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探析
時間:2022-10-29 05:35:16
導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結合翠屏區農業發展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的實際情況,分析翠屏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情況,找到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問題;建議
翠屏區地處四川盆地南緣,是宜賓市中心城區所在地,全區幅員面積1131平方公里,轄24個鄉鎮和街道,253個行政村,戶籍總人口84.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70萬人,耕地面積32.16萬畝。翠屏區是全國產糧大縣和生豬調出大縣,全省茶葉出口基地縣、釀酒高粱基地縣、現代畜牧業建設重點縣,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2017年,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39.63億元,全年農業產值20.94億元,全區農作物種植面積4.96萬公頃。2015年-2017年,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果蔬監測總體達96%以上,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笆称钒踩搭^在農產品,基礎在農業,必須正本清源,首先把農產品抓好”。近年來,翠屏區黨委、政府和農業部門積極響應中、省、市關于“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水平”的號召,十分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建立健全了監管體系,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逐步改進和完善。
一、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情況
1.機構設置和體系建設情況
目前成立了區、鎮(街道)、村3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形成了區、鎮(街道)、村、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基地)4級監測體系。一是區級監管。區農產品質量監管辦公室區下設在區農林畜牧局,配備有相應的監管人員,檢測業務由專門的業務站負責。二是鎮(街道)級監管。在全區22個鎮和街道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點,負責轄區范圍內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工作。三是村級監管。全區236個行政村,每村確定一名村級協管員,負責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日常檢查和動態抽查工作。四是經營主體監管。按照果蔬市場準入辦法的要求,全區6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翠屏區江北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綠源超市等8家大型連鎖超市都建立檢測室,確定專人進行監測和記錄工作。
2.設施建設與運行情況
目前,翠屏區范圍內的各級檢測機構(檢測中心、檢測站、檢測室、檢測點)建設基本完成,檢測所需的儀器設備和檢測材料基本到位。區級檢測中心正常運轉,鎮或街道的檢測站都建有專門的檢測室,部分檢測室已經開展相關的日常檢測工作;村級檢測點正在逐步完善,相關設備實施及所需材料將由區財政統一采購配備。中心城區方位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大型連鎖超市80%都建立了快速檢測室,區農產品質量監管辦公室對流通中的農產品開展隨機抽查和例行檢查,及時公布抽查結果,對不合格的農產品立即處理。
3.推進體系建設的有效舉措
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有效推進,主要采取了四大舉措:一是建立農殘快速檢測點139個,配置果蔬農殘速測儀器設備及配套器材173臺(件),區級和鄉鎮抽取農殘速測樣品2110個,合格率達99.5%。二是集中打造“南翼糧經、北翼林茶”2個現代農業集中示范區,建立標準化核心示范基地6個,制訂生產規程25個。三是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抽檢種子樣品25個、肥料樣品20個、農藥樣品54個、飼料樣品15個、獸藥樣品20個,檢查生產、經營單位共1064個次,立案查處18起違規經營農資案件。四是統一印制發放“三記錄一證明”2000余套,目前在“宜長興鄉村振興戰略示范區”內選擇了9家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生產單位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
二、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監管機構和隊伍建設滯后,業務素質亟需提高
監管能力是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根本保障,然而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部門普遍存在“缺經費、缺人員、缺手段”的問題。翠屏區現有專業監管人員較少,監測機構運行比較困難:一方面,雖然成立了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沒有配備足夠的人員編制。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辦公室目前共配備12名監管人員,但只有3名人員是區農林畜牧局的正式在編人員,其余人員為系統內借調工作人員或臨聘人員。全區22個鎮或街道雖然設立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點,但只有2個鎮和1個郊區街道單獨設立了鎮、街道級的監測站點,其余19個鎮和街道的檢測站全部掛靠在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或者經發辦;另一方面,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人員,很大一部分是從相關業務推廣部門抽調,缺乏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知識,監管隊伍能力素質亟待提高。目前,我區很多鄉鎮(街道)的監測站都是新建的站點,雖然大多數工作人員之前觸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但離專業監管執法人員還有較大差距。翠屏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整體業務水平較低,技術力量薄弱,迫切需要加強相關業務培訓,提高其法律法規方面的素養和業務素質。
2.監測設備實施經費投入不足,信息化程度較低
面對當前層出不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過去不容易在農產品、食品領域檢測出的物質(比如說蘇丹紅、三聚氰胺等)只有借助高科技檢測設備才能發現目前,翠屏區財政緊張,在農產品質量檢測設備實施和快速檢測材料方面的投入非常少,部分鎮(街道)下設的檢測站缺少最基本的定量分析和檢測設備。同時,受到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據共享大平臺建設的影響,翠屏區至今沒有實現檢測數據全區聯網,也無法進行動態實時監控及聯動控制。由此會導致信息無法及時收集、反饋,出現信息不匹配、錯匹配等現象,擴大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3.監管和生產觀念存在誤區,對農產品投入監管不足
一是監管方的觀念誤區。在鎮(街道)一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站,大多數監管人員受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事不關己、明哲保身”的錯誤觀念影響,絕大部分人沒有主動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意識。二是生產者的觀念誤區。大部分農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識還未到位,誠信經營意識薄弱,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缺乏必要的責任心,且由于受到經濟利益驅使,部分生產者為了生產出“品相更好、口味更佳、價格更貴”的農產品,濫用農藥、獸藥、化肥、除草劑、生長激素等有潛在危害性的物質,甚至是國家明文禁止生產使用的有毒有害農藥。生產者和監管者認識和觀念上的誤區,不但會直接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而且會污染水源、土壤、空氣等自然資源,間接且循環地繼續污染農產品。
