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研究
時間:2022-07-27 10:58:03
導語:小學教師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研究以“三位一體、協同培養”實踐教學機制建設為目標,探索新時代卓越小學教師培養機制改革,著力解決培養模式僵化、實踐教學質量不高、實踐體系亟待完善、全程實踐難保證等突出問題。安徽省卓越小學教師培養應以能力提升為導向,強化人才培養頂層設計,全面建立高校、政府和中小學深度協作的長效機制,協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實踐課程資源,打造合作指導團隊,實施教育實踐“雙導師制”,著力提高卓越小學教師培養實踐教學質量。
[關鍵詞]卓越小學教師;實踐教學;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建設
2018年9月,為深化實施卓越教師培養,教育部出臺《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立足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時代新使命,加強師德養成教育、推進培養模式改革、豐富創新教育實踐、深化協同育人機制,培養造就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扎實、勇于創新教學、善于綜合育人和具有終身學習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中小學教師。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基礎教育對優秀教師的需求更加突出。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小學全科教師,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成為當前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的重中之重。面對新形勢、新征程、新使命,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要強化頂層設計,持續深化教師教育供給側改革,建立完善多方參與協同育人的教師教育培養體系,創新教學機制模式,強化師范生實踐能力提升,以適應新時代基礎教育對優質師資的需求。
一、問題的提出
(一)新時代需要新教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師教育改革持續推進,初步建立了一支規模較為合理、結構較為完善、素質穩步提高的小學專業教師隊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采取切實措施建強做優師范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全面推進科教強省,建設發展美好安徽,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骨干教師、小學卓越教師和教育家型教師。從基礎教育一線調研反饋的情況看,當前我省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培養還沒有完全適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訴求,小學教師素質能力還難以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需要,與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小學教師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二)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僵化。目前我省師范院校普遍開設了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大多沿襲以往師范教育培養模式,對新形勢下教師教育新常態把握不足,對人才培養標準,特別是對小學全科教師的內涵理解還有待深化。在新型師資培養過程中,可資借鑒的國際經驗不多,本土實踐有待探索,一定程度上存在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培養機制單一、課程體系陳舊、培養模式僵化、實踐教學薄弱、管理評價和組織保障相對薄弱等問題[1]。這些問題如若不及時解決,勢必影響到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提升,打造新時代卓越教師的培養目標也很難達成。(三)實踐教學質量不高。教育實踐是教師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的重點內容和必要環節。高質量的實踐訓練將為學生從事未來教育教學工作和持續的專業發展奠定扎實基礎。研究表明,當前師范生培養實踐教學還存在主觀重視不足、缺乏系統設計、專業師資不足、訓練模式單一、學生教學基本功普遍薄弱等問題。主觀方面,部分教師存在重理論教學、輕實踐訓練的教學認識,對師范生實踐教學的重大意義和作用認識不足,導致實踐教學弱化。在實踐教學設計上,缺乏系統思維,實踐環節有效銜接不到位,全程實踐難落實。調查發現,多數師范院校的實踐教學師資力量薄弱,實踐課程專任教師不足,幾乎全部由理論課教師兼任。聘任的基礎教育一線指導教師不固定、指導效果難考核,諸如此類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實踐教學質量[2]。(四)實踐體系亟待完善。長期以來,師范教育實踐教學存在的機制不健全、全程不連貫、評價不真實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實踐教學體制機制沒有真正建立,協同育人、全程實踐、前后銜接等有效培養方式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在實踐教學條件建設上,體系完整、高效運行的專業教學實驗室、教學技能實訓室、實踐考核數字化平臺建設等硬件設施也有待加強。從當前師范生實踐教育現狀看,多數學校仍因襲傳統見習實習等實踐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缺乏整體設計、實踐環節不連續、全程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實習前有明確要求、實習中有監督指導、實習后有考核評價的培養評價體系有待建立。從協同培養機制建設上看,還存在地方政府推進力度不夠、實踐基地支持和積極性不高、協同培養機制建設推進緩慢等問題[3]。積極推進高校引領、政府主導、中小學(U-G-S)參與的教師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構建協同培養新機制和協同文化,已成為當前提高師范生實踐教學質量的當務之急。
