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專業標準體系框架構建路徑
時間:2022-06-14 09:02:37
導語:會計專業標準體系框架構建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網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全面普及,我國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在“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趨勢下,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也在面臨著改變,不過“互聯網+”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給會計專業帶來了挑戰,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育方式需要結合時展進行轉變,但同時也帶來了機遇,有助于會計專業教學體系的完善。線上與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課程體系,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本文結合當前“互聯網+”教育趨勢背景,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標準體系的構建帶來的影響進行了一個簡單的闡述,以期能為讀者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會計;課程體系;闡述
一、引言
會計專業的設置目標是培養一批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擁有良好道德素質和職業責任感的優秀人才,并能在進入社會后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社會做出貢獻。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有:成本核算、納稅申報、年報審計等專業技能?!盎ヂ摼W+”的時展趨勢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的構建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要求會計專業所構建的課程體系能夠與時展趨勢緊密結合。所構建的專業課程體系不僅僅是培養單一的專業性人才,而是要向人才發展的全面性轉變,能夠結合時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院校在對人才進行培養時,除了要提升專業教學效率外,還要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風險意識和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等。但是根據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發展情況來看,在人才培養尤其是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上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難以與當前時代的發展趨勢有效的結合。接下來,本文就針對這一問題詳細展開分析。
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標準體系框架組成
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進行課程體系構建的根本目的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好地促進學生專業能力和個人素養的提升,進而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在現階段的會計專業教學體系的框架構建中,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一)教師標準
會計專業教師之所以會被稱為“專業”教師,是因為會計教師的專業標準高。高職院校的會計教師既要是一名專業的會計人員,又要是一名專業的教師,這必然需要用一個科學的標準來進行檢驗和判定,只有達到院校的統一標準和要求,教師才可以正式踏上工作崗位。
(二)教法標準
教法標準指的是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來對所要教學的課程進行設計,從而使課程教學效果達到一個應有的高度。就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來看,基本都是以院校既有的課程設置為載體,在課程的新穎性和時效性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也不利于激發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興趣。
(三)學生發展
學生發展指的是從學生發展到一個合格的會計專業人員的過程。將會計專業學生培養為一個合格的會計從業人員,并以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等職業證書作為衡量依據,這一資格的認證自然也需要有一個國家統一的評判標準。但是,當前我國對這一標準評價還僅從理論上以考試的方式進行評價,相對比較單一,導致會計專業學生整體實踐能力還有待提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
三、“互聯網+”發展趨勢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與時展不契合
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在教學課程的設置上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會計專業的課程種類不夠豐富?;ヂ摼W時代下的會計專業教育不同于過去,不能只通過簡單的財務核算就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當前社會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對人才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專業人才不僅需要有過硬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能力,還需要有能夠將會計知識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能力,而目前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基本都忽略了這一點。
(二)缺乏必要的實踐教學課程
“互聯網+”時代下不僅要求教師有靈活的互聯網思維,還必須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來進行教學。許多教師在現代教學中還是采用過去傳統的板書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教學效率低下,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所能講解的內容有限,而且也不利于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枯燥的教學課堂上難免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此外,板書教學無法替代實踐教學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重要作用,缺乏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注定會被時代所淘汰。
(三)忽視了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
許多高職院校在教學中過分關注對學生的專業知識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個人道德素質的提高?!盎ヂ摼W+”時代下的市場環境相較以往更加復雜,學生在進入社會、踏上工作崗位后所面臨的誘惑也更多,這對學生的個人道德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同時也會直接決定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因此,高職院校在教學課程的設置中忽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是一個很大的漏洞。
四、如何在“互聯網+”趨勢下完善會計專業標準體系的路徑分析
(一)結合社會需求,豐富課程種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大改變了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將會計工作的工作方向由過去傳統的單一性的核算性質轉變為多方面的財務審計性質。會計從業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的工作內容也大大增加,比如要進行財務數據的分析,做出對風險的預測報告及決策意見等。而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的設置目的就是為社會發展輸送有用人才,因此,高職院校要想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愈來愈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保持核心競爭力,就必須要結合“互聯網+”時展需求,豐富自己的會計專業課程種類,不能再局限于傳統思維下的“核算教育”。改變對學生的培養思路和方式,制定出一套更豐富的會計專業教學課程,并與時展趨勢相結合,有助于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
(二)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
會計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最終的教學質量,因此,院校要想在“互聯網+”時代提升教學水平,首先就必須要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其次,院校還需要完善會計專業教師的教學評價機制。在過去的教學評價中,基本都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價,而這種評價也都局限于通過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來“一錘定音”,這種片面的教學評價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因此,在教學評價改革中,院校應該把學生的平時成績列入考核內容中,比如學生到課率,在課堂上的積極性等。最后,教學評價應該由單向轉變為雙向,既要有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還要加入學生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這樣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來說也會起到一種促進作用。
(三)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實踐教學
第一,高職院校要完善互聯網基礎硬件設施建設,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同于初高中學生在課堂上都比較聽話,所以對于課堂秩序的維持和把握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高職院校要加大資金投入,實時追蹤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在發現問題后能夠在第一時間進行解決和處理。第二,增加與課程相關的實踐教學項目。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需要用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來進行檢驗,因此,高校要滿足對會計人才的培養要求,就必須要根據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不同來進行方向劃分,針對各個不同的方向來設置不同的實踐項目。通過實踐項目的鍛煉,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教師在教學中的不足,有助于后續教學規劃的制定。第三,與校外企業進行合作。高職院校的教學經費畢竟是有限的,許多實踐項目的開展還是需要大量經費的,高職院校在負擔不了的情況下就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這樣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就業率。
(四)強化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
會計專業不同于其他專業,學生的個人道德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們的職業生涯。針對這一問題,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必須要將對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始終,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入手:第一,把課堂教育作為主陣地,開設專門的道德素質教育課程,教導學生要時刻把握好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之間的關系,并通過一些現實案例的教學來完成專業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有效結合。第二,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工具來完成職業道德教育,比如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來定期一些經濟普法宣傳文件,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觀看興趣,也能減輕教師的負擔。
五、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是自己學習生涯中第一次接觸到專業課程,因此,對于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就顯得尤為重要,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對于本專業的學習興趣,進而決定之后的學習效果以及未來的職業發展。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在進行課程體系的構建時,要結合時展趨勢,以“互聯網+”發展趨勢為背景,抓住機遇,直面挑戰,摒棄過去傳統的課程體系構建理念,調整對學生的培養方向與方式,豐富培養手段,強化教學能力,提升教學效率,從而更好地實現對人才的培養。本文首先介紹了大數據時代下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框架組成部分,然后分析了“互聯網+”時代下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中存在的幾點問題,并提出了幾條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但由于本人學歷以及能力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能引起社會學者和廣大同行的廣泛關注。
參考文獻:
[1]郭艷萍.影響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教學標準體系框架構架因素分析[J].商業經濟,2018(8):187-188.
[2]史真真.“互聯網+”概念下高職“課證融合”式課程體系設計——以投資與理財專業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16(6):81-84.
作者:劉洋
- 上一篇:民俗體育旅游產業SWOT分析
- 下一篇:科技期刊資源與鑄造企業知識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