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時間:2022-02-11 09:20:59
導語: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新課改以及素質教育的持續深入,教育領域已經得到了較為全面的發展優化,這也使得教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點關注。為了滿足社會對于專業人才的基本需求,就要積極主動地推動教學改革。基礎會計課程作為一種入門型課程,屬于高校內部會計專業學生必修的課程之一,其課程質量甚至還會影響到學生未來學習會計課程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這就需要在新經濟環境下,更好的促進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改革,確?;A會計課程的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能夠穩步提升。因此,文章首先對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原因加以明確;其次,對現階段基礎會計課程的主要教學特點展開深入分析;最后,提出新經濟環境下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新經濟環境;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具體措施
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原因
(一)核算對象的抽象化轉變
在傳統的基礎會計課程當中,其中主要的會計核算對象大多為那些以工商企業為主的資金流動。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大部分經濟業務交易的對象越來越抽象化。比如大數據公司在與客戶之間進行交易時,所提供的產品主要就是在互聯網當中存在的虛擬數據信息挖掘產品與分析產品,這部分產品以及服務由于客戶在取得時間、消費時間以及使用時間方面存在的差異,也會使得交易更加復雜,這也使得會計核算對象產生了較大的變化。
(二)經濟業務的重要作用
站在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實踐的角度上來看,在基礎會計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就在于學生很難理解經濟業務的實際意義。因此,基礎會計教學的核心內容就在于引導學生全面理解經濟業務,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為什么記錄等后續問題,根據學生自然形成的心理以及工作順序,在基礎會計的教學階段中對經濟業務核心理念進行全面的總結強化,以此為基礎來分析出一條具備著過程性特征的知識主線。而在這一基本前提下,對是什么以及為什么的陳述性知識進行總結,比如會計對象是什么、復式記賬方式如何有效解決記錄問題以及會計等式是什么等,通過這一條過程性的知識主線,能夠引出各類具備著陳述性特征的知識點,確保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思路來展開基礎會計理論知識的學習。除此之外,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的起點,需要建立在理解經濟業務框架的基礎上,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明確不同的經濟實務場景,以此來穩步提高學生對于新經濟環境的職業判斷能力。
(三)會計準則出現的變革
早在2006年,我國在基本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建立完畢后,幾乎每年的時間里都會對會計準則進行更新,這種更新更加趨向于國際方面的發展目標,符合新經濟時代中全球經濟一體化經濟的具體發展趨勢,同時,其也在潛移默化之間對高校內部的會計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比如2017年所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14號-收入》當中,就是根據新經濟業務的實際發展態勢而對實務內容進行指導以及安排,確保能夠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收入準則保持趨同狀態。這也說明了以會計準則作為基礎內容所展開的專業課教學對于教師的教學內容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需要積極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與話語體系,促進教師能夠在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形式等方面來適應國家化的培養需求。
現階段基礎會計課程的主要教學特點
(一)教學定位不夠準確
在現階段的大部分高校中,基礎會計本科教學的教學體系建設以及教學大綱,其都是圍繞著教會學生如何做賬為主,雖然站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效果的角度上看,這種教學方式并沒有太大問題,但長時間如此就會導致學生在技能層面很難與那些職業學校的學生之間拉開差距,其在對一些實踐能力較高的崗位應聘過程中,展現出的專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與職業院校學生并無二致。而引發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高校對于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定位產生了錯誤,僅僅只是要求學生明確那些基礎會計原理,并沒有提升學生對于各類經濟業務的理解程度。而在企業需求與社會需求的角度上來看,基礎的會計教學定位主要就在于培養各類管理型人才,但在新經濟環境所產生的影響下,傳統的基礎會計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理念已經很難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需求,也正是由于教學定位不夠準確,導致后續基礎會計教學中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以及教材內容很難培養出水平較高的專業人才,使得我國目前的會計教學與社會需求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二)基礎會計教學的內容過于單一
基礎會計教學的主要內容過于注重對一些會計學原理展開的講授,并沒有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去了解管理環境與經濟環境,這就導致會計人才結構在近年來的發展進程中呈現出一種較為單一的培養模式,過于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很難適應各個企業以及社會對于會計人才的基本需求,也會引發人才培養與需求之間不平衡的問題出現。由于高校內部的基礎會計教學內容傾向于對各類理論知識的學習,這就使其整體教學環境相對較為簡陋,教學條件也十分落后,這樣不僅很難培養出更加專業的會計人才,對于學生后續學習的廣度以及深度也會產生不良影響。而在新經濟環境帶來的影響下,一旦高校內部的師資條件以及設備水平落后,就會引發基礎會計教學質量較低等問題出現,并且新經濟環境下,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設備等方面如果沒有得到完善優化,就會使得培養出的會計專業人才很難滿足基本的工作能力要求,這會大幅度降低會計專業人才在新經濟環境下的業務操作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
(三)教學方式仍舊以教師講授為主
