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助力新農村建設探究
時間:2022-10-21 02:53:53
導語:公共財政助力新農村建設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問題是我國重要的社會問題,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公共財政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诖耍疚暮喴治鲐斦С鰧r村的影響,重點分析新時期公共財政助力新農村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公共財政;新農村建設;會計核算;資金監管
我國在“三農”問題相關文件中已明確指出,應優化投入保障體系,建立投資融資機制,促進實施農村振興戰略。因此,為有效解決“三農”問題,需政府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作用,合理分配各方面資源,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保障。
1我國農村存在的問題
1.1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突出。目前,我國城鄉發展情況差異較大,主要體現在下述方面。第一,基礎建設方面。近年來,隨著我國各項政策的落實及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大改善,但諸多方面仍需加強,如道路工程、電網等[1]。例如,農村道路質量普遍低下、電網設備質量性能不佳、互聯網普及率較低等。第二,基礎教育方面。改革開放至今,我國農村教育發生了巨大變化,絕大多數農村均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但教育資源卻明顯不足,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如教育公平問題、校園基礎建設水平較低、教學資源匱乏等。因此,需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情況。特別是要鼓勵和支持更多的人才參與農村建設,并留住人才。第三,醫療衛生方面。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村醫療水平得到了一定改善,衛生建設力度逐漸加大,但整體設施仍相對落后,且醫護人員技術水平較低,醫療市場不完善,很多用藥及治療急需規范。第四,經費管理方面。村組織經費財務管理存在較多問題,銀行存款負數問題較為嚴重。村集體經濟組織銀行存款賬戶管理缺乏科學的規范,監管力度嚴重不足,管理水平較低等,是導致銀行存款負數較為嚴重的重要原因。1.2農業發展滯緩,農民收入較低。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應加強對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的重視。21世紀發展至今,雖然我國農業發展已邁入全新時期,農業生產力大幅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改善,但仍存在諸多問題。如勞動力嚴重缺失、收入增長緩慢、農業資源匱乏、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等。雖然我國農業用地較少,但是農民數量很多。承包土地的農戶約有2.3億人,平均人均土地面積約為0.5hm2,農民收入增長較為緩慢,雖然近些年來農民年收入呈不斷增加的趨勢,但是增幅在逐年遞減,且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遷往城市務工,農業生產勞動力嚴重匱乏。以上現象阻礙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提高農民生產的主動性,且對投資農業生產造成影響,致使農業發展滯緩。農民是我國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購買力的不足勢必會影響國家整體發展水平[2]。農民問題不利于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因此提高農民收入對于我國經濟發展來說至關重要。
2財政支出對農村的影響
2.1農業的基礎設施和支撐體系得到較大改善和提高。近年來,中央財政運用國債資金和財政超收收入加快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速度。2008年,中央加大投資力度,投入60.5億元用于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節水灌溉示范項目及牧區水利試點為重點的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在建規模993.4億元,累計完成投資336.1億元,當年完成投資90.8億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318.3hm2,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651.0hm2。進入21世紀,我國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十五”期間共投入資金223億元,解決了6700萬人的飲水問題,基本結束了我國農村嚴重缺乏飲用水的歷史。2006年開始,我國農村飲水工作進入了以保障飲水安全為中心的新的歷史階段,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面實施;2008年全年在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投資規模470.1億元,累計完成投資293.1億元。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讓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被廣大農民群眾譽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2.2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關乎農業發展、農村建設以及農民生活等諸多方面。近幾年,我國財政支出對農民的種糧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的購置補貼等均使農村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大幅提高。農業財政支出對農業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可有效提高農民收入,帶動農村經濟增長。農村財政資金是農民收入提升的強有力保障,農村財政資金的數量及結構是影響農民收入的重要因素。財政支出的主要目的是確保政府職能,當政府職能以組織經濟建設為主轉化為公共服務為主時,財政支出的結構也發生轉變,由經濟建設支出轉化為教育、社會保障及醫療衛生公共服務支出,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生活保障。