二、小學教師協同培養實踐教學機制建設思路
建構小學教師“三位一體”協同培養實踐教學機制,需要從師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門及中小學實踐基地三個層面明確各自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實質性開展三方協同合作,共同推進協同育人,才能真正實現協同培養制度化、機制化和常態化的新機制。(一)高校引領協同推進。當前國家正在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體現中國特色的師范教育體系正在形成,構建各級地方政府、師范高校、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是新時代教師教育的新要求。作為人才培養主體,師范高校在協同培養實踐教學機制體系中的主要作用有:依據小學教師人才培養國家規格,做好協同育人頂層設計,密切聯系地方政府和中小學校,創新機制,共同籌劃,協同推進。師范院校的引領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要結合學校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專業特點,制定專業實踐教學標準和評價體系;二是要密切聯系協同培養各方,優化整合實踐資源,建立完善協同培養機制體制;三是加強校內實踐教學資源的優化與整合,聚力教師教育資源構建,形成教師培養校內協同機制和協同文化。(二)政府主導政策保障。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主導作用是根據本地社會發展和基礎教育師資需求,積極推進基礎教育中小學參與師范院校辦學的體制機制建設,了解人民群眾對中小學優質教育需求,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推進中小學校、各級教研等機構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高等師范教育與本地經濟社會需求對接,以培養能夠適合基礎教育需要、促進本地教育發展的新時代卓越小學教師。(三)基地對接互惠共贏。中小學校是師范生主動建構和深化理解實踐經驗、發展實踐能力的基地和重要學習資源,也是未來從教工作的職場所在。從目前情況看,師范院校與實踐基地的合作還存在合作內容單一、互利互惠單向化、溝通機制薄弱、常態化合作不健全等問題[4]。新時代的實踐基地建設,要秉持互惠共贏、雙向支持、深入融合的原則,在教育行政部門主導下,共同推進教師教育綜合改革,真正做到中小學全程參與師范生培養,積極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優質資源,促進師范生專業發展。長期以來,中小學校承擔為師范生實習提供實踐基地、擔負師范生實踐教學指導的重任。這種“奉獻式”單向服務模式雖然達成了師范院校實踐育人需求,但作為提供實踐基地的中小學校在雙方合作中,并沒有得到實質性、互惠性的回報,中小學校缺乏參與協同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5]?;诨セ莨糙A的主旨來建構三位一體、協同培養的實踐教學機制,有利于中小學校在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優質資源、促進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
三、小學卓越教師協同培養實踐教學機制構建
合肥師范學院于2014年獲批教育部《卓越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計劃》項目,2019年小學教育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名單。在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專家委員會、安徽省教育廳等上級部門指導下,合肥師范學院按計劃、有步驟地落實項目實施各項任務。按照一流專業建設要求,強化頂層設計,完善專業建設規劃,出臺支持政策,加強建設力度,深入推進教師教育辦學主體多元化,注重發揮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本地優質小學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和關鍵作用。積極開展需求調研和項目論證,根據我省基礎教育小學師資現實需求和新時代教師專業素質要求,研制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定位培養目標,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堅持立德樹人,建構模塊化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深入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方法,聯合地方政府和合肥市優質小學,建設師范生實踐基地。整合優化教師隊伍,建立由高校師資、中小學優秀教師、教研員等構成的師資隊伍共同體,初步建立實踐教學“三位一體”協同培養的新機制(圖1)。(一)高校主動發揮專業引領作用。自項目實施以來,合肥師范學院多次召開卓越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邀請合肥市包河區、經開區等教育行政部門管理人員及小學教研員、小學校長、教學名師等專業人員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論證與研制,充分汲取并采納有益建議和意見,用于指導教育實踐和實踐訓練。與合肥市包河區、經開區及多所優質小學簽署合作協議,建立合作關系,堅持協同合作、互惠共贏原則,共建師范生實踐教學基地,開發實踐課程資源,落實實踐教學目標任務。(二)政府主導推進機制建設。實踐證明,面對不同層次、條塊隔離的教育改革,沒有政府的統籌領導、大力推進,是不能成功的。協同培養機制的建立需要地方政府給予政策支持、適當參與和對接引領,以提高教育改革的推進力度。2018年11月,合肥師范學院與合肥市包河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以教育實習合作為基礎,在人才培養、教師培訓、教育科研等方面開展緊密合作,建立長期、全面、深度的戰略合作關系,全面構建高校、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包河區政府通過政策引導支持、實施三方育人合作策略,搭建合作共建平臺,在協同培養機制建設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19年2月,合肥師范學院與合肥市經開區深化教育合作,通過共建文化與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掛牌高校附屬學校等方式推進高校與地方政府的深度對接。