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生成分析

時間:2022-09-02 11:12:03

導語: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生成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生成分析

【摘要】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和高校教師的使命擔當。高等學校教師的職業能力亟待在立德樹人視閾下進行多元建構與有效開發。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生成根植于知識基礎論和德性基礎論兩大理論基石,承繼了中外高等教育長期發展的經驗,是對新時代高校教師培育的深刻回應。借助立德樹人視閾,嘗試將品德、知識、專業和創新作為高校教師能力建構和開發路徑生成的四大核心要點,旨在為新形勢下我國高校教師的多元能力培育提供借鑒。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校教師;能力開發;多元能力模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將教育定位在“黨之大計、國之大計”[1]的戰略高度,把立德樹人作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賦予高校教師“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2]的時代重任。這一角色定位為新形勢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升了教師的職業高度,即不僅要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重任,更要肩負起塑造靈魂、塑造新人的時代擔當。為適應新時代我國高校教師能力培養的新要求,在立德樹人導向下進行我國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生成基礎和開發路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的生成基礎

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的生成,既有多學科理論依據,又有中外教育實踐的經驗汲取,尤其是對現實高等教育問題的深刻回應,有著理論與現實、傳統與現代、國際與本土相互融合的多維基礎。1.1理論基石:知識基礎論與德性基礎論的有機結合。當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教育科系劃分越來越精細且變化萬端。各學科有其內在的特殊性,一些基礎學科,例如數學、物理、哲學等,偏重理論和學術性;一些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例如醫學、工程、商科等,則強調與現實需求的密切結合。學科分野表明在教師知識儲備和技能傳授上應體現各自的特點和差異,但這不排除在育人目標上的一致性,即不可忽視對學生的德性和德能培養,亦不能輕視學生適應社會需求能力的訓練。這種能力匯集成現代大學之精華與實力:“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教師能力與學生能力之間有著內在關聯性和必然因果性,只有養育“高師”,才能盡出“高徒”;唯有以教師的多元能力開發為基礎,方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當下對大學教師能力開發有兩大對立理論,一是知識基礎論,另一是德性基礎論。知識基礎論以專業知識為教師立業之本,認為大學應重用和培養知識權威型的教師隊伍,倡導通過教師自身的知識儲量和更新流量來促進學生知性能力的發展。與此相應,德性基礎論則強調教師應以鼓勵人的德性生命和諧、自主、可持續發展為宗旨;以仁愛為教育的核心或基石;以正確認識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研究開發人的心智,提升人的德性人格為本。高等院校是培養社會有用之才的陣地,絕對地強調“唯德論”和“唯能論”均有失偏頗。沒有一大批擁有先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師隊伍,何談培養對社會有價值的高端和精英人才,這是由現代大學教育的基本功能所決定。同樣,如果缺失了對教師品德要求和學生的德能教育,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則是一句空話。德才兼備歷來是我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終極目標,立德樹人是大學教育的宗旨和初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界關于“紅與?!钡臓幷搹奈赐V惯^,隨著時代的變遷,盡管對“紅”和“?!钡膬群缍ㄅc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其邏輯和道理是相通的,均是以立德為宗旨,以樹人為根本。以往比較關注不同性質或目標的大學在教師的能力需求上的差異及其培養模式的選擇。這種單純從學科視角進行的知識與技術層面的二元劃分,忽視了人文或更高層次的思想道德元素在高校選人、用人和育人上的引領作用?,F實中,一些青年教師,尤其是非思想政治專業課程的教師,普遍存在重視本專業能力傳授,忽視對學生思想品質教育的傾向,他們對如何將品德教育融入課堂,也感到迷茫或無所適從。而教師中輕視品德修養的現象,也已給大學教育造成諸多不良影響。當代高校教師的特定職業角色,需在堅持知識基礎論和德性基礎論有機統一基礎上,服從“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1]的社會定位。從傳道、授業、解惑到立德樹人的歷史轉變,表明我國高校教師能力開發的高標準和多元化。可將其概括為:在特定高等教育辦學目標指引下,在長期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實踐中形成的,表現為教師隊伍整體性的師德、知識、技術等多種能力要素之和及其更新過程。