3公共財政助力新農村建設的路徑
3.1提高村集體經濟組織支出管理水平。第一,對非生產性支出進行嚴格控制。第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支出要憑借規范及合法的支出票據,不能使用無票據指出憑證報銷,要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執行。第三,對于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支出票據,需標明用途并經證明人簽字證明,之后還要經會計及村民財務小組認真審核,通過審核后方可出納付款。如果支出實行鄉鎮、街道核算、記賬等,則應將支出票據送至鄉鎮、街道村級財務服務中心審核,完成審核后,再通過會計登記記錄。3.2強化村集體經濟組織銀行存款賬戶管理水平。村組只能開設一個基本存款賬戶,主要作為日常結算及現金收付,除土地賠償款專門賬戶外,不允許開設其他賬戶。政府是村組銀行賬戶規范使用的監督主體,應加強公章管理,對村組銀行賬戶開設使用的規范性進行有效監督和審核;應加強銀行存款印鑒管理的規范性,并應用分開保管制度,不允許一人保管支付款項所需的所有印章。此外,除規定中能使用先進的部分外,其他經濟往來收款項均需經過銀行辦理轉賬結算。3.3提高村集體經濟組織專項應付款會計核算水。平為有效推動農村現代化發展,不斷優化和完善財務管理工作至關重要。其中,《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中明確表明,如果村集體經濟組織有接受國家撥入的具有專門用途的撥款,可設置“專項應付款”科目,進而體現監督該款項使用情況的作用,但并未對核算方法進行闡明,這導致財會人員在使用科目時無規可循。對此,應實施合理有效的核算方法,提高核算水平;應在總賬設置“專項應付款”時進行總分類核算,且應在總賬科目下根據撥款的用途及種類建立分科目,全面核算。3.4優化和完善社會服務體系。首先,應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情況。實現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方式的轉變,根據財政政策規定,中央財政及地方財政有責任及義務為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農民子女提供接受平等教育的機會,有效解決農村兒童受教育問題。對此,可適量增加農村招生人數,明確招生方向,降低農村偏遠地區的招生分數,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進而推動農村發展。其次,應不斷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使用分級管理制度,使低收入資金的管理工作區域規范化,保證其能覆蓋全部農村,為農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要增加財政投入中的醫療保健支出比例,優化和完善農村公共衛生財政補貼政策,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農村醫療保障體系,提高醫療救護水平,為農民的健康提供保障。3.5強化農民隊伍建設。首先,需增加對農民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定期組織農民職業教育及相關培訓活動,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只有切實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及技術能力,才能引導農民致富,推動新農村建設。其次,應建立專門的示范基地。要與農村的特點相結合,設立一批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戰略相符的示范基地,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化新農村,并加強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交流,先進地區可向落后地區傳遞成功經驗,從而促進各地區的共同發展。3.6建立健全財政資金監督機制。首先,應建立專門的統籌規劃部門,負責農業資金管理,強化對農村建設的資金投入,從根源上處理解決農村資金管理混亂、復雜、無章可循的問題,并盡量簡化中間配置流程。其次,應提高財政資金預算編制及預算執行工作力度,不斷優化和完善農業財政資金管理的各項規定準則,及時摒棄過時、無意義的規章制度。最后,應大力促進財政管理的變革,避免財政資金多部門整合;應實施財政資金監督機制,體現媒體監督及社會監督的作用,特別是農民監督的作用,從而實現新農村建設資金監督民主化、公正化和透明化,促進新農村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除此之外,應規范村級財政資金使用,抽調專業人才,成立專門的監督管理機構;做好立項考察、申報評審、資金使用、項目驗收工作,強化監管。
4結語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在新時代背景下,應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支持力度,通過公共財政助力新農村的發展與建設。
參考文獻
[1]白學明.農村建設中的公共財政問題研究[J].經貿實踐,2018(23):22-23.
[2]胡紹雨.促進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供給的財政政策研究[J].財政科學,2019(9):94-103.
作者:陳亞強 費翔 單位:1.泰州方成會計師事務所2.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上一篇:科學技術推動現代農業建設探究
- 下一篇:消防法制建設與監督管理改革分析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