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旅游產業論文2篇
時間:2022-12-17 03:08:03
導語:地方旅游產業論文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1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概念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轉型和升級主要指的是對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產品等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的表現形式及發展趨勢。目前,學術界對于旅游業的“轉型升級”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界定,更多依賴于2008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旅游業“轉型升級”的解釋。中國旅游局局長邵琪偉指出旅游業“轉型升級”,就是“要轉變旅游業的發展方式、發展模式、發展形態,實現旅游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轉變,由注重規模擴張向擴大規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轉變,由注重經濟功能向發揮綜合功能轉變,就是要提升旅游產業素質,提升旅游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旅游市場競爭力”。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對旅游業轉型升級給出的一個明確的解釋。在此解釋基礎上,本文結合目前國內旅游業的發展現狀,認為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是產業轉型與升級的有機結合,既包括旅游產業發展模式與發展形態的改變,也包括產業結構的優化與產業要素的提升。當旅游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程度之后,原有的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前社會、環境對旅游發展的要求,不能滿足游客不斷變化的個性化需求和體驗。因此,為不斷優化旅游產業結構、完善旅游產業運營機制、擴大旅游產業規模,就必須對旅游產業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可以是徹底改變原有的發展方式與模式,另尋出路,另辟蹊徑,也可以是在基本保持原有的發展方式與模式的基礎上,實現其結構的優化與要素的提升。
2河南旅游產業的發展基礎與轉型升級
2.1河南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
河南地形西部以山地為主,東部以平原為主,全省地形呈現西高東低的“山地—平原”過渡,旅游資源的分布也因而表現出自然、人文分布密集度不同的特點。在長期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全省旅游城市群體結構還未成熟,旅游城市發展顯現出鄭州的旅游核心地位進一步強化而周邊的城市旅游被邊緣化的趨勢;旅游產品分布呈現出“北重南輕、西高東低”的結構性不平衡,集散樞紐過于單一等現象??v觀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其總體上以人文產品為主,自然產品為輔;觀光產品為主,度假產品為輔;政府經營為主,社會經營為輔,體現了旅游發展初級階段的明顯特點。
2.2河南旅游產業的發展特征
目前,旅游業正逐步成為河南省現代服務業中的主體產業和促進河南經濟發展的動力型產業,對社會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近年來,隨著河南省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省內各大城市功能的不斷提升,河南旅游產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其具體特征主要表現在產業特征上,旅游經濟快速增長,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越來越大。多年來,旅游產業一直是河南省重點培育的七大優勢產業之一,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升河南整體形象做出了積極貢獻;市場特征上,旅游業市場接待規模和收入有了新突破,力爭到2015年實現全省接待海內外游客人數突破4億人次,旅游業總收入翻一番的目標;行業特征上,旅游產業體系日趨成熟,旅游基礎設施相對完善。
3河南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
3.1信息社會
當前社會是一個信息技術十分發達的社會,信息技術是旅游業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旅游業的信息密集性是推動信息技術在旅游業廣泛運用的根本原因,信息化促進了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的使用已滲透到現代旅游業的各個環節,它的發展和廣泛運用給旅游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使旅游業的深度、廣度和高度都得到長足的發展。河南作為中國中部經濟發展最快的省份,其具備良好的信息資源優勢,研究如何推動旅游產業的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旅游產業化,促進兩者的融合發展,成為河南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研究內容。
3.2休閑時代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財富的積累,人們普遍認為提高生活質量非常重要,強調要“為了休閑而工作”,認為通過努力工作賺更多的金錢,這樣就可以更好地進行旅游和休閑活動,就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質量,可以更好地享受人生。這種認為旅游和休閑是人天生就應該擁有的權利,工作只是為休閑活動創造經濟基礎的一種手段的休閑哲學意味著休閑時代的到來。休閑時代的到來,為河南旅游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拓展和提升的空間。
3.3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
2011年9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是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對加快河南發展、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帶動中部地區崛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多年來,旅游業是河南重點培育的七大優勢產業之一。在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提出“旅游立省”的前提下,已經把旅游產業的發展放到更加優先的地位來考慮,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來培育,為河南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強勁的發展基礎。
