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時間:2022-05-06 09:04:37
導語:鄉村旅游生態補償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黨的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鄉村產業融合不斷強化的基礎上,鄉村旅游發展將成為鄉村振興的極大動力,由此對旅游地生態環境及補償問題的研究更加具有社會意義和生態經濟價值。本文從游客支付意愿視角,以江蘇省蘇州市明月灣古村為案例地,采取文獻分析和實地問卷調查分析的方式,參照相關研究理論與方法,測算受訪者生態補償意愿值(WTP),為探索鄉村旅游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路徑提供依據。
[關鍵詞]鄉村旅游;生態補償機制;游客支付意愿
1研究背景與目的
1.1研究背景
黨的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對“三農”工作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鄉村旅游地生態補償的研究更加具有社會意義和生態價值。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等。同時表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尊重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江蘇省蘇州市經濟發展一直走在我國前列,人們平均生活水平較高。目前,蘇州市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目標是推進村莊間貧富差距收斂,加快傳統村落擺脫貧困的進程。但很多傳統村落采取粗放式發展方式,使得鄉村旅游地區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因此,蘇州市鄉村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與環境保護成為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蘇州市鄉村旅游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顯得尤為重要。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發展鄉村旅游被認為是實現產業振興、文化興旺的重要內容,鄉村旅游能有效帶動鄉村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但一些鄉村存在過度開發現象,尤其在鄉村建設中缺乏因地制宜的合理規劃,對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1]。本文以蘇州市金庭鎮明月灣古村為例,通過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態補償制度,使鄉村旅游成為促進社會和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
2蘇州市金庭鎮明月灣村概況
蘇州市金庭鎮明月灣古村落得名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與西施在此地賞月,因而把這里命名為明月灣。明月灣古村在唐代就已經聞名遐邇,白居易、陸龜蒙等詩人都曾來此地并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明清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商幫的興起,大批明月灣村人加入洞庭商幫,靠經商致富?,F階段,明月灣古村落面積約9hm2,有常住居民400多人,多靠種植花果、經營農家樂為生。明月灣村落的保存從2000年西山鎮被評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開始,2003年又開始對古村落開展保護整治工程。明月灣村分別在2005年、2006年、2007年被評為蘇州市首批控制保護古村落之一、江蘇省歷史文化名村以及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3游客支付生態補償的意愿調查分析
3.1問卷設計與調查
本研究通過對明月灣村及其周邊村落的游客和居民采用經濟學中的條件估值法(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CVM),即以問卷調查數據為基礎,測算出人們的生態補償支付意愿[2]。本研究調查地區為蘇州市金庭鎮明月灣古村,調查對象為明月灣村及其附近村落的游客和居民。由于支付意愿評估法理論的調查過程存在主觀性,易產生各種偏差,使評價結果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受到影響,本文通過構建4個維度、18個影響因子來調查生態補償中游客支付意愿的影響因素[3],因此將調查問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游覽基本情況的調查。通過對旅游活動中游客的游覽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以便于后續結合游客的游覽類型和行為特點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該部分的研究內容包括游覽目的、交通方式、停留時間、鄉村旅游頻率、游覽項目、花費類型、花費金額和重游意愿等。第二部分是支付意愿的量表調查。游客或居民在旅游活動中的不同感知,會影響其進一步參與生態補償的意愿,因此通過調查受訪者對于利益主客體的認知、知覺行為控制、環境認知、社會要素四維度方面的認知情況來評估受訪者對于明月灣村的生態環境認知程度和數據可信程度。除此之外,還包括受訪者的支付意愿、支付形式、支付金額、資金用途和不愿意支付的原因等方面的調查。第三部分是游客個人基本信息的調查,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地、職業、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等方面的調查。通過了解游客受教育程度、職業、月收入等信息,進而分析其對生態補償支付意愿的影響。本次正式調查問卷共發放448份,其中24份為無效問卷,實際有效問卷424份,有效率為94.6%。采用SPSS24.0軟件對問卷數據進行分析。
3.2人口統計學數據分析
對于問卷被調查者個人信息部分的具體數據分析總結如下。被調查者的性別比例較為合理,女性占58.49%,男性占41.51%;年齡構成以青年人為主,其中21~30歲最多,占62.27%;學歷構成以大學本科/大專為主,占83.02%;被調查者的收入在1000~2000元的占43.40%,2001~3000元占28.30%;被調查者的常住地以蘇州市本地占多數,占比為64.15%(見表1)。這些數據表明各個統計變量的分布情況較合理,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合理性。
