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務型團組織建設路徑探索

時間:2022-04-15 03:33:22

導語:高校服務型團組織建設路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服務型團組織建設路徑探索

當前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最佳機遇期,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共青團始終與黨同心同德同向,把黨的中心任務作為神圣使命,勇擔責任,積極作為。高校共青團在全團擁有最正規、最龐大、最具戰斗力的隊伍優勢,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源頭性的地位和作用,團的十八大報告也基于學生團員占總團員比例超過60%的實況,明確提出“全團抓學校”的工作思路和“大抓基層”的工作導向。高校是青年思想政治引領的重要陣地,是社會進步的窗口,是青年三觀形成的重要場域,它肩負著為黨育人之重任,使命尤為重大。這需要高校共青團求思求變,抓住機遇,自覺將勢能轉化為動能。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共青團要在“大思政”格局中找準發力點,著力建設服務型團組織。因此,建設高校服務型團組織是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高校新時代馬克思主義青年組織的基礎工程,也是高校共青團今后一段時期開展工作的重要方向。

一、高校服務型團組織的理論概述

2014年團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強基層服務型團組織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建設基層服務型團組織要“堅持服務大局、服務青年、服務團員、服務基層團干部”四點要求。據此,張華(2015)將服務型團組織的內涵界定為具備服務黨政大局、服務青年、服務社會公共事務三種基本服務能力,且服務水平得到黨政領導、青年群眾認可的基層團組織[1];武漢市團校課題組(2015)認為,服務型團組織是立足于基層,以服務大局、服務青年、服務團員、服務基層團干部為任務的基層團組織[2];郭潔(2016)則從服務型團組織建設目標出發將其界定為有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有本領過硬的骨干隊伍、有形式多樣的服務載體和平臺、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機制、有團員青年滿意的服務業績的組織;有學者認為,基于服務型團組織的特征將其界定為完善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協助政府承接青年公共事務、對青年權益進行實質性維護的團組織[3]。綜上,在基層服務型團組織的內涵界定上,相關研究始終圍繞“服務”這一核心主題,高校團組織作為團的基層組織,也應圍繞“服務”這一主題加以界定。但是,高校具有其特殊性,在高校服務型團組織內涵的界定上,一方面,要突出其立足服務大局、服務青年(其中包括團員、青年和基層團干部)兩個基本職能;另一方面,還要著重強調其固有特征,具體如下:(1)以“思想政治”為引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2)以“中心工作”為基本遵循,服務高校五大基本職能。(3)以服務青年發展為核心目標,了解青年實際困難,解決青年現實問題,維護青年核心利益。據此,筆者將高校服務型團組織界定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中心工作”為基本遵循,以服務大局、服務青年為基本職能的高校共青團組織。

二、高校服務型團組織的建設目標

高校團組織要想發揮服務大局、服務青年的職能,建設服務型團組織,就必須首先厘清其組織建設目標。團中央印發的《意見》指出,建設基層服務型團組織要實現“五有”目標,在“五有”目標設定的框架下,結合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針對高校是團員青年聚集地的特點,可以將高校服務型團組織的建設目標明確為三點。1.服務功能完善,促進青年全面發展思想引領是高校共青團的首要任務,也是“大思政”格局下發揮生力軍作用的落腳點。高校共青團應切實將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相結合,一是主動搶占青年學生思想陣地,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高校共青團建設成思想統一、先進、純潔的馬克思主義青年組織;二是要實施好黨和國家的青年政策,圍繞青年、服務青年,立足青年學業、就業、職業、創業、家業、事業等迫切需求,踐行服務功能,滿足青年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組織體系健全,有效覆蓋全體青年指出:“擴大團的工作有效覆蓋面,關鍵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廣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4]。延伸工作觸角必須從組織體系上改革,破解高校共青團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二八效應”。一是縱向垂直與橫向扁平相結合,增加高校共青團組織與青年學生的接觸面積,拓寬工作覆蓋面;二是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工作路徑規劃立足青年實際需求,擴大工作的群眾基礎;三是團干部隊伍和學生干部隊伍相結合,有效整合資源,調動青年學生積極性。3.服務模式創新,提高履職盡責能力新時代,隨著多元文化的傳播和根植,高校共青團所處的外部環境和服務對象也發生了變化,青年學生的個性與訴求在不斷轉變,高校共青團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變化,以改革求發展,以創新謀實效:一是緊扣時代潮流,借力新思想、新焦點、新平臺;二是創新服務項目,將傳統服務項目與創新服務項目相結合,持續深化服務品牌。