1.2經驗借鑒:中外高等教育探索的精華汲取立德樹人有著深遠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實踐基礎,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的生成是對我國傳統與現代教育探索經驗的借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立德”一詞,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意為樹。德立業;“樹人”一詞,出自《管子•權修》,取培育人才之意?!傲⒌聵淙恕?,可視為教育之本真,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韓愈《師說》指明:“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三者之間的關系可解釋為:樹人是目標,立德是根本,只有立德方能樹人;傳道授業解惑是為人之師的職責所在,旨在履行立德樹人之天職。高校教師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是“立德立人”和“傳道授業解惑”在新時代的高層次解讀。作為育人之人,立德是勝任上述使命的基本素質要求;樹人是由多層次、多維度構成的能力束支撐,并伴隨著社會對學生需求的變化和高等教育戰略定位而更新與強化。西方教育社會學的功能主義理論認為,高等教育是為受教育者提供個人發展和作為社會控制的工具,即教會學生自立于社會的生存與發展能力,提升社會道德規范的認知與認同能力。換言之,通過學習技能和培育價值觀,使學生成為有用且遵紀守法的公民,受到訓練的個體,以一種可接受的方式適應社會。法國功能主義學派代表者涂爾干在《道德教育》中強調,教育道德價值是社會秩序的基石,社會通過教育制度得以延續,教育制度將價值觀灌輸給學生;社會中的任何變革都反映了教育變革,反之亦然,教育是變革過程中最活躍的一部分[3]。中國高等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秉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教育文化的精髓,又借鑒了西方近代的科學思想和教育實踐,在一代又一代教育先驅的努力下融貫西東。國內外的辦學經驗均表明,單純的知識和技能傳授不是大學教育的唯一目標,品德教育越來越成為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它既是樹人之手段,亦是樹人之宗旨,為新時代高校教師以德樹人的多元能力建構提供了經驗與借鑒。1.3現實依據:對當下高等教育問題的深刻回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從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出發,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最根本的任務[4]。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增長,學校數量、教職人員和學生規模等指標均位居世界前列,2018年我國普通高校的專任教師已近170萬,他們承擔著2100多萬在校本科生,200多萬碩士生,近百萬博士生的培養任務。按照美國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特羅的劃分依據,我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邁入普及化階段。期間,黨和國家一直在師資隊伍建設領域進行不間斷的探索,先后召開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先后確定“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標。其中,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增長,學校數量、教職人員和學生規模等指標均位居世界前列。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1999年《教育部關于新時期加強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與20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的頒布,對建立起與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相適應、與教育規律相契合的教師隊伍職責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教育目標。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的頒布,進一步強調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要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新時代“四有”教師。黨的以來,新時代要求我們深化“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6]以及由什么人、通過什么途徑來培養人,這些事關高等教育辦學方向和教育目標等重大問題的認識。為此,將立德樹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檢驗一切的標準,作為科技興國、實現國家和民族復興大業的重要舉措。更加重視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視教師隊伍建設為辦學之根基。也多次強調,應將教師隊伍培育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大學建設的關鍵。教師能力構建必須服從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和基本方向。

