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產業發展評價研究
時間:2022-09-13 08:16:11
導語: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產業發展評價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的產業發展評價體系是一套以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為約束,產業發展水平評價為核心,包含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標準體系以及評價測算方法的有機整體。
(一)概念闡釋
1.生態城市產業系統
生態城市建設為產業發展提出了“生態”要求,產業既是生態城市的構成要素又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影響因素。生態城市產業系統是以城市為單位,從城市系統的自然、經濟社會承載力出發,以實現“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為目標,形成的既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又符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特征的能量多級流動系統,由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和環保產業組成,具有運轉持續性、轉化高效性、系統平衡性特征。
2.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的產業發展水平
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的產業發展水平作為多種因素交互形成的有機綜合整體,具有綜合、整體、動態的特征。它是指,在特定時期內,為滿足生態城市建設的需要,在生產、生活領域通過產業鏈、技術的優化創新以及產業管理的逐步加強,體現出的產業進化程度。其本質是產業在實現構建生態城市目標過程中表現出的綜合發展能力。產業是包含一次、二次、三次產業的經濟系統,與自然、社會系統共同構成城市集合。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管理是產業發展的三大要素。前兩者反映產業自身,是評價的主體。產業管理是影響產業結構和組織的外部因素,內容復雜、難以量化,通常在定量評價中不予考慮。產業結構發展的評價,是研究產業與外界的聯系,因而需要表征母系統(即生態城市)的功能和信息,進而需要滿足自然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要求。產業組織發展的評價,是研究產業內部經濟實體的發展水平,即研究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和環保產業的發展水平。
(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構建原則與依據
在選取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的產業發展評價指標過程中,除了要符合統計學的基本規范外,還必須遵循一定的指標選取原則。本文遵循實用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系統性和層次性相統一、全面性和代表性相統一、可獲性和可比性相統一四項原則選取指標。并且,借鑒OECD環境效率測度的相關指標、我國環境保護部出臺的《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2008)、《國家生態園林城市》(2008)、《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考核指標及其實施細則》(2011)中的相關指標,在前文概念解析模型基礎上,構建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的產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2.指標設計及其權重確定
本文首先以“多而全”的初步指標設計思路,構建了包含一級指標2項、二級指標7項、三級指標65項的初步指標體系。進而,從指標的可獲性、差異性、獨立性角度,應用極小極大離差法篩除、極大不相關法篩選指標。最終確立了包含25項三級指標的測度體系。
(三)評價標準體系設計
評價的結果往往反映相對水平,而得分的大小取決于參考系的選取。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的產業發展評價標準體系作為衡量產業是否滿足生態城市建設要求的杠桿,是評價過程中應用于評價對象的價值尺度和界限。本文在多數學者“最優標準”理論基礎上,構建了初、中、高三級評價標準,使得標準體系更具層次性。初級評價標準代表了起步要求,選取的是國家各項指標的現值平均值;中極評價標準代表了國內的領先水平,選取的是國家相關文件中已有標準的最高值,以及全國各省市的現值最優值;高級標準反映了世界的領先水平,選取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典型國家,包括澳大利亞、美國、印度、巴西、丹麥、瑞典、日本、法國、德國、荷蘭、新西蘭、南非、芬蘭13個國家各指標對應的均值。具體標準限于篇幅,此處省略。
二、實證分析
(一)測度對象及數據采集