三、高校服務型團組織的建設動力

1.建設高校服務型團組織的動力源。第一,社會發展驅動力。新時代面臨新變化,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我國意識形態領域面臨巨大挑戰;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普及化階段,先進性在大學生中的表現形式也發生了變化。高校共青團工作在保障高等教育優質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隨著5G時代來臨,青年群體的社會生活方式和聚焦點發生巨大變化,全媒體時代倒逼共青團的工作手段和途徑也要順應時展去改革,要用團員青年聽得懂、喜歡聽、愿擴散的語言和技巧服務和引領青年,讓青年緊緊圍繞在團組織周圍。種種新變化則要求高校共青團的工作內容也必須隨之改變。第二,青年需求驅動力。結合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和2018年中國青年人口與發展統計報告的調查[5],中國青年的需求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建設、教育、健康、婚戀、就業創業、政治參與、閑暇娛樂文化、合法的青少年權益、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和殘疾青年發展等10個方面。廣大青年親身見證、經歷、參與了我國進入新時代的偉大進程,對國家發展成就充滿自豪,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也充滿信心,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作用也充分肯定[6]。目前,青年的基本生活條件不斷改善,青年受教育程度處于我國歷史上最高水平,青年發展權益得到更好維護,青年的創新創業活力不斷增強。而青年思想教育的時效性、青年體質健康水平、青年社會教育和實踐教育水平亟待提高,青年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創業創新的熱情需要改善和關注[7]。因此,高校共青團的工作對象的個性與訴求的調整驅動著團組織著力改變工作觀念,以服務贏得青年、凝聚青年。第三,黨建引領驅動力。黨的十八大強調了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重要意義。共青團作為中國共產黨執政黨的青年組織在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驅動下,要努力將共青團建設成為服務型馬克思主義青年組織。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提出為建設高校服務型團組織指明了方向、創造了條件、提供了空間,也提出了更高的建設要求。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事業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決貫徹教育領域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要求。黨的決策和部署為共青團工作提出了剛性要求,高校共青團要主動調整工作意識,展現新作為。第四,自身改革驅動力。團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改革再出發”,將全面推進共青團改革作為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去推動。2016年11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求,立足青年學生主體地位,深化改革,扎實服務,突出青年學生團學工作的核心地位,做青年學生身邊的、貼心的共青團。高校共青團在長期發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在高校共青團機構建設方面,部分高校團委團干部往往存在工作人手不足,工作任務重的情況。在團委指導下的各類團學組織中存在著學生干部虛多,團體工作戰斗能力不足的情況;在高校基層團支部建設方面,存在著團支部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團支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有待進一步更新和轉變等問題;在高校團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盡管高校團員青年數量眾多,但團員青年的思想引領工作質量還有待加強。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共青團組織的服務能力和水平,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高校共青團改革勢在必行。