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行業特色文化在高校質量文化的應用
時間:2022-02-25 10:46:01
導語:紡織行業特色文化在高校質量文化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行業特色高校不可避免的具備行業文化的特征。行業特色高校的發展也與行業本身的發展緊密相連。質量文化建設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組成,將紡織行業元素與高校的質量文化建設緊密聯系起來,將有利于促進學校質量文化建設,突出學校特色。
一、紡織行業的特色文化
紡織行業特點和文化特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中華民族傳統的傳承。中國古代的紡織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原始社會時期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到今天,我們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藝術品都是紡織技術的產物。新中國成立以后,紡織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為國家的外匯儲備、為國有企業的改革、為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從紡織鼻祖黃道婆到棉紡織領域開拓者張謇,再到中國化學纖維學科奠基人錢寶鈞,紡織行業先驅表現出的刻苦鉆研、不畏艱難、為國治學、嚴于修身的精神正是中國民族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精神的體現和傳承;紡織從業人員吃苦耐勞,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也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衣缽相承。(二)強勁的團結協作精神。我國紡織服裝業在國際上處于領先的水平,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從抽絲、織布、染整到服裝生產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和龐大的產業集群,基本涵蓋了化纖、棉紡、紡織、染整、成衣加工生產、輔料生產、市場營銷、品牌經營等領域[1]。在面對大規模生產,需要完整產業鏈支持的時候,一家企業往往難以完成。而生產的專業化和精細化,造就了泉州優勢的產業集群,團結協作的作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因為中國紡織行業完整的產業鏈、強勁的團結合作精神,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生產制造國。(三)與時俱進的發展模式。紡織作為傳統行業,要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與時俱進是生存的基礎和原動力。例如:(1)以時尚產業為引領,實現產業轉型。充分調動時尚資源,從單一的制造型企業向制造型、服務型、體驗型融合的多元型企業發展。(2)順應現代信息化發展模式。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紡織及相關企業,尤其成品服裝企業,也逐漸開始注重網絡信息建設并在不斷的運用網上交易、網上銷售等手段開拓市場。(四)勇于創新的理念。突破與創新是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紡織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注重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2],加強與紡織行業背景院校相關專業合作研發紡織新技術;注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注重紡織相關學科的發展,培育紡織行業人才;注重利用智能信息技術的崛起,積極探索和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高級定制的生產模式,推動紡織服裝行業轉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也已得到廣泛應用[3]。
二、高校質量文化建設的特點
高校質量文化指高校以質量為核心的價值觀念、意識信念、思維方式、道德規范、規章制度及行為方式的總和[4]。(一)高校的質量文化建設。高校質量文化建設不可避免的要從精神質量文化、物質質量文化、制度質量文化、行為質量文化四個方面展開。精神質量文化是關于是質量文化建設的靈魂和核心。物質質量文化主要指高校物質條件,為系統文化建設提供保障。制度質量文化是指高校在質量管理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規章制度的總稱,是全校師生遵守的守則,質量建設最常用的手段;行為質量文化是師生員工具體在學習和工作中的行為表現,是質量文化在具體時間中的體現形式,是文化建設中所形成的作風和技術操作。(二)高校質量文化存在的問題。傳統的高等教育質量文化建設過度依賴于制度質量文化,也就是依靠對制度、政策、規則的制定和完善來進行行為的約束,這樣做的弊端是忽視人文、精神、文化等“軟要素”的建設,導致學校的教育質量建設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僵硬的局面。重管理、輕文化,諸多高校在質量文化建設中出現的認識誤區和實踐偏差,呈現出狹隘化、形式化、功利化、割裂化等誤區和偏差[5]。制度質量文化不應該占據高等教育的質量文化建設的全部,也不應該過多的依賴管理手段。質量文化建設的四個方面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設,是一個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也具有很強的傳承性,是全體師生共同意識的體現,通過一個有效的手段,將四個子文化貫穿起來,才是質量文化建設的有效方法。
三、高校加強質量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質量文化原本屬于質量哲學的范疇,最初主要應用于企業的文化建設。但是到了80年代后期,伴隨著高校教育質量保障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原本作為企業管理中質量文化的概念也被引入到了高等教育的領域。在高校長期的教育發展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和質量管理有關的價值觀念、規章制度、道德規范一起構成高校質量文化的整體。高校質量文化是包含高校全體師生和員工的涉及到與質量管理有關的所有的精神活動和精神產品的總稱。高校的質量管理中蘊含著質量文化,而質量文化又引導和啟迪著質量管理的方向。因此,對高校來說,質量文化是非常珍貴的無形資產和精神財富,是質量管理活動順利實施和開展的前提和基礎。高校對人才和專家的培養輸出,主要是質量文化的產物,而不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結果。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永恒的主題,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在高校持續擴招的大背景下,人才培養出現了質量的滑坡。因此高校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對于穩定和提高高校的教育質量,保障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教育質量是高校發展的生命線,要從根本上保證高校的教育質量,必須加強高校質量文化建設,提高全體師生和高校管理人員的質量意識,使質量行為成為高校全體人員的自發行為和持久習慣。
四、紡織行業特色文化在高校質量文化建設中的應用
