面向的是未來,也是以市場為基礎,但它著重強調的是市場,是市場交易表達的獨立的判斷,把交換中交易的任何價格都包括在交換價值之中,其中包括公允價值。我國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采用的是歷史成本,采用其他計量屬性時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就世界范圍而言,公允價值的使用應當是以市場為基礎,它反映的是資產或負債的現時成本或現時價值,這樣交換價格才是初始記錄的恰當基礎。在實務中,使用公允價值屬性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交易是由兩個或更多的獨立主體(企業)之間進行的公平的交易。2、交換涉及的各主要交易主體的行為都是理性的。3、交易足夠活躍以證明所產生的價格是具有代表性。
二、公允價值的界定及其理解
我國在企業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這一計量屬性進行了闡述:“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計量?!边@一定義是什么意思呢?怎么去理解它呢?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一)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公平交易
所謂公平交易,它是指在不存在特別或特殊關系的當事人之間進行的交易,也就是說交易是在不具有關聯方關系的各方中發生的,即交易假定是在非關聯方之間進行的,買賣雙方都是獨立發生的行為。
(二)其次要理解熟悉情況的、自愿當事人
熟悉情況的自愿當事人也就是交易中自愿購買者和銷售者,這樣規定其目的在于:保證買賣雙方能夠對某項業務達成共識,以至成交而不至于使任何一方吃虧。自愿購買者指的是自愿的,而不是受脅迫的買受人。他們不會支付高于由熟悉情況的自愿購買者和銷售者組成的市場所達成的價格。自愿銷售者,也是指他們是自愿的,不是受脅迫才做出貨物脫手的行為,并不是急于在任何價格下會出售的銷售者,他們雙方交易都是理性地做出自己意欲的選擇。
(三)交換的金額
是指當事人之間進行的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資產交換的金額可以是購買一項資產支付的價格即入賬價格,也可以是銷售一項資產所收到的價格,即脫手價??傊?,是應當以公開活躍的市場上相同的資產和負債現行價為最佳估計數。
三、在我國引進公允價值的必要性
公允價值在我國經歷了從提倡階段到回避階段再又到目前適度引進階段。剛開始我國新中國成立之后,百廢待興,財務會計也提倡公允價值計量,但因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不完善,人們的認知能力沒有達到一定高度,它所依賴的市場環境并不能為企業提供真正的公允價值,并且資產和負債不存在活躍市場,人們對估值技術也沒有把握,因而它一度成為許多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重要手段,給國民經濟也帶來災難,因而國家只能選擇回避政策。隨著國際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各國交往加深,經濟貿易往來增多,我國資本市場也逐步走向規范。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產品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它們都被紛紛掛牌上市,新興金融資產形成了較為活躍的市場。各方交易更是需要一個互信的計量屬性來達成共識。這種交易環境為引進公允價值創造了條件。大量數據和理論分析顯示:公允價值計量結果和歷史成本計量結果差異雖然有遠有近,但差異較多的占大多數,特別是股權變更差異更大。這個數據說明公允價值計量擁有了肥沃的土壤,國內外的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公允價值計量是進步的,具有信息相關性的,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財務決斷,也適應了時展要求的。這樣公允價值在我國建立起了值得肯定和信賴的地位。所以現階段在我國引進公允價值是完全必要的。目前我國在投資性房地產、金融工具、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和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等交易或事項中謹慎地采用了公允價值進行計量。
四、我國應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當中的注意事項
在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階段,我國會計學人是比較謹慎的,他們多方考證,全盤分析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及利弊,交易各方的得失以及這些對經濟結構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和后果,再結合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公允價值應用的三個級次運用于我國的實踐當中,制定出我國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三個應用級次。也就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出現不同狀況下,人們如何按次序來確定公允價值。這三個級次是:首先,如果存在活躍市場的,以活躍市場中的報價作為他的公允價值;第二,如果不存在活躍市場的,就應當以交易各方達成一致的價格或是有第三方見證的雙方達成的市場交易價作為當前公允價值;第三,如果不存在活躍市場,而且也不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應當采用估值技術來確定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在這里要注意謹慎性原則:我國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并不是在每種交易和市場上都任用的,它的引用是適度、謹慎和有條件的。因為我國長期使用的是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市場經濟傳入較晚,還處在摸索和有待逐步完善階段,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價值,就會被某些人利用,鉆空子,使公允價值計量不能反映事實,出現公允價值實際并不公允的現象,反而給投機者提供操縱利潤的機會。
五、引進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前景展望及其局限性
公允價值是相對于其他計量屬性而言的,特別相對于歷史成本。我國歷史上的會計計量、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財務報表都是采用歷史成本計量的。資產的價值始終反映資產投入時發生的交易日的交換價格,即歷史成本,負債則反映債權人供給資金時的歷史收入,也就是收入是交易日按照實際交易時的數據來計量,反映的都是歷史的信息。而歷史是過去的情況,與面向未來的決策只是借鑒和參考,相關性不是很大。時代的發展,金融業務的創新,有不少衍生金融工具是交易雙方先確定承諾,條件明確,違約受罰,這樣意欲成交的雙方,在計量日根本沒有歷史成本可言,這就要以公平交易的市場調節來估計資產出售價格或是負債支付價格,這就是公允價值。這一點是公允價值的顯著特點,是歷史成本計量所不能及的。這種計量對于我國會計事業走向世界奠定了其礎,便于我國會計與國際接軌。但是公允價值計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主要是估價會發生偏差,因為估價跟參與估價人員的素質、技術、熟練程度、風險判斷、知識結構等息息相關,每個人的判斷可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有損會計計量反映的基本要求的情況發生。這些局限性可以從提高會計人員整體素質,提高會計人員的判斷能力上下功夫,從而來提高估價能力,還有一方面就是采取多方會談的形式,擷取眾家之長來增加估價準確度等等方式來減小局限性帶來的不準確性。
作者:熊愛梅單位: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機場建設竣工決算中財務會計論文
- 下一篇:工作過程導向下成本會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