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配電網建設規模評估分析
時間:2022-01-06 03:42:28
導語:高壓配電網建設規模評估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于最優化原理對高壓配電網建設規模進行評估,能夠為電力系統的建設提供有力依據?;诖?,本文詳細闡述了評估指標體系建設、優化模型建設、加權綜合評估模型建設這幾項評估環節,實現了對最優化評估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夠為高壓配電網建設事業的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高壓配電;電網建設;評估指標
最優化原理是指一種能夠處理多階段決策問題的原理理論,將該理論應用到高壓配電網建設規模的評估中,能夠得出可靠、客觀的評估結果,有助于電網設計工作的準確落實,因此,應深入分析該原理在電網建設規模評估中的應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優化該原理理論的應用方法,提高電網建設規模評估工作的效果。
1評估指標體系建設
1.1層次分析法建設原理。在指標體系建設中,由于社會、經濟領域涉及面比較廣,其中能夠反映出當地電網規模需求的測度指標數量也比較多,且指標之間還存在相互影響、關聯的情況,因此,需要處理好部分與全局、微觀與宏觀之間的關系,保證指標體系條例的清晰性,為后續建模、評估奠定基礎。基于此,為了滿足指標體系建設需求,通常會采用層次分析法,來理順指標體系的層次關系,提高指標體系建設效果。在此過程中,層次分析法屬于一種運籌學理論,其分析原理是,通過將與決策存在穩定關聯的因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然后在此基礎上開展定量、定性分析,以實現綜合評估。其中該分析法對層次的劃分,正好滿足了指標體系,對各指標之間關聯、影響體現的需求。此外,由于其能夠將復雜的多指標決策問題表述為一個條例清晰的系統,所以其可以有效應對電網規模評估中,測度指標數量多的問題,提升評估工作水平。1.2指標關系建設。待指標體系建設基礎理論確定后,即可基于層次分析理論,進行指標關系的定位操作,為后續指標完整框架的建設奠定基礎。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如果所制定的指標類型不合理、含義模糊,都會影響指標間關系定位的準確性,影響指標體系的建設質量。為此,需要把握主要指標,不多不少地分解簡化問題,同時,還要提高對指標間強度關系的重視,如果指標之間影響力相差過于懸殊,那么就應將其調整到不同的層次上進行比較,以免在后續最優解評估中出現指標異常問題,確保各項評估環節的順利落實。此外,層次分析法的主要作用是從備選方案中,篩選出最優解,或尋求方案中不足的最佳優化方法,而不能對方案進行創造,因此,在指標關系建設過程中,應結合自身提出的方案,進行指標關系的提取、創造,以強化后續的方案擇優或優化效果。1.3整體指標體系架構建設。待上述兩個環節落實完畢后,即可組合出整體的指標體系架構。在此過程中,首先,將指標體系分為三個層次,即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初步確定了體系結構輪廓。其次,將目標層設置為高壓配電網的建設規模,并將在該層次下的準則層,分為兩個部分,即變電站規模、線路規模,然后為其中變電站規模下的指標層,設置了變電站電容量、變電站個數、變壓器臺數這幾個指標類型,同時,為線路規模下的指標層,設置了線路回路線、線路總長度這兩個指標類型,形成了大概的指標體系框架。最后,根據各個指標項,提取、添加相應的指標項,完成整體指標架構的建設,以備之后的優化模型、加權綜合評估模型構建。此外,要注意,需嚴格按照指標類型,進行指標項的提取和歸納,以保證整體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與可靠性。
2優化模型建設
2.1模型基本假設。遵循促發展、避免支出浪費的原則,在優化模型建設中,基于給定的供電面積、地區符合水平,將抵償年限內單位面積所承擔總費用最小作為函數目標,進行了優化模型建設,以期達到高壓配電網規模的科學評估效果,因此,模型的基本假設條件為以下幾項:第一,結構假設,總結以往的配電網建設經驗,可以采用常見的輻射網絡結構假設,即供電區域為圓形、供電站為圓心,然后配電網以圍繞該圓心,采用網絡輻射的方式,延伸到各個用戶所在區域。第二,電力負荷假設,為了方便建模與分析,需假設電網覆蓋區域內的電力負荷密度均勻。第三,導線截面假設,遵循經濟性原則,應將所有導線截面按照經濟電流密度選用。第四,變電站條件假設,將高壓配電網規模范圍內的所有變電站容量,以及其中的變壓器臺數,設置為同一數量,以弱化建模分析的難度[1]。2.2經濟支出模型建設。由于該模型的建設目標為最小化總費用,因此,待到假設條件設立完成后,需要基于這些假設條件,構建一個經濟支出模型,以備之后的優化結構建設。