2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的生成路徑

立德樹人視閾下的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的構建與開發路徑探討,是一個較新的課題。傳道、授業、解惑歷來被視為教師的天職,但這些基本職能不是抽象和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進步而被賦予新的內涵和責任擔當;因此,從實踐操作層面探討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生成路徑,應圍繞著這樣的關系鏈而進行:培養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學生—開發教師職責勝任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特定教育目標達成。2.1高校教師多元能力建構。借鑒當代教育學及能力開發等相關理論,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目標與實踐需求,遵循高校教師能力形成理路,嘗試構筑立德樹人視閾下的高校教師能力模型,如圖1所示。圖1是一個簡單和寬泛的高校教師多元能力框架,該框架包括四大能力板塊:品德素養、知識構建、專業技術和學術創新。2.1.1品德素養為高校教師多元能力之內核師德素養指在價值觀、道德觀、職業觀、育人觀等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高校教師所具有的教書育人、學術道德、人格魅力等素質和能力。該板塊在高校教師能力構成中處于核心地位,即通過教師的道德提升起到對大學生個體行為的引領作用。師德素養被分解為四個維度:一是政治思想品德。教師與醫生一樣,自古以來都是被社會賦予眾望、是受到尊重的職業群體。所謂師者仁心,就是倡導具有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履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職業精神。二是學術道德水準。高校教師作為科研工作者應秉承做事先做人,在科學問題上嚴謹、嚴格和有敬畏之心,還應具有崇高理想、遠大抱負、為科學和民族獻身精神、以及腳踏實地和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等。三是職業道德規范。職業倫理、職業規范和職業修養是教育工作者的道德底線和起碼的勝任資格。不能因為學問高,就可以不拘小節,否則就是德不配位。四是人格魅力與凝聚力。治學精神、教育態度和為人處世等原則下所具備的為人師表和人格魅力等素質,包括學生親和力、團隊凝聚力、個人學術聲譽以及社會影響力等。2.1.2知識構建為高校教師多元能力之根基知識構建指高校教師對專業結構、專業素養、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等不斷積累和更新的能力,這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要素,在高校教師能力構成中處于根本地位。該要素包括3個維度:首先,知識儲備能力。任何一名大學教師,首先是專業人士,應具備本專業或相關學科的系統訓練和足夠的知識儲備,向學生傳授本專業知識是基本勝任能力。其次,知識結構層次?,F代社會的信息傳遞加快,一些跨界和交叉性學科的知識不斷增加,要求教師在知識層次和結構上更廣域和深化。最后,知識更新能力。高校教師需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開拓新知識和知識更新能力。基礎知識儲備是教師的知識存量,知識更新能力是持續關注學術前沿、及時汲取新知識和保持創新力的能力。2.1.3專業技術為高校教師多元能力之關鍵專業技術主要指教師在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技能,在高校教師能力構成中處于關鍵地位。該要素包括的3個維度:首先,教學能力是教師的基本功,在信息技術時代,教學形式不再是“滿堂灌”,而是更多樣化、靈活性和提倡啟發式參與式教學,尤以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和創新能力為導向。其次,科研能力是教師知識能力的外顯化或成果化過程,有多視角的界定,可概括為:捕捉新問題、并將其概念化為科學問題的能力,運用科學方法探索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追求新結論和研究貢獻的能力等。最后,社會服務能力,主要是強調教學科研要面向社會實際需求,教師應有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也要教育學生緊密貼近現實,從實踐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能。2.1.4學術創新為高校教師多元能力之靈魂學術創新主要指高校教師在學術領域保持持續的創造激情和創造能力,創新是當前我國高校教師銳意培養的能力,是現代高等教育者競爭實力與核心優勢所在。該要素包括3個維度:其一,學術儲備能力。這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基礎與前提。高校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批判性思維、科學的人文素養、掌握學科前沿的意識以及創新思維方式。其二,學術發展潛力。學術研究者要具備創新性的意識、思想和見解,通過自身的學術水平和學術素養產生創新出持續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其三,成果轉化能力。一些直接服務社會的高校教師,還應具備將科學研究成果化,形成開發、應用、推廣直至現實生產力的能力。2.2高校教師多元能力開發要點。高校教師能力開發是一個多元能力要素的交互和協同過程,其目標是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或能力匯集,在上述4個能力板塊分解為13個維度后,重點圍繞4種素質或能力進行開發探索。2.2.1堅定不移地提升教師的品德修養與職業情操鑒于以往在德育方面所暴露出的問題,立德樹人首先要立德,通過教師的德性修養實現學生的思想品德培育。學術道德是為人之師之底線,教書育人首先要有自律自修之心。