2.建設高校服務型團組織的動力作用機制。根據建設高校服務型團組織的動力源性質,可以按照動力產生機制將其分為外驅動力(社會發展驅動力、青年需求驅動力)和內驅動力(黨建引領驅動力、自身改革驅動力)兩個類型。要辯證地分析內外驅動力間的作用機制。第一,外驅動力傳導作用分析。社會發展驅動高校共青團“服務大局”職能實現。社會發展為高校服務型團組織建設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但也要清楚地認識和發掘社會發展中的機遇。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始終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共青團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扛起思想政治教育這面大旗,切實將思想政治工作的紅線貫穿于團學工作的全方位全過程,全力以赴為黨立德樹人。高校服務型共青團的建設要借力發力,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更新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要清晰地認識到“引領”青年和“迎合”青年的差異,要“帶著青年跑”,而非“追著青年跑”。青年需求驅動高校共青團“服務青年”職能的提升。青年需求是高校共青團開展工作的主要基礎。建設高校服務型團組織的主要服務對象就是青年,青年有需求,高校共青團就有供給。通過滿足青年利益和權益訴求,增強青年和高校共青團的黏性,從而贏得青年信任和支持。將青年團結在團組織周圍,進而引領青年,激發團員青年的內在潛力和服務大局的動力,增強團員青年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因此,青年需求是高校服務型團組織開展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要深刻分析新時代背景下青年的發展需求,牢牢把握服務青年需求的癥結點,不斷提高高校團組織服務青年的能力和水平。青年需求與社會發展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8]。一方面,青年需求主要來源于社會發展、依托于社會發展,社會發展為青年的需求和發展奠定了基礎。青年的發展成長離不開社會發展所能夠給青年發展提供的物質文化資源和實現個人發展需求的政策環境條件;另一方面,青年的發展需求也在促進社會發展,正是不斷滿足和刺激青年發展需求,才能激發社會發展潛力和活力,不斷促進社會發展。因此,青年需求促進社會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一部分,而社會發展為滿足青年需求提供條件和基礎。在建設高校服務型團組織時要深刻把握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系,充分利用兩者間的有利優勢,抓準青年需求和社會發展的契合點。第二,內驅動力作用機制分析。黨建引領驅動高校共青團找準建設方向。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就高度重視青年群眾工作,將青年發展放在黨的整個工作布局中去考慮,團員青年群體,尤其是高校團員青年群體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將發揮巨大作用。要將青年的思想引領工作與青年的個人發展需求相結合,將服務黨政大局與服務青年需求相結合,才能真正發揮建設高校服務型團組織的優勢,促進高校共青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社會價值最大化。自身改革驅動高校共青團抓住建設機遇。高校共青團改革就是要以建設服務型團組織為重要方向,以解決歷史性問題為導向,結合青年發展需求,處理好高校共青團改革中“破”與“立”的關系,切實讓高校共青團改革的好處惠及到更多的高校團員青年。因此,高校共青團的自身改革要結合青年的發展性需求,實現高校共青團改革和服務青年發展的內在邏輯一致性,不斷促進高校服務型團組織在工作理念、工作形式、組織建設、動員機制、權益維護和績效評價等方面的轉型改革,推動新時代背景下新青年的不斷發展。黨建引領和自身改革是以中國共產黨和高校共青團為主體的內部層面的建設動力。黨建引領驅動就是高校共青團在“服務大局”的職能下開展工作。在“黨管青年”的原則下,共青團要做到黨有號召、團有行動,黨對青年的教育指導主要由共青團來執行落地,共青團是黨聯系和團結青年的重要橋梁和紐帶。自身改革驅動就是高校共青團在“服務青年”的職能下開展工作。但高校共青團的服務型團組織改革是在黨建引領下進行的,最終的建設成果也是服務于黨的大局工作。因此,黨建引領驅動和自身改革驅動是高校服務型團組織執行服務大局和服務青年的重要職能,兩者之間互為基礎。