4河南省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利因素
4.1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河南簡稱“豫”,是華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搖籃,在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河南創造了非常優秀的歷史文化,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半壁江山——鄭州、洛陽、開封、安陽,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古文化之源。此外,河南省也形成了以太行、伏牛、桐柏——大別“三大山系”的旅游產品群,這代表了河南自然旅游資源的最高實力與全省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其中,伏牛山貫穿洛陽、南陽、平頂山三地,包括龍峪灣國家森林公園、白云山國家森林公園、老君山、重渡溝、老界嶺、寶天曼等。南太行山橫跨安陽、焦作、濟源地區,以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為龍頭,包括神農山、青天河、王屋山、萬仙山、林慮山、紅旗渠等;桐柏——大別山以過渡型氣候為特色,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擁有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的雞公山、南灣湖等。目前,河南省鐵路、公路、航空樞紐集聚于鄭州,形成旅游客流總量一枝獨秀,旅游發展遙遙領先。河南全省18個地級市,其交通區位都能夠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作為中國陸路交通的重要省份,河南省交通設施的建設和發展一直處于全國前列。
4.2中原城市群建設
城市群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生產要素逐步優化組合的產物,每個城市群一般以一個或兩個經濟比較發達、具有較強輻射帶動功能的中心城市為核心,由若干個空間距離較近、經濟聯系密切、功能互補、等級有序的周邊城市共同組成。自2003年開始,河南省建設小康社會規劃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建設。2009年,河南提出中原城市群“一極兩圈三層”的總體框架。發展城市群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河南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河南旅游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促進城市群內部各城市旅游業深入的發展。
5河南省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不利因素
5.1旅游基礎設施和整體旅游氛圍制約河南旅游快速發展
發展旅游需要良好的基礎條件和社會文化環境,良好的區域口碑、發達的經濟基礎、方便快捷的交通、結構合理、服務到位的旅游設施等都是促進旅游業快速發展的條件。但是,河南作為人口超1億的大省,其經濟、物質基礎仍然是制約河南旅游快速發展的瓶頸。在目前旅游業新的發展階段,河南所特有的傳統區位和交通優勢也已經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掣肘。
5.2河南省城市認知度低,城市旅游形象不鮮明
城市的知名度在影響旅游者出行決策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形象是城市內在歷史底蘊和外在特征的綜合表現,是城市總體特征和風格的體現。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助推器。通過調查可知,河南省內除了鄭州、洛陽、開封知名度相對較大外,其他城市知名度較低。與國內其他旅游城市相比,差距更為明顯,即使是省內知名度較大的鄭州,與北京也相差十幾倍。
5.3河南省旅游產品多以觀光為主,結構單一
目前河南旅游產品發展處于初級階段,除鄭州、洛陽等地,大部分旅游產品還停留在觀光階段,度假、商務、會議及療養等旅游產品類型比例小。
6實現河南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6.1實現旅游主體多元化發展
旅游業的轉型升級,首先是產業主體自身的轉型發展和自我突破。實現河南旅游主體多元化發展,首先要實現產業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我省旅游投資主體逐步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民間資金、境外資金、金融資金和政府資金等多方面投資、多方式進入,多渠道投入的旅游投融資機制正在逐步形成。而且,河南省旅游投資還逐步側重于旅游基礎設施、景區、旅游飯店等方面建設。其次要實現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著管理體制的創新。目前,河南省旅游管理體制主要依賴于各級旅游局等政府部門,難以對全省范圍內的旅游業發展進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因此,必須要通過管理主體多元化進行旅游管理體制改革,強化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功能,加大行業自律和監督的作用。
6.2實現旅游產業融合化發展
產業融合是當今國際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是實現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河南省應以市場化為基本取向,依托古都、名勝古跡、武術、雜技、魔術、民俗等資源,推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打造全國乃至世界聞名的功夫文化、祖根文化等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使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形成較大規模和較強的綜合實力。
6.3實現旅游空間多態化發展
旅游業的轉型升級在外部空間形態上逐漸形成多態化的產業格局。河南省要實現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必須加快中心城市建設與發展,在中原城市群理念的指導下,加快鄭州都市區建設,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推動省域中心城市加快發展,促進中心城市組團發展。在此基礎上,增強河南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實現旅游產業空間多態化發展。
作者:郭二艷單位:河南農業大學林學院
第二篇