4.農業標準化等相關體系建設不完善
一是農業的標準化體系不健全。農產品生產組織化程度低,農業標準覆蓋率不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線斷、網破、人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難以貫徹到位。
目前,翠屏區共有60家產業化龍頭企業、67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5家農業協會、57家區級示范性家庭農場,大部分新型經營主體將關注點集中在種植、養殖技術推廣、擴大規模和發展產業上,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業務工作開展較少。區級層面,雖然出臺了推進“三品一標”建設的獎勵政策,但沒有全面落實,未能促進我區農業標準化建設,形成良性循環,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另外,還存在“三品一標”認證相關的后續工作未及時跟進、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能力差等問題。二是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滯后。農產品生產記錄制度落實困難,大多數農產品生產組織特別是合作社、協會的生產記錄不全面、不規范,農產品質量追溯很難真正付諸實施。翠屏區農產品投入品銷售監管追溯平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剛剛起步,覆蓋面較小,且畜牧水產板塊尚未納入平臺。三是市場準入和基地準出體系不健全。一方面,由于鎮(街道)、村兩級和農產品生產企業檢驗檢測體系不健全,無力承擔農產品檢測任務并開具合格證和產地證明,導致產地無準出。另一方面,鎮(街道)級農貿市場建設和管理滯后,缺乏檢驗檢測設備和人員,對入市農產品未實行市場準入。此外,我區是丘陵地區,山區農業規?;a面積小,傳統散戶種養業仍是農產品生產主要模式,農產品多為無包裝標識、無認證的散裝農產品,檢驗檢測面寬量大也是導致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執行難的限制因素。
三、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的建議
1.加強宣傳培訓,推進誠信體系建設
一是全面普及和宣傳農產品安全知識,與宣傳部門和媒體進行良好的溝通,引導人們科學、理性地看待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二是及時對龍頭企業、專業組織等各類生產性組織和種養大戶進行宣傳教育、技術引導等,推動其落后的生產經營觀念進行轉變,從源頭上樹立質量安全意識。此外,在制度規范方面建立起農產品質量安全征信制度、披露制度、評價制度和獎懲制度,使得農產品質量誠信體系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增加財政投入,強化支撐體系建設
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經費納入區級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投入。涉農部門要積極爭取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的各級項目,充分利用各項財政支農項目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傾斜資金。一方面,建議區級財政加大對鎮(街道)級檢驗檢測站、快速檢驗室和村級檢測點項目建設支持力度,配置更新檢驗檢測設備,加強檢驗檢測場所建設,提升基層檢驗檢測能力。另一方面,建立農產品生產企業、專合社自檢室和超市、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檢測室建設及運行財政補貼政策,鼓勵引導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開展自檢和快檢。此外,翠屏區區級財政應逐年增加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建設,和無污染農業科技研究專項經費的投入,建立健全相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機構,引進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或團隊,大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業公益性科研專項項目的實施。
3.加強基層監管隊伍建設,健全監管和檢測體系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工作任務繁重。一是建議增強執法力量,招募檢驗檢測專業技術人才,充實區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和鄉鎮檢驗檢測室,專人專職,確保區、鎮檢驗檢測機構正常運行。二是建議加大對區、鄉鎮、村、企業(專合社)和市場(超市)檢驗檢測人員培訓,提高檢驗檢測隊伍專業化水平。三是建議統籌農林畜牧局業、食藥監局、工商局、質監局等相關部門執法職能,成立區、鎮(街道)“食藥品和食用農產品聯合執法大隊”,加大對食用農產品聯合監管執法力度。
4.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推進準出準入體系建設
嚴格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真正建立“先檢測、后入市”制度。對進入中心城區市場的批量農產品堅持“逢進必檢”原則,從而有效阻止有毒有害農產品進入市場走上居民的餐桌,建立“倒逼”機制,確保生產和消費安全。一是組織對全區實施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開展情況進行全面督查,指導鎮(街道)、村開展農產品檢測并規范出具產品合格證明和產地證明,為推進農產品產地準出奠定基礎;二是加大對區、鎮(街道)農貿市場建設支持力度,引導農產品經營向市場集中,并加強對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等市場經營活動監管,指導其認真開展進貨查驗和檢測工作,對進入市場農產品檢測全覆蓋,并公布檢驗檢測信息,切實執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
5.推進信息化建設,強化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開展質量安全追溯,可以做到“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苯ㄗh在全區范圍內實施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建立統一的追溯平臺。一是加大對鎮、街道農業投入品銷售監管追溯平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并進一步完善相關功能模塊,連通區、鎮(街道)追溯體系平臺,不斷擴大監督面。二是加快推進“三品一標”和散裝食用農產品包裝、二維碼標識工作,為建立追溯體系奠定基礎,全方位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3-12-25(1).
[2]張娟.李群英.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探討[J].南方農業,2015,(4):55.
[3]戚傳勇.合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3,(16):293.
[4]謝虎軍.湖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現狀與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5):302.
[5]史長菊,王杰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的思考[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2,(1):37-39.
[6]成強,張菊芳,吳紅軍.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主要途徑[J].安全監管,2014,(5):34-37.
作者:雷丹 胡奇志 單位:貴陽中醫學院
- 上一篇:移動互聯網絡安全認證關鍵技術探析
- 下一篇:婦產科醫院信息化建設中關鍵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