(一)注重傳承,加強紡織學科在學校質量文化之精神文化中的引領作用。高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是學校質量文化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對學校之所以存在的基本內涵及其所應展現出的基本品格的定位,它體現了大學發展的基本方向。以東華大學為例,東華大學的辦學定位是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等學科協調發展,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學。所謂“高水平特色大學”,“高水平”是指辦學質量與水平受到社會廣泛認可,“特色”有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學科群和學科方向。東華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大學之一,其辦學質量與水平還是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的;其前身是“中國紡織大學”,具有較強的紡織行業背景,紡織及其相關學科在學校學科體系中的“高峰”位置已經形成,紡織科學與工程進入了世界一流學科行列,科研水平及研究成果在行業科技創新與發展方面處于領跑地位。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與紡織相關的專業,如化工染整、材料、機械、環境等工科發展相對強勢,幾個專業的論文總數超過了國內其他紡織院校的總和,也彰顯了在相關領域的比較優勢,為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做出了應有貢獻。因此東華大學的辦學特色是鮮明的,學科優勢也較為突出。東華大學提出的辦學定位結合了自己學校本身的情況特點和文化傳承,非常有利于得到師生和校友的高度認同,(二)團結一致,賦予質量文化之物質文化建設深刻內涵。由于物質文化建設是“看得見,摸得到”的建設,因此對全校師生具有最直接的作用效果。大學物質文化的內容極為豐富,師資隊伍、教學設施、學校環境、建筑布局等都是物質文化的存在形式。那么如何做到有的放矢,使物質文化建設更具內涵,對質量文化建設起到更強的支撐作用。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在“合格人才”即培養目標確定以后,學校的各項工作都應該緊緊圍繞“培養人才”的核心任務,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發揮紡織行業與時俱進的精神,在教學設施上,上到以著名學者命名的教學樓,下到實驗室一臺機器,應該密切的了解社會及行業的發展,保障學生的學習內容是與時俱進的;不斷豐富教學資源。教學資源不僅局限于校園內,學校在拓展校外實。習、實訓機會時,由于紡織行業高校必然與紡織行業聯系緊密,可以充分利用,一方面為學校的人才培養提高質量,另一方面為企業儲備優秀人才。(三)勇于創新,建立產出導向的質量保障制度體系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的培養目標勢必要作出調整,以適應新需求,作為人才培養支撐的課程體系、教學和考核評價也要跟著作出變化,自主更新內容。行業背景的高校,往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如東華大學是以“高層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為主”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從辦學傳統來看,東華大學前身是中國紡織大學,具有明顯的紡織行業背景,受社會與行業的共同影響,學校在“德才兼備、基礎寬厚、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培養取向的指導下,形成了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辦學傳統,建校至今已培養畢業生近19萬名,贏得了“踏實、肯干,發展后勁足”的社會美譽,在紡織服裝行業及其它產業和領域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和領軍人物。從發展需求來看,當前國家正處在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創新驅動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核心戰略。上海在努力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以及加快建設具有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東華大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始終與社會需求相契合。要保持應用型人才培養適應國家和產業的需要,就必須重視行業或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參與度。產出導向下的質量保障體系是以學院自評自建為基礎,注重常態、注重過程、注重內涵,牢固確立質量紅線意識,全面梳理專業人才培養保障與監控體系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切實完善促進培養質量提高的體制和機制,不斷增強學校本科專業的核心競爭力、行業影響力和社會貢獻度。落實“以產出為導向”的教育取向,培育持續改進的質量文化。具體措施包括:根據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結合社會和行業需求,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合理的構建課程體系,滿足畢業要求;改進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如此就形成了動態調整、覆蓋全部教學環節、全方位監控、全過程閉環、全員化的由專業到學院、由學院到學校的質量自控體系。(四)與時俱進,激活質量文化之行為文化。2018年8月,教育部下發《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提出“全面整頓教育教學秩序,嚴格本科教育教學過程管理”。教學秩序是行為質量文化的顯性表現,嚴抓教學秩序,嚴格教學管理,杜絕水課是計劃行為質量文化的有效方法。是要治理大學“水課”問題,就必須對所有課程都嚴格要求,對抄襲、弄虛作假問題堅決地說“不”。杜絕“水課”就要加強教學的過程管理,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中強化教學考核,在校園宣傳上多樹立“良師、嚴師”的榜樣,對學生的學習觀念進行教育,消除功利心理。行業特色型大學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準確定位,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統籌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協調發展[6]。紡織行業特色高校是我國高校體系的組成部分,紡織工業是我國近代工業發展的基礎性產業,紡織行業特色高校肩負著為國家紡織及其相關行業培養和儲備人才的責任,為行業發展起到支撐作用。在建設紡織強國的戰略背景下,重視紡織行業背景高校的質量文化建設,通過將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一體化建設和協同推進,不斷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形成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良性互動,使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之間的更加平衡與和諧,并適度超前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急需的相關學科專業,進而提高紡織類人才培養質量,實現紡織特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身發,汪雅芳.泉州紡織服裝業國際競爭力及影響因素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18(2):17-19.
[2]趙飛紅.紹興紡織產業轉型發展探析[J].產經研究,2019(8):22-23.
[3]伏廣偉,賀志鵬,劉鳳坤.紡織服裝業智能化與智慧化發展探究[J].毛紡科技,2019(8):1-5.
[4]劉仲全.質量文化與高校內涵發展[N].光明日報,2013,10,1(06版).
[5]羅儒國,王珊珊.高校質量文化建設的誤區與出路[J].現代教育管理,2013(10):30-36.
[6]封希德,趙德武.建設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9(7):9-10.
作者:劉 冰 張 璐 張科靜 王海紅 單位:東華大學教務處
- 上一篇:高校教育智庫建設路徑思考
- 下一篇:企業網站建設前端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