近些年出現的一些有失師德的現象,例如學術剽竊造假、變相壓榨學生、性騷擾等,雖然是極個別案例,但觸犯了教師底線,再通過網絡輿情發酵,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道德情操絕不是個人小節,教師在某種意義上,也屬公眾人物;因此,師德是每一位高校教師的必修課和基本能力修養。誨人不倦的教育情懷和甘為人梯的師德師風是價值的啟蒙與精神的塑造范疇的前提和基礎。增強教師的教育責任感,應努力提升“教書為本”的認知與行為激勵。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在于,面對的是學生,造就的成果是人才;因此,教書育人是帶有使命感和神圣感的一項事業,教師對學生是否用心、上心和愛心,是教育責任感和教師良心使然。但是高校教師也是常人,同樣面臨著家庭負擔、自我發展及工作壓力等多重角色,難免會發生角色之間的沖突。而且高校教師的工作績效不像中小學教師一樣,有升學率等指標的限制,導致一些高校教師出現輕教學、重科研,輕學生培養、重自我發展等問題。對此,需要通過專業培訓、行為激勵與改善工作環境等措施實現。2.2.2持續不斷地強化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與傳授能力依據知識冗余理論,必要的知識積累和多學科的知識儲備是應對知識更新的利器。當今我國的高等院校中,不乏受過系統訓練的高學歷教師,但缺少能夠站在學術前沿的領軍人物。應該有成系列的措施促進教師主動進行廣域和縱深的專業知識儲備,尤其是對跨學科、跨領域知識的及時跟蹤和掌握,使之能將各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相互借鑒,善于用他山之石,來攻其玉。針對目前高校教師普遍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需要多途徑提升高校教師的傳授努力。除組織提供政策支持之外,還需要有意識地增強教師自我開發的能力,包括先進授課手段的使用能力、促進學生參與互動的能力等,例如,提高教師線上與線下授課技能的結合,以及主動應對網絡化技術變化的能力培養等。在立德樹人視閾下,強化學生人文教育和教師人文素質的培養非常重要。德育教育是寬泛的,人文教育應該貫穿于所有的知識和技能傳授中。有人文情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人文素質的學生,而這又與校園文化息息相關。近期,勞動教育開始納入大中小學各學段,倡導通過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互結合。社會實踐和勞動教育的弱化已經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一味地追求高分和家庭寵溺,只會造成“四體不清、五谷不分”的低能兒,無法完成造就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宏偉大業。這種教學方針的改革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是引導教師和大學生更多地接觸社會實踐,“崇尚技能”、提高“動手能力”和將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相輔相成。2.2.3理直氣壯地營造教師能力開發的良好政策環境近年來,由于缺乏適當的政策導向和人才評價體系,在高等院校出現了所謂“五唯”現象,使得我國一些高校在對教師能力培養和評價上左右搖擺、相互糾結、引導不利。雖然形式上提倡應以教書育人為本,但在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和績效獎勵上,嚴重向獲得的項目、專利、資金、論文或學歷傾斜,即出現過度追求“學術GDP”現象。對此,在報告、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等多個重要會議上反復強調“要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5]“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2]。人才評價跑偏,必然導致教學和科研上單純追求數量不求質量、單純追求業績不看貢獻、單純看重成果不問師德人品等問題,不僅浪費了國家的科研資源、教師的勞動成果,而且滋生了學術不良風氣;因此,扭轉人才評價導向偏差是營造教師能力開發良好環境的關鍵所在?!拔逦ā敝L盛行,不可避免地使教師出現趨利避害心理、角色逆向選擇和良性行為被擠壓問題;因此,政府主管部門應該及時把握大的政策方向,引導高校將立德樹人作為辦學原則和基本方針;學校應該為教師多元能力的培養提供資源和平臺,將守正立德垂范作為師德培養的必修課;教師應該堅定自己的初心和專業信仰,恪守以教書育人為本,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天職,以為人師表為基本準則。2.2.4用創新統領立德樹人與教師能力開發的大業旨歸創新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大學教師是創新的主體和生力軍。但是我國大學中的創新氛圍和教師的創新意識及行為尚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對此,錢學森的“三問”很擊中要害。與之相關的問題是:何為創新?大學教師的創新行為如何體現?又如何激勵教師的創新觀念、態度與行為等,這些異常復雜的問題。大學的綜合實力最終決定于教師個體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行為,而創新能力在其中起中介或橋梁作用;因此,只有從主管部門、大學和教師3個層面入手,方能處理好與學術創新相關的問題與關系,也才能全面提升教師的學術創新素質。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是3個途徑:首先是政策引導,政府的科研政策在其中起著引導器和方向標的作用。其次是對教師的績效評價體系,因為它最終決定了教師的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和物質獎勵的依據。最后是培育良好的學術創新氛圍。通過創新帶動統領多元能力的開發,有望從整體上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旨歸。