(三)優質小學深度參與協同培養。2016年以來,合肥師范學院與包河區、經開區20多所優質小學開展深度合作,協同開展教師培養培訓,促進職前職后相互銜接,深度加強協同育人。雙方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研究、教育實習等方面、開展密切合作,優勢互補,“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取得初步成效。2019年8月合肥師范學院派出112名師范生到包河區中小學開展一學期的頂崗實習和實踐鍛煉,深度支持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師范生的師德修養和實踐教學技能也得到有效提升。2019年12月,小學教育專業聘任包河區、經開區小學教學名師、特級教師等12人擔任畢業論文校外指導教師,深度參與師范生學習指導。
四、小學教師協同培養實踐教學機制建設舉措
(一)強化協同培養頂層設計。在制定卓越小學全科教師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以《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等文件要求為導向,遵循新時代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規律,體現國家對小學教育專業教學質量要求,強化協同推進合作育人,注重發揮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本地優質小學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和關鍵作用。在協同機制設計上,著力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構建全方位的教育實踐內容體系,明晰權責,精準定位“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機制中的各方角色。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主要是根據本地基礎教育小學師資需求,統籌管理基礎教育優質實踐教學資源,指導和推進高校和本地優質小學開展協同育人。優質小學主要職能是參與高校師范生人才培養全過程,提供師范生實踐基地和優秀實踐教學指導教師[6]。(二)建構全程貫通實踐體系。在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上,嚴格執行《教育部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的要求,邀請小學名校長、優秀教師參與實踐教學設計,明確各階段實踐教學目標、任務、實施方式和考核標準,共同研制《合肥師范學院卓越小學全科教師培養實踐教學實施方案》和《合肥師范學院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方案2.0(試行)》。堅持全程貫通、整體設計的原則,分階段安排教育實踐的內容,做到每學期都有實踐教學任務及考核要求,初步實現了實踐前目的任務明確、實踐中監督指導到位、實踐后考核評價規范的全程貫通實踐體系。1.實行師范生實習資格考核制度。根據人才培養規格定位,研制師范生教育實習五項教學技能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制定實習資格考核標準。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必須通過小學教學設計、普通話、“三字一畫”、微格教學及無生上課等五項教學技能綜合考核,合格后方可進入教育實習環節。2.落實教育實習規范化管理。全面落實教育實踐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整體設計教育實踐體系、分階段安排教育實踐內容。綜合考慮師范生在本科階段要通過普通話考試、教師資格考試等職業技能考試的要求,把教育實習安排在第五學期,時間為16周。其中,前兩周為校內實訓,安排專任教師實施小班教學,主要內容以教學設計和無生上課為主,校內實訓合格、五項教學技能綜合考核合格后,方可進入實習階段。在過程管理上,強化實習過程設計,落實目標考核,設置以實習計劃、實習教案、聽課評課記錄、實習班主任、實結與考核等為主要內容的師范生教育實習考核管理體系。3.建立實踐教學常態化機制。一是實施教育見習活動。每學期設置兩周時間,由校內教師帶隊、校外實踐導師參與指導,分組到合肥市優質小學進行聽課、評課、跟班管理等見習活動,確保實踐訓練全程化、常態化。二是落實校內實踐四年不間斷,每學年都設置校內實訓實踐任務。第一學年以教學基本功訓練為主,突出“三字一話”訓練,開設《書法》《師范生技能訓練與考核》等課程。第二學年以專業技能訓練為主,主要依托“導師制”,實施“小班化”教學,在校內導師指導下學生要撰寫15份小學各科教學設計,開展試講試教活動。第三學年以微格教學技能訓練為主,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完成5份教學設計,錄制1節微課。第四學年以實踐反思和職業能力提升為主,依托“雙導師制”,聘請小學教育一線教學名師、名校長到校開展講座,反思實踐能力,提升實踐智慧。在學位論文選題導向上,鼓勵學生面向小學教育教學開展教育實踐調查研究,落實真題真做,突出問題導向,夯實學術基礎。(三)拓寬教育實踐渠道。拓寬教育實踐渠道,精心設計實踐教學內容與形式,促進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深度融合,豐富師范生的教育實踐體驗,涵養教育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1.開設行知文化實踐課程。結合我校行知文化品牌實踐活動,組織師范生寒暑假到鄉村社區開設行知學堂,做留守兒童的“小先生”,根據留守兒童需求,組織開展行知特色課程,按照兒童興趣分組開設音體、美工、話劇、舞蹈等行知班,踐行行知精神,豐富社會實踐特色活動。推動師范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聘請校外藝術專家為學生開設空竹、古琴等專業技能選修課程。2.創辦《合師小教》專業期刊。為提升學生專業視野,促進理論與實踐融合,指導學生創辦《合師小教》專業學習期刊,深化學習小學教育理論實踐、探討小學教育熱點難點問題,交流專業學習經驗,展示合師小教人的專業風采。3.創新設計多元化實踐形式。在實踐教學實施方案中設置包括理念提升、師德體驗、教學實踐、班級管理、教研活動等全方位教育實踐內容,設計聽課評課、課后研討、案例收集等實踐活動,確保實踐教學前后銜接、階梯遞進、務實高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設師范生自主研訓與考核數字化平臺,發揮教育技術及多媒體優勢,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技能訓練提供數據支持和評價工具。