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計準則盈余管理實證研究
時間:2022-08-05 09:54:45
導語:新會計準則盈余管理實證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部門在企業各個部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國家對會計也相當關注,在考慮到原有的會計準則已經不適應當前時代企業的發展,政府專門出臺了新的會計準則。該準則基本延續原有的準則,但是在很多方面做出了改動,避免某些企業鉆規則的空檔,做出損害國家利用的事情。新準則是老準則的加強版,填補了以前規則的漏洞,對企業起到的約束力更加強勁,因此也對企業盈余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填補漏洞這種事情是很難一蹴而就的,我們尚需要對新的準則造成的影響進行研究,以期望進一步的完善會計準則。
一、盈余管理的定義
盈余管理的定義在當下還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但是還是有一個認可度較高的說法:盈余管理其實就是公司里的部分人員為了獲取超出個人應得的利益,采用不正當的手段將公司的財務賬單進行虛報的一類管理行為。[1]一般來說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原因也確實是公司內部人員為了求得更多的財富,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時間里,公司財務作假并不是某些人出于個人的利益考慮,而是為了對外界的人起到一個誤導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公司經營不善時誤導外界。很多時候公司所能獲得的投資金額和受到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扶持力度的評判標準,就是公司的資金盈利狀況。公司為了獲得更多的外界融入資金,在一些情況下會選擇將外界的財務報表進行修改,達到誤導的效果。北大青鳥在之前就使用過這樣的方法,吸引外界投資。(二)公司經營良好時誤導外界。公司經營良好時,就需要上繳高額的稅收,上繳的越多,公司的實際純利潤也就越少,因此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公司可能會選擇虛報收入,以達到少納稅的目的,也就是俗稱的偷稅漏稅。十幾年前杭州有上百家大企業,但是交稅情況卻并不理想,這是因為很大多公司在稅收要求低的地區開設廠房以達到減少納稅的目的,再者就是運用盈余管理手段將所得利益隱藏起來,從而少納稅。
二、新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一)規范和制約作用。會計準則作用的主要對象就是企業的會計工作,以往的會計準則新增項目和改革項目都是針對企業盈余管理的政策。根據準則要求,公司的會計統計工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標準,對公司的資金流入流出以及金額明細都要做一個詳細的報備,做到賬目無缺漏,將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真實的體現出來。[2]新會計準則填補了原準則中的很多不足,因此約束力更強,能夠有效的避免一些盈余管理情況的發生。新會計準則做出的主要改進有這樣一條:禁止企業收受貨物的后進先出,甲方將貨物運送到乙方之時就需要將貨物的出售價格計算出來,作為甲方的收入報備到財務賬單上,這樣企業的賬單所反映的就是這段時間以來市場的貨物出售情況,企業需要根據這樣的賬單進行報賬和交稅。以前PT凱地公司能夠使用募資公司的套路進行盈余管理,但是在新的制度下也像中國平安一樣無計可施。(二)誘導作用。企業是否進行盈余管理是需要一個判斷標準的,現在對于盈余管理的定義還存在爭議,自然其判斷標準也是存在爭議的,新會計準則在避免原本準則下可能出現的數類盈余管理情況之外,還在某些方面為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條件。[3]拿其中一條規定舉例,新的會計準則中將企業資金支出類型分為研究和支出兩類,前一類資金需要被報備到企業賬單中,后一類資金在某些特殊要求成立時確要被當做企業的隱藏戰略資源。從規定本身來看,這樣的規則為公司資金的統計帶來了不小的便利,而且也能避免盈余管理情況的發生,但是從深層意義上來考慮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這兩類資金該如何去分辨,其次的問題在于企業的類型不同,開發的產品開發支出也就有很大的差異,對某類公司而言,開發資金一旦能夠被當做資本,公司賬面上作假就更加簡單,因此新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誘導作用。在新的制度實行前幾年,宏源證券公司的資金損益變化最大,達到了3.5億人民幣,損益越大實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高,如此大的損益基本可以確定該公司進行了盈余管理,除此之外,還要很多的公司如中興通訊等也有進行盈余管理的嫌疑。
三、結束語
我國的新會計準則在避免企業盈余管理這方面有很積極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該準則也為企業提供了不少的規則漏洞,這對企業盈余管理也存在一定的誘導性,相關部門應該對準則進行完善,將其中的某些概念做一個明文規定,將其中的主觀性盡可能的消除,讓有心之人無機可乘。
參考文獻:
[1]毛洪濤,吳將君.股權集中度與盈余管理相關性實證研究[J].財會通訊,2017(4):13-19.
[2]任春艷.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會計準則制定[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4,01.
[3]任春艷.盈余管理對會計準則制定的啟示[J].當代財經,2015(5):120-127.
作者:劉旸 單位:黑龍江中鐵龍禹石油有限責任公司
- 上一篇:醫院財務管理開展策略研究
- 下一篇:新會計準則企業稅務籌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