3.3描述性統計分析
3.3.1游覽情況分析。明月灣村以歷史人文景觀為基礎進行建設,駕車前來的游客占比60.38%,游客在景區停留時間大部分不超過半天,游玩2~4h的游客占比最高(41.51%)。在明月灣村旅游項目中,游客基于欣賞風景的體驗,還參與了諸如采摘水果等農趣體驗、參觀人文古跡等旅游體驗,被調查者出于旅游體驗目的前來的占26.42%,其次是出于健身康養的目的,占20.76%。關于是否愿意再次前來景區游玩,71.70%的被調查者表示愿意前來,只有3.77%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愿意再次前來游玩。3.3.2游客對生態補償的支付意愿統計分析。不同的受訪者對村落旅游的體驗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認知程度不同,在此基礎上,受訪者還會考慮其自身實際情況和意愿后進行選擇[4]。統計分析調查得到的數據發現,83.02%的受訪者有生態補償支付意愿,占受訪者人數的較大比例,而不愿意支付一定費用的受訪者僅占16.98%(見表2)。在不愿意支付一定費用的受訪者中,有75.0%的受訪者認為已納稅,應由政府或當地人來出;62.5%的受訪者表示懷疑或否定生態補償效果;50.0%的受訪者認為其經濟能力有限,不想再多支付;37.5%的受訪者希望通過其他方式參與當地的生態補償;只有25.0%的受訪者認為當地游玩體驗質量不值得支付(見表3)。在所有愿意支付一定費用用于生態補償的受訪者中,72.73%的受訪者愿意以“景區部分商品標明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環境保護”的方式支付費用,其次是56.82%的受訪者愿意以門票形式多付費用于生態補償(見表4)。而對于支付的生態補償費用使用方面,79.55%的受訪者認為應優先被用于鄉村水資源保護和當地綠化植被維護方面,其次是56.82%的受訪者支持優先用于鄉村道路建設(見表4)??梢娛茉L者最為關心的還是鄉村生態建設,也體現了建設生態補償機制的必要性。
4生態補償機制構建建議
通過對明月灣村游客進行問卷調查,結合分析結論及相關生態補償理論,發現該地區具備建立旅游生態補償機制的條件。因此,本文從旅游生態補償責任主體、客體、補償途徑等方面為明月灣村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提供參考建議。首先,結合國內外相關案例研究及對明月灣鄉村旅游現狀的問卷調查分析,可以發現由于游客的支付意愿與對生態環境保護認知呈正相關,絕大多數游客較為認同生態環境保護是自身需要承擔的責任,并且有83.02%的游客愿意多支付資金用于生態補償。根據生態補償中“誰受益誰補償,誰使用誰補償”原則[5],以游客為主體的旅游生態補償是切實可行且有必要的。其次,根據對旅游生態補償客體的分析及結合明月灣村生態環境的具體情況,可以將其分為對當地居民和對村落生態環境的兩種補償對象[6]。而問卷分析結果顯示,發現游客往往對當地居民的補償不甚在意。因此,本研究認為需要在對當地居民進行生態補償這一問題上更加關注,以確保旅游生態補償的全面性。在補償途徑方面,本文認為可以通過加強生態補償管理、成立相關管控部門、完善生態補償評價體系以及鼓勵公眾以多種形式參與生態補償等方式,為生態補償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和動力[7]。
5結語
在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旅游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8]?;诖?,本文以蘇州市金庭鎮明月灣村為例,試圖探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以協調鄉村旅游中的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使鄉村旅游成為促進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9]。本研究從游客支付意愿的視角出發,運用CVM法,對鄉村旅游中游客生態補償的支付意愿與游客個體特征進行分析。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從游客支付意愿入手,估算出鄉村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進而構建出切實的鄉村旅游生態補償機制,為后續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當然,本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以明月灣村及其附近村落為對象開展問卷調查時,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樣本數量有限,無法全面體現游客的行為特點和認知情況,造成分析結論的主觀性較強,未來需通過擴大有效受訪群體的樣本數量,取得更加精準和客觀的數據。
參考文獻
[1]AbbyLiu.Tourisminruralareas:Kedah,Malaysia[J].TourismManagement,2006(5):878-889.
[2]李凱,沈雯,黃宗勝,等.基于AHP與CVM法的喀斯特傳統聚落旅游資源評估研究:以貴陽市青巖古鎮為例[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18(1):50-55.
[3]蔡邦成,溫林泉,陸根法.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理論思考[J].生態經濟,2005(1):47-50.
[4]楊主泉.基于游客支付意愿的旅游生態補償研究:以桂林市陽朔縣為例[J].學術論壇,2015(5):64-69.
[5]DolnicarS,LongP.BeyondEcotourism:TheEnviron-mentallyResponsibleTourismintheGeneralTravelExperience[J].TourismAnalysis,2007(4):503-513.
[6]霍巧紅.論鄉村旅游生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37-38.
[7]鄭月月.基于循環經濟理論的森林旅游生態補償機制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7:16-17.
[8]王國華.森林資源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及補償方式[J].林業勘查設計,2008(1):37.
[9]盧佳歡,陳森,朱夢旗.扎龍自然保護區游客的生態補償支付意愿研究[J].生態經濟,2018(7):208-214.
作者:陳鈺瀠 單位:蘇州科技大學
- 上一篇:計算機應用技術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
- 下一篇:抖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