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

時間:2022-11-26 11:09:24

導語: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

摘要:立足常州旅游業現狀及機遇,針對產業升級面臨的挑戰,借鑒境內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成熟經驗,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全面實施“旅游+”戰略,探討旅游產業融合的路徑,消除產業融合障礙,促進旅游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旅游產業;產業融合;“旅游+”;常州

2017年,“旅游+”概念寫入中央一號文件;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組建了文化與旅游部,“文旅融合”進入國家層面。常州旅游業應以此為契機開始新的篇章,進一步加快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旅游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1旅游產業融合研究綜述

旅游業具有較強的產業滲透性和融合性。旅游產業融合是指旅游產業內部不同行業之間或者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相互滲透交叉、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一個新產業的動態過程。近年來,旅游產業跨界融合的發展跡象明顯,“旅游+”新型業態陸續出現。關于旅游產業融合研究逐漸成為熱點之一,尤其是2012年后,文獻大量出現,研究主要體現在旅游產業融合機制、路徑、產品、對策等方面。1.1融合機制。徐虹(2008)在產業融合分析基礎上,對旅游產業融合的概念進行了初次界定,提出了旅游產業融合的主要障礙:制度障礙、能力障礙和需求障礙。陸林等(2011)分析了我國旅游產業融合的幾個基本論斷,對旅游產業融合的基礎和前提作了系統分析,提出了旅游產業融合的實現方式與機制。高凌江(2012)、趙蕾(2015)認為旅游產業的強關聯性決定了其天然融合屬性,市場需求變化、企業內驅力、技術創新等都屬于融合動因。1.2融合路徑。學者們普遍認為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遷是兩條關鍵的路徑。麻學鋒等(2010)從內容方面指出了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的四種路徑,即資源、技術、市場和功能融合。高凌江(2012)根據各產業自身功能、技術優勢不同,歸納了旅游產業與不同產業融合的四種途徑:模塊嵌入式、橫向拓展式、縱向延伸式、交叉滲透式。1.3融合產品。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上,如張冰(2017)、周蕾(2016)、曲景慧(2016)、何祖星(2016)、羅棟(2015)、付業勤(2014)分別探討了體育、農業、文化產業、運動休閑、演藝產業、會展行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策略。從融合產品看,研究涵蓋了第一、二、三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其中以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研究居多。1.4政策選擇。學者們利用產業融合的理論,從健全政策法規、激勵企業主動參與、搭建信息交流平臺、鼓勵技術創新、引導需求拉動、發展利用教育等方面擴大旅游產業融合的廣度、深度、創新度。1.5常州旅游產業融合。關于常州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成果較少。李云(2013)分析了常州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互動的現狀,陳敏玉(2015)分析了發展文化創意旅游的可行性因素,朱海軍(2015)分析了體育旅游資源,洪燕云、演克武(2016)從重點行業和熱點領域兩個方面探討了“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目前研究較少有關于常州旅游產業融合的研究。旅游產業發展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理論與常州旅游產業現狀相結合,提出具有常州特色的旅游產業融合策略,對常州旅游業轉型升級有重要意義。

2常州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意義

2.1推進旅游產業創新發展?!冻V菔新糜我巹潯分刑岬健奥糜萎a業融合發展程度較低,旅游業態創新不足”。產業融合是一種新型的產業創新方式,推進“旅游+”,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克服旅游資源過度開發、旅游資源不足的弊端,使旅游產業發展空間不斷擴大,為旅游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創造條件。2.2帶動城市綜合治理水平提升?!蛾P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首次明確了旅游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定位。2016年,總理將旅游定位為“五大幸福產業”之首。據測算,我國旅游相關的行業超過110個。實施“旅游+”戰略,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有機整合區域資源和融合發展相關產業,從全要素、全行業、全過程、全方位、全時空、全社會、全部門等角度全面推進旅游產業發展,有效發揮旅游業在促進產城融合、區域協調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

3常州旅游產業升級面臨挑戰

經濟新常態、消費需求升級、信息技術變革背景下,常州旅游業面臨主要挑戰有三點。3.1區域旅游競爭加劇要求旅游業產城融合。常州旅游業發展面臨周邊地區城市強有力的競爭壓力,尤其是常州的主導產品主題公園的建設與發展面臨周邊城市強大的競爭壓力,亟需強化旅游產品特色與優勢,增強旅游發展后勁和旅游綜合競爭力。3.2旅游資源有限要求旅游產業多元融合。常州旅游資源開發強度較高,未開發旅游資源存量少,資源種類單一。現有的主題公園(中華恐龍園、嬉戲谷、春秋淹城)主題均為游樂型,目標顧客群體比較接近,多為年輕人。能吸引消費能力較強的家庭群體的旅游產品甚少。3.3消費者需求多元化要求旅游產業提質增效。大眾旅游時代,消費者需求個性化凸顯。旅游業發展經歷了觀光旅游、休閑旅游向著體驗旅游轉變。旅游產業要融合多種要素,豐富顧客多重旅游消費體驗,提高產業的吸引力。

