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態城市建設路徑思考

時間:2022-06-18 08:50:05

導語:我國生態城市建設路徑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生態城市建設路徑思考

摘要:長久以來,我國通過高消耗和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促使“城市病”和環境污染蔓延,在正視這一問題后,傳統的發展模式便被以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取代,生態城市便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中的重要一步,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及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關鍵詞:生態城市;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生態城市建設是把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落實“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可持續發展理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和諧發展和文明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點的生態城市。生態建設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社會至關重要。建設生態城市有利于加快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城市可以有效避免因城市化進程加快導致的人口、資源、環境巨大壓力;減輕城市土地、水供應短缺問題;有利于調整城市能源結構,發展生態產業來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解決城市病突出問題;有利于創建生態文明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城市是中國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偉大創舉。這一創舉為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提供生態文明基礎、生態經濟基礎、生態環境基礎,通過生態城市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

一、生態城市含義及特點

(一)生態城市含義。生態城市是一個特殊的、人工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生態城市是指充分應用城市生態學、環境經濟學理論和系統論的研究方法,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的環境容量,綜合考慮各種自然因素和人為社會因素所建成的社會和諧、經濟高效、整體優良、生態良性循環的復合體。(二)生態城市特點。“生態城市”是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一方面是指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有效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指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生態城市建設強調了經濟與環境共同發展實現雙贏的可持續理念,在不斷的城市化建設中追求和諧,關注未來,強調整體,實現高效。

二、我國在建立生態城市過程中的困境

(一)環境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又好又快發展的瓶頸。隨著大部分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城市空氣質量明顯下降,形勢不容樂觀。地表水水質狀況嚴峻,部分區域污染物排放量已經超過環境承載力,可用于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空間越來越緊湊。(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給生態城市建設帶來巨大壓力?!笆濉逼陂g,雖然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是隨著全國城市GDP的急速增長和城鎮化率的提高,各?。▍^、市)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增長趨勢卻呈現不一致、不協調的怪圈。對2017年我國首次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圖進行分析后發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相對滯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速、發展方式粗放、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見表1)。2016年全國各省(區、市)平均綠色發展指數為79.16935,其中,北京、福建、浙江、上海等17個?。▍^、市)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而寧夏、西藏、新疆排在最后三位。北京、福建、浙江、上海等東部10個?。▍^、市)中,超過半數綠色發展指數排在全國前10位,這些?。▍^、市)全部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盡管東部沿海地區受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兩個方面的影響較大,但鑒于環境治理、增長質量、綠色生活3個方面普遍好于其他地區,綠色發展指數整體較高。其綠色發展指數體現出沿海發達?。▍^、市)的產業結構優化程度高,技術水平突出等特征。東部沿海地區公眾生態環境滿意程度整體偏低,其中天津、北京、河北3個?。ㄊ校┓謩e排全國倒數前3位。中部地區綠色發展指數處于中游位置,受環境質量、生態保護、綠色生活3個方面的影響相對較大,且公眾滿意程度普遍較低。西部地區12?。▍^、市)中超過半數以上的?。▍^、市)環境質量和生態指數處于中上游位置,然而受資源利用、環境治理、增長質量、綠色生活4個方面的影響相對較大,西部地區綠色發展指數雖普遍較低,公眾滿意程度卻總體較好??傮w而言,社會公眾滿意程度評價包括其對本地區生態環境總體情況的滿意度、對生態環境改善狀況的判斷和對市政環境衛生及污染和治理情況等各方面的判斷,反映的是社會公眾對所在?。▍^、市)空氣、水、周邊環境等環境質量狀況的認可程度,與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息息相關,對生態文明建設指數的評價包含更多深層含義(三)大氣和水環境問題突出。大部分城市揚塵污染、燃煤污染、機動車排氣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灰霾等低能見度天氣在各?。▍^、市)頻繁出現,大氣復合污染愈演愈烈,大多數地區水質存在未達標甚至污染物超標現象。(四)相關法律不健全,環保能力建設急需加強。在建設生態城市方面只形成了防治污染的幾部法規,沒有將生態城市正式歸入相關環境法律體系,實施城市資源有償使用費性質、征收、管理和使用都缺乏法律規范,對污染總量控制的設計和目標,以及具體實施缺乏專門的實施制度、配套法律法規,造成城市各個主體責、權、利不明確,環境指標無法全面落實。生態城市建設沒有權威性和法律層面的合法性,建設具體流程缺少法律支撐?;鶎迎h境監察能力和檢測能力相對薄弱,各地區環保機構建設滯后,環??萍贾文芰Σ粡姟?/p>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生態城市發展路徑選擇

(一)發展生態理念,強化城市生態意識。以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城市規劃為藍本,環境保護為出發點,統籌安排,分步實施,實現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建立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呼吁市民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運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各種媒體,廣泛宣傳綠色產業、綠色消費、生態產業、生態宜居環境等科普知識,促進公共生態價值觀和生態意識形成。大力宣傳、普及生態文明理念,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根植城市建設中。(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規范生態環境建設。制定關于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包括督促檢查和責任追究過程,涵蓋生態文明城市的各個組成要素。(三)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制,保障生態城市建設。建立生態城市管理責任體系,明確責任主體和具體責任層層分解和落實責任、任務,實行干部績效考核和干部問責,增強各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建設生態城市的責任感,提高各級干部執行力,激發各級部門創新建設管理生態城市的積極性。(四)加大結構調整,促進城市生態經濟發展。通過淘汰落后產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嚴格按照國家建設新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舉措和國家特色產業政策,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支持發展循環經濟和城市清潔生產,構筑循環經濟產業、城市基礎設施循環利用。加強工業尾氣綜合利用,實現雙向減排。支持企業研發生產節能環保型產品和專項設備,大力調整戰略性新型產業,集中優勢資源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特色優勢產業。制定規劃,優化產業布局,發展新型生態工業。全力優化各?。▍^、市)產業空間布局,依托各個城市特色資源,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五)建設生態城市人居環境,提升生態文明程度。在城市內規劃生態區、城市公園、生態廊道等城市綠地系統,形成各?。▍^、市)獨特的景觀生態格局,大力發展城市綠化,城市的綠化程度是衡量生態城市的重要標準之一,打造綠色城市是向生態城市轉變的重要環節。完善各?。▍^、市)全域覆蓋、互聯互通的綠道網絡體系,有效提高全國森林覆蓋率。堅持多元化規劃城市形態,彰顯區域生態、人文、產業特色,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裴,鄧玲.貴陽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

[2]陸強.論城市規劃與研究[J].城鄉規劃與研究,2002(2):19-22.[3]王翊亭,環境學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

作者:韓素娟 單位: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