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生態馬克思主義促進高校校園建設
時間:2022-03-28 10:47:37
導語:運用生態馬克思主義促進高校校園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國內高等院校在校園建設上,均努力在和諧校園氛圍、綠色校園環境、環保節能校園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和積極建設。高等學校的校園可以看成是一種小型社區,在社區的生態環境建設、人文氛圍、綜合治理等方面,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均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以及相應的理論支持。在闡述分析當代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般原理、現實藍圖的基礎上,利用生態馬克思主義主張的協調發展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論,結合高等院校校園建設的基本情況研究,對高校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校園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高校校園建設
校園環境是學校提高辦學質量而創建的各種環境的總稱,是反映一所學校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總體水平的重要窗口。校園環境包括外環境和內環境,也稱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具體包括學校景觀綠化環境、教育教學環境、文化氛圍環境和校園周邊環境等。近年來,國內高等院校在校園環境建設方面,均努力探索、積極建設和諧校園氛圍、綠色校園環境、環保節能校園等。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構建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生態這“五位一體”發展戰略,高校在前期校園環境建設的基礎上,努力建設生態文明校園,既是自我完善發展、創建美好和諧生態校園的需要,也對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國家整體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1和諧互融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系統是生態文明校園建設的目標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目前的高校校園均可算是集合了教學、工作、生活于一體的獨立完整的人工生態系統。建設生態文明高校校園,首先可從硬件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方面著手。在這方面,高校主要可以運用當代生態科學技術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對校園環境進行科學的規劃、建設、管理。校園自然環境的建設,要符合生態學的基本規律,應具有適度的人口密度,充足的綠地系統和多樣性的物種系統,科學的功能區結構的劃分與合理的數量分配,建筑材料具備節能、環保、可再生的性質,能夠有效處理校園內產生的環境污染物質,廢棄物能夠得以回收及綜合利用,具備一套完整、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與機制等,這樣才能夠達到環境各組分之間的和諧共生,生態系統各鏈條之間的密切配合,互為因果,以及校園本身與周邊區域之間的自然融洽的目的。另一方面,生態文明校園建設由自然系統與人文系統復合而成,從人文學角度上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歷史發展中的一種形式。生態文明以尊重保護生態環境為宗旨,以人類的未來發展為著眼點,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在這種文明觀的指導下,生態文明校園建設須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指導,在校園建設和日常教育管理中,以有利于綠色環保、美化環境的教育管理措施,全面提高校園師生的生態意識和人文素養的教育。從而營造和諧文明的教學、工作、生活環境,學校師生樹立節能環保的生活理念,養成崇尚生態自然觀念和節約資源的文明習慣等。
2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內涵
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中最有影響的思潮之一,國內外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文本的深入解讀,顯示出馬克思主義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學內涵和意義。當今世界,資本主義國家或社會主義國家、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生態危機問題,生態馬克思主義由于獨特的社會批判視角和辨證方法,在促進生態危機的處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在理論建樹上,生態馬克思主義通過利用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觀點,分析闡釋當代生態系統環境及其危機問題。它將生態危機的根源歸因于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生產方式,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技術、消費、階級以及國際爭端是造成當今世界性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深刻地揭示了生態危機的本質。同時,生態馬克思主義倡導生態保護和健康生活,從生態保護的角度論證了建立社會主義的必要性,也倡導人們樹立新的符合生態文明的生活方式,為解決人類生存困境提供一種新途徑。從實現手段看,生態馬克思主義認為,“穩態”的社會生產模式是消除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出路。這種生產模式主要強調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改進上來,通過發展小規模、無污染的新技術和新企業,既要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個人對龐大規模的工業經濟體系的依賴性,又要能促進非異化、創造性的勞動,使人們從過度消費中擺脫出來,讓人類生活真正處于人與自然的完全和諧之中。要建立這種生態馬克思主義所認可的社會生產模式,首先,在勞動生產的過程中注重環境道德,要努力將資源消耗限制在可維持的限度之內,強調產品的耐用、簡便和易于回收。其次,要在社會財富和資源分配上做到平等,節制人口增長,縮小貧富差距,在不損害自然環境、生態循環的前提下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再次,要調整生產結構,改組生產權力關系,為參與生產活動的人們提供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使人們在勞動中感到存在的意義,是生活的需要,真正實現勞動與生活的統一。由此看來,作為一種社會思潮,生態馬克思主義倡導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豐富了可持續發展理論,這對于解決當今世界的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具有深遠的指導作用。
3運用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建設生態文明校園
3.1樹牢生態文明觀念,夯實校園生態建設基礎
生態馬克思主義解釋了人類、自然與社會這三者的辯證關系,在當今社會面對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的情況下,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是要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因此,生態馬克思主義是國家和社會處理和解決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高校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人群社區和生態系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試驗地,在校園建設規劃和管理上,應該充分認識和把握生態文明的客觀規律,在對自然的開發和利用上樹立尊重保護自然、促進生態循環發展的意識,建立全校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同時,應該通過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法,在生態文明校園建設基礎理論研究、師生正確生態文明觀養成研究等方面進行理論創新,并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為更多類型的人文社區和生態系統提供科學的、可行性高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指導。
3.2創新生態教育模式,培養學生文明意識行為
生態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生態文明的根基是人類的價值觀和社會發展觀,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接受程度高,在觀念和意識養成方面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他們也是掌握科技知識主要群體,理應成為生態文明校園建設的接受者、傳播者和實踐者。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能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從自然生態的立場出發,處理好生態環境、個人主體與社會經濟發展三者的關系,為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一方面,高校要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可分層次、分類別地制定生態文明教育課程計劃,發揮教學課堂主渠道的教育作用,向大學生普及生態文明知識,灌輸生態文明觀念意識,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另一方面,高??梢酝ㄟ^校園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途徑,并借助新媒體等平臺,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系列活動,幫助大學生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大學生將生態文明意識自覺轉化成實際的社會行動。
3.3促進生態實踐研究,落實校園生態建設舉措
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到生態學、環境學、教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學科的研究和發展。高等院校應密切關注國內外前沿科技和生態文明建設動向,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成功模式,有條件的高校可通過成立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等,加強對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研究。同時,高??梢酝ㄟ^教師帶領學生的方式,開展相關實踐課題研究,如針對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節能監督職能檢測技術、節能減排技術等領域的技術性、應用型研究,也可以在生態社會政策研究、綠色經濟發展體系、公民生態文明養成教育等方面開展政策性、制度性研究。另外,高校在校園建設方面,應該大膽踐行生態文明理念,開展生態建設的試驗,比如在資源的分配和利用方面,應注重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兼顧資源分配的平等;建筑材料和辦公資料方面,注重環保節能和可回收的性能;生活勞動方面,通過校園管理的新措施、新規定,為師生提供創造性、自主性強的生活方式,使師生在校園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滿足感和意義感。
作者:趙繼偉 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參考文獻:
[1]劉杰.高校生態文明校園建設的思考[J].安徽: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77-79.
[2]韓秀霜.國內生態馬克思主義研究綜述[J].湖北:長江論壇,2012(4):14-19.
[3]陳學明“.生態馬克思主義”對于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啟示[J].上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17.
[4]杜惟瑋,張宏偉,鐘定勝.生態校園建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成都:四川環境,2005(3):30-34.
- 上一篇:高校共青團在高校建設中的作用
- 下一篇:“關愛女孩”行動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