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論的范疇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3 09:34:00

導語:價值論的范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價值論的范疇研究論文

摘要】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從其產生到現在已經有百余年的歷史,并不斷顯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這不止與其在生產力領域和生產關系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有關,而且離不開其本身科學和嚴謹的分析。《資本論》深入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得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一般規律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無產階級必然勝利的歷史趨勢。由于<<資本論>>是馬克思在批判的繼承前人的成果之上,通過自己對大量素材的搜集和利用,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得出來的,所以它的研究成果對指導我們的今后的實踐有重要的意義,并且其研究方法也對我們今后分析問題、論述問題提供了指南。

關鍵字資本論價值規律商品勞動力商品

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面世已有一百多年了。這一百年來,有眾多的西方經濟學家對馬克思學說提出了質疑,也經歷了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考驗;一百多年的歷史變遷使得人們對馬克思理論是否還能說明當前問題而感到懷疑。這些,都逼迫我們必須從頭來考慮馬克思理論中過時的部分是什么,還繼續說明現實問題的是那些。只有對馬克思當時的理論做出揚棄,才可以說是掌握了馬克思理論。因為馬克思認為關于社會問題的真理是發展的。

在國外經濟學界,《資本論》被公認為是一部引起爭議最多的著作幾乎所有國外的大經濟學家,都沒有忽略《資本論》的存在。西方主流經濟學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下回避了市場經濟中的矛盾和沖突,《資本論》中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論等學說,卻揭示了市場經濟中的矛盾和沖突,觸到主要憑借財產所有權生活的人的痛處,這也就是為什么這兩個理論會在經濟學家當中引起那么多的爭議的原因。本文主要是對勞動價值論做出一些探討。

勞動價值論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起點和理論基礎。早在19世紀,就有站在馬克思對立面的資本主義學者提出:《資本論》的邏輯是如此嚴密,以至于只要承認他的勞動價值論,就不得不承認他對資本主義最終歷史命運所做出的結論。由于馬克思在其主要著作中從來沒有對其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做過明確的概括,而且我國政治經濟學的各種教科書也從未有過具體說明,因此,我首先明確一下這個問題,在限定的范圍內來討論這個問題。如果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是什么都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統一的認識,也就根本談不上對它的深化認識和研究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應包括以下內容:(1)商品二因素學說;(2)勞動二重性學說;(3)勞動和勞動時間學說;(4)價值形成學說;(5)價值規律學說;(6)價值變形學說;(7)勞動力商品學說。這里主要是分析價值的形成和社會財富的分配。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邏輯結構可以概括為兩個前提(A和B)和一個結論(C)。A:“商品”規定為用來交換的具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B:“價值”定義為一切商品的共同屬性或共同尺度;C:抽象人類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從前提A和B出發必然導出結論C,其意義主要在于說明創造價值實體的只能是抽象勞動,對兩個前提的任何背離則往往陷入非勞動價值論。簡明地說,兩個前提A和B是結論C的充分必要條件。現在的問題是,這兩個前提是否正確呢?我們對馬克思的理解是否正確呢?到底什么才算商品和價值如何定義的問題一直以來都在困惑著經濟學家。根據傳統的說法:商品是實物形態的,而活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但是我們卻發現,這中理論和現實有極大的矛盾。如果商品必須是實物形態的,那么我們就解釋不了眾多的第三產業者工作的意義;另一方面,如何解釋資本、土地、管理以及科學技術在價值形成中的作用也是一個艱難的話題。一般的看法認為,分配的方式應該是按勞分配的。所以價值的形成決定了分配。但是現實中,我們所見到的卻不是這么簡單。憑借財產所有權參與分配的現實使很多人對價值的形成產生了迷茫。于是就陷入了一個困惑——價值的形成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只有人的勞動創造出價值?還是生產中的各要素都對價值的形成做出了貢獻,都創造了價值?這是這個時代的一個重大問題。

馬克思所出處的時代是資本主義剛剛占統治地位,發育尚未完全的時期。100多年前他所看到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還是以體力勞動為主,腦力勞動在社會總勞動中所占比重較小。哪個時期的勞動主要是直接的生產性質的勞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雖論述了科技工作和經營管理的勞動也是生產勞動,肯定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創造價值。但是其理論認為社會服務行業不創造價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當時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現實相適應,重在研究和論述了物質生產勞動。但在知識經濟時期,隨著科技的進一步迅猛發展,原有的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這生產力的三大要素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一些新的生產力因素如科技、管理、信息、知識等在原有因素的基礎上孕育和成長起來,作用不斷增強,從而使原有因素(自然資源、勞動、資本等)的作用和地位發生變化。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第三產業在社會中的作用非常弱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記。

如果說馬克思關于價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勞動這一命題繼續有效的話,那么,價值源泉的活勞動必須擴展,才能符合現實世界??梢赃@樣認為,商品不再單指具有實物形態的、可以直接接觸到的物體,而是進行定義的拓寬。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從事第三產業的人畢竟是少數,其工作時間在社會總量中所占比例也極小。作為理論分析,任何一個模型忽略次要因素是必須的。但是在當代這些因素已經變成主要因素了,我們不能忽略不計。經濟學畢竟是研究社會問題的,必須符合社會實際。只有承認大多數人的工作是存在價值的才可能解釋我們的時代為什么會發展。在馬克思這里,價值反映的是人與社會的關系,與生產資料是沒有關系的。但這并不是說勞動的具體過程與生產資料沒有關系。只有把價值看作一種引入符號才可以理解為什么價值的度量是勞動時間——其實嚴密的邏輯判斷應該是:勞動時間的度量尺是抽象的價值。對整個人類發展的問題當然是應該探討社會總財富,也就是說探討物質和精神領域的總和。而對社會公正和秩序的探討其出發點應該是人類勞動的總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他們有時她們部分重合而使我們難以分辨,但畢竟是可以分辨的。對價值問題進行思考的實質是剖析人類社會內在的公正、秩序和內部運行規律。

分配領域的問題是伴隨價值產生問題而出的,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是個現實主義者。理想的社會狀態應該是每個人的生活消費額度由其對社會的貢獻也就是勞動的度量——價值來決定的,而生產資料天然公有;甚至沒有生產資料所有權這個概念。毫無疑問的是,人類還遠沒有達到這個高度。馬克思的觀點是:應該從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出發來對分配方式進行定位,不同的分配方式是由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決定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之所以是一種按勞動力價值和按資本分配的關系,當然是由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的。參考文獻:

①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版翻譯),中央黨史出版社;

②北京大學經濟系《資本論》教學組《資本論釋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③董瑞華、傅爾基《經濟學與方法論》;

④徐茂魁、楊達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疑難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