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逐步推進,包頭市作為典型的老工業城市,需在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下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組織。根據包頭市研究的現實需要,本文選取包頭市作為評價體系的應用對象,用以了解包頭市當前的產業發展水平,進而為制定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的產業發展規劃做鋪墊。本文的數據采集來源于經驗數據和調查數據兩部分。經驗數據是指客觀的統計數據,來源于《包頭統計年鑒》(2005-2011)、《包頭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5-2011)、《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5-2011)和包頭市統計局、環保局、科技局、農牧局等內部統計數據。
(二)測算結果
包頭市自2005年以來,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的區域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呈現明顯的上漲趨勢。在國內平均水平標準下,包頭市產業發展水平于2006年已達到102.59的分值,超越全國平均水平。2011年分值增長至305.37分,是國內平均水平3倍以上,具有全面建設生態城市的優秀資格。與國內領先水平比較,包頭市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的區域產業發展水平不斷上升,從2005年44.35分上漲至2011年的63.20分,達到及格水平,在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具有進一步發展空間。與世界領先水平比較,包頭市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的產業發展水平依然保持上升趨勢,從2005年的36.82分上漲至2011年的49.45分,增長幅度小于前兩套標準化的得分,僅增長34.3%,離世界典型生態城市的產業發展水平尚存在一定的距離??傮w上說,包頭市早在“十一五”初期就超越了國內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區域產業發展的平均水平,在“十一五”末期,即2010年達到了國內領先的及格水平。未來包頭生態城市的產業發展首先應當實現國內領先水平,進而向世界領先水平逐步靠近。
(三)結果分析
1.包頭市產業結構不合理,過分依賴資源消耗,經濟效益不佳
包頭市的產業結構總體不均衡,產業部門與生產能力不協調,生產網絡復雜度低,穩定性差。類比于生態群落中物種多樣性,產業部門的數量涉及各產業的生產能力,是產業系統平衡程度的重要表征。包頭市的Shannon-Weiner產業多樣性指數僅為0.79,未達到產業均衡多樣性指數的最低標準1。其次,包頭市的產業結構過度依賴資源能源消耗,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2011年,包頭市工業廢氣排放量達6402.84億標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達21萬噸。資源、環境受到威脅。另外,資源能源的消耗并未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與國內、世界領先城市相比,包頭市的經濟總量偏小,發展并不充分。2011年包頭市的人均GDP為11.16萬元,與國內領先水平17.5125萬元、世界領先水平19.36766萬元尚存在一定差距。包頭市的產業結構不利于包頭的可持續發展。
2.包頭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人才資源相對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低
包頭市的產值與勞動力的偏離,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協調。就業偏離度是反映就業與產值的不對稱的重要指標。包頭市的就業偏離度為0.52,高于我國領先水平的就業偏離度0.3和世界領先水平的0.1328。包頭市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尚未達到生態城市的建設要求。其次,包頭市吸納勞動力的能力不足,尤其缺乏高科技人才。2011年,包頭市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為1.19%,是國內領先水平值的1/2,是世界領先水平1/7。復合型、技能型人才比例小,高新技術產業的領軍人物及高層人才嚴重缺乏,無法滿足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需求。另外,包頭的市場競爭能力處于劣勢。2011年,包頭市專利申請量僅有930項,授權量539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僅占GDP的19.9641%,與國內領先水平49.68%和世界領先水平72.21%存在一定差距。包頭市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受到制約,產業結構對經濟效益的貢獻率和影響力不強。
3.生態農業發展較緩,經濟效益還待提高