四、高校服務型團組織的建設路徑

1.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青年思想政治引領工作。社會的發展變革客觀驅動著高校共青團將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為實現“圍繞中心,服務高等教育發展大局”的核心切入點,而高校黨建工作也明確了高校共青團要在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社會發展和黨建引領的雙向驅動下,高校共青團必須將思想政治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引領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引領青年堅定理想信念。不斷強化“青年大學習”行動,在廣大青年學生中營造學懂弄通做實的良好學習氛圍。組織引導青年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切實增強“四個意識”,提升“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學習實踐中深入領會新時代的特征、新形勢的變革和新思想的魅力。第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向廣大團員青年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重點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力培養和選樹在道德品質、專業學習、創新創業、志愿服務、自強自立等方面的優秀學生典型,充分發揮典型人物的引領作用和聚集效應,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風尚。第三,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推進“網上共青團”“網上學生會”建設。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建設反映學生呼聲、回應學生訴求、維護學生權益、服務學生成長的服務平臺。用好“智慧團建”系統,推進團務、團支部、團員管理信息化建設。打造網絡工作專班,實施網絡文化供給側改革,發揮青年全媒體統籌協調功能,整合各方資源,加強工作聯動。2.圍繞服務青年工作,聚焦創新創業、志愿服務、文化藝術三個重點領域。滿足青年需求是高校服務型團組織有效組織青年、凝聚青年的有力切入點和突破口。高校青年學生在完成學業任務的同時,對于綜合能力的提升有著較強的意愿,青年的需求從外部驅動著高校共青團聚焦創新創業、志愿服務、文化藝術三個重點領域,積極為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搭建參與平臺。第一,以培養創新創業意識能力為重點,助推學風建設。大力開展以“挑戰杯”“創青春”為龍頭的學科競賽。建設體現學科特色優勢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打造共青團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加大對學生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第二,以培育志愿服務大愛精神為重點,深化思想道德教育。推動全體團員成為注冊青年志愿者,鼓勵引導團員青年參與助殘、助老、助困等志愿服務,將志愿服務參與情況和志愿服務時長作為對團員青年考核的重要依據。完善志愿服務信息化平臺、師生志愿服務評價認證體系建設。開設志愿服務課程,將志愿服務納入高校課程學分體系。第三,以厚植文化藝術涵養底蘊為重點,促進大學文化建設。堅持文化育人,挖掘校史、校訓、校歌的育人潛能,創建文明校園,形成良好校風和學風。圍繞大學精神文化,激發青年的創造活力,搭建作品創作、展示、傳播平臺,打造精品節目,不斷提高校園文化藝術的思想高度、藝術水平和觀賞效果。3.縱深推進共青團改革五大工程。第一,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不斷堅定青年理想信念、樹立青年擔當意識、實現青年青春價值,鍛造一支“專掛兼”相結合、堅強有力的共青團干部隊伍,并嚴格干部選拔、配備、考核制度。系統化、深入化培養青馬學員的黨性修養、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培育一批信仰堅定、敢于擔當、素質過硬的青年政治骨干,不斷強化“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人才培育效果。建立學習型團組織,鼓勵開展共青團工作理論研究,構建完善的成果遴選機制,以有力支撐團干部的職稱晉升、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構建團干部分級培訓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團干部輪訓工作,筑牢團干部能力基石。第二,實施團支部基層活力提升工程。不斷夯實基礎、發揮作用、凝聚青年,深入實施高?;鶎訄F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創新團建機制,將團組織建在網絡、社團、實驗室、宿舍,擴充團建模式,拓寬團建覆蓋面。暢通信息渠道,借力信息化推動工作效率和工作深度,形成一套科學層級化、有效扁平化的共青團工作審批、指令、信息交流的工作模式。加強對基層團組織指導與支持,為基層團組織配置和爭取資源,加強工作標準化和知識化管理,建立團學工作資料庫和資源庫。第三,實施青年學生權益維護工程。權益維護是貫徹青年為本的具體舉措,是關注青年訴求、解決青年問題的民心工程。高校團組織要發揮組織優勢,整合學校、社會等多方資源,協同相關部門著力解決青年學生關心關注的學業、經濟、心理、生活、就業等實際困難,切實發揮共青團服務青年的作用。聚焦青年學生利益訴求,尤其是學生中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在班級設立權益委員,在學生組織設立權益部門,建立完善的學生權益反饋渠道和維護機制,推動和諧校園建設。充分利用校內專業資源,為學生提供法律、心理服務和權益個案幫扶。通過設立“校領導接待日”“職能部門交流會”等方式,構建學生與高校領導、職能部門“面對面”溝通的常態化機制。鼓勵師生參與共青團活動的設計、決策、實施和評議全過程,在各項活動中引入“眾創眾籌眾評”制度,傾聽青年心聲。第四,實施“第二課堂”助力工程。不斷適應需求、創新思路、促進發展,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認真組織實施“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探索實施社會實踐常規化、日?;履J剑瑸榍嗄陮W生提供多樣化實踐機會。借鑒“第一課堂”做法,會同教務、學生工作等部門,建立一套涵蓋學生思想學習、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文化體育等多方面內容的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推進共青團服務青年規范化建設。第五,實施嚴實團建工程。堅持黨建帶團建,完善團內考評機制,自覺接受黨的考核和團內考核,積極引入團員青年和第三方評價制度,保障考核的科學性,實現考核的指導性。嚴格團員隊伍建設,嚴格團員推薦入黨的制度,增強組織先進性。嚴肅團干隊伍建設,鍛造一支作風優良、本領扎實、朝氣蓬勃、進取有為、敢于擔當、勇于革新的共青團隊伍,展現共青團時代新風貌。

作者:郎坤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