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歸零管理創建平安工地論文
時間:2022-03-29 04:36:33
導語:實施歸零管理創建平安工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承創新,構建“規章制度零缺項”保證體系
項目公司針對工程途經內鄉、淅川、鄧州3市(縣),跨越焦柳鐵路及南水北調工程等實際情況,構建“一切有標準、一切講標準、一切高標準”的安全標準化管理體系,并在起步中導入、在工作中滲透、在發展中升華,進而貫穿隊伍建設和施工生產全過程。以《質量、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程序文件》、《質量、職業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管理手冊》為標準,制定頒布了《項目公司管理辦法》、《各處室及負責人崗位職責》、《項目部安全管理手冊》、《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施工作業規范指導》等項目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的綱領性文件,使員工的安全理念、行為標準得到規范。利用內審、外審、各類監督審核等有效形式,對項目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體系的適應性和有效性及時檢驗、更新,統一到更高的標準上來,使安全管理不斷適應建設市場高標準、高效率發展的需要。在完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的同時,項目公司建立安全生產管理小組,形成主管領導負責抓、分管領導重點抓、專業人員具體抓的安全管理網絡,從項目部到施工作業隊、到工班、到具體崗位,層層簽訂安全包保責任狀,逐級包保,并把施工安全與個人收入掛鉤,把施工安全責任落實到終端,在項目公司形成了人人關心安全、人人安全有責的良好氛圍,構建了“規章制度零缺項”的安全管理制度體系。
文化導向,打造“內外聯動零障礙”長效機制
在施工現場,人性化的宣傳標識隨處可見,讓員工能夠主動地參與“平安工地”的建設。工地現場做到材料堆放整齊有序,標識清楚,碼放整齊;各種砂石料、鋼筋都插標識牌;車輛、機械設備分區停放,縱看成排,橫看成行。在跨二廣高速公路主線橋施工中,原設計的施工便道簡單便捷,但需要占用一段綠化帶,為保持綠化帶的原貌,項目公司加大前期投入,延長施工便道;工地現場設專職保員,對進入現場人員進行“輕拿輕施工具”、“不要大聲喧嘩”等勞動紀律的提示。工地的圍擋都懸掛著安全文明宣傳標語及警示牌、提示卡等,反映企業精神、時代風貌的各色彩旗標語迎風飄展,各項安全文明施工的防護設施配置齊全,工程車輛駛出現場都要徹底地清洗輪胎,灑水車不間斷灑水,每天工人撤場時環保員都要清理現場,徹底打掃,將建筑垃圾運到指定地點,做到施工不破壞綠化帶、不傷害花草、不影響宛坪、二廣高速公路車輛的正常行駛,項目公司贏得了綠色文明之師的口碑。項目公司除了認真開展好全國統一要求的“安全生產月”活動外,還開展富有特色的“我當安全員”、“百日安全競賽”、“低碳施工志愿者簽名”等活動,真正樹立起“安全至上,人人有責”的安全價值觀。
過程控制,實現“現場管理零盲區”格局
過程控制,是安全生產的最關鍵環節,是實現“現場管控零盲區”的基石。項目公司一成立,就抽調專業人員對全線危險源進行認真排查,制定防護措施。對跨河跨路、橋墩深基坑開挖支護、高空架梁作業等重點地段和關鍵工序,項目公司組織技術人員編寫具有針對性和實際操作性的“專項安全施工方案”,每道施工工序都由技術員和安全員向作業層下達施工安全技術交底,嚴格旁站監控制度,確保施工生產過程的安全控制。在施工過程中,項目公司嚴管嚴控,狠抓過程控制,始終堅持“四同時”(簽訂施工合同同時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下達施工任務同時下達安全責任目標;檢查施工進度質量同時檢查安全生產工作;總結施工生產同時總結安全工作)、“四不作業”制度(安全責任狀不簽訂不作業,培訓考核不合格不作業,現場監護人員不到位不作業,無應急預案不作業)和“三不放過”原則(不查出原因不放過,隱患不排除不放過、責任人不處理不放過)。專兼職安全員每天巡檢,小到佩戴安全帽、安全帶,大到施工防護、機械設備安全運行等,各類安全隱患一個都不放過,做到發現問題在現場、解決問題在現場。五、嚴格獎罰,詮釋“監督考核零遺漏”深刻內涵項目公司每月組織一次安全生產評比,由安全生產領導小組對項目各部室、各施工隊的安全生產行為進行打分評定,并依照制度進行相應的獎勵和處罰。項目公司每月在民工中評選出10名安全生產先進個人,分別給予200元的獎勵。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違反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行為,項目公司安全管理人員始終堅持以鐵腕管安全。有一次,一位公司領導出差回來,因急著到工地解決生產問題而忘戴安全帽,被安全長發現后當即罰款500元,并在安全生產曝光臺上曝光。在創建“平安工地”活動中,內鄧項目公司總結出了平安建設“養生論”。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項目公司將“養生之道”融入日常安全工作中,讓員工把安全工作當做養生,不僅見微知著,防微杜漸,還要持之以恒,長期堅持。
本文作者:葛林工作單位:河南宛達昕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 上一篇:石化企業在基層建設的作用分析
- 下一篇:建筑設計評審會議紀要