包頭市是以工業為主導的城市,地處西部偏遠干旱地區,自然條件以及生態環境制約了農業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僅占3%左右。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包頭市的農業依然存在“低、粗、散、弱”的傳統農業特征,與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存在矛盾。2005年至2011年,包頭市生態農業的總體水平僅上漲10%左右,上漲勢頭不如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環保產業。低水平的產業結構、產業功能、生產方式、流通方式使得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明顯不足。在國內領先標準化下,包頭市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為67.76分。
4.生態工業固廢污染突出,技術知識普及率低
包頭是典型的工業城市,生態工業的建設既是產業組織生態化的重點又是難點。在國內領先標準化下,生態工業總水平得分4.57分,比生態農業、生態服務業、環保產業水平分別低3.64分、3.10分、2.64分。在世界領先標準化下,生態工業總水平則為1.02分,與其他三者相差6.93、6.25、3.99分。生態工業水平嚴重落后于其他生態組織建設。通過對比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排放效率發現,包頭市的固廢排放效率顯著低于國內領先及世界領先水平。在國內、世界領先兩套標準化下,包頭市生態工業的固廢排放效率均不滿1分,與工業廢水、廢棄排放效率得分相距甚遠。另外,通過對工業工作者的調查,有72%的人對生態工業基本不了解或者僅為一般了解。生態工業知識及技術的宣傳力度弱,不利于企業自發性生態化發展。
5.生態服務業建設重視程度欠缺
2011年,包頭市服務業產值占三產總產值的41.93%,三產從業人員占比57.12%,服務業整體產能較弱。2005年以來,包頭市以加快節能環保設施建設、提高綠化覆蓋率、加強生活污水處理能力等公共管理服務為重點,生態公共管理服務水平穩步上升。但在生態旅游、生態物流、生態交通、生態住宅餐飲、生態教育文化方面建設力度不足。包頭市居民對生態旅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調查結果顯示,生態旅游被認為是六大生態服務業建設方面中最不重要的項目。在物流方面,包頭市建設初步啟動,“小、散、亂、弱”缺陷明顯,物流業的生態化發展尚未涉及,包頭市大部分居民對生態物流尚無概念。生態交通、住宅餐飲在包頭市剛剛起步,開展了“中小學環境教育”,但企事業單位的生態教育、生態宣傳工作重視不足。
6.環保產業后續發展乏力
包頭市環保產業雖已初步形成,但包頭市環保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不高,次于生態農業和生態服務業,排名第三。發展趨勢也不容樂觀,在2005年至2008年的快速增長之后,發展水平出現回落并且再未上漲,環保產業發展陷入瓶頸,建設形勢堪憂。具體問題主要包括:配套產業政策不完善,針對包頭市環保產業建設的指導意見并未出臺、產業門類單一以及資源、廢物綜合利用能力較弱。目前,包頭市環保企業規模小,集中程度低,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水平較低,“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水平與國內、世界領先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從生態城市建設的角度研究了城市的產業發展水平,建立了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下的產業發展評價體系。經驗證明,該評價體系的應用性能較好,評價結果符合包頭城市的特點及現狀。該評價體系具有科學性、普遍適用性、易操作性的特點。針對目前包頭市生態城市建設中的產業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延長產業鏈,推動第三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發展
為實現發展經濟的同時完成節能減排目標,需依托現有產業優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老工業基地向現代產業基地的轉變。通過構建“煤—電—電解鋁”、“電解鋁—合金鋁—鋁合金制品”、“煤—電—鋼鐵及其深加工產品”等深加工產業鏈,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加速傳統產業的高級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約利用能源。另外,在工業不斷現代化、清潔化的同時,第三產業的興起有助于實現生態城市建設目標。一方面,落實政府的目標責任制、嚴格執法、加強監管,堅決淘汰產能、強化環保工程措施,迫使高耗能產業結構轉變;另一方面,提供節能減排項目支持,運用財稅、價格、金融等手段,激勵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與推廣。同時加強與國內、國際領先水平的合作交流,扶持服務業高速發展,引導、鼓勵引進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發展。
(二)以人才聚集、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生態化發展
包頭市首先需要打造稀土、冶金、裝備制造等人才高地,利用人才集聚,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其次,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加強稀土新材料的技術研發,發揮包頭的稀土優勢,提高稀土功能材料及應用產品的經濟效益;深化高端制造技術,促進汽車、鐵路用車、風光電設備的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加快電子信息技術,推進傳統產業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利用生物技術工程,提升發酵、細胞工程等產業化進程;加快生產、加工機械的技術改造,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增強廢物循環利用。另外,建立科技創新體系。在加大政府科技研發的投入同時,引導民間資本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有效提升高新技術產能。