(四)協同開發實踐課程資源。傳統意義上的實踐課程資源開發,存在開發主體單一、資源類型不足、課程資源利用窄化、社會關聯性不夠等問題?;谌灰惑w協同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克服了以往實踐課程資源建設的短板,以師范院校為主體,充分協調教育行政部門和基礎教育優質小學多方參與,協同合作,打造實踐教學課程資源開發共同體,建設優質實踐教學課程資源。1.建立協同培養實踐課程開發機制。為服務地方基礎教育事業發展和培養優質師資,合肥師范學院與合肥市經開區、包河區等地方政府部門簽署全面合作協議,有效促進校地融合、深度參與,合作共享基礎教育設施、設備與信息等資源。聘任轄區優秀教學名師、骨干教研員、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擔任師范生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初步建成較為穩定、深度參與教師培養的兼職師資隊伍,形成實踐教學課程資源開發共同體。2016年開始,合肥師范學院與經開區合作共建合肥師范學院附屬合肥經開實驗學校、合肥師范學院附小,雙方在師資隊伍建設、教育教學研究、學校課程建設、學生社團活動、師范生教育實習等方面開展密切合作,優勢互補,實現互惠共贏的合作育人新機制。2.精選優質小學作為實踐教學基地。項目實施以來,合肥師范學院在廬陽區、包河區、經開區等教育行政部門主導下,先后與合肥市南門小學、合肥師范附小等多所優質小學,簽署產學研合作教育協議,推進校地融合發展。本著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原則,在學校內涵建設、特色發展、師資培訓、教育科研、實踐教學、師范生實習等方面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優質小學為師范生提供良好教育實踐場所、實習崗位,選派各學科骨干教師和優秀班主任參與指導師范生教育實踐活動。3.建設校內實踐課程資源信息化平臺。大力推進校內實踐教學課程資源開發和信息化建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融合。學校建有師范生科學教育實驗室、教育教學技能實訓教室、微格教學錄播室、普通話實訓室等信息化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提供條件保障。學生參與的教育實踐考核和校內外導師的指導業績,全部納入學校教務信息管理系統,實現教育實踐全程化、信息化管理,滿足師范生實踐教學個性化的需求。(五)打造實踐教學指導團隊。一是建立校內實踐教學指導團隊。選聘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熟悉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的“雙能型”教師擔任校內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進行培養全過程、全方位指導。二是組建一線教育專家兼職實踐教學團隊。遴選合肥市優秀小學教師、名優班主任、小學教研員等一線教育專家擔任實踐教學指導教師。通過與合作學校開展共同申報課題、合作開展校本教研、聘請小學教學名師為學生授課、指導畢業論文寫作等多種形式,密切校地合作,不斷提高指導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指導能力。三是全面推行教育實踐“雙導師制”。從新生入校開始,為每位新生配備一名校內導師和一名校外實踐兼職導師。校內導師四年全程全方位指導學生的專業學習,進行“小班化”學習指導,校外實踐兼職導師負責學生的實踐教學指導。通過實施“雙導師制”,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把“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細化落實到師范生培養全過程。
五、問題與展望
自實施卓越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計劃項目以來,經過幾年努力建設,“三位一體”實踐教學機制初步建立,協同培養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在建設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仍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一是協同培養長效機制已建立,政府層面也給予了大力指導和扶持,但部分中小學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存在長期合作驅動力不足等情況。下一步需要出臺相應措施以提升中小學合作育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雖然實施了實踐教學“雙導師制”和評價機制,但校外導師的考核評價還存在主體不清晰、操作難落實等問題。三是協同培養常態化監控機制尚不健全,多元主體的協調溝通不暢,協同育人激勵制度還有待完善。四是三方互惠共贏、共同發展的實質性關系需要進一步梳理和明晰,以充分調動各方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這些問題仍需在今后的建設過程中加以解決和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焦德武,郭清.安徽省農村中小學教師發展調查報告[J].安黴基礎教育研究,2016(4):37-43.
[2]盧麗華,鐘雨彤.小學教師教育變革七十年:歷程、經驗與發展趨勢[J].繼續教育研究,2020(1):21-23.
[3]李士萍,張艷霞.基于多元融合的卓越小學全科教師“四位一體”培養模式研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4):124-128.
[4]童榮,周嶺.協同理念下高等教育專業實習基地建設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7(24):77-80.
[5]胡萬山.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教師教育改革的意義與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7):25-28.
[6]高閏青.卓越教師“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7):115-120.
作者:閆龍 李群 單位:合肥師范學院
- 上一篇:小學教師教育教學素養提高策略
- 下一篇:高職教育中5G技術的應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