一、制約平安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缺乏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平安縣文化、旅游分別由文體廣電局、經商局管理,各自職能、權限的不同,難以將文化與旅游通盤考慮,統籌安排,難以做到對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統一挖掘、整理、研究、開發,存在著條塊分割、活力不足、利益沖突等問題,文化與旅游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難以形成。二是文化旅游合作領域不寬。平安縣的基礎建設項目,尤其是旅游建設項目實施力度不大,有的建設項目存在著重資源輕內涵的現象,沒有將厚重的平安文化開發為旅游項目。有的項目由于對文化資源挖掘利用不夠,品種少,層次低,難以對游客產生持續吸引力。三是具有平安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不夠,真正讓游客融入其中的參與性、娛樂性、體驗性項目不多,缺乏有轟動效應和市場帶動力的產品。四是政策扶持和激勵機制不銜接。受財力的制約,財政扶持的力度不大,直接導致了文化旅游基礎建設滯后,基層單位缺乏正常運行經費,公共服務功能被弱化,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參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不高,影響了文化旅游創作的原動力。
二、對平安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1、進一步創新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
一要把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上升為戰略性高度,切實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工作,成立由相關部門領導組成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全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規劃、協調、組織、指導工作。明確各成員單位的職責和任務,并將其列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建立獎懲機制。二要加快文化、旅游、餐飲等領域的民間組織、協會組織建設,發揮其中介組織在人才、資源、資金、技術、運營等方面的監督、協調功能,服務文化、旅游產業健康發展。三要堅持政府主導和民間社會資本參與相結合,按照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建立產權明晰、機制靈活、投資多元的運作機制.引導和扶持縣內外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參與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建設。
2、進一步完善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規劃
按照平安縣打造文化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和鄉村旅游度假區的戰略定位,從全縣文化旅游資源的實際出發進一步完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和重點景區景點建設規劃,并與城市建設規劃相銜接。把古驛平安的歷史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城市建設之中,彰顯平安特色,為旅游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推動文化、旅游、城市建設協調發展。
3、進一步打造平安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品牌
重點實施好“六大”旅游產業,即:以資源優勢建設觀光旅游產業,以文化內涵建設人文旅游產業,以民族風情建設特色旅游產業,以民間手工藝古建筑建設欣賞旅游產業,以特色餐飲文化建設品味旅游產業,以河湟石等為主建設奇石文化旅游產業。重點要打造好平安消夏文化廣場、平安文化藝術節、民間曲藝、刺繡等文化品牌的同時,充分挖掘平安歷史文化特色,打造“古驛平安”“中華平安壇”“中華平安塔”“平安古驛博物館”等特色歷史文化產業,開發種類多樣的驛站文化產品,使平安真正成為游客體驗古驛文化的驛站。
4、進一步加大文化旅游產業項目的實施力度
一是加快以農家樂為主的綜合餐飲接待服務中心建設。如三合鎮瓦窯臺村可推出具有藏族風情和獨具風格的農家樂,開發具有鮮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千層餅、春卷、鍋盔、山野菜、酸奶等風味小吃,打造平安美食系列品牌。二是加快影視、書籍、當地民歌、地方曲藝、民歌小調、刺繡、繪畫等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實施文化品牌戰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鎮、名村、名人、名品,推出一批具有平安特色的旅游影視作品及相關旅游紀念品等配套產品。三是加快文化、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完善人才規劃、培養、使用、引進、管理方面的機制,并盡快出臺配套政策,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四是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引導基層群眾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活躍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尤其要恢復和啟動傳統的民間廟會等節慶活動,如平安傳統的中秋物資交流會是影響力較大的盛會,有必要恢復和開發。五是旅游、交通等部門協調作戰,加快一日游旅游線路的開發,既可以讓游客在較短時間內通過走平安路、進平安門、敲平安鐘、擊平安鼓、摸平安鼎、賞平安景、品平安富硒飲食等系列活動來了解、認識平安。
5、進一步強化文化旅游宣傳,做亮文化旅游品牌
大力推介和宣傳好平安多元文化,是加快旅游業發展的基礎。不斷強化宣傳推介活動,借助大美青海的品牌效應,加大吉祥平安的宣傳工作力度,逐步與周邊縣市建立起旅游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優勢互補、客源互送的長效機制。同時,充分發揮電視、網絡、報紙等現代傳媒手段和節慶活動,大力宣傳“高原硒都”“古驛平安”品牌。要制作內容翔實統一的圖片、圖冊和視頻等宣傳資料,尤其介紹縣情、民俗民情和景點景區的宣傳資料要統一口徑,宣傳內容既要尊重客觀歷史,又要達到吸引人、教育人的目的。
三、總結
平安縣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要乘勢而上、積極作為,形成具有平安文化品位、體現平安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發展格局,初步建立起定位準確、優勢明顯、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文化旅游產業框架和良好的文化旅游發展環境,使平安成為名符其實的海東旅游集散中心和鄉村旅游度假區。
作者:宋莉單位:青海省平安縣文體廣電局
- 上一篇:會計師事務所管理會計論文
- 下一篇:淮安文化旅游產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