(三)加大設施建設,創新組織形式,積極推廣生態農業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需要突破現有農業“低、粗、散、弱”的傳統缺陷。發展農業設施化。引進及改造農牧業現代裝備,擴大設施種植業和養殖業范圍,轉變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其次,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農業組織形式。農產品的流向通常包括加工和直銷兩種。為提升生態農業加工流向的經濟效益,需構建產、加、銷結合的組織鏈條;為提升生態農業直銷流向的經濟效益,需有效開發生產與市場的流通渠道。另外,綠色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亟待加強。由于包頭市地處西部干旱地區,因而要加強耕地和水資源利用效率,以節藥、節種、節能為重點,實現種植、養殖結合,沼氣、有機肥等循環利用和發展。在生產過程內部消化廢物,逐步推動農業的清潔化、生態化,增加產品的安全化和優質化。同時,發揮政府、協會、公眾等多方集體的積極性,利用消費需求帶動生產方式轉變。
(四)減少固廢排放,加強環保技術推廣,加快生態工業建設
從產生源頭和末端控制兩方面減少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排放。推行清潔生產、提高固廢綜合利用、保證固廢貯存安全、加強固廢處置能力。其次,加強環保技術引進和推廣,構建重點行業循環經濟鏈條。另外,通過生態園區建設,帶動產業集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具體來說,在鋼鐵行業建設方面,以包鋼生態工業園區為示范,推行從資源到產品到再生資源利用的循環生態鏈條;在鋁鎂有色行業建設方面,逐步完善包鋁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研制新型復合材料,開發采選冶煉技術,利用廢棄物循環工藝,改造傳統有色生產流程,挖掘低品位礦、共伴生礦、難選冶礦的潛力,提高余熱、余壓、余氣和冶煉渣、尾礦的綜合利用水平;在裝備制造業、電力建設方面,主要以發展循環經濟再制造產業、改造技術減低火電煤耗推行裝備制造業、電力行業的生態建設;在建筑業方面,以建材生態化發展為核心,通過非金屬新材料加工的循環深化、粉煤灰的綜合利用、消納煤矸石及電石渣等工業廢棄物水泥再造、建筑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等措施提高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發展生態建筑業。
(五)以生態物流建設為核心,促進生活服務生態轉型,逐步構建生態服務業
發展生態服務業應以生產服務業為主、生活服務業為輔。重點建設生態物流,并通過生態教育文化提升包頭市整體居民的生態意識。在生態物流建設方面,包頭市應當推進標準化物流包裝循環共用、鼓勵技術低碳化改造,實現低碳倉儲、運輸以及流通加工。同時,以工業園區為骨架“就近筑園”、構建綠色環保的物流設施體系,實現物流業的節能減排。在居民生態意識建設方面,深化生態教育文化,落實中小學環境教育,拓寬成人環保教育,促進環保意識的可持續發展。在生活服務業建設方面,充分運用包頭市草原、黃河濕地、民俗、軍工等特色,將生態保護理念納入開發旅游資源過程中,提升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和號召力。另外,通過高新科技和規劃設計推行清潔能源車輛、生態軌道運輸等生態交通建設,利用自然景觀設置和使用清潔能源建設生態住宅餐飲。
(六)依靠政府引導,科技帶動,平衡環保產業領域發展
健全環保法律法規及環境標準,完善財稅、價格、金融、貿易等環境經濟政策,利用政策機制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引導、鼓勵社會資本向環保產業移動,使得環保產業達到有效需求。其次,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技術創新體系,從集成創新、引進吸收再創新、到自主創新逐步發展,利用產業集聚力量,形成擁有更多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技術,提升本土產品競爭力,開拓產品和服務市場。另外,依靠重點工程,提高農業廢物資源化水平、環保裝備制造能力、產品市場及服務質量。推廣秸稈制作生物培養基、秸稈能源化、畜禽養殖廢物資源化等技術,提高農業廢物的資源化水平。以環保技術和裝備制造能力提升為重點,優化膜處理、滲濾液處理、煙氣脫硝、汽車尾氣高效催化轉化等技術。通過加強執法監督,規范市場秩序,建立公平競爭的產品市場。以城鄉污水垃圾處理、火電廠煙氣脫硫脫硝、危險廢棄物及醫療廢物處理為重點,通過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環保服務新措施,創新環保產業的服務模式,構建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包括清潔生產審核、認證評估、環境責任保險、環境法律訴訟等環保服務體系。
作者:楊建林 黃清子 單位:西安交通大學
- 上一篇:強制醫療背景中精神障礙患者的人身權保障
- 下一篇: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