4常州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

立足常州旅游業現狀及機遇,針對產業升級面臨的挑戰,借鑒境內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成熟經驗,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全面實施“旅游+”戰略,探討旅游產業融合的路徑,消除產業融合障礙,促進旅游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1)主管部門拓展“旅游+”的視野,學習先進模式。旅游主管部門要研究、學習、考察境內外旅游業發達地區經驗,加強旅游合作,引進臺灣民宿業、新加坡休閑業、美國主題公園等產業模式,實現旅游業跨越發展,為常州旅游業立足長三角、輻射全國、放眼國際市場奠定基礎。探索以下發展模式。貓空纜車為代表的“旅游+茶產業”的城市休閑發展模式:到“貓空”喝茶品茗,是臺北精致化休閑的流行時尚。溧陽茶園可以通過茶期開設觀光專列,營造獨特的觀光休閑品茗之旅。誠品書店為代表的“旅游+文創產業”發展模式:在原市中心南大街區域、科教城區域引進文創產業,將“建筑+文創+休閑+旅游”融合,提高城市審美品位;借鑒誠品書店的發展模式,在半山書局、大眾書局基礎上,資助一批人文氣息濃郁的特色書店,打造“千載讀書地、書香韻常州”的文化名片。日月潭/墾丁/阿里山為代表的“旅游+民宿+休閑”發展模式:提高市民休閑水平,增設休閑設施,提高城市綠化水平,建設街心公園。大力促進休閑旅游發展,完善休閑基礎設施,鼓勵社會各界休閑活動設計(室外登山、徒步、單車騎行、書吧、茶吧);構建城市休閑環境,增加城市綠化、休閑氛圍營造。淡水為代表的“旅游+交通”發展模式:建設城市慢行系統、旅游景區布局慢游網絡,環山沿水拓展騎行道、步道。(2)地區發展樹立“旅游+”的理念,促進城鄉融合。大融合才有強旅游,強旅游增強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以“旅游+新城城鎮化”,促進城市轉型發展,以“宜居宜業宜游”為目標,打造城市旅游休閑區,提升“食住行游購娛”的品質;挖掘融合城市旅游相關元素,將旅游與文化創意、休閑、交通、體育等現代服務業相結合,促進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建設。以“旅游+農業現代化”,帶動美麗鄉村建設,推動旅游扶貧。依托當地生態條件、產業基礎、資源特色合理規劃,重點推進鄉村特色民宿,豐富鄉村旅游內涵,增強美麗鄉村的吸引力,將金壇、溧陽的青山綠水建設成山水田園休閑與養生度假旅游目的地。(3)增強行業企業“旅游+”的能力,掃除政策障礙。創新旅游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協調管理機構,掃除制度障礙。鼓勵恐龍園、嬉戲谷、景尚旅業等龍頭企業以特色小鎮為抓手,拓展旅游產業鏈延伸;引導華怡明都、海聯、富都等本土酒店管理公司向醫療康養轉型;大力支持小微旅游企業在鄉村旅游、民宿發展、文創產業等領域的創業活動,吸引工業、農業、現代服務業與旅游融合發展,共創新業態。將文創與住宿業相結合,設計特色主題民宿,增強旅游者的逗留時長,拓展旅游深度。(4)創新導向發現“旅游+”的契機,尋找產業融點。企業是融合的主體,是具體的執行者,旅游產業融合的內驅力是企業的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從資源、技術、市場、功能四種融合路徑著手,通過“旅游+文化創意”實現資源融合、“旅游+信息化/VR/AR”實現技術融合信息化、“旅游+休閑農業”實現市場融合、“旅游+體育/康養/研學”實現功能融合,多方位實現旅游產業融合。鼓勵企業提供更多優秀的高品質旅游產品,在企業文化、經營管理、營銷推廣等方面的創新實踐,布局大旅游,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樂游常州”體系,全力推進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設。(5)共建共享倡導“旅游+”生活方式,創造市場需求。通過行政文件、政策引導,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鼓勵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引導職工靈活安排休假時間,為市民提供錯峰出游的機會。實施“旅游+互聯網”戰略,運用12301平臺,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挖掘游客個性化需求,實施精準營銷。設計旅游宣傳頁,合理組合旅游線路,在服務區、旅游集散中心、核心景點進行發放。加強市內旅游推廣,倡導“旅游+”的生活方式,提高市民共建共享的積極性,讓旅游建設成果惠及廣大市民,讓人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增加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到2020年城鄉居民年均出游5次以上”的指標。

參考文獻

[1]徐虹.我國旅游產業融合的障礙因素及其競爭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學,2008(8).

[2]麻學鋒.旅游產業融合路徑分析[J].經濟地理,2010(4).

[3]程錦,陸林,朱付彪.旅游產業融合研究進展及啟示[J].旅游學刊,2011(4).

[4]高柳珍,崔文娟.“印象•劉三姐”旅游產業融合模式的發展研究[J].中國商貿,2011(31).

[5]盧紅梅.我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15(61).

[6]嚴偉.旅游場域視角下的旅游產業融合度實證研究[J].社會科學家,2015(1).

[7]陳紅玲,陳文捷.基于新增長理論的廣西民族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3(4).

[8]梁坤,杜靖川.旅游產業融合視角下的動漫產業園區多維價值研究[J].商業研究,2013(12).

[9]張冰,余可.“互聯網+”視域下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策略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4).地區

作者:許艷 單位: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