在此過程中,首先,需要確定變電站的供電半徑,設半徑為R、單位變電站容量為S、供電區域負荷密度為σ、變壓器容載比為Kc,列出函數表達式:(1)并得出配電線路每回的出現表達長度D*R,其中D為地形修正系數,同時,設UN、J分別為配電網額定電壓、導線經濟電流密度,得出導線截面積函數:(2)其次,根據上述截面積、長度、供電區域面積半徑,得出相應的年總運行費用[2]。最后,再計算出有效投資階段內,變電站、配電網區域的總投資費用,實現高壓配電網整體經濟支出模型的建設,為之后的優化結構構建提供依據[3]。2.3優化結構建設。在優化模型中的優化結構建設中,需要以最小化費用為目標,根據上述經濟支出模式,構建一個優化模型結構:(3)其中,KM、KN、KO為常數,Fo=F/(πR2),即單位面積上的年總費用。此后,還要進行最優評估指標的確定,并根據上述各個函數模型結構,得出變電站的經濟容量,即:(4)(5)其中,Sj為經濟容量、Ksec為變壓器安全運行率,且Ksec<1,P∑為已知總供電負荷,Nb為變電站最優數量,同時,根據上述函數,還可以得出Nb的表達式。之后,再結合Nb、Sj、R的表達式得出變壓器臺數、變壓器總變量容量、配電線路總條數、線路總長度等規模評估指標,然后將其組合為變電站規模指標,以及配電線路規模指標模型,實現優化模型的建設[4]。
3加權綜合評估模型建設
3.1模型建設思路。在此次優化模型的建設中,由于將費用最小化為模型構建目的,因此,其得出的優化結果主要體現在是否滿足經濟原則方面。但事實上,還要考慮宏觀的地區綜合情況,來進行電網規模設計規劃,所以為了保證評估模型的有效性與準確性,還要為其增添加權綜合評估功能,以完善整體模型的建設。在此過程中,各指標對配電網規模的貢獻程度,作為評估的關鍵因素,需要邀請該領域的專家,并采用專家加權選評估指標的加權平均定量法,構建評估模型,以落實基于最優原理的評估模型建設[5]。在該加權平均定量法中,需要建立一個專家選優系統,并借助函數定量的方式,對專家的評分進行計算,然后得出加權設置結果,再基于此,構建相應的加權綜合評估模型。但需要注意,應在保證專家基本評審權的同時,保持比較評價標準的普遍適應性,增強評估模型的建設效果[6]。3.2建設過程。在建設過程中,首先,需要仔細甄選專家,保證其專業素質到位,且所邀請專家應當對該配電網建設項目具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因此,最好邀請參與該項目設計、建設的專家為宜,保證評價的準確性和客觀性,然后還要組成一個專家評估組,使其能夠圍繞配電網規模,進行集中的評價[7]。其次,設專家為K、指標為G、評價值為W,然后結合指標個數、K專家的權重等條件,以及通過上述環節導出的指標項表達式,構建出一個加權綜合評估模型。最后,再將各項具體參數,導入到評估模型中,進行計算,得出高壓配電網規模的最優解。在此過程中,該評估模型通常會給出偏大、偏小、適中這幾種評估結果。如果給出的結果為偏大或偏小,那么就要根據評估結果,來對方案進行調整,之后,再繼續進行評估,直至最終模型評估結果為適中為止,此時,高壓配電網規模方案則為最優方案[8]。
4結語
綜上所述,有效應用最優原理,能夠提高高壓配電網規模評估的準確性。在評估工作中,借助最優原理,可以保證評估項目的全面性、明確最優的高壓配電網規模水平、優化配電網工程的使用性能,從而為配電網工程設計提供資料參考,增強高壓電網建設施工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劉芳芳,呂林,劉友波.高滲透清潔能源的城市高壓配電網轉供調度策略[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20,48(11):1-9.
[2]周念成,何寬,王強鋼.高壓配電網與天然氣管網互聯的轉供優化模型[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20,40(05):1432-1443.
[3]韓俊,袁棟,謝珍建.交直流配電網典型形態特征對比與應用模式[J].電力建設,2020,41(03):93-99.
[4]陳繼滔.高壓配電網基建技改統一規劃實施策略[J].新型工業化,2019,9(09):25-28,46.
[5]林卓瓊,彭顯剛.基于帕累托最優法的中低壓配電網多屬性規劃方案比選方法[J].廣東電力,2020,33(08):46-53.
[6]王杰鴻,李昆華,姚朝,等.改進遺傳算法的配電網的無功優化的研究[J].電子器件,2020,43(04):767-770.
[7]黃耀東.淺析揭陽地區中壓配電網合環運行現狀與規劃[J].機電信息,2020,(23):143-144.
[8]梁志勛,施運應,趙家祺,等.基于NB-IoT技術的高壓開關溫度監測系統[J].現代電子技術,2020,43(16):126-130,134.
作者:林青瑜 洪智勇 單位:國網泉州供電公司
- 上一篇:電力工程技術在智能電網建設的運用
- 下一篇:綠色礦山建設規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