高校內部的基礎會計課程體系具備著較為顯著的規范性特征,其中專業知識的講授也會受到會計法規以及各種準則產生的約束,教師通常都會花費較多的時間以及精力來講解其中的原理、程序等多方面內容,但由于學生自身缺乏必要的實踐基礎以及對于各種經濟業務的理解能力,導致其在課堂當中很難與教師之間進行互動,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也往往都是教師單純的進行講解,學生也處在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中,這種以教師作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方式,一方面會逐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枯燥性以及單調性,另一方面還會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學生也很難根據自身對于知識的理解提出問題,課堂之中根本無法形成輕松的教育互動氛圍,這就對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
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利用新經濟業務仿真開展會計體驗式教學
在基礎會計教學的實際開展過程當中,需要利用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模式來作為課程管理的保障。為了更好的彌補在基礎會計實踐教學當中存在的各類不足以及客觀條件上出現的缺陷,就應當做好仿真教學內容,促進基礎會計教學的完善優化。而仿真教學主要就是指那些以現實世界中出現的真實活動為基礎,并通過數據庫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建立起的一種具備著較高仿真程度的虛擬環境,確保學生可以在其中更好的體驗到現實世界中的各種內容,并展開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在根本上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穩步提升。而進行業務仿真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基礎會計教學與現實世界之間有效連接在一起,而在當前新經濟業務逐步成熟的背景下,通過仿真教學模式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走進現實,進一步找尋出經濟業務所具備的本質。同時,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來說,仿真教學還具備著許多優點,比如教學更具質感、注重學生自主性以及教學成本比較低等,有利于學生自主識別會計要素與會計對象,充分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原則,并且這種教學模式,還能夠促進學生去接觸那些實際的東西,并通過親身參與的方式來與教師之間展開交流互動,在提高基礎會計教學生動程度的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其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虛擬仿真教學還能夠將實踐與理論有效結合在一起,將原本較為抽象的經濟業務知識進行具象化轉變,通過經濟業務的仿真就能夠將項目內容作為主要載體,比如填制原始憑證、解讀原始憑證以及填制記賬憑證等,以這種經濟業務的驅動模式來促進學生展開深入思考,將情景式學習以及探究式學習等全新的教學方式有效應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此來確保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除此之外,通過虛擬仿真教學的開展,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研究能力也會持續提升,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以及智能化教育的普及,都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適應新經濟業務發展的基本需求
基礎會計教學在本質上屬于一種具備著操作性以及規范性的學科,規范性也就意味著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大多都會將會計學原理作為基礎內容,并為學生詳細講解各種原理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前提等內容,但目前所采用的也只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而操作性對應著會計學原理,這是對各種經濟業務進行處理的基礎所在,但同時也服務于經濟業務,必須要采用會計領域當中的特有術語來進行記錄,并反映出經濟業務的基本需求,尤其是新經濟業務方面的需求。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把握好會計原理的同時,明確經濟環境所產生的變化,以及與會計學原理之間的互動交流,了解會計環境在不斷發展的進程中所出現的變革。而這些實踐知識根本無法在各種參考資料當中獲得,這就需要教師主動到企業或是會計師事務所當中展開考察,掌握第一手數據信息,并將其有效運用在會計基礎的實際課堂教學當中,豐富對應的教學內容。而為了培養出專業能力更強的學生,教師自身還要積極學習各種知識,不能僅僅局限在學習各類財會專業知識方面,還應當對交叉學科、新興學科以及人文通識等內容有所了解,使得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科學合理的引入各種案例,并對學科知識體系加以整合,引導學生在多個角度上對問題進行思考。
(三)以經濟業務為導向的教學內容改革
在基礎會計課程的講授過程中,要通過不斷的訓練來加大對于經濟業務的解讀力度,確保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來對原始憑證的內容加以描述,并進一步編制出經濟業務,使得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到什么是主要的會計對象,以及會計對象中涉及到了哪些會計要素,并建立起對應的會計科目內容,使得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經濟業務以及企業等內容,確保學生可以建立起現實性的概念。而在這一過程當中,最為重要的就在于對經濟業務這一內容的正確解讀,但其卻并非教學的最終目標,應當在不斷啟發的過程中適當引入對于會計原理的講解,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深入討論來提升學生對于各種內容的理解程度,并確保其能夠與經濟業務之間聯系在一起。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在思考會計工作的過程當中,明確記賬憑證、分錄簿的基本概念以及填制方式,并采用問題式的教學方式來代替傳統的陳述式教學模式,促進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瑞瑞,張秀華,尚麗.高校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模式的創新思考[J].作家天地,2020(14):116-117
[2]李春華.普通高?;A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35):177-178
[3]張志萍.關于高職基礎會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思考[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3):83-88
[4]鄭普.基礎會計課程“翻轉課堂”應用與思考[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1(2):55-58
[5]張佳虹.關于非會計專業會計基礎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3):252-253
作者:童永霞 明永紅 單位:武漢城市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部
- 上一篇: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開展措施
- 下一篇:賞識教育在中職教育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