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現狀與改進

時間:2022-06-29 02:53:42

導語: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現狀與改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現狀與改進

一、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及行為特點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不斷轉變。當今大學生多為90和00后獨生子女,成長環境與過去有很大不同,思想觀念在受到父母和祖父母等上一輩人影響的同時也呈現出獨有的特點。楊靜在研究中提到從改革開放到21世紀,青年價值觀經歷了從富有理想主義和批判精神、主體意識覺醒,到更加多元化的過程。他們更加關注自身利益,正視現實生活,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增強。在全球化突出的今天,青年人的權利責任意識和競爭意識更加強化,同時也產生了價值觀多元化的沖突等問題。這與人民網在2013年的“當代中國青年價值觀”調查報告的結論基本一致,認為當代青年的自主意識與獨立性較上一代人更強。QQ大數據與青年報對“00后”價值觀的調查顯示,這些在經濟高速發展和互聯網時代成長、陸續步入大學的青年人高度認同我國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對國家發展持積極肯定態度,知曉建成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僅有部分受訪者認為現代化強國目標與自己息息相關或需要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努力。青年的學習目標多為找工作、提升自身能力或滿足父母期望,鮮少有人以報效祖國為目標。這可能是由于當前青年學生面臨著較大的競爭和就業壓力,但也反映出學生對于學習意義的認知還停留在務實和個人層面,對自身努力對國家和社會的意義認識不足。此外,當代青年認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前三位分別是父母、同學朋友和老師,可見父母師長在青年價值觀的形成和樹立仍能發揮重要作用。課程思政的意義正是將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教學,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認同國家政策,辯證看待不同國家文明的差異,意識到自身努力在時展進程中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重要性,樹立報效祖國和為人民服務的理想抱負。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信息化、全球化時代,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到紛繁復雜的信息。在紛繁紛雜的社會思潮中,學生分辨和鑒別多元化信息的能力正在經受很大的挑戰。李保強在研究中也提出對于政治認同和政治立場尚未確定的大學生來說,面對多元化的信息和多樣的信息來源,學生“很容易陷入政治價值選擇的困境”,對政治理論和政治學習不深入,尚未形成堅定的立場,“難免產生誤解和疑慮”。因此如何幫助和引導當今個性突出、更關注自身發展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和立場,不僅是思政教師,也是學校以及全社會的責任。

二、當前高校形勢政策課程的現狀及問題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明高校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和努力的方向。它要求高校堅持立德樹人,以學生為中心,持之以恒更新思政工作內容,把握不同時代學生的思想特點,探索最適合時代和學生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際趨勢和國家發展,認識國家和時代賦予大學生的使命和責任。對照新時代的要求并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目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仍然留有一些問題。從教材內容看,課程章節主題緊跟國家和社會發展,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掌握當前國家重大問題。但對每個主題的闡述仍然存在理論性較強、內容枯燥等問題,因而學生對教材的閱讀興趣弱。從課堂規模來看,形勢與政策作為公共必修課,多為大班授課,少則幾十多則一百名以上學生的課堂,教師很難關注到每位學生,組織課堂活動或與學生互動的難度更大,學生課堂參與感較低,具體表現為只有聽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才會互動,其余時間抬頭率不高。從教師隊伍看,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師尤其是資深教師數量有限,部分現有教師難以做到對所有重大理論和政策精準把握,對現實問題難以做出深刻透徹的講解,對學生的困惑往往難以給出既有理論高度又有思想深度的解答。結合時代特點和國情,講清當前國家面臨的形勢,通過課堂講授來教育和感染學生,增強四個意識,樹立鮮明的政治立場和遠大理想則難度更大。從教學方法看,教師多為單一講授,理論性強,參與度和互動性不足,任課教師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理解和認同所講授的知識,難以做到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多停留在對學生知識的傳授上,對能否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并不清楚。時展和大學生群體特點的不斷變化對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方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教師要能夠緊跟時代主題,結合國情,運用大學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將傳授知識和價值觀教育有機結合。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模式改進策略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課程思政要求高校課程堅持立德樹人,將思政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課堂教育全過程,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和諧統一,同向同行。高校與任課教師需要在充分把握不同年代學生特點的基礎上,不斷對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更新調整,既要與時俱進,又要符合當代大學生需求,做到提升教學效果與發揮學生課堂主觀能動性并重,價值引領與傳授知識并重。結合學生特點,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針對當代大學生的權利和競爭意識更強,個人目標更為明確和務實,面對多元價值觀和文化的沖擊時產生困惑,對國家的認同感較強但個人發展目標與國家發展目標的聯系較弱等一系列特點,做出相應改變以引導學生在思想上健康成長。授課內容注重理論性和思想性,兼顧親和力和感染力,以生動形象的案例和影音代替枯燥的文字和照本宣科,提高學生的抬頭率和參與度,以討論和案例分析等符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形式代替灌輸,激發學生對當前國家形勢的認知和對政策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增進學生對國家政策方針的認同感。組建一支充足、專業的教師隊伍。在政治、情懷、思維、視野、自律和人格六個方面對思政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師需要在不斷提高自身政治和理論素養的基礎上,做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下我國的形勢和任務,需要根據國際國內社會環境變化隨時調整授課內容,能夠清楚地講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國際關系等各領域知識和最新進展,因此對于不斷學習和更新授課內容的要求遠高于其他課程。此外,思政教師除傳授知識外還肩負著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重任。因此,高校需要高度重視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組織,一支政治素養過硬、高素質、專業化和理論知識背景多樣的教師隊伍對于提高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第二課堂,豐富教學形式。第二課堂以形式內容豐富、趣味性實踐性強的特點被高校視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長期以來第二課堂活動由學?;驅W院團委、社團等學生組織負責,近年來有更多的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但其與第一課堂特別是思政課程的融合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脫節,學生很難將課堂所學內容與日常學生活動相聯系。與其他思政課相比,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內容理論性稍弱、更緊貼實際,因此如果能夠圍繞課程專題內容,使第二課堂與形勢與政策課課程教學相輔相成,讓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理論政策在實踐中體會和反思,這樣才能增強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入腦、入心。

參考文獻:

[1]李保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與政治立場[J].人民論壇,2019(25).

[2]邱仁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86(4):111-115.

[3]童建軍,林曉嫻.當代大學生思想動態與行為傾向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9,481(04):97-103.

[4]楊靜,寇清杰.改革開放40年來青年價值觀的轉型與嬗變[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8.

作者:蔣京辰 李明蔚 單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