3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生成的價值意蘊

在立德樹人視閾下,對我國高校教師能力進行界定和建構,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學術議題,更是需要高度重視的現實問題。該議題研究,豐富了高校教師能力培養的內涵,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也對探索具有我國時代特色的高校教師培養之路,有較強的現實價值。3.1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教師多元能力建構的理論意蘊。學術界和教育界對于高等教育性質、定位、目標及教師隊伍的能力建設等問題,伴隨著中外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而爭論不休,焦點主要集中在大學教育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或者說大學教育的社會責任;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關系,主要體現為高等教育的公平問題;高等教育的方向及培養目標,主要為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或技能等方面。例如是側重在職業或可就業能力培養,還是基礎知識傳授或綜合素質提升等。這些問題都與教師隊伍建設及教師素質或能力培養密切相關。以往高教界比較關注探索不同性質或目標的大學,對教師的能力需求差異及其培養模式選擇。例如,一些大學強調科研型教師隊伍建設,一些則關注教學型師資隊伍建設。相應區分為研究型為主教師和講授型為主的教師群體。一般而言,高校教師更強調具備科研和教學雙重能力?!皩W科知識屬于‘形而下’的‘器者’范疇,學科價值則屬于‘形而上’的‘道者’范疇?!髡摺懂爞戎赜谥R的傳授和技能的掌握,而‘道者’范疇則聚焦價值的啟蒙與精神的塑造。”[6]如此看來,教師之師德風范與知識能力在“道者”與“器者”的哲學范疇上達成了自洽。在立德樹人視閾下,這種單純從學科領域和知識技術層面進行的劃分,顯然不適應新形勢下對高校教師能力的結構劃分與能力培養模式,亟待從更高深的人文素質層面,探索我國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多元能力培養的理念、方式和路徑。基于此,本文重點討論在立德樹人的宏觀背景下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的生成。通過圍繞內涵界定、理論依據、結構分解與關系詮釋等闡釋,形成的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生成理論,為推動新時代立德樹人實踐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3.2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生成的實踐價值。通過探究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生成,找尋出德才兼備教師隊伍培養之路。百年樹人,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中國教育制度源遠流長,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教育大家代代相傳,教育實踐豐富多彩。悠久的尊師重教文化中包含著崇高的教育理念與教師的職責擔當。從古至今,尊師愛生、“有教無類”、為人師表等一直被奉為教育者的基本信仰和優良傳統。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職責和使命被提升至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1]。立德樹人和教師隊伍建設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它既是高校的根本任務,也是檢驗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成效的有效手段,決定著高校教師能力體系的構建,兩者之間存在必然的邏輯關系;因此,依據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校教師賦予的重托,借鑒前沿的相關理論,在立德樹人視閾下,建構高校教師的多元能力框架和開發途徑,凸顯了德才兼備教師隊伍養育的時代價值。3.3立德樹人視閾下中國高校教師隊伍的培育之路。通過高校教師多元能力的生成基礎與途徑研究,堅定了我國高等教育踐行的歷史使命。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大眾信仰,國家力量和民族希望,與高等教育的引領息息相關;人民的道德水準、文明素養、理想信念,更需要通過高層次的文化灌輸和品德培育。將立德樹人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探索高校教師多元能力,就是進一步明確要培養以及培養什么樣、怎么樣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大是大非的辦學方向問題。換言之,應以符合時代特征和國家需要,而不是西方倡導的普適教育觀作為衡量中國高等教育的成敗標準。盡管中國的現代大學借鑒了西方許多優秀成果,很多教育者也曾經接受過或正在通過學術交流傳遞著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經驗與信息,但這不能排斥中國的大學教育走自己的路,培養自己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踐行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辦學模式。

總之,中國大學的成功有賴于培養德能兼備的教師隊伍,這是新時代高等教育肩負的歷史使命,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主動作為的結果,更是破解高校教育根本任務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時代課題?;诹⒌聵淙艘曢撎骄扛咝=處煻嘣芰﹂_發,有著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對新時代高等教育問題的直接回應和深刻反思。希冀對該領域的深化研究,能夠為培育具有我國當代特色的高校教師隊伍,提供啟迪與借鑒。

參考文獻

[1].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9-11(01).

[2].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01).

[3]〔美〕珍妮•H.巴蘭坦,弗洛伊德•M.海默克.教育社會學:系統的分析[M].6版,成耕,于春玲,王乃磊,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0:8.

[4]袁貴仁,本刊記者.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訪黨的十八大代表、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袁貴仁[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01):4-8.

[5].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29(02).

[6]田鴻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展,2018(04):102-103.

作者:王悅 孫凱